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1.1愈蓋愈高的高架橋
1.2一圈圈層疊複雜的交流道
1.3各司其職的公路隧道

作 者 作 品

追尋路面電車:遇見日本城市風景

交通運輸

【類別最新出版】
逐夢九天:航天精神引領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
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
空軍:加油機‧預警機‧運輸機‧偵察機‧電子戰機
F-22猛禽戰機:F-22戰機建造全程實錄
F-35閃電戰機:美國頂級武器專家深度解讀


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VMK1001)

類別: 自然‧科普‧數理>交通運輸
叢書系列:M.I.T.
作者:余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05月16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56頁
ISBN:9789571359663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1.1愈蓋愈高的高架橋1.2一圈圈層疊複雜的交流道1.3各司其職的公路隧道



  1.2一圈圈層疊複雜的交流道

高速公路的交流道,有的簡單、有的複雜。行駛在簡單的交流道時相對輕鬆,不需要動太多腦筋;但複雜的交流道,不但需要腦筋急轉彎,遇到分岔路時,還得在短時間內判斷向左走、向右走,深怕走錯路得付出十多公里冤枉路的代價。即便現在GPS衛星導航很方便,有些還有現場擬真畫面,但當龐大且複雜的交流道近在眼前時,如果不熟悉路況的話,在順利通過交流道難關之前,駕駛人心中難免掛著大石。

也就是因為龐大複雜的事物特別容易引人關注,高速公路的交流道,除了層層疊疊的匝道外,還有許多一圈又一圈不斷繞著的環道圖形,讓人嘆為觀止。這些複雜的匝道最主要目的是增加行車速率,以立體交會的匝道來解除道路交會時所產生的紅綠燈。所以簡單的交流道,絕大多數都看得見紅綠燈;複雜的交流道則大部分沒有紅綠燈,也不會出現十字交會的道路。

既然如此,交流道為何需要許多圈圈?一般而言,需要設置交流道的地方,必然是一處道路的立體交會點,繞圈的環道就是為了連結上下層道路而興建。交流道的腹地有限,如果上下層之間的聯絡道路太短,勢必造成陡坡;若設計得太長,又需要更多腹地。通常交流道最外側的匝道,因為腹地夠,多是直線或帶一點微彎曲的匝道;而內側的匝道,空間有限,為了順利連接上下層道路,便以繞圈圈的環道來增加匝道的長度,並有效減緩坡度。這道理就像爬樓梯,如果從一樓到二樓,樓梯沒有任何轉折,樓梯的長度便相當長,所以為了節省空間,多數的樓梯會設計一個以上的轉折處,形成U字形的爬梯動線。如果是旋轉樓梯的話,空間更省,只要一個定點,繞著主軸邊旋轉邊往上爬,即可在有限的空間內,輕鬆地往來上下層。交流道的環道概念即類似旋轉樓梯。

以一個正常十字交會的交流道而言,內圈的環道最多是四個。在十字交會的每一象限裡各有一個圈圈,遠看就像幸運草的四片葉子,所以稱為四葉型交流道、幸運草型交流道,或苜蓿葉型交流道。

臺灣的幸運草型交流道相當多,如大雅交流道、平鎮系統交流道、嘉義系統交流道、下營系統交流道等。幸運草型交流道除了解除平面交會的優點外,就藝術效果而言,空拍的照片相當漂亮,常被作為宣傳照。此外還有一項奇妙的特點,進入了幸運草型交流道的匝道之後,如果遇到叉路一律右轉,那麼將會在交流道內不斷循環,陷入無限迴圈。

如果腹地空間更狹小,連幸運草型交流道也無法容納的話,便會增高匝道的高度,以大圈線的方式跨越或穿越主線。一眼望去,只見匝道層層疊疊,相當有存在感。這類交流道稱為環狀交流道,有的會和幸運草型結合,部分匝道走大環線,部分匝道繞小圈圈。臺灣早期的環狀交流道,大環線匝道穿越主線時多以地下涵洞穿越,工程相對簡單,造價也便宜,臺北(重慶北)交流道、臺中(中港)交流道即是一例。而後隨著工法的進步,新竹系統交流道出現了跨越主線的高架大環線匝道,形成臺灣第一個層疊的交流道景觀。國道3號與4號交會的中港系統交流道,也屬結合幸運草型的環狀交流道。中港系統交流道因為有制高點可拍攝全景,以往須透過空拍才能取得的景象,現在站在一旁的高地,整座交流道即映入眼簾,成為攝影玩家的聖地。

如果腹地空間再不足夠,或者車流量不高,不需要花大錢建設無平交路口的交流道,簡單的交流道即可滿足。這類交流道以雙向各二個上、下匝道連接平面道路,形成一個菱形,造型像是顆鑽石,所以稱之為鑽石形交流道。有時平面路口眾多,會拉長鑽石的長度,高雄交流道即是一例。
若是T字交會,交流道設計相對簡單。若將主線雙向上下匝道分散,看起來像是一個Y字,稱為Y字型交流道;若將匝道集中,設計成環道,遠看就像喇叭,則稱之為喇叭型交流道。這類交流道在臺灣也很常見,日本及大陸興建的高速公路,因為收費站多建置在匝道上,所以Y字或喇叭型交流道更是普遍。

其實交流道的設計,大部分皆是因地制宜、量身訂做。上述的幾種只是通則,實際上仍有許多變形。對於工程師而言,設計交流道就好像一門藝術,線型安排、環道半徑及坡度都需要精密的設計。若是三條以上的道路交會,交流道的設計將更為複雜,例如國道3號與台74線、台3線交會的霧峰交流道。而日本在有限的腹地中,甚至有許多匝道在原地轉了好幾圈,或直接穿越建築物形成的奇特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