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
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地理課沒教的事2
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
地理課沒教的事1+2+3
教育這種病
地理課沒教的事(全四冊)

地球科學

【類別最新出版】
拯救地球:事實與真相
科學大師的失誤:璀璨成就背後的真實人生
地理課沒教的事(全四冊)
地理課沒教的事4:Google Earth全功能實作【Level Up版】
天氣製造愛:風與雲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以及地球的謎樣現象


地理課沒教的事4:Google Earth全功能實作【Level Up版】(VEK0049)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地球科學
叢書系列:LEARN
作者:廖振順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5日
定價:440 元
售價:348 元(約79折)
開本:菊12開/平裝/192頁
ISBN:9789571382159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用 Google Earth 輕鬆進入虛擬的真實世界】

八歲那一年,我跑去學校隔壁剛蓋好的國父紀念館參觀,沒想到要回家時,怎麼也找不到大門,因為當年沒人見過這種大門在二樓的建築物,見識不多的大腦,固執地設定大門必然在一樓。腦袋怎麼想,內心建構的心靈地圖就怎麼畫,心靈地圖裡的大門在一樓,雙腳就怎麼也不會走到二樓,認知不到位,永遠都走不出限制,也永遠看不到更寬廣的世界。

心靈地圖是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的一個說法。什麼是心靈地圖呢?派克說,每個人都是根據童年的一連串經歷,逐漸形成一張具有自我獨特視角的心靈地圖,並靠著這張地圖棲息在這個世界上。這張地圖在童年時的環境中或許適用,然而,當我們進入到更廣闊的世界後,如果繼續沿用這張老地圖就會走錯路,所以我們要及時修正自己的心靈地圖。

心靈地圖能建構我們的部分意識,什麼是意識呢?泰格馬克(Max Tegmark)在《Life 3.0: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變與重生》(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提出:意識,就是主觀體驗。因此,不是宇宙賦予生命意義,而是我們這些有意識的生命給了宇宙意義。總體來說,所有效率最終歸結於目的,所有目的最終歸結於價值觀,所有價值觀最終歸結於感情,而所有感情最終歸結於意識。人類擁有了意識,這個世界才有好壞,才有幸福,也才有了意義。

二○二○年,全球面臨疫情危機,在艱困的環境中,科技恰恰展現出應對疫情的能力,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柯睿杰(Alain Crozier)舉例,在中國的夥伴以Power BI(為數據分析而生的軟體工具)為基礎開發出疫情數據分析平臺與決策平臺,讓主管單位迅速了解疫情走勢。數位科技正悄悄融入我們的真實生活,智慧雲和智慧邊緣等技術正在推動整個社會的數位轉型,當運算無所不在時,我們能夠從海量數據中提煉出智慧,無論是醫療、零售,還是教育產業,AI都能為各行各業帶來改變。

每家公司未來都會是科技公司,需要的人才都必須具備科技基礎認知,人才教育單位則需要有所思考與回應。地理教育能協助人們宏觀地了解全球,宏觀思維是一種上層思考,這樣的思維方向更容易看到「因」,才能在事情未發之前解決未來會發生的問題。凡人怕果,菩薩畏因,《黃帝內經》有句話叫「上工治未病」,意思是說最好的醫生是在病症發作前就把病治好了,也就是說,你根本不會生病。美國每年投入到醫保中的花費占了GDP的二○%,但美國人民的健康水平,在已開發國家中的排名卻不好看。相比之下,挪威也是把GDP的二○%投入到醫保上,但挪威人民的健康水平卻是全世界之最。為什麼呢?因為挪威治的就是未病,把較多資源投入到醫療的前期、教育的前端,而美國則是專注在疾病的後端。

孩童的圖書多以圖畫書為主,一方面因為小孩識字量少,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圖像式思考有助於縝密的圖像邏輯鍛鍊,以及觀察、思考能力的培養。從二○○七年開始,我不曾間斷地運用Google Earth為平臺說地理、說新聞、說故事,十多年下來,不知不覺也製作了一百多支影片。若能將多年製作教材的心得撰寫成書,我想不但對地理教育的耕耘能做出微薄貢獻,也可以幫助現今各類型網紅在製作影片時,能更清楚、生動地加入「在哪裡」的表達方式,無論是旅遊網紅、社會新聞網紅、國際戰略網紅,任何發生在地表上的主題,總會有個地點或區位需要標示出來,若是忽略了把地點用適當方式表達清楚,雖然自己很清楚說的是哪裡,可是閱聽大眾的思路未必能置身於網紅描述的情境中。
除了登月以外,所有人類足跡都是在地球表面的舞臺上,而Google Earth把整顆地球的衛星影像都呈現出來,自此,看待世界的視角有如上帝。當人的視野寬廣了,胸懷也會跟著開闊,面對現今多元、多變的世界,更需要這種宏觀、多角度的觀察。

本書從Google Earth的基本設定說起,逐步分享應用的方式與技巧,再談到各種精彩的實用地圖,以及我的心得分享,希望讓更多的讀者、老師、網紅都能輕易進入虛擬的真實世界。

【我是誰?我在哪?】

想像一下,身處在一片廣域的森林之中,頭上有顆皎潔的月亮,而銀色月光為你照亮了前進的道路,你感到環境在有限度的可控範圍內,因此內心的安寧讓你謹慎前行。忽然,一大片烏雲遮住了月光,大地瞬間進入無盡的混沌黑暗,此時此刻,你的基因會喚起古老原始且深沉的恐懼。

搞清楚自己在哪裡?到底是在自己所認知的世界的哪個位置?這是每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若是現在忽然說不清楚自己在哪,一定會立刻陷入恐慌。為此,人類和大多數物種建立了專門的大腦區域,負責創建對周邊環境的認知地圖。所有物種當中最獨特的就是人類,我們總是試圖與他人交流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這種溝通的欲望與能力,是智人祖先們能在數萬年前打敗體型更大、肌肉更發達的其他人類物種(例如尼安德特人)的關鍵原因。智人仰賴比其他物種更為複雜的語言,部分智人甚至發展出文字,這些語言與文字讓智人具有說故事的超凡特長,從部落、王國、帝國到紙幣等神奇故事,得以不斷地疊加昇華。

在說故事的載體中,地圖是不可或缺的項目,人類的歷史長河包含著悠久的繪製地圖,目前發現最早的地圖版本,是一萬四千年前古人類在洞穴牆壁上的塗寫。後來會把地圖繪製在石碑、泥板、草紙、羊皮紙上,甚至還有以綁在一起的樹枝來展示島嶼相對位置的地圖,科技發展到現在,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裡出現的地圖,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主要方式。

【側欄──圖層】

側欄的第三欄位屬於「圖層」欄位,其實就像是Google很貼心地預先為你建置好各種資料夾。

一、邊界和地名
「邊界」項目細分國界、國家/地區名稱、海岸線和一級、二級到三級管理邊界與名稱;「地名」項目細分人口居住地點、島嶼、山脈、水域等。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適當點選邊界與地名內部的選項,就不會充滿各式各樣的資訊,讓整體畫面看起來雜亂無章,例如若是僅需要展示地形的起伏狀態,可以取消勾選邊界與地名,如此一來邊界與地名會完全消失,讓整個螢幕畫面看起來非常乾淨且無視覺上的干擾。

二、地方
「地方」項目沒有再細分,一經點選,各地區的捷運站、公車站、學校、社區公園都會用各式小圖示標示出來,甚至超商、自動提款機(ATM)、飯館、地政事務所、圖書館、運動中心等五花八門的建物標的都有對應的小圖示標示在地圖上。

三、相片
「相片」項目分成兩類,一類是傳統照片,另一類是三六○度環景照片,有的是Google官方提供,有些則是一般使用者熱心上傳,三六○度環景照片的地理位置精確,極具參考價值;但是在使用Google Earth的一般傳統照片時,要稍微注意照片的地理位置是否正確。各地使用者提供的傳統照片,極大比例會出現位置標示錯誤的情形,一般常犯的錯誤是上傳者把照片位置標示為照片中要呈現的「主體位置」,然而正確的標示應該是照片「拍攝地點」的座標位置。例如一張在聖母峰五公里外所拍攝的雄偉英姿照,「距離聖母峰五公里外,拍攝照片時所站立的位置」才是正確的標示,常犯的錯誤是把此張照片的位置標示在聖母峰頂。錯誤標示會讓觀看照片的人,只能獲取聖母峰的美姿,照片從哪個角落拍攝和其他寶貴資訊就不得而知了。有些照片的錯誤位置則是刻意為之,尤其是有國土爭議的地區,正因為有爭議,總有「愛國」分子故意將不存在爭議區的照片,標示在爭議地區,藉此表達「愛國」之心,或是宣揚政治理念,這些做法就會讓國土爭議區的照片非常混亂,例如南海的島礁,隨時可以看到大量表達「理念」的照片,使用者在參考這些照片時,務必要留心查證。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