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上
導讀下

作 者 作 品

德性起源: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

譯 者 作 品

尋找時間的起點
睡人
千禧年:古爾德三問
生命的壯闊:古爾德論生物大歷史
尋找黃金船
伽利略的女兒
德性起源: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
天崩地裂:8. 4 大地震
羅盤之謎:為什麼不是中國人發現新大陸

生物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跨世紀黑科技:神奇植物幹細胞
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
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紅色皇后(CK0012)──性與人性的演化
The Red Queen : Sex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生物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系列
作者:麥特.瑞德里
       Matt Ridley
譯者:范昱峰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4月25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57133120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上導讀下



  導讀下

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

演化學家

"http://www.readingtmes.com.tw/images/authors/s_ck0012a.gif">

從性象談人性

作者從性象(sexuality, 與生殖有關的解剖、生理、行為)入手,討論「人性」的「本質」,可說獨具隻眼。其實,人類與非洲大猿(大猩猩、黑猩猩、巴諾布猿)同宗,大約 700 萬年前到 500 萬年前才與黑猩猩「分家」。人類的基因組與黑猩猩的,差異不到百分之二,因此有人主張廢除現行靈長目(the primate)分類中的「人科」,把人類當作「第三種黑猩猩」。(按,巴諾布猿 250 萬年前才與黑猩猩分化,過去叫做「矮黑猩猩」;請參考《第三種猩猩》,時報文化出版。)

可是人類的性象卻與非洲大猿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大猩猩的生殖單位是一頭成年雌性獨佔幾頭成年雄性,學者叫做「後宮」(harem)。兩種黑猩猩都過著「雜交」的團體生活,幾頭成年雄性與成年雌性在一起生活、「濫交」。人類的社會組織只有一點與非洲大猿的相似:女性成年後必須離開生長的群體,加入陌生男性的群體。

然而,了解人類性象的「自然史」,我們得以鳥類為模型。因為人類的基本生殖(社會)單位,是一男一女(夫妻)組成的家庭,夫妻共同負擔子女的養育與教育。人類男性留在性伴侶身邊、照料子女,在哺乳類中是例外,而非常態。一般而言,雄性哺乳類只負責下種。鳥類則不然,孵卵與照料、守護幼雛都得兩性合作。(有例外,請讀本書。)

這是人類演化出「直立行進」的結果。直立體態的第一個解剖學後果,就是骨盆縮小、產道狹窄,因此胎兒無法在發育「足月」後出生。「早產」胎兒出生後,必須妥善照顧才能存活,即使斷奶後,嬰兒也無法吃大人吃的食物──就無法自行覓食。於是男人必須留在「老婆」身邊,分擔親職與家計。

「直立行進」的體態另外還可能產生了一個更深遠的演化影響,就是:釋放了人類大腦擴張的潛力。當初人類剛演化出現的時候,大腦與今日的黑猩猩沒有差別。現在人類大腦出生後不過是成年尺寸的四分之一,不像獼猴在出生時幾乎已經發育完成,黑猩猩出生時大腦已達成年的一半。由於哺乳類大腦增大的上限是產道,人類嬰兒既然已經「早產」了,就不受產道的限制了。最後,我們的腦量幾乎是黑猩猩的 4 倍。

人類的社會生活,有兩個特色:夫妻組成基本的生殖(社會)單位;以及許多夫妻組成更大的社群,在共同的地理與社會空間中頻繁互動。這兩個特色,可以說都是「直立行進」的體態的重大社會學後果。我們已經談過早產兒使男人不得不負擔親職,而大腦袋可以構想社會公約,規範飲食男女,使頻繁的互動不至於破壞家庭、動搖社會。我們必須回顧兩性間既聯合又鬥爭的自然史,才能窺見人類社會公約的底蘊。

原來兩性在生殖生理上「分工」,驅使兩性發展不同的「生殖策略」。以哺乳類為例,雄性只負責下種,雌性一旦受孕,雄性即使留在雌性身邊,也「無事可做」,不如另外找一個雌性授精。雌性懷孕後,與雄性「廝混」,未免無的放矢。何況,雌性必須懷孕、哺乳的事實,使得兩性完全沒有平等「談判」的基礎。因此哺乳類的雌性,絕大多數都死了心,放棄拉雄性下海一同照料子女的念頭。

最重要的是,鳥類、哺乳類都是實行體內授精的物種,所以生兒育女這檔子事,雄性唯一能夠確定的是:他打了一炮,隔了一段時間,就有孩子(或蛋)生下。他怎麼能夠確定那是他的種?照料「野種」可不划算──人家的孩子將來可是自己骨肉的競爭者,自己沒生,還養了別人的種,又放他親生老子在外面繼續製造野種,這個虧,可大了!總之,女人生的孩子一定是她的;男人的女人生的孩子,可不一定。於是,鳥類、哺乳類雄性頗為「花心」,雌性不愛「亂搞」,都有生殖生理的「道理」。人類社會許多禁錮女人身體的習俗,包括男人的處女情結,其實有自然史的根源──擔心養野種。

不過,人類的性象有一個面相非常古怪,就是性趣似乎大得莫名其妙,男歡女愛、貪戀床笫,只要興起,管他今夕何夕。其他動物的性趣則由生殖週期調控,雌性不到排卵期就不發情,不發情的雌性,雄性似乎也不感性趣。換言之,大多數動物的性行為以「傳種」為目的,即使性行為本身帶來愉悅,似乎也船過水無痕。即使兩性廝守、相依為命的物種,如東南亞的長臂猿,小倆口一輩子也沒有幾刻旖旎春光,實際上過的是柏拉圖式的日子,因為懷孕期、哺乳期雌性都不發情,一旦發情就可能懷孕。

這種性趣我們的親戚巴諾布猿(bonobos ,過去叫矮黑猩猩)也有,它們的社會互動,最有意思的一面,就是以「性」作為社會的潤滑劑。無論同性、異性、老少,表達和解、撫慰、感激、或興奮,性無所不在。(參考《雄性暴力》,胡桃木出版公司)

可是巴諾布猿的性是公開的,而我們只在私密的地方進行親密關係。也許人類特殊的社會生活,使每個人都必須涉入許多不同的社會網絡,成年男女都有互動的機會,「私密的親密活動」(「敦倫」)成為維繫夫妻關係的潤滑劑,也是凸顯「夫妻」這一倫的定義。

「幽會」的,當然不只是夫婦。男性固然有穿花蝴蝶般的「天性」,女性也不是被動的「生產工具」,自然世界中不是,人文世界中也不是。每一個花心的男人,走出家門都得爬上一張女人的床,才能一晌貪歡,不是嗎?鳥類研究就發現:雌鳥似乎也懂得「先生是生活的保障,外遇是遺傳的保障」。翻譯成人類的語言,就是:找個勤懇顧家的小夥子嫁了,再與花花公子偷情,期望孩子遺傳了迷人風采,多些撒種的機會。

達爾文

這套思路是從達爾文的性擇理論(sexual selection)衍生出來的。達爾文雖然教科書上都描述成「革命性」的科學家,可是他的演化論──天擇理論──直到二十世紀三○年代才在科學界站穩腳跟。性擇理論的命運更慘,科學界大約在六○年代才開始認真的對待。(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The Ant and the Peacock, by Helen Cronin, 1991)不過現代性擇理論的精義是:合作蘊含剝削的機會,達爾文大概也不容易消化吧。

雄孔雀的尾巴讓達爾文「見著就噁心」,因為他想不出「天擇」青睞那麼誇張的尾巴的理由,於是他認為那是雌孔雀的「品味」造成的。(異)性(選)擇概念其實直指「生命的意義」──生殖,許多動物的雄性為了一親芳澤,留下子裔,連性命都可以不顧,別說拖著一簇豔麗的尾巴了。因此區別天擇與性擇,大可不必。

其實貫串演化生物學的概念,是「選擇」。自然的資源有限,能夠成功地繁殖的生物個體,必然有限。與異族競爭生存資源,與同族競爭生殖資源,是生物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