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書摘 1
導讀

作 者 作 品

愛因斯坦的方程式
羅盤之謎:為什麼不是中國人發現新大陸

數學

【類別最新出版】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原來如此!數學是個好工具: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學科的基礎,人類的每次重大進步都離不開數學
原來如此!數學是門好學問:從問題中,探索奇妙的邏輯天地,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表達世界
神人老爸的數學教材!送孩子進常春藤名校的40堂課【原來如此!數學是門好學問】+【原來如此!數學是個好工
悲傷幾何學:思索數學、失去與人生


費馬最後定理(CK0004)
Fermat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數學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系列
作者:阿米爾.艾克塞爾
       Amir D. Aczel
譯者:林瑞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27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56頁
ISBN:957132648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書摘 1導讀



  導讀

充滿史趣的數學讀物

.洪萬生(師大數學系教授)

本書透過眾多數學家生涯中有趣易懂的事蹟承上啟下,鋪陳出費馬最後定理的歷史,也讓我們可以從中領略數學知識成長的脈動。

1996年 7 月下旬,筆者應邀前往葡萄牙布拉加參加第 8 屆HPM(數學史與數學教學關聯的國際研究群)研討會,而有機會觀賞英國數學史家大衛.林格(David Lingard)所放映的《費馬最後定理》影帶(英國BBC電視台製作),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主角懷爾斯談到他在1994年9月終於成功地修補邏輯漏洞時,神情非常激動。只見一個害羞的大男人突然音調哽咽,慌張地用手擋住攝影機鏡頭,真是令人難忘。這趟學術之旅是婉如生前唯一陪我隨行的一次,她在看過該影帶之後,提醒我務必前去欣賞,而懷爾斯這位偉大數學家面對鏡頭的感性,也是她推薦時特別提及的情節。

從很多方面來看,懷爾斯與費馬最後定理都是科普寫作的絕佳題材。試看本書卷首引述的懷爾斯七年孤獨摸索經驗之告白,即可相信它的英文原著一定抓住了美國大眾的閱讀心理,因此立刻成為全國暢銷書,也就不在話下了。本作者阿米爾.艾克塞爾(Amir D. Aczel)寫作風格近於科學記者,讀者因而可以從容自在地閱讀,自然是暢銷書的要件之一;此外,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對費馬最後定理的頭版報導,當然也有推波助瀾之功。儘管艾克塞爾一直沒有機會訪問懷爾斯,只是一味地在他的同事、同行之間打轉,難免美中不足,不過艾克塞爾準備撰寫本書時,曾經參考前述BBC所拍攝的影片,以該片的手法為師,所以一路讀來,十分輕快流暢。

平心而論,作者對數學史的研究成果缺乏深刻的體會,充其量他只是具備一種博雅的閱讀興趣而已。其實,很多科普暢銷書乃至商務版《費馬最後定理》的作者也不例外。所以,儘管他有意以畢達哥拉斯到懷爾斯這一路數論發展為主軸,設法貫穿數學主要分支如幾何學、代數學(含數論)、分析學及拓樸學,但是,如何恰當而平實地鋪陳史實,他顯然力有未逮。舉例來說吧,作者就略過了歐基里得對狄奧幻特斯的可能影響,輕忽了阿拉伯人在數論上的重要貢獻,以及13世紀費波那西的《平方數之書》(The Book of Squares)之傳薪工作。此外,作者承認他頗受惠於貝爾的《(男)數學家列傳》(Men of Mathematics),而未曾多方引述其他傳記作品;譬如頗富盛名的《科學家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Charles C. Gillipsie主編),作者就無暇顧及,可見他對當前數學史文獻相當陌生,因為一般的數學史家即使有必要引述貝爾著作時,對於加羅瓦的生平故事,都非常小心處理。

也正是如此,關於加羅瓦那場致命決鬥前夕的活動,艾克塞爾顯然照抄貝爾的說法:「在決鬥前一晚的大部分時間,加羅瓦仔細地寫下他全部的數學理論論文,並送到他朋友契巴李葉那裡。」事實上,當天晚上,加羅瓦的確花了很多時間整理他一生所完成的數學成果,並且摘要地寫在致友人的信中。但數學史家貝爾說他臨死前的幾個小時內寫下不朽的數學經典論文,故事雖然說得悲壯,卻誇張得不切實際。不過,這個「煽情的」傳奇總是一再地被轉述,在中文著(譯)作裡也屢見不鮮。

儘管如此,艾克塞爾所以介紹加羅瓦的故事,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懷爾斯在他那1993年 6 月23日的世紀性講題中囊括了加羅瓦群表現理論,另一方面,則是加羅瓦一生的美麗與哀愁。如果前者限於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與專業,而無法通俗化,那麼,為讀者說個淒美動人的故事,也不失為一種知識分享的作法。其實,本書所採取的寫作策略正是如此。它還介紹了畢達哥拉斯、狄奧幻特斯、費波那西、費馬、歐拉、高斯、(女數學家)蘇菲.熱爾曼、阿貝爾、狄利西列特、傅立葉、庫麥爾、戴德金、龐加萊、谷山豊、志村五郎、弗維、里貝特以及懷爾斯等人,並且以他(她)們的數學生涯中有趣易懂的故事,先後串起整本書的骨架。因此,我們建議讀者以閱讀歷史故事的心情來面對它,至於一些專業的數學知識,若一時無法理解,也無關數學能力高低,千萬不要焦慮才好。

相較於其他版本的同類書而言,本書在篇幅上顯得輕薄短小。這是因為作者比較能控制話題相干性的緣故,儘管艾克塞爾也不能免俗地納入了費波那西數列、黃金分割及七橋問題等這些通俗數學最愛的素材。另外,或許是因為出身數學社群,艾克塞爾參考相關的數學專業論文時,顯得較得心應手,而且他總是試圖以淺顯的手法(甚至於配上圖解),說明橢圓曲線、模型式等相當抽象的數學概念。這兩項當然都跟懷爾斯創造歷史的劍橋講題有關,不過由於篇幅有限,所涉知識也過份專門,往往只能點到為止。於是全書主要透過上述數學家的生平事蹟來承上啟下,如此一來,本書脈絡自然無法得到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引導,這對於有心接觸數學實質內容的讀者,當然有所不足,然而,對本書所設定的普及性格來說,則應該是合情合理的處理方式了。

現在,或許我們應該比較細心來體會艾克塞爾的寫作用心了。在介紹狄利西列特(高斯門徒)的貢獻時,艾克塞爾頗有史識地指出他將分析學引進原本呈離散性格的數論,連結了看起來彼此無關的數學分支。再者,以傅立葉級數理論為基礎,艾克塞爾則特別推崇志村五郎大膽地猜測橢圓曲線與模型式的關聯。這種透過轉化而進行統合的精神,無疑是數學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發展成為一個有機整體(organic whole)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如此,本書雖然只是鋪陳數學史的一個側面--費馬最後定理的歷史,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從中領略數學知識成長的脈動。此外,艾克塞爾還頗詳細地介紹「谷山-志村猜想」的是是非非;他的目的應該是要還給日本數學家谷山豊與志村五郎應有的公道,然而關於數學社群的一些社會性格,他也不免有一些意在言外的描述,比方偉大數學家如威爾在面對自己早年低估此一猜想的可能性時,也難免像凡人一般地迂迴掙扎--這其中的緣故,當然是因為後來此一猜想成為了費馬最後定理證明的一把鑰匙。

最後,筆者特別希望讀者好好閱讀本書第12章的「好朋友」一節。筆者認為這是作者對懷爾斯這位本世紀最偉大數學家的最大禮讚。原因無它,傑出人物給人的感覺難免孤僻與偏執,懷爾斯雖然害羞內向,卻能在同事之間結交到像凱茲這樣的好朋友,實在是他攀登數學巔峰的最大憑藉與資產。這是本書最值得細細品味的一節,願讀者萬勿錯過才是。

謹推薦本書!<

 
自序書摘 1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