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譯 者 作 品

翻轉人生的實踐力:讓改變全球2100萬人的領導力大師引爆你知行合一的行動力!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
人生大事之最好的工作:每日一分鐘,啟動工作小革命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 (單冊精裝版):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
客製風暴:解析未來十年商品、銷售、創業的獲利模式
佛陀與惡棍:矽谷工程師打造上億身心靈企業的經營心法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套書不分售)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
資訊焦慮

生物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跨世紀黑科技:神奇植物幹細胞
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
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為什麼要做愛?(BE0129)
Why We Do It: Rethinking Sex and the Selfish Gene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生物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尼爾斯.艾垂奇
       Niles Eldredge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20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57134240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2

第三章 自然經濟

不論男性朋友如何誇耀,沒有一種動物(當然包括人類)真的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性活動上。假設已故籃球明星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真的(在百忙之中)與一萬名女性有過性關係,他每天大多數時間還是用來追求世俗的物質滿足︰吃、睡、移動,當然還有打籃球,而且打得很出色。就算將求愛的過程也算進去,生物一生的多半時間仍投注在簡單的生存上,亦即前面列舉的基本活動。即使從基因的角度來思考,認定生命的目的不過是散播基因,我們必須承認性活動也需要耗損能量。

除了人類的少數近親外(如侏儒黑猩猩〔bonobos〕),多數動物只在一年中某段時間有性活動,多數哺乳類(如麋鹿與大象)都只局限在特定時間交配。其他時候動物則是過牠的生活,尋找能量與營養來源,消耗能量,抵禦侵略者與疾病,因應生命無盡的挑戰。經濟生活凌駕其他事務,不只人類如此,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亦然。

如果你在夏天的時候到林中走走,就會發現生命的經濟表現無所不在。表面上一切平靜無波,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任何動靜。然後你想到有陽光的時候植物會行光合作用,展現已歷時三十億年的生化魔術,植物的葉綠素只需運用無所不在的二氧化碳與水就能合成糖。樹木無聲地站在那裡,只有風吹過枝葉的颼颼聲,實際上它的葉子正忙著吸收二氧化碳,從根部吸水,靜靜地製造糖分。這項最基本的經濟活動正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核心︰沒有光合作用,植物就無法生長;沒有植物,動物就無法生存,當然也就沒有人類。

然後你聽到林葉間一陣窸窣聲,一隻黑白間雜黃褐羽毛的托喜雀(towhee)正在灌木叢的腐葉堆裡翻找小蟲與蠐螬(grub),並且快速地吞下去。蠐螬與小蟲吃的是上一季留下的腐葉,毛毛蟲則在上面忙碌地大啖綠葉。也許你不會看到,那隻托喜雀將被一隻條紋鷹(sharp-shinned hawk)吃掉,這種體型雖小但快如閃電的肉食動物專吃小鳥與小型哺乳動物。

能量在每個林地、田野、池塘快速流動。所有的生命都仰賴能量,多數動物的多數時間都用來尋找食物——不是植物就是動物。不論是吃進一片葉子或其他動物,其後都可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經過消化、吸收、循環、代謝,成為製造與維繫身體機能的重要能量與材料。大自然或許看起來很寧靜,其實無止盡的能量流動無所不在。

這種流動多半發生在不同的物種之間,例如松鼠吃掉從橡樹落下的橡實。所謂的物種,就是一群具有相似行為與構造特徵的生物,因而可以互相交換基因。對動物而言,這當然意味著同一物種的異性成員會將彼此視為潛在配偶。無論多麼小的棲地,裡面任一物種幾乎都不可能只有一個成員︰你絕少看到某一棲地只有一隻松鼠、一株萱草或一棵白松。一般而言,你很容易看到生物的性活動,但絕對看不到同一物種的成員交換物質與能量。同類相殘並非完全沒有,但極為少見。生物通常以其他物種為食物,這是生物學上的鐵律。

地區生態系統

如果說物種是互相交配的群體,這與生命的經濟面(亦即求生存這件事)有什麼關係?仔細觀察後可發現,同類相聚的原則不只適用於交配時節。居住在同一片林地的同一物種,基本上有著同樣的攝食需求︰需要同樣多的水分;無論白天、黑夜或四季,適合活動的溫度基本上也是相同的。簡單的說,牠們有同樣的基本經濟需求,這也是為何早期生物學家將物種簡單定義為相似的動物或植物。同一物種之所以相似,我們現在知道是因牠們擁有同樣的基因庫(gene pool),透過每年的交配儀式不斷地融合、配對——即重新排列組合。這也是為什麼半世紀來生物學家一直視物種為繁殖的群體,亦即性與繁衍後代的活動只會在同一物種之間進行(至少這是普遍原則)。灰色大松鼠只與灰色大松鼠交配,花栗鼠只與花栗鼠交配,人只能以人為對象(雖有人獸交的例子,但不可能繁衍後代)。若將魏斯曼的理論往上提升一級,我們發現經天擇之適應演化所產生的行為與構造裡,有些是為了求生存,有些則是為了性——只有後者才能作為物種的定義。

若從地區的層次來看,同一物種的成員皆共有基本的經濟需求。即使彼此之間沒有能量的流通,但總是不斷進行互動,有時候必須競爭資源(一個地區性系統的可用資源總是有限)。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隻大山貓(bobcat),以老鼠及兔子為食,在你的居住地你只能找到一定數量的老鼠與兔子。一地區能容納同一物種的多少成員,主要取決於資源有多少——達爾文與華萊士認為這正是天擇的關鍵因素之一。達爾文看到的世界是每個物種的成員相互競爭,爭奪有限的可用資源。也許我們較容易觀察到麋鹿爭奪配偶的情形,較不易測量其競奪草料的激烈程度,但麋鹿的食物當然是有限的(懷俄明州傑克森谷〔Jackson Hole〕的麋鹿到了冬季時必須靠人餵養)。這就是達爾文所說的生存競爭,結果只有最強健、最具調適力的能生存(亦即「最適者」)。附帶的結果是︰生存力最強的生物,最有機會求偶成功並繁衍後代。

然而,生物之間也並不是只有全面性的競爭。有一次我到波札那的奧卡萬戈(Okavango)沼澤地探險,正當我們停下來研究野生的檞寄生(mistletoe)時,突然聽到幾碼外傳來可怕的聲響。嚮導立刻跳上駕駛座,緊急將我們載到荊棘叢裡。在那裡我們看到了一場短暫激鬥的尾聲,主角是三隻野狗與五隻土狼(spotted hyena)。野狗剛咬死了一隻黑斑羚(impala),現在土狼群集聚過來要搶奪黑斑羚的殘骸。如果野狗保住了殘骸,牠們會依據狗的規則分食。土狼的做法則大不相同,這邊搶走一塊腰肉,那邊扯掉一條腿,同時狂哮怒吼,原有的合作氣氛完全消失無蹤,彼此激烈爭奪已經四分五裂的羊身,完全不顧合作分享的精神!這真是驚心動魄的一幕,短短兩分鐘內,讓我們見識到非洲兩種肉食動物在經濟生活中的競爭與合作。

兩種動物原本為了共同的目標各自合作無間,分出勝負後卻激發土狼間的競爭,看著野狗與土狼嚎叫撕咬的場面,可能比你我在一般森林中見識過的要戲劇化許多。這種行為其實在地區性群體的成員間與群體間是很典型的,生態學家通常以「生態區位」(niche)一詞來敘述這種行為對系統的集體影響。地區的土狼成群結隊獵食、吃腐屍或偷竊對手的食物,土狼吃各種東西,成年土狼只懼怕獅子、蛇、水牛、大象(年幼的土狼當然比較可能被其他動物獵食),碰到競爭者時多半可以嚇跑或實際驅走對方。

土狼需要喝水,只能忍受變化不大的典型熱帶氣候。綜合土狼特有的需求,形成東非與南非大草原與森林的生態區位。土狼的食物種類與棲地範圍甚廣,從較濕潤的林地到幾近荒蕪的乾燥草地都能接受,雖然只能適應熱帶非洲的溫暖氣候,基本上仍占據相當寬廣的生態區位。
黑斑羚也是如此。黑斑羚是非洲常見的羚羊,雖然不能遠離飲水,但食物種類涵蓋多種樹葉與草地,因此幾乎整個非洲大陸到處可見黑斑羚的身影。牠們的近親就未必這麼幸運了,角馬、大羚羊(hartebeest)的棲地小得多,牠們能忍受的環境較有限,只吃幾種特定的植物(多半是草)。這些是所謂生態區位狹窄的物種,牠們比其他較能適應環境、生態區位較廣的物種更容易滅絕。所有的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當然要冒較大的風險(就像生態學家一樣),結果很可能無法適應氣候的改變,以及必然隨之而來的食物來源變化。讀者千萬要牢記這個道理,因為人類基本上也是生態中的廣食者,雖然我們已改寫了其中的若干規則(本書第二部將探討此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