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蕭麗紅序
詩體簡釋

作 者 作 品

愛情十句話(1)
西方十句話 (1)
深度溫柔:愛情十句話(2)
真理的海洋:西洋十句話(2)
青春的哲學
童年的哲學
學習的哲學
心靈的哲學
智慧的哲學
實踐的哲學

經典改編

【類別最新出版】
東周英雄傳3
東周英雄傳2
東周英雄傳(全三冊)
漫畫法句經:通往真理的智慧
亞森.羅蘋冒險系列盒裝二部曲


千古的絕唱(FA0179)──唐詩三百首

類別: 漫畫‧圖文‧卡通>經典改編
叢書系列:蔡志忠作品集
作者:蔡志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4年04月05日
定價:190 元
售價:150 元(約79折)
開本:20開/平裝/200頁
ISBN:9571310387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蕭麗紅序詩體簡釋



  詩體簡釋

一、古詩

古詩起源於兩漢,文心雕龍明詩篇云:「古詩佳麗,或稱枚叔。」這裏所說的古詩,是指「古詩十九首」,叔是枚乘的字,劉勰認為古詩十九首有些是漢代枚乘所作的。蕭統的文選視古詩十九首為無名氏所作。其後,像李陵蘇武的贈答詩,建安、正始、太康、永嘉、義熙、元嘉、永明等漢魏六朝人的詩,都是古詩的體製。唐以後,詩人不放棄古人作詩的韻律,稱之為古詩。這種詩體,仍為後人所樂用。

古詩有四種:有四個字一句的四言古詩,有五個字一句約五言古詩,有七個字一句的七言古詩,有字數不定的雜言古詩。通常詩人所寫的是五言和七言兩種。

古詩的作法,在句式上,每篇沒有定句,長短視內容而定:有四句為一首的,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便是:有六旬為一首的,如孟郊的「遊子吟」便是:有八句為一首的,如杜甫的「望嶽」便是:有十句為一首的,如王維的「渭叫出家」便是;以至十幾句,數十句的長詩,如李白的「長干行」、白居易的「長恨歌」便是。長篇的古詩,大抵以四句一組為原則,結束時,多為變數句。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每句五字的古詩。所謂「古詩」,是依照古代詩人寫詩的方式,只要用韻,不講平仄的一種詩體。古詩又名「古體詩」,與唐代流行的「近體詩」相對待。近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講究平仄,因此古詩異於絕律。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這種詩體,起源於漢代的「怕梁體」,淵源於楚歌、騷辭。漢武帝元封三年(西元前108),築柏梁臺成,於是君臣登臺聯句,便是七言古詩的伊始。宋嚴羽滄浪詩話云:「五言起於李陵、蘇武,七言起於漢武柏梁。」是可信的。今漢人的七言詩多亡伕,而流傳下來的,像董桃行、桓帝時的童謠歌,只不過雜有七言的句子。直到曹丕的燕歌行,才算純粹的七言詩。其後魏晉南北朝間,七言詩不及五言詩那麼流行,到隋唐後,七言詩才被詩人大量的製作,於是七言古詩的興盛時期,晚至唐代。

大抵詩體的流變與音樂的轉變,有莫大的關係。七言古詩的形式,也與樂府有關。誠如王闓運所說的:「四言如琴。五言如笙蕭,歌行七言如羌笛琵琶,繁弦雜管,故太白以為靡。然人不能無哀樂,哀樂不能無偏激感宕,故自五言興而即有七言,而樂府琴曲,希以贈答,至梁而大盛。凡四言、五言所施,皆有以七言代之者。」所以七言古詩,如繁弦雜管,敘事抒情,更是綺縠繽紛,纏綿盡致了。

二、樂府詩

樂府,含有官署和詩體的雙重意義。樂府的由來,始於漢代的房中歌、郊祀歌,其先是三言、四言、雜言的樂歌,其後五言樂辭才由民間採進,於是五言的樂府詩,才普遍地流行。漢高祖唐山夫人作「房中歌」,用以郊祀。惠帝時,使夏侯寬任「樂府令」,漢武帝時,設立「樂府」,是官署的名稱,並由李延年任協律都尉。由於此項官署的職守,在搜集民間的歌謠,增損其聲律,使適合宮廷演唱時用的,因此,樂府成為民歌的代稱。漢書禮樂志云:「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宋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誼。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其後,樂府詩的流行日廣,漢人大抵以郊廟歌、鼓吹曲、橫吹曲、相和曲為主,魏晉南北朝時,以清商曲為主,從魏晉到隋唐,對民間的俗樂,又可稱為「清樂」。唐人作樂府詩,多沿樂府舊題而作,或依樂府方式而創新調。到杜甫時,始嘗試樂府新穎,如麗人行、丹青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已是用古詩的風格來寫樂府,著重詩歌諷諭精神,而漸漸喪失掉音樂的成分。到白居易時,更變本加厲,主張「歌詩合為事而著」,標名為「新樂府」。於是樂府詩的範圍,更加的廣潤,而樂府詩已成為我國詩歌中重要詩體之一。

樂府詩,就是風謠、民歌。與音樂的演變,有密切的關係。樂府的種類,依郭茂倩「樂府詩集」的分法,大抵郊廟歌是宗廟的頌歌,燕射樂是君臣燕射的雅樂,鼓吹曲、橫吹由是國外所輸入的胡樂,相和曲、清商曲是採自民間的歌謠,除此以外,還有舞曲歌、琴曲、雜曲歌、近代曲、雜歌謠、新樂府等種類。

三、近體詩

近體詩包括:絕句、排律、律詩三種,均有五七言之分,以五字一句為五言,七字一句為七言,只不過四句詩是絕句、八句詩是律詩,八句以上,便是排律。這些詩體,都講求平仄聲律,對仗工整,與古詩的作法有別。絕句可對仗,可不對仗;律詩和排律,除首尾兩聯可不對仗外,其餘各聯,均兩兩對仗。由於排律的限制太多,作者較少,所以「唐詩三百首」中,沒有選錄。

近體詩的形成,是由齊永明間沈約和周顒的「聲律說」所引起,寫詩著重四聲八病,雙聲疊韻等技巧的運用,加以受六朝清商曲--吳歌與西曲的影響,造成小詩的勃興,所以在六朝的末葉,絕句和律詩已略具雛型。清王闓運的「八代詩選」卷十二至十四,專選齊到隨百餘年中稍有格律的話,名之為「新體詩」。在王闓運前兩百年,王夫之的「古詩評選」中,第三卷名之為「小詩」,第六卷名之為「近體」,可視為闓運的先驅。「小詩」為絕句的前身,「近體」為律詩的前身,而「新體詩」實已包括了小詩和近體。

所謂「律詩」,就是調平仄,拘對偶,鎔裁聲律,約句準篇的詩體。這種詩體的作法,有一定的格律,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每首固定八句,每兩句稱一聯,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對句」。同時每聯的名稱也不同:通常第一、二兩句不對仗,稱為「首聯」;第三、四兩句必對仗,稱為「頷聯」;第五、六兩句必對仗,稱為「頸聯」;第七、八兩句不對仗,稱為「末聯」。

五言律詩,又稱「五律」,是近體詩的一種。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待,唐人稱它為「新詩」或「新體詩」,如杜甫的「新詩句句俱堪傳」,白居易的「忽驚芳信至,復與新詩并」,其中所說的新詩,便指絕句和律詩。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絕句和律詩,同為近體詩,絕句僅四句,而律詩為八句以上。所謂律詩,如元稹敘詩寄樂天書云:「聲勢沿順,屬對穩切者為律詩。」也就是說,要調平仄,講黏對,拘對仗,鎔裁聲律,約句準篇的詩體,便是律詩。律詩有定句,共八句,八句以上的便是排律。律詩有五、七言之分,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一句的為七言律詩。

所謂絕句,又名斷句、短句、截句,都是四句體的小詩,而有「截然而止」的意思,合乎意在言外的原則。清李詩法易簡錄云:「絕句貴有含蓄,所謂絃外之音,味外之味。」又云:「所謂含蓄者,固貴其不露,尤貴其能包括也。」便是要使詩中的情意酣暢淋漓,尚有不盡之意。

五言絕句,簡稱「五絕」。絕句和律詩,同屬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待。近體詩講格律,不論句數的多寡,用字的平仄,押韻的方式,都有嚴格的限制,不像古體詩那樣自由。因此絕律的形成,可以說是我國形式格律的文學發展到最百的極致。同時,這種詩體也要求內涵的無限,雖然只用少量的文字,如五絕二十字,七絕二十八字,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卻要表現詩人複雜的情感,錯綜的人生面,不論在詩情、詩意、詩境的呈現,或是情韻、詩趣、化境的塑造,都能做到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地。所以絕句和律詩,是我國文學中達到最完美、最高妙的藝術結晶。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七絕的起源,導源於六朝的樂府小詩。明王夫之的薑齋詩話上說:「絕先於律,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所謂「歌行」,便是指樂府詩。六朝的樂府詩,為篇幅短的小詩,如「女兒子」,是兩句七言的詩,詩云:「巴東三峽猿鳴悲,夜鳴三聲淚沾衣。」但未成四句的絕句。宋鮑照多七言的作品,然尚無匹句的七言詩,湯惠休的「秋風引」,已具七絕的形式,他如梁武帝、簡文帝,已有七言四句的小詩。如簡文帝的「烏棲曲」、「春別詩」,音韻平仄已能諧合,可稱為七絕的先聲。今舉他的四首「烏棲曲」中的一首為例:

「浮雲似帳月如鉤,那能夜夜南陌頭;宜城投泊(酒)今行熟,停鞍繫馬暫棲宿。」

這首詩用韻和平仄很自由,保存民歌的風格,可視為古絕,與格律嚴謹的律絕,還有一段距離。

大抵七絕的興起,要比五絕晚些,五絕孕育於漢魏、成立於齊梁;七絕滋生於齊梁,成立於陳惰,至於五七言絕句,均成熟於唐朝,唐人將近體詩拓展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節自三民書局《新譯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