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自序

作 者 作 品

台灣鐵道傳奇
台灣火車的故事
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
台灣鐵道趣味漫談
鐵道世界漫遊
珍藏世紀台灣鐵道:幹線鐵路篇
珍藏世紀台灣鐵道:地方鐵道篇
青春晃舞:日本鐵道紀行

交通運輸

【類別最新出版】
逐夢九天:航天精神引領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
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
空軍:加油機‧預警機‧運輸機‧偵察機‧電子戰機
F-22猛禽戰機:F-22戰機建造全程實錄
F-35閃電戰機:美國頂級武器專家深度解讀


鐵道電影院(CM0026)──電影裡火車世界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交通運輸
叢書系列:作家作品集
作者:洪致文
       Hung, Chih-wen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1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32頁
ISBN:957133975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自序



  自序

火車,從鐵道電影院出發!

在台灣,這幾年的鐵道風潮確實讓我們一群早些年開始玩火車的同好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各種鐵道懷舊商品的販售、鐵道旅遊的興起、鐵道書籍的大量出版,都不是當年身處鐵道趣味黎明期的我們所能想像。在這樣的鐵道趣味風行時代,最令人期待的也許應該是更多新血輪的加入,讓鐵道文化的多重面相能夠更被關照與重視。然而,審視坊間越來越多的鐵道書籍,卻很難得見到這樣的努力。許多為了商業利益而短線操作的鐵道著作,書寫上並不嚴謹,內容範圍上也不脫先前的格局;唯一的進步,就是印刷越來越精美,裝幀與用紙越來越講究。

這本《鐵道電影院》的寫作構想,其實已經在我的腦海中縈繞多年,但卻一直沒有認真地思考過完成它。是前陣子看到國內鐵道書籍的出版方向,實在是走到令人不忍卒睹的死胡同,我才決心放下手邊已經開始寫作的另一本歐洲鐵道遊記,轉而把這本以「鐵道/電影」為主題的書,當成今年的寫作目標。

基本上,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也值得開發的新切入觀點。我們知道,電影通常會有其預設的時空背景,也就是說,它會是定位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某一個時間點。通常比較有誠意的電影製作,會盡量把氛圍塑造成要表達的時空背景。對於觀眾來說,就很容易意會到:「喔!就是這個時代,這個地點的故事」。

火車常常是電影裡會出現的角色,這本書想要碰觸的「鐵道/電影」關係,就是要試著去提煉出那些「火車元素」,那些讓我們一看就有感覺、有印象、有記憶的片段。而且,透過它,我們還可以遨遊在不同的時空裡,徜徉在那些也許未曾親身經歷的火車世界中。

舉個例子來說,冰島歌手碧玉(Bjork)的《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一片,是一部設定在一九六○年代美國華盛頓州的故事。那麼,這樣的時空背景需要有火車來陪襯時,會是怎樣的火車出現?若我們經過深究,大北鐵路(Great Northern)便是華盛頓州的代表,那時候美國有名的狗頭車會是最常見的火車。所以,雖然這部片子最後是在北歐拍攝,根本沒有找到當年的火車來應景,但還是用了很像的火車頭來讓碧玉與火車一起歌唱一起漫舞。這樣的鐵道元素,就是這本書想要萃取出,想要來表達的。

在我決定寫這本書後,馬上面臨到一個很大的難題:要選擇哪些電影來寫呢?我想,一定有不少讀者看了這本書所介紹的電影後馬上會問:「怎麼沒寫某某某,或誰誰誰的那部電影呢?」這樣的疑問,除了顯現出電影裡有火車情節的確實很多外,也指出每個人對於鐵道與電影的印象是有所差異的。

我覺得,每個人會去看或去欣賞某部電影,都還是有些許緣分的因素存在。在美國,不可否認的會有很多機會可以在電影院裡欣賞到好萊塢的經典老片,但對於一些非美國片就不一定有緣能夠觀賞到;有的電影看了之後令人很喜歡,但有的卻會讓人有極不欣賞的感覺,這也是因人而異無法勉強的;至於有些好萊塢的商業電影,歷史設定不明顯,劇中出現的火車也是時空大挪移般的年代錯亂,甚至在電影裡火車只是跑跑龍套,當成拍攝場景的「氣氛」--這些缺乏時代意義與製作誠意的電影,既使火車是裡面的大場景,我仍然覺得沒有太大的意義去深談。

因此,這本書一開始就不想寫成火車電影的百科全書,也不想被當成是讓讀者選擇看片的指南。在這樣的寫作構想下,請容我只挑個人有興趣的一些電影與鐵道來談。這樣雖然有點自私,不過用意也只在提供一個觀點,一個從電影裡去看火車的角度,來讓鐵道趣味有更寬廣的樂趣與深度。所以,我期待讀者在看完這本書後,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去欣賞與解讀電影裡的火車與鐵道。

或許有些對於建築與空間也有興趣的朋友會發現,這本書的書名跟幾年前由學者李清志所主編,雅砌時代一些朋友們所合寫的《建築電影院》頗類似。我必須承認,在構思上,這本書確實相當程度受到《建築電影院》的啟迪與影響。

在台灣解嚴與報禁解除的一九九○年代初,這群從雅砌發跡,能寫能編的建築空間專家,在報紙與雜誌上引進了許多都市設計、古蹟保存、空間概念的觀點。相對於他們的成就,當時仍屬年輕小毛頭的我們這群鐵道迷,就只能在社會仍搞不清楚火車有什麼好玩的環境中,辛苦地宣揚鐵道文化理念。在某一個層面上,我會寫《鐵道電影院》,也是想紀念這一路走來的過程,那些跟這群朋友們所共同走過的歲月。

在我的記憶裡,跟電影的接觸其實很早,孩提時代家裡伯父會在拜拜後放映的卓別林默片,就是我對電影最早的啟蒙。住家附近曾經有過許許多多的大戲院,也是我方便觀賞電影的地方。然而,就在錄影帶越來越普及,電影院也一間間倒下之後,我發現看電影變成是一件很麻煩的差事,也就越來越少進電影院看電影。

我會在美國重拾對電影的興趣,必須感謝法國朋友Bertrand De Battista的帶領。其實,我到現在都還很吃驚於法國人對於電影的喜愛。

Bertrand是我在英文課所認識的法國同學,他知道我是台灣來的之後,劈頭就說他看過侯孝賢電影,然後開始與我談起他從電影裡所認識的台灣過去、現在與種種。他一週至少要看一部電影,瘋狂起來可以一個週末就看三、四部。我們常常在學校看便宜的二輪片,也有機會可以欣賞到還沒上映的試片。

是這樣的機緣,讓我覺得在美國進電影院看電影實在一點也不麻煩,也開始深深覺得,看電影還是要在電影院看的道理--因為只有在電影院裡,才能體會那種搭上電影列車,駛入電影奇幻世界裡的感覺。而且,同屬公共空間的電影院,與火車駛進駛出的火車站還有些類似呢!

其實,讓我對老電影院的建築也跟著著迷,則與另一位美國火車迷朋友PK(Paul K. Swanson)有關。PK是我因為芝加哥西北鐵路的關係而認識的鐵道主編,但是他除了鐵道的興趣外,還相當喜歡各地的老電影院建築(這或許與他讀建築系有關)。在我們的鐵道旅行中,常常會不經意地發現一些老戲院;而每年六、七月洛杉磯的「最後電影院」(The Last Remaining Seat)活動,更是我們一年一度可以親訪百老匯街老戲院,在老建築裡觀賞老電影的機會。

我的日本朋友曾說過:「鐵道迷有追逐消失東西的癖好」,所以我們對於越來越少的電影院建築,也會有很濃的興趣。PK跟我進到這些老戲院的空間後,通常都會從最前面的銀幕、舞台,一路攝影拍到最高的投影機放映室。火車迷瘋起建築來的傻勁,有時就像看到一輛老古董車廂一樣,從上到下一絲一毫都不放過!

對於電影的喜愛,在洛杉磯這個有著好萊塢的大城其實是如魚得水。學校裡常有在電影公開上映前,便能免費欣賞到試映的機會;電影系常舉辦的各種影展,也是觀賞各國電影的好地方;好萊塢的一些電影院,常常舉辦特殊放映活動,也是看電影的好所在。

一八九五年法國盧米埃兄弟在巴黎的世界第一次電影公開放映,開啟了電影與人類生活相結合的歲月。而在電影發展的歷史上,火車從一開始就不曾缺席:世界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是一八九五年的《火車進站》;第一部有完整分段敘事劇情的影片,是一九○三年的《火車大劫案》;默片史上最貴的單一鏡頭,是電影《將軍號》裡讓火車跌入河中的一景……。

這本《鐵道電影院》裡所選的火車電影,從最初的默片短片、喜劇默片、黑白有聲片、彩色有聲片到電影動畫;故事橫跨的時代,從十九世紀的美國南北戰爭、橫貫鐵路興建,到二十世紀的捷運世代,甚至還可坐著火車飛進宇宙銀河的未來歲月;而走過的地點,有美國的荒野大西方、日本北海道的開拓鐵道、台灣的產業支線鐵路、還有那通往神奇世界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電影順序的安排上,主要是先將歐美片與亞洲片分成兩大類,然後再依照電影裡出現的鐵道年代,或者電影內容、出品年代分篇介紹。因為版權的關係,近代的電影無法提供相關劇照供閱讀時參考,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尋找坊間的影帶或者在電影資料館、圖書館借閱。不過一些比較早期的默片,則在書中盡量提供劇照或片段畫面,以彌補這些老片也許不容易看到的缺憾。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其實鑲嵌進很多個人的觀感與記憶,那也許是我跟某部電影的特殊緣分,也許是跟某種電影裡出現的火車的邂逅。鐵道電影院是為大家開放的,我希望這本書只是一個起頭,每個走進欣賞的觀眾讀者,都能一起在電影世界裡搭火車遨遊,一起親炙火車在電影裡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