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

譯 者 作 品

尋找時間的起點
睡人
千禧年:古爾德三問
生命的壯闊:古爾德論生物大歷史
尋找黃金船
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
伽利略的女兒
天崩地裂:8. 4 大地震
羅盤之謎:為什麼不是中國人發現新大陸

生物

【類別最新出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跨世紀黑科技:神奇植物幹細胞
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
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德性起源(CK0015)──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
The Origins of Virtue : Human Instinct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生物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系列
作者:麥特.瑞德里
       Matt Ridley
譯者:范昱峰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9月18日
定價:270 元
售價:21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57133209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3

自私的胚胎

「自私的基因」革命,不但不是冷酷無情的「霍布斯禁令」,無視於他人的利益;它的本意正好相反,為利他行為提供了可能的空間。達爾文和赫胥黎就像傳統的經濟學者一樣,不得不假定人們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利。漢氏和威氏揭露了更強力的行為動機──基因利益,使他們脫離窘境。自私的基因有時利用不自私的個人遂行它們的目的。於是個人的利他行為獲得了合理的解釋。赫胥黎只考慮個體,且把競爭侷限於個體之間,結果(正如克洛波特金所指出的)完全忽視了個體之間互不競爭的無數情形。如果他懂得從基因的觀點思考,有關個體行為的結論,可能就不至於具有如此程度的「霍布斯」味道了。本書稍後將再說明生物學如何軟化了經濟課題。

用遺傳觀點呼應有關利他的動機的古老論爭。如果母親受了自私基因的影響,而對子女無私奉獻,她仍然是行為毫不自私的個體。如果螞蟻的利他行為也是出於自私的基因,我們仍然無法否認螞蟻是利他的動物。如果個體之間彼此仁慈相待,基因的動機就可以置之不論。救援快要淹死的同伴,到底是出於博取名譽、或出於行善的動機,根本無關緊要。同理,他是受了基因的影響,或是自由意志的選擇,也一樣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行為本身。

有些哲學家認為動物不可能有利他主義,因為利他主義源於慷慨的動機而不是慷慨的行為。連奧古斯丁都說施捨源於愛上帝的動機,不是源於誇耀。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和他的老師哈奇遜(Francis Hutcheson)也為了同樣的問題而分道揚鑣。因為哈奇遜認為出於虛榮或自私的善行,不算善行。史密斯則認為這種看法過分嚴苛,因為就算是出於虛榮的動機,善行畢竟還是善行。不久以前經濟學者暹氏(Amartya Sen)回應康德(Kant)的見解,他說:

獲知他人遭遇磨難而難過,就是同情……基於同情的行為,基本上是利己主義。因為個體受他人苦樂的影響,而有苦樂的感受,何況同情的行為還有助於肯定自我的價值。
換言之,越能感受他人的痛苦,進而減輕其痛苦,個人就越自私。只有出於冷靜、堅定的信念行善,才是「真正」的利他。

然而對社會整體而言,重要的不是動機,而是個體能否善意相待。如果為了公益募款,總不會因為發現捐款的公司或名人的動機是為了博取令譽,就把捐款退回。同理,漢彌爾頓建立親屬選汰(kin selection)的理論時,仍然認定終身不孕的工蟻毫不自私,絲毫不把它們當自私的動物看待。他只是指出,工蟻無私的行為,正是自私基因造成的結果。

下面以繼承為例進一步說明。人類發財的動機之一,就是要遺留給子孫。這種本能無法消除;除了少數例外,多數人都希望把大部分的財產傳給子女,很少全部花光或全部捐贈給慈善事業,至於在死亡時隨意贈送陌生人的事情,更是少見。由於慷慨的動機不能為個人帶來任何利益,經濟學者無法解釋,所以傳統的經濟學完全漠視這個明顯存在的慷慨動機。但從全人類的基因觀點而言,這種慷慨利他的行為自有道理在。縱然隨著施捨而離開某個個體,財富還是跟著基因。

如果自私的基因論,使盧騷擺脫了霍布斯派的掌握,它也絕不是一味站在「利他」的立場。因為它同時預測,普遍的慈善是無法實現的烏托邦,自私的黴菌隨時會對和諧整體的核心部位發動攻擊,進而導致我們懷疑自私自利就是無數叛變的原因。正如霍布斯認為大自然不是處於和諧的情況,漢彌爾頓和特利佛(Robert Trivers)這兩位自私基因理論的先驅,也認為親子之間、夫婦之間以及夥伴之間一樣不是處於互相滿意的情況,而是互相剝削的關係。

再以子宮中的胎兒為例。母親和胎兒之間的共同利益,超過其他一切。母親希望生下胎兒,好讓自身的基因傳到下一代;胎兒希望母體健康,以免危及本身。他們共用一個肺部獲得氧氣;依靠母體的心跳來輸送養份。這是完全和諧的關係;懷孕是共同合作的努力。

上述情況至少是生物學者一向的看法。可是在特利佛注意到嬰孩出生之後母子之間經常的衝突(例如斷奶的時機)以後,海格(David Haig)開始把衝突回溯到子宮之內。他說母親和胚胎的立場並非完全一致。母親還得生存以便孕育下一胎,胎兒則希望母親把全副精力放在它身上。母親的基因只佔胎兒的一半;胎兒的基因也只有一半來自母親。如果必須有一個死亡才能使另一個生存,兩者都希望自己獲得生存的機會。(原註

海格在 1993 年年底發表違反傳統美好觀念的驚人證據。他發現,胚胎和胎盤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像是母體內部的寄生物,不像朋友;把自身的利益置於母體的利益之上。胚胎的細胞侵入供應胎盤血液的動脈,在子宮壁上著床,摧毀肌肉細胞,消除母體對於血管收縮的控制能力。懷孕期的高血壓和初期子癇,主要都是胚胎引起的。它利用賀爾蒙減少流向母體其他組織的血液,而挹注到胚胎本身。

對於血糖也有同樣的爭奪戰。懷孕最後三個月的時候,母體通常維持穩定的血糖程度,但是胰島素的產量每天增加,用來降低血糖的濃度。道理非常簡單:胎盤受到胚胎控制,逐漸增加對母體分泌的 hPL 賀爾蒙,抑制胰島素的功能。正常的懷孕過程,都會產生相當大量的 hPL,但對於母體和胚胎不會有不良的影響。因此胚胎和母體各自增加功能相反的賀爾蒙,企圖抵制對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依海格的看法,這是胚胎和母體兩者的拔河賽。貪婪的的胚胎盡量設法增加母體血糖的濃度,為自己爭得養分;節儉的母體儘量抑制胚胎吸取過多的寶貴血糖。有時胚胎贏得過分,造成母體懷孕期的糖尿病。不但如此,胚胎製造的 hPL 賀爾蒙是由來自父系的基因控制的,結果胚胎好像成了父系派在母體裡面的寄生物。子宮裡的和諧,代價如何呢?

海格的本意,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懷孕都是敵人之間的激烈拔河。母親在撫養和保護子女方面,仍然是無私奉獻,基本上屬於合作無間的關係。只是雖然有著共同的遺傳利益,仍然難免出現分歧的遺傳野心。母親的無私行為,掩蓋了基因行為──不論保護或對抗胚胎──完全出於自私動機的事實。子宮就是愛與互助的聖殿,可是仍然難免充斥著自私自利的行為。

蜂窩的叛亂

所有自然的合作行為中,都有同樣模式的衝突;每一階段都有叛變的威脅存在,叛徒隨時可能摧毀集體的精神。

玆以單身的工蜂為例,加以說明。工蟻沒有生育能力(原註 2),但是工蜂不同,它有生育能力,只是幾乎從來不曾生育。原因為何?為什麼它溫馴的撫養姐妹,從不反抗,也不自己生育呢?這個問題關係重大。不久以前昆士蘭地方的一個蜂窩,就確確實實發生了這種事情。幾隻工蜂在被隔王板(蜂后的龐大軀體無法通過的篩子)分隔的蜂房裡面產卵。因為未和雄蜂交配,所產的卵都孵出雄蜂(螞蟻、蜜蜂和胡蜂如果未和雄性交配,所產的卵都只能孵出雄性後代)。

如果讓工蜂為這些雄蜂選擇母親,它的選擇依序是它自己、蜂后、然後是隨意選定的其他工蜂;根據的是關係的親疏。原來蜂后和 14 到 20 隻雄蜂交配之後,把所得的精蟲完全混合,結果所生的工蜂都不是它的同父母的親姐妹,而是同母異父的姐妹。所以工蜂和親生兒子有一半基因相同;和蜂后所生的兒子只有四分之一相同的基因;而和其他工蜂的兒子,相同的基因不到四分之一。準此而論,生育的工蜂對後代的貢獻大過沒有生育的工蜂。因為不消幾代,整個世界都由工蜂生育的後代所接收了。問題是,什麼原因阻止這種事情發生?

每隻工蜂都會偏愛親生的兒子,可是它們偏愛蜂后的兒子超過其他工蜂的兒子。如此一來,豈不天下大亂?所以它們只好自律,結果無形中符合了公共利益。女王的臥榻之側,豈容工蜂的兒子酣睡?所有沒有女王特殊的費洛蒙註記的卵,都被工蜂吃掉,消滅了所有工蜂的後代。科學家認為,澳洲這個例外的蜂窩之所以出現這個現象,可能是一隻雄蜂遺傳了逃避自律機制的基因,結果帶有這種基因的工蜂所生的卵沒被吃掉。透過這種民意制度──蜜蜂的國會──有效的阻遏了工蜂的生育。

原註 1︰海格所謂懷孕的衝突,並不指母體或胚胎有意的進行對抗。他只是指出演化的生理機制,由於天擇的設計,目的在於獲致這些效果。

原註 2︰審訂者按:螞蟻專家林宗岐博士指出部份較原始螞蟻種類的工蟻階級仍保有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