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南方朔序
前言
書評1
書評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評

譯 者 作 品

無疆界市場
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
歐元世紀
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
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
愛因斯坦的詭辯:解開十二個物理學的迷惑
EQ成功學
洗錢
非軟性趨勢:24種引爆生活革命的科技
紙老虎:全球報業大亨

動物、植物

【類別最新出版】
不過是具屍體:挨刀、代撞、擋子彈……千奇百怪的人類遺體應用史(暢銷三版)
小蟲大哉問:自然生態的科學探察與人文思考
牠們的情愛:動物的求偶心計與生殖攻防
森林,我們的家
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


春藥(BE0042)
Liebestrank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動物、植物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克羅迪雅.米勒
       Claudia Muller-Ebeling ; Christian Ratsch
譯者:汪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4月28日
定價:230 元
售價:18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32頁
ISBN:957132538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南方朔序前言書評1書評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評



  書摘 3

僅看到湖,是無法體驗到水的感覺的。

--達維斯.哥拉斯

從事民族學的田野工作,不論走到哪裡,都會碰到春藥及愛之魔術的話題。但是閱讀任何一本民族學者或人類學者為的報告,卻不禁令人懷疑這個地球上居住的全都是清廉潔白之士。因此吾人不由起疑,果真如此,這世界怎麼會面臨人口爆炸的問題呢?

《先覺者》一書的作者羅伯.希及羅伯.安東.威爾遜兩人極為絕妙地比喻道:「美國的人類學作品,簡直就像叫處女描寫性行為的結果一般無趣。」人類學原本是加深人類對自己認識的一種學間,但是人類學這門學問,就好像我們個人一般,完全沒有能力超越道德、倫理的偏見,更沒有與大的道德、倫理環境抗鬥的力量。尤其在性行為及藥品的使用上,儘管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春藥,也應該是人類學上最鮮明活潑的主題才是,然而,幾乎所有出版的研究文獻中,都在傳統禁忌的束縛下,不討論這些議題。

有關春藥與愛之祕藥品相關的科學研究,開始於 17 世紀的後半部。1661年約翰尼斯.克拉戴爾的《春藥》、1689年約翰尼斯.慕勒的《愛之熱》先後在來布希發表出版。1726年、J. F. 沃爾夫的《春藥研究》、1747年G. 修坦特爾的學位論文《康坦理斯與春藥》前後在維坦堡發表,而成為迫害巫婆時代的貴重資料。有關春藥的文化史研究,起始於1869年約翰.戴文波特(1789年生於倫敦)自費出版的《春樂與反春藥》。大約同時期,約翰.培恩.奈特的《普利阿波斯崇拜研究》(1865年、倫敦)地出版了。

戴文波特將身邊各種的物品象徵(十字架、教誨的塔、洞穴、拱門等)如何在下意識中代表了性,在書中首度披露出來,比佛洛伊德還要早上五十年。 19 世紀末年、外國製的精神劑(古柯、古柯果、卡巴卡巴、老頭掌)、異文化圈中的性行動等,開始被學者有系統地提出討論。許多研究植物性藥劑的研究者,甚至在專書中撥出好幾章來,論述春藥的使用法。而大約在這前後,佛烈德瑞 S. 克勞斯出版的一連串著作,筆調就當時的環境而言,也變得非常大膽。1901年,市面上出現有關古印度人春藥的專書,是理查.史密特的《印度之性》。史密特本人在序言中特別寫到:「我謹以純淨的心,探求真理,如果有人以不純潔的動機,閱讀我的研究作品,當感遺憾。對這些謂者,本人必須強調:這是一本認真嚴謹的科學研究。」

隨後,愛格納.希爾費特和理查林賽特的《春藥》、艾格蒙的《民族的性與植物的世界》等與春藥文化史有關的書籍,先後出版。希爾費特隨後還在怕林設立了性科學研究所,搜集了為數龐大、全世界各地有關春藥的書籍、資料。可惜的是,他的研究所和所有的圖書,後來都被納粹燒得一乾二淨。納粹甚至用紙紮了一個希爾費特的形體,並私下施以火刑。納粹時代是不允許德國有這種「墮落的性行為」研究者存在的。其實,在清教徒治國的美國,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一直到 60 年代以後,美國才逐漸出現一些有關性及春藥的研究(吉福爾特、雷曼、波爾奈曼、維戴帽克、華頓等)。

可是,當時的學者在處理類似題目時,必須保持絕對的低姿態。一直到 70 年代以後,社會上才開始出現對春藥研究的肯定態度。當時有一些作者,如哈理森、塞爾頓、哥特理普、修爾克等,他們著述為文,主張有擴張意識的藥品,可用來當作春藥使用,而且情況普遍,引起了社會大眾的矚目。這些作者僅從本身的體驗告訴社會大眾,那感覺奇妙美好,但卻沒有從事有關民族學的田野研究。大部分的春藥研究書籍,都從純粹的文獻研究開始,從文獻研究結束,與性衝動劃清楚河漢界,各不相干,因此作者也期待他們的書在書齋中寫成,讀者在書齋中悄默地閱讀。類似本書從比較文化的角度來寫的論著,至今尚未曾見過。

我們已經逼近了文明的邊界線。從這裡開始所延伸的是完全嶄新的價值觀,其邊界不知將設定於何方。

--皮爾.克拉斯多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