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前言 1
前言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譯 者 作 品

翻轉人生的實踐力:讓改變全球2100萬人的領導力大師引爆你知行合一的行動力!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
人生大事之最好的工作:每日一分鐘,啟動工作小革命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 (單冊精裝版):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
客製風暴:解析未來十年商品、銷售、創業的獲利模式
佛陀與惡棍:矽谷工程師打造上億身心靈企業的經營心法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套書不分售)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
資訊焦慮

生物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跨世紀黑科技:神奇植物幹細胞
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
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Y 染色體(BE0122)──男子漢的本質
Y: The Descent of Men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生物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史蒂夫.瓊斯
       Steve Jones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24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57134116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前言 1前言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導讀

男性的沉淪

◎文/潘震澤(前陽明大學生理所教授)

男性的一頁衰敗史

一般人大概知道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寫過一本《物種原始論》(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1859),其中闡述了他醞釀超過二十年的物種演化理論,影響至今不衰;但曉得達爾文還寫過一本《人類原始論與性擇理論》(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1871)的人,大概不多。根據達爾文的說法:「任何關於生命演化史的結論,也適用於人類的演化。」因此,「人類也是從其他動物逐漸演化出來的。」該書分兩部,第一部談人類的起源,第二部則談性擇(相對於天擇)在人類演化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讀者手上的這本書,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遺傳學教授史蒂夫.瓊斯(Steve Jones)二度「戲說」達爾文之作。之前他寫過一本《新物種原始論》(Almost Like A Whale: The Origin of Species Updated ,1999);而這本以男性特有的Y染色體為題的新書《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Y: The Descent of Men),則用了《人類原始論》當英文副標。不過,作者玩弄了一下文字,此處的men專指男人,而非泛指人類;descent除了作「出身、起源」解之外,還有「下降、衰落」之意。換句話說,本書雖然也談到Y染色體在男性的傳承,但更多時候,作者著重的是「男性的衰敗」。

「男人真命苦」的說法已不稀奇,但說這話的人通常是得了便宜還賣乖的男性,心裏可不一定這麼想。本書作者從生物學談到社會學、從性染色體談到人類壽命、從男性荷爾蒙談到威而剛、從寄生生物談到無性生殖,結論可是一清二楚,毫無疑點:「男性,你的名字是弱者。」

有性生殖的源起

在現今自然界,有性生殖似乎是常態,一般人也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會想到在肉眼不可見的廣大微生物界,無性生殖才是主流。當然,以事後諸葛角度,我們能說出許多有性生殖的好處,最重要的是遺傳物質得以重組,產生各式各樣的子代,使得物種得以演化,並對抗多變的環境(包括寄生的病原菌);但自始兩性如何出現,則已湮沒在億萬年的歷史當中,難以為人盡知。

本書作者帶領我們想像一二:當初有某個細胞想偷點懶,於是使出渾身解數說服另一個細胞與之結合。隨時間過去,頭一種細胞的伎倆變得越來越純熟,隨身除攜帶最簡單的行李(細胞核)及一條可移動的尾巴外,其餘能丟的都丟了;反正到時吃的、用的,都可從另一種細胞取得。

上述假想的場景,就是精子與卵子這兩種細胞的起源,也彰顯出自始兩性就具有的不平等本質;兩性之間的利益衝突,早在精卵生成以及結合受孕之初,就已展開。雄性生殖細胞所擁有的投機及寄生本質,也反映在雄性這種生物的行為上。

兩性的差異

單從外表看來,兩性間的差別,似乎再明顯不過,且不說兩性外生殖器官及第二性徵的不同,外表上,男性看來高大雄偉,女性嬌小纖細;個性上,男生積極進取,女生則柔弱退縮;男兒志在四方,女性在家相夫教子,這也是過去多數人類社會的常態。但拋開傳統的刻板模式,則會發現兩性中存在各式各樣的變形,陽剛型的女性及陰柔型的男性所在多有。傳統男女特質並非涇渭分明,位於兩種極端之間,更像是一條連續光譜,無論哪一條波長,都可能有兩性的存在,差別只在比例多寡罷了。

不單如此,臨床上還多的是雌雄難辨的例子:有的小男生陰莖甚短,有的小女生則陰蒂過長;有些萬人迷的天生尤物,其實是男兒身,但缺少了男性荷爾蒙的受體;有人則同時擁有睪丸及卵巢,屬於真性陰陽人。這些個案一向困擾醫學界,而大多給歸入病態的範疇;強行以外科手術幫新生兒決定性別的做法,甚至主導了這一行幾十年,也製造了不少悲劇。

兩性差異的真正根源,出現在染色體上的基因。距今約一百年前(一九○五年),史蒂文斯(Nettie Maria Stevens, 1861-1912)及威爾森(Edmund Beecher Wilson, 1856-1939)這兩位美國科學家(恰是一女一男),分別報導了性染色體的存在,也為現代遺傳學揭開了序幕。自此,我們曉得,人類每個細胞所攜帶的二十三對染色體當中,有一對稱為性染色體的,在兩性當中並不一樣。女性帶有一對體型相當的性染色體,稱為X,男性則帶了一大一小兩條,大的是X,小的是Y。以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時候,女性的卵都帶有一條X染色體,而男性所生成的精子會有一半攜帶X,另一半則攜帶Y。接受帶了Y精子受精的卵,會發育成男孩,接受了X精子的,則成了女孩。所有的生物學教科書上,都是這麼說的。

而一般人有所不知,數億年前,X及Y染色體本是一家,在性別分化的過程中逐漸分道揚鑣,各自保留或取得對本身性別有利的基因,以及拋棄或抑制無用甚至有害的基因,最後形成今天這種模樣。當然,基因以及生物本身對此過程並不具有意識的控制,而純粹是適者生存下的演化產物。好比各種雄性動物發展出強健的肌肉,以及各式各樣的身體裝飾,如頭上長角加冠,尾部長羽,都是為了吸引異性;反之,雌性動物則不把能量耗費在這些虛榮上,而寧可增加皮下脂肪、充實乳腺,以供哺育下一代之需。當然,雄性也下意識地受到特定體態的異性所吸引,好比一定的腰臀比例,及傲人的胸圍等。因此,達爾文提出性擇為演化的重要機制,可說是另一項劃時代的睿見;要是沒有兩性既合作又競爭的生殖方式,大概也沒有今日的智人出現。

Y染色體的祕密

比起X染色體來,Y可是真正的侏儒,只占整個基因組的五十分之一(為倒數一、二名),而X的大小則排名第八(一共有二十四條不同的染色體)。以所含基因數而言,Y大約是X的十分之一,在在可見與X系出同源的Y,簡化到什麼程度;除了與生成睪丸有關的基因外,其餘的幾乎都已退化不存。

在原始生殖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精卵的過程中,二十三對來自父母的同源染色體在複製之時,會進行聯會及重組。這個過程,可產生基因的交換,造成更多具有不同組合形式的子代,同時也提供了不良基因的淘汰管道。由於Y染色體的大幅精簡,以至於除了一小部分還可與X有所聯會外,其餘就似乎走進了死胡同,難有翻身的餘地。因此,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許多演化生物學家預測,再過一千萬年左右,Y染色體即將走入歷史。

然而,生命還是充滿著驚奇。本書出版後不久,麻省理工學院佩吉(David Page)的團隊於二○○三年六月十九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發表了Y染色體上九五%的序列。其中除了一○至一五%與X染色體相同,以及二○%從X退化的部位外,其餘屬於Y染色體專有的部分,許多是以「迴文」方式的重複系列所組成,最長的可達三百萬個鹼基序列。所謂迴文,指的是由A、T、C、G四個鹼基字母組成的兩段序列,排序完全相同,但方向相反;如從中間折起,則兩段互成迴文的序列,就成了鏡相構造。很顯然,這種構造是在Y染色體上自行複製生成的。

Y染色體上具有八段大幅的迴文構造,至少六段都帶有生成睪丸的基因;其中如出現斷裂或突變,就會造成男性的不孕。佩吉等人的發現,顯示大部分的Y染色體雖然不能與X染色體進行配對及交換,但藉由形成鏡相的迴文構造,而可能與自身產生配對,甚至交換。由此觀之,Y染色體還是想出了保存自身的辦法,不至於輕言淘汰。因此,Y這個男性根源的命運,大概還不到作者所說的那種悲觀程度。

由於Y染色體是以父傳子的方式,代代相傳,因此從Y染色體上,可以找出父系的根源,與純粹來自卵子的粒線體DNA可用來追溯母系的做法,相互輝映。加上傳統姓氏都以男性傳承,利用家族族譜及Y染色體上特定標幟的檢測,是目前流行的尋根做法。當然,利用Y染色體進行親子鑑定,更是目前解決許多非婚生子爭端的有效工具。

依Y染色體的有無進行精蟲分類,可說是科技最不幸的應用之一。中國大陸及印度這兩個人口數一數二的國家,重男輕女的觀念也是最根深柢固的。無論墮胎、殺嬰,到最新的精蟲分離、人工受精,已使得這兩個國家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到時受害的還是眾多找不到配偶的男性。

性別分化的機制

早在一九四○年代,侯斯特(A. Jost)就提出了性別決定理論:基因的性別決定了生殖腺的性別,再由生殖腺決定了身體的性別。超過半世紀的研究,也證實了侯斯特的理論,胚胎發育時,位於Y染色體上頭的性別決定基因,促使了原始的生殖腺發育成睪丸;然後再由睪丸分泌睪固酮及另一種蛋白荷爾蒙,促使男性內外生殖管道的生成,甚至包括中樞神經的發育。要是沒有Y染色體,胚胎就自然而然地朝女性的方向發育;因此,按一般說法,女性才是身體預設的性別。

曉得這層身體性別分化及發育的機制,也就不難了解兩性之間為何會出現種種的變形,因為任何個體在發育之初,都有形成兩性的可能。從性染色體的基因到生殖腺的形成,從生殖腺分泌的荷爾蒙再到內外性器官的發育,在在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就以主要的兩性荷爾蒙而言,睪固酮是雌激素的前身,只需經過一個酵素作用的轉換;因此,兩者在兩性中只有量的差別,而非哪一性所專有。此外,兩性都具有的另一個內分泌腺體──腎上腺,也能夠分泌某種形式的男性荷爾蒙,使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先前提到,有種遺傳變異會造成睪固酮受體的缺失,使得這種人雖然擁有Y染色體,也有睪丸的生成(不會降到體外),但其外表及心理卻表現出十足的女性,甚至是女人中的女人。由此可見,人為的性別認定,與生物的性別不見得一致。再來,一度曾有人以為多了一條Y染色體,是男性暴力犯罪的根源,後來證明那是取樣偏差造成的結果。對人而言,細胞裡多出任何一條染色體都會造成麻煩,只有多出最小號的Y及二十一號染色體(唐氏症)的人還可能存活,其餘的三套體都活不下來。因此,要成為男人中的男人,不能倚賴Y。

男性的苦惱根源

老子《道德經》有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男性的種種苦惱(也包括樂趣),大多也來自他的生殖器。從包皮有無、勃起障礙、精蟲數量不足、攝護腺肥大、頭髮掉落、免疫力降低、暴力傾向,最後到壽命縮短,無一不與男性的根源有關。曾有紀錄顯示,切除睪丸者平均可增加十三年壽命(中國最後一位太監活到九十三歲);即便如此,願意這麼做的人,大概不多。不過,最近新聞報導,有位台灣留美學生,免費幫人動閹割手術,顯然還是有這方面的需求。

「性」向來是一般人感興趣的話題,不論是語言文字,還是藝術創作,都少不了這個題材。人類社會要是少了兩性,就算繁殖的問題可以利用複製或單性生殖解決,大概也缺少了生存的樂趣與動力。拜現代科技之賜,我們對於兩性的根源及差別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以往人為的迷思與枷鎖,大多已經破解。女性對自身身體、心智、事業及家庭,也多了確實的掌握。目前,反而是一向高高在上的男性,需要更多的反省與調適。《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這本書的適時出版,是一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