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洪蘭推薦序
前言 1
前言 2
前言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譯 者 作 品

翻轉人生的實踐力:讓改變全球2100萬人的領導力大師引爆你知行合一的行動力!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
人生大事之最好的工作:每日一分鐘,啟動工作小革命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 (單冊精裝版):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
客製風暴:解析未來十年商品、銷售、創業的獲利模式
佛陀與惡棍:矽谷工程師打造上億身心靈企業的經營心法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套書不分售)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
資訊焦慮

生物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跨世紀黑科技:神奇植物幹細胞
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
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重塑大腦(BE0119)
The Mind and the Brain : Neuroplasticity and the Power of Mental Force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生物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傑佛瑞‧史瓦茲&夏倫‧貝格利
       Jeffrey M. Schwartz & Sharon Begley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22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4021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洪蘭推薦序前言 1前言 2前言 3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3

心物二元論的大災難

心物二元論可溯及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 Descartes)。心物的問題自古希臘時代就已存在,但笛卡兒是第一個嚴肅探討心靈不可思議的科學思想家,他注意到心理的領域似乎與物質界具有截然不同的特質。他解決這項難題的方式很簡單,即認為有兩個平行但不同的真實領域存在:一是主觀心靈的思想體,其本質是思維;一是物質界的展延體。他認為心理與物質(包括腦部)是絕對不同的。物質會占據空間(笛卡兒對空間很有研究:他發明了解析幾何或稱為笛卡兒幾何學),物質的行為可解釋為一物機械化作用於另一物。他相信所有的生命,包括「野蠻動物」,都只是「自動裝置或會移動的機器根據其器官的特性而行動,就像僅僅是由齒輪與重錘組成的時鐘能夠測量時間一樣,其精確程度即使是最聰明的人類也無法企及。」根據笛卡兒機械時鐘的宇宙觀,所有的物體(包括生命體)都只是機械裝置,就像當時貴族庭園裡時興擺設的機械玩偶。人類也是一樣,笛卡兒視人腦如機械,受制於機械的固定規則,身體也是機械裝置。他在一六六四年的《論人》(Traite de I掊omme)裡附了一張有趣的插圖,描繪人類的反射動作。圖中一個人的腳靠近火,「燙」的訊息由感覺神經傳到腦部,再下傳到腿部肌肉,結果腳便反射性地抽離開來。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神經關聯圖之一,其後無數類似的發現,正是二十世紀神經科學最熱中追求的。

迪卡兒對心靈是採取與物質相反的反面定義,從心靈所欠缺的角度著眼,亦即欠缺空間的廣延。此外他也注意到另一個差異,也就是我們可就反射動作或物質的其他特性或表現,進行科學探索,而主觀的意識經驗則否。這種二分法給科學家一個間接的利益。十七世紀科學與教會處於誓不兩立的對立局面,笛卡兒的理論等於向教會承諾科學界絕不會與神學及靈性的領域重疊,當然也就不會提出挑戰。科學將靈魂與意識割讓給宗教,把物質界保留給自己;相對的,笛卡兒希望宗教能讓科學家安心研究物理界的自然法則。不過這個策略只成功了一半,笛卡兒本身最後被迫逃離巴黎,到荷蘭尋求較大的自由。

然而,這種二分法卻也為科學界帶來大災難,等於是在身心的論辯裡提早豎起白旗:關於物質界的構成元素如何表現於心靈世界的問題,科學界放棄了解釋權。這就是笛卡兒二元論(Cartesian dualism)誕生的由來,三個半世紀之後的今天,他的信念依舊長存。很多人認為心物之間,物質界(絕對真實)與非物質界(傳統科學觀認為可能是錯覺)之間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這種觀念堪稱為西方科學思想裡一個最根本的思想基礎。

但笛卡兒二元論幾乎立刻就遭遇困難。笛卡兒的人形物質機械與一般的機械不同:它有自由意志的行為。笛卡兒說,非物質的人類心靈可運用意志力使物質的人體機械移動。這句話很值得再思考,因為正是這個觀念讓那些主張心靈為非物質的哲學家進退兩難:一個非物質的東西如何能對百分百物理的身體產生作用?要讓差異如此大的兩樣東西混在一起是極為艱難的任務。笛卡兒倒是嘗試過,他認為心腦的互動是透過松果體(pineal gland),他相信松果體直接由靈魂控制。結果是,物質的腦可被非物質的心靈透過「動物靈性」來控制,而基本上「動物靈性」是一種液體。

即使在笛卡兒的時代,他的二元論也未能成為主流,反對最力的唯物主義很快便抬頭了。一六○○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出神經科學,關於心腦關係的新理論陸續出現,意識感覺與思維背後的基本生物機制愈來愈被了解。在這樣的基礎下,法國醫生拉梅特利(Julian Offray de la Mettrie)提出,心靈與大腦只是同一物理實體的兩面,顱骨裡這三磅重的細胞若不是等同於,就是能完全決定心理的經驗。他在一七四七年出版的《人是機器》(L掊omme machine)讓他惡名昭彰,因為他宣稱人類的本質不過就是機械。他的邏輯推論其實是以笛卡兒的觀念為基礎:除了人類之外,所有的生命都可完全以機械的角度來理解,他更進一步運用實驗醫學的方法為他的大膽論點提出佐證。他形容腦部是思考的器官,腦部大小決定了心智能力,他還將腦部的運作與樂器相比較,說道:「正如小提琴的絃或鋼琴的鍵振動後發出聲音,腦部被聲波刺激後也會發生或重複某些語言。」拉梅特利的觀點最特出的地方大概是它的現代感,這像極了電腦智慧時代的論述。

物質是心靈的客觀具體形式

然後便出現了對立的本體論,一邊是拉梅特利一類的唯物派,另一派則和笛卡兒一樣,相信心理現象不能完全化約為物理現象。笛卡兒的論文出版後三百多年間,哲學家一直為心靈或物質哪個才是世界的基本元素爭論不休。萊布尼茲(Leibniz)、柏克萊(Berkeley)、休謨(Hume)、康德(Kant)、馬克(Mach)、詹姆士都認為,物質不過是心靈的一種客觀具體形式。現代很多物理學家認為物質是一種集中的能量,兩種立場其實相去不遠;我自己的看法也與此較相近。另一邊陣營的思想家有霍布斯(Hobbes)、拉梅特利、馬克思、華生、斯金納(B. F. Skinner)、丹尼特(Daniel Dennett)等人,這一派觀點成為後來主流科學的共識:心靈基本上不過是物質,我們主觀地以為心靈是特別的或不同的東西,其實是一種錯覺。心靈完完全全是腦部物質的產物。

在科學界(甚至哲學界),十九世紀中科學唯物主義的興起似乎讓笛卡兒二元論成為過去式。唯物主義不僅是知識界最重要的流行派別,根本就成為科學的同義詞。從生物學到宇宙學的論述裡,科學儼然已大獲全勝,戰勝了前科學時代對自然現象所提出的非物質解釋。過去以為引發風暴的神祕力量,現在已知道是氣壓與溫度改變的結果,而電現象背後的鬼魂現身成為移動的粒子,心靈則只是神經元的電化學活動。正如麥金所說的:「並不只是神經活動造成意識現象,而是神經活動就是意識現象。與其說意識是神經活動的一部分,應該說意識狀態不過就是神經活動。」

神經元的連結所構成的腦部路徑,是心靈存在的必要條件,要了解這一點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考量。例如你可以想像一個人的顱骨裡若沒有了腦子,也就沒有了心理活動;或想到腦子受傷時心理(通常)也會受損;或考量神經與心理活動的關聯是多麼明顯:當心理改變時,腦部也會改變(姑且不論何者為因、何者為果)。對一些科學家而言,知道這些就已足夠,心靈已可完全用腦部及物質來解釋。唯物主義認為,人類只需要腦部:恐懼感不過是杏仁核的作用、低語不過是聽覺皮質的刺激。所謂的自由意志──感覺到我們可以選擇向左或向右看、選擇摘下這朵或那朵花、放進這張或那張CD唱片,只不過是錯覺與無知,是因為不了解腦部的運作。按照這套理論,心靈就是大腦加上抒情的形容語彙。凡是你能想像得到的心靈的每個層面,都有神經的連結,而且那不只是神經的連結,根本就是心靈的本質。如果內省的過程讓你得到不同的發現,例如讓你覺得這些「感質」真實存在,且超越神經元的窸窣對話,以及選擇的力量確實存在,那只表示內省會誤導你。我們以為可以從內在知道自己的心靈,這是錯的,那就好比一個土著看到電視機時,認定裡面真的有人一樣。

我們可以說唯物主義從十九世紀以來一直掐住神經科學的脖子。神經科學界有些人的化約傾向極端到誓言要「完全消滅與心靈相關的語言」,英國神經科學家羅斯(Steven Rose)便是如此坦率直言的。換句話說,諸如感覺、記憶、專注力、意志等心靈的關鍵概念,都必須以生化反應來替代。這派化約的唯物主義陣營認為,只要能追蹤一個心理過程到大腦的特定位置,找出相關的神經化學釋出與攝入的順序,也就能對這個現象做出完整的解釋,以及更重要的,得到充分的了解。謎底揭曉,無庸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