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

譯 者 作 品

尋找時間的起點
睡人
千禧年:古爾德三問
生命的壯闊:古爾德論生物大歷史
尋找黃金船
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
伽利略的女兒
天崩地裂:8. 4 大地震
羅盤之謎:為什麼不是中國人發現新大陸

生物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跨世紀黑科技:神奇植物幹細胞
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
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德性起源(CK0015)──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
The Origins of Virtue : Human Instinct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生物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系列
作者:麥特.瑞德里
       Matt Ridley
譯者:范昱峰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9月18日
定價:270 元
售價:21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57133209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1

第1章 基因社會—叛亂

蜜蜂社會實現了「各取所需、各盡所能」的理想。
在這個社會裡,生存競爭的情況極為有限。女王蜂、
雄蜂和工蜂都分配到足夠的食物……帶有倫理哲學傾
向的雄蜂(女王蜂和工蜂都沒有時間思考)一定會承認自身就是純粹水池中直覺的道德家。他一定會公正的指出,不論是從開明的自私或其他功利主義的動機,都無法解釋工蜂為何甘於奉獻終生,無休無止的工作,僅換得生存作為報酬。

—赫胥黎

社會昆蟲

克洛波特金在著作中指出︰「螞蟻和白蟻捨棄了『霍布斯戰爭(Hobbesia War)』,結果表現更好。」螞蟻、蜜蜂和白蟻就是合作力量的典型證據。地球上大約有十萬億隻螞蟻,全部重量大約和全體人類的重量不相上下。根據估計,螞蟻、白蟻、蜜蜂和胡蜂占了亞馬遜河雨林昆蟲總質量的四分之三,而在某些地方則佔動物總質量的三分之一。數百萬種的甲蟲,還有猴子、巨嘴鳥、蛇類和蝸牛,相較之下都不值一談。統治亞馬遜雨林的是螞蟻和白蟻。螞蟻分泌的蟻酸從飛機上就能偵測得到。沙漠地區的螞蟻和白蟻,可能還更加普遍。要不是牠們無法忍受低溫(原因至今不明),溫帶地區恐怕也成為牠們的地盤了。牠們就是地球的主人,情況較諸人類毫不遜色。

自古以來人們偏愛用蜂窩和蟻巢作為關於人類合作的隱喻。莎士比亞認為蜂窩是慈善的專制政體,成員服從統治者而和諧過日。正如大主教對亨利五世的諂媚:

蜜蜂就是這樣辛勤的工作。自然法則教會它們,示範了人類國家的秩序行為。它們也有君王和官吏,地方官在國內懲奸除惡,商賈到海外冒險經商,軍人以螫刺當武器。它們劫掠夏日嬌嫩的花苞,歡欣的送回皇宮。國王忙著監督工人建築金屋;平民循規蹈矩製造蜂蜜;可憐的搬伕把重負堆塞在窄門口;法官則把打著呵欠的懶惰雄蜂交給臉無血色的劊子手。
總之,蜂窩就是伊莉莎白時代英國社會具體而微的寫照。

4 個世紀以後,卻有爭論者另持不同的見解。正如美國演化學者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所說:
1964 年世界博覽會在紐約舉行的時候,有一天,我進入自由企業廳避雨。一進入大廳,當面展示著一個非常突出的蟻巢,一塊看板寫著:兩千萬年的演化停滯。為什麼?因為螞蟻社會是社會主義的極權制度。
這兩種觀點的差異,其實是就會昆蟲和人類社會做了本能上的比較,同時承認螞蟻和蜜蜂在某些人類追求的事情上表現得更好。不論專制或共產,它們的社會比人類社會和諧,也比較注重公共利益。

單獨一隻螞蟻或蜜蜂,就像切斷的指頭一樣脆弱、一樣毫無希望。可是一旦加入社會,它就跟大拇指一樣重要有用了。它為團體的公益而奉獻,犧牲繁殖的權利、隨時準備為社會而犧牲生命。螞蟻社會也像生物體一樣,出生、發展、繁殖然後毀滅。亞馬遜地區收穫蟻的女皇,可以活 15 到 20 年。最初 5 年,蟻群的規模逐漸增加到一萬隻工蟻左右。在第 3 年到第 5年之間,蟻群經歷了一位研究者所謂的「不穩的青春期」。這段期間,它們攻擊鄰近的蟻群,好像年輕公猿在團體裡面逐漸建立自己的階級地位一樣。到了第 5 年,蟻群不再增大,開始生產有翼的生殖型個體,相當於精蟲和卵子。

由於集體的努力,螞蟻、白蟻和蜜蜂都能從事單獨行動的生物所無法進行的生態戰略。蜜蜂可以找到花期短暫的花蜜,互相指引前往採集;螞蟻也有效率良好的覓食技術,只消幾分鐘就能通知大隊人馬,搜刮打開的果醬瓶。整個蜂窩就像是多觸手的生物,可以遠到幾哩外的地方,吸取花蜜。有的螞蟻和白蟻不但建築高聳的蟻窩,還有深邃的的地下室,以咬碎的樹葉當堆肥,培植蕈類。有的還飼養蚜蟲,徵收蜜汁當保護費。還有更邪惡的,攻擊其他的蟻窩,俘虜大量的奴隸,欺騙它們為異族賣命。有的對於敵對的蟻群進行集體的戰爭。非洲的狩獵蟻,每群的數目超過兩千萬,重量多達廿公斤;它們橫掃鄉野,所過之處吞食一空,連逃避不及的小型哺乳類和爬蟲都無法倖免。螞蟻、白蟻和蜜蜂代表了成功的集體企業。

螞蟻固然統治了雨林的陸地,但在分化程度更高的海底生態中,還有更加優勢的集體動物:珊瑚。在海底相當於熱帶雨林的地方──澳洲的大堡礁──成群的珊瑚不但是優勢的動物,也是初級生產者「珊瑚樹」。珊瑚製造暗礁,利用共生藻類製造碳水化合物,也食用水流中的動植物,觸手不停的篩濾藻類和小型的無脊椎動物。珊瑚像是蟻群,也是集體生活的動物。所不同者,構成集體的個體位置固定,不能像螞蟻的個體一樣自由行動。個體的生命有限,難免死亡,但是群體卻接近於不朽。有的珊瑚礁已經存在了兩萬年以上,親自經歷了冰河期。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單細胞。其後逐漸大量集結,變成團隊競賽,不再是個體的單打獨鬥。細菌在 35 億年前出現,長度只有二十萬分之一米,由上千的基因運作。當時很可能就是團隊合作的情況了。目前有些菌類集結產生「子實體」,以便擴散撒布孢子。有的藍綠藻(菌狀的簡單生物)結合成為群體,細胞之間分工合作,各有所司。到了 16 億年前,出現了比細菌重 100 萬倍的細胞,由一萬個以上的基因運作。這就是原生動物。 5 億年前出現了由 10億個細胞組成的動物;當時地球上最大的動物是三葉蟲,約如老鼠大小的節肢動物。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動植物──藍鯨和美洲杉──今天都還存在。藍鯨的身體大概有 10 萬兆的細胞。另外還有一種集結──社會化──也早在進行之中。由數百萬隻螞蟻經營的複雜蟻群在 1 億年前出現,演變至今,仍為當代最成功的設計之一。

哺乳類和鳥類也已經開始了社會化的集結過程。佛羅里達州的灌叢鳥、鷦鷯、戴勝鳥都採取合作方式育嬰:由公鳥、母鳥和幾隻成年的子代共同負擔照顧最新出生幼鳥的任務。狼、野狗和侏儒採取的方法也大致相同:由年長者負責生育。更奇怪的情況,出現於一種穴居的哺乳類,它們營造了近乎白蟻窩的方式。七八十隻東非的鼴鼠聚居於地下,其中一隻是體型龐大的女王,其餘的都是勤奮的單身工作者。它們也像白蟻和蜜蜂一樣,遇到蛇類侵入洞穴時,就奮不顧身的堵住洞穴。

這種集結的趨勢一直在繼續進行之中,無法阻擋。螞蟻和珊瑚正在繼承這個行星。問題是集結的趨勢將在什麼地方結束?(原註)

原註︰生物逐漸集結變大,並不意味小型生物就會消失。只是越來越多的小型生物將會採取寄生物的生活方式,因為大型的生物吸收的太陽能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