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洪蘭推薦序
前言 1
前言 2
前言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譯 者 作 品

翻轉人生的實踐力:讓改變全球2100萬人的領導力大師引爆你知行合一的行動力!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
人生大事之最好的工作:每日一分鐘,啟動工作小革命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 (單冊精裝版):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
客製風暴:解析未來十年商品、銷售、創業的獲利模式
佛陀與惡棍:矽谷工程師打造上億身心靈企業的經營心法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套書不分售)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
資訊焦慮

生物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跨世紀黑科技:神奇植物幹細胞
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
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重塑大腦(BE0119)
The Mind and the Brain : Neuroplasticity and the Power of Mental Force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生物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傑佛瑞‧史瓦茲&夏倫‧貝格利
       Jeffrey M. Schwartz & Sharon Begley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22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4021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洪蘭推薦序前言 1前言 2前言 3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前言 3

神經精神學的金礦

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哪一種精神疾病可能最適合用以研究禪定對腦部功能的影響。因此在洛杉磯加大研讀強迫症的相關文獻幾年後,我想到或可透過這種疾病開始探討心靈與大腦的關係。我密集研究強迫症病患及其正子斷層掃描資料後,立刻明白我挖到了神經精神學的金礦。

這些患者的強迫觀念顯然導因於病態的機械化腦部過程;所謂機械化,是指我們很可能可追溯到疾病的根源與相關的腦部路徑。強迫症的症狀非常清楚,在病理生理學上也很容易理解,這顯示在探討心靈與大腦關係時,至少解決了一半的問題。

再談心靈的部分,強迫症的主要症狀是強烈持續地被不想要的思維侵入,且有將思維付諸行為的衝動。然而這不是唯一的特徵:患者還有所謂的自我不協調(ego-dystonic)的特點。當強迫思想來襲時,患者心裡某個部分清楚知道自己的手並不髒,或是門已經鎖上(尤其是患者已經回頭檢查了四次)。心裡一部分的他(即使只是一小部分)站在他自己及他的症狀之外,觀察及省思這一切的荒謬。這個疾病的病態本質與禪修的那一面很相似,患者得以用一種客觀、抽離的觀點看待自己的思維。就我所知,患者心中這個客觀旁觀者,就只是個旁觀者,觀看病徵摧殘自己的心靈而無行為能力。患者在強迫思維之前是完全被動的,意志力毫無用武之地。

但我想到,這個旁觀者也許不一定只能旁觀。也許我們可以運用禪定訓練改變這一點,也許患者可以學習一種務實的自我引導療法,幫助他們強化腦部健康的那個部分,以抗拒強迫症的症狀及其帶來的焦慮與恐懼。那麼,儘管錯誤的腦部機制造成痛苦的思維侵入,患者也將有能力選擇下一個注意的念頭是「我要去院子種花」,而不是「我要再去洗手」。被動的意識流也許由腦部機制決定,對該意識的心理與情緒反應則未必。換句話說,強迫症患者或許對他的專注力可以有些許控制力,不必完全由(病態的)大腦狀態決定。

我認為佛教的禪定提供了強迫症全新療法的契機。在其後命名為「四步驟療法」的認知行為治療中,患者對病態思維與衝動的真實性質與起源,將有所體認。首先患者會將強迫觀念與行為「重新命名」為疾病的錯誤訊息與症狀,接著將這些觀念與衝動「重新歸因」於病態的腦部路徑(「這個念頭反映的是大腦的異常,不是真的有再洗手的需要。」)下一步是「重新聚焦」,將注意力從病態的思想與衝動轉移到建設性的行為上。最後一點是「重新評價」病症,了解那些觀念與行為都沒有價值,也沒有本質上的影響力。我相信,如果患者能藉由持續的專注覺察做到上述四點,一段時間後或許可以改變腦部的相關路徑。也就是說,也許他們的心靈能改變大腦。

剛開始,當我與同僚討論這些想法時,得到的反應包括從有趣到惱怒都有。就像現代科學的所有領域一樣,精神醫學界(尤其是以目前偏重生物學的形態)已被唯物主義化約論侵入,相信所有的現象都可從物質粒子的移動或互動來解釋。結果是:如果有人認為心理現象的成因是大腦機制之外的因素,很容易就被斥為無稽。但這裡面還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幾十年來,神經科學的主要信條認為,嬰兒腦部的組織與連結雖可由環境形塑,但成人腦部的功能組織與結構是不可變的。未來將有人以老鼠、猴子、雪貂及人類的實驗證明腦部不僅能改變,而且還可以發生深遠的改變。我既提出心靈可改變大腦的主張要說服科學界,就必須讓大家相信一個根本的事實:成人的腦部是可以改變的。

後面的篇章將探討,洛杉磯加大研究強迫症的成果為神經科學所開啟的新遠景。長久以來,人們為心理現象如何從顱骨裡三磅重的灰色膠狀物質產生的問題爭論不休,我們將從過去與目前的發展,探討這個心靈與大腦的亙古之謎。此外,我們也將詳細討論強迫症的研究。我發現強迫症患者的心理作用可改變腦部的化學反應,同時神經科學家也開始重新探索一個多數人以為早已定案的問題:成人的腦部能夠發生重要的功能性改變嗎?是否真的如過去研究人員所以為的,自童年的最後階段即喪失了神經可塑性?神經可塑性是指神經元能夠形成新的連結,在皮質上開拓新的路徑,甚至承擔新的任務。簡單地說,就是重塑腦部。首先我們會檢視目前對孩童腦部可塑性的發現──從胎兒期形成最早的試驗性突觸,到形成視覺、聽覺、軀體感覺系統,再到認知與情感等更高階的皮質功能;接著我們會介紹著名的銀泉猴的故事:一九七○年代一所行為心理學研究所被指虐待動物,結果十七隻獼猴被聯邦政府抓走,實驗室主持人被控六項虐待動物的罪名,此一事件也促成了美國動物保護運動的興起。然而,銀泉猴的實驗卻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證明了成年哺乳類的腦部具重要的可塑性。

本書的一大重點是敘述神經可塑性的一個新興領域:探討感覺刺激的增減如何影響可塑性。神經可塑性不僅能使得腦部一個區域侵占另一區域,並導致身心功能的改變,更能促發神經網路的大規模重組,強迫症患者的腦部改變只是其中一例。中風患者的治療更是神經可塑性發揮臨床效益的重要例證。

我對專注力與意志力致果性(causal efficacy)的試探性思索能找到物理學的基礎,要歸功於我與物理學家史戴普(Henry Stapp)的非正式合作。史戴普是專研量子力學的傑出學者,年輕時即熱中追求量子物理學的基礎,晚年轉而探索心靈形塑大腦的物理力量。史戴普一向主張意識與腦部的關係主要是物理學的問題(很抱歉了,哲學家們),也可透過物理學來解決──但必須是對的物理學。雖然有些人就是高舉物理學的大旗,認定所有的心理現象都可化約為神經元的電化學活動,事實上,物理學已經從古典牛頓理論進展到奇特的量子理論。過去物理學只處理明確的東西:行星、分子、原子;今天的量子力學敘述的則是很不同的世界,這個世界建立在史戴普所說的「一種新的事物」上,這個新事物兼具物理與心理的性質。本書與其他相關主題的書籍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探討神經科學的物理學基礎,因為強迫症與心靈研究在量子物理學裡,找到了共同的理論假設。根據我們現在對量子物理學的了解,我們有理由相信,意識思維與意志力確實在這世界上扮演重要的致果性角色,包括可以影響腦部的活動。換句話說,心靈與物質是可以互動的。

心靈為大腦之母

我與史戴普合作的成果發表在《意識研究雜誌》(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的一篇短文中。文中我們引用神經科學與量子物理學的證據,主張意志力的存在與致果性。心理學家詹姆士在一八九○年的最重要著作《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指出,一個人能夠專注於一個刺激或思維並且「在心裡牢牢抓住」,這就是「意志力的表現」。如果說專注於一項事物的努力,完全取決於該事物的性質及其對神經系統的影響,那麼自由意志的論點便很薄弱。反之,如果一個人可以選擇努力的程度,任意「使各種原本稍縱即逝的意念延長停留在意識的時間」,那麼自由意志在科學上就具有真實的可能性。

自詹姆士時代至今,化約的決定論一直是科學的主流,而詹姆士窮其一生之力尋找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不是唯一的可能。雖然他基於倫理的觀點拒斥決定論,但身為科學家的他必須承認,「一個相信自由意志的人至多只能證明決定論不具強制性,但我絕不否定決定論極具誘惑力。」儘管科學程度深淺不一的人,都被決定論誘惑超過了一百年,但這套論點也絕無「強制性」。在古典物理學盛行的時代,抱持其他觀點尚情有可原,但現在不同了,如今一個人可以選擇他所要專注的焦點,可以忽略所有其他的刺激,以專注於談話、閱讀,或佛教禪修的一呼一吸。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探討神經科學的第三個重點:意志力的存在、性質與致果性。我認為被引導的有意志心理活動,明顯能夠有系統地改變腦部功能,科學家應該要嚴肅面對此一事實。運用意志力確實可引發物理的力量,改變腦部的運作方式,甚至物理結構。其結果就是引導性的神經可塑性,而這要仰賴我所說的「引導性心靈力量」。

主流的哲學與科學論述也許仍強烈偏向唯物的觀點。然而事實是,古典物理學的唯物主義根本無法解釋意志力如何促成強迫症患者的腦部改變。人的心靈會努力擺脫內在的衝動,即佛教所謂的精進,這絕不只是物質架構下的電化學衝動而已。本書將提出實驗資料證明,心靈確實是大腦之母。

怎麼說呢?透過專注這個動作,心理的努力變成引導性的心靈力量。詹姆士認為,「專注力很可能是真正的原動力。」而現代神經科學證明了詹姆士一百年前的懷疑:專注這種心理狀態,可讓一個人在每一刻「很真切地選擇下一刻自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選擇以物理的形式烙印在物質之我裡。」也許詹姆士是採取象徵的筆法,然而其中卻帶有近乎奇詭的預知意味。因為現在我們已知道,專注的狀態可以實質改變腦部結構與未來的功能。簡單的「專注」動作,可引發腦部非常真實具體的物理改變。事實上,史戴普的研究顯示,在注意力被聚焦之前,大腦狀態並沒有充分定義,也就是腦部的物理活動會跟著專注的焦點而變化,這正為我所說的心靈力量提供了最清楚的解釋。一個患者(或任何人)的選擇,可促使腦部啟動A狀態而非B狀態。量子力學誕生一百年後的今天,也許我們終於應該嚴肅思考其中最讓人不安的觀念:觀察者及其引導注意力的方式,是實在(reality)的本質裡一個無可逃脫的部分。

最後在後記裡,我們將分析探討這些問題有什麼意義。其一,以唯物主義決定論的角度理解大腦對於道德責任與個人自由等的觀念,具有深遠的影響。目前神經科學界關於心靈的主流解釋,對這兩種觀念都是不利的。如果我們真的相信心靈及其伴隨而來的一切(我們的選擇、反應、感覺)只不過是一部機器的表現,且受制於古典物理學與化學的規則,以及我們的行為不可避免的只能跟著神經元運行,那麼我們就不能不承認,主觀意識到的自由只是「使用者的錯覺」(user illusion)。我們自以為能自由進行道德抉擇,其實只是一則殘酷的笑話,社會要求個人(未成年及心智殘弱者除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根本就如海灘上的沙堡一樣基礎薄弱。關於神經可塑性、專注力、意志力的致果性等新研究,則提供了相反的觀點,證明了道德責任的正當性。

不僅如此,引導的神經可塑性加上量子力學,讓我們得以從新的角度思考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與角色。亦即自然界的演化是透過兩種因果過程的互相作用,第一種是我們所熟知的物理過程──電與重力。第二種則包括意志力在內的意識內容,後者的重要性絕不容輕忽,因為人類的思想就是因此過程才得以對物理界的演化產生影響。

由於心靈的問題(包括它的存在及致果性)是我們的論述核心,首先我們就來探討一個與哲學一樣古老、與基因研究一樣現代的問題(最近發現,「導致」冒險、害羞、快樂、衝動,乃至於各種與化學訊息相關的人類行為特質的基因,都寫在一串串的DNA上)。

讓我們先來探討心靈與大腦的二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