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前言
內文摘錄

譯 者 作 品

半生不熟冏大人:就算崩潰厭世也無所謂的大人生活故事
極簡實用記憶:從大腦簡單練習開始,讓你記更多,忘更少!
不放手的婚姻:清除衝突所累積的惡情緒,讓你的婚姻更牢固
徒步大不列顛:穿越2500英里的哲學之旅
芳香草本神諭書:36種迷人植物的指南與儀式(書+卡)

親子教育

【類別最新出版】
青少年使用說明書:當孩子「轉大人」,父母如何讀懂他們的內心話?
家有中學生的解憂之書:在教養與升學之路,讓親子作家╳台大優等生一起成為青少年的陪跑員:【特別收錄:高中五大科的學霸學習法】
玩出無限潛力的0-3歲五感遊戲書:日本最強部落客媽咪設計的50個啟蒙刺激,讓孩子越玩越聰明
理財玩很大
一路上,有我陪你:20歲成長紀念版


用心做父母:如何培養出有韌性、愛心、聰明的孩子(CUY0054)
Parenting with Heart: How Imperfect Parents Can Raise Resilient, Loving, and Wise-Hearted Kids

類別: 家庭‧親子‧兩性>親子教育
叢書系列:教養生活
作者:史蒂芬.詹姆士&奇普.杜德
       Stephen James、Chip Dodd
譯者:鹿憶之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14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789571378176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前言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一部分:內在(我和我自己)
第1章  冰上的長頸鹿

你在地上,這問題沒辦法解決。
──山繆.貝克特,愛爾蘭作家

數年前,我(奇普)在卓越專業中心教授一個課程。卓越專業中心是為男性專業人員所設置,治療他們的上癮、憂鬱和焦慮行為等問題。團體中的每位男性都非常聰明、充滿企圖心,在個人領域皆取得成功。團員來自各行各業,是丈夫、父親、兄弟也是兒子。是外科醫生、牧師、牙醫和商業領袖。他們取得許多成就,並且在自己的團體中累積了數千小時的服務。
  
然而,他們還有其他共同之處:為了康復,他們正脫離上癮問題,為人生踏出勇敢的第一步。像許多人一樣,這些男性在進行治療計畫之前,曾試圖想要憑藉個人的智慧、意志力、道德目的和自我,將自己、工作、家人、朋友和多重職責建立在沙山上。他們的成就愈高,變得愈心力交瘁。當他們從滾動的沙滑下來時,對身邊每個人造成的傷害就愈大。他們前來尋求恢復生活的幫助——如果可能的話。
 
在那特別的一天,我們談論的是完美的沙山。我們以為,只要夠努力、夠幸運、得到足夠的幫助,應該就能夠爬上這座成就的高山。沙山真是一個大陷阱!沒有人能夠登上完美的峰頂,但我們接受訓練來判斷、評估山的高度。
 
在我說話的時候,開始想像長頸鹿試圖在冰凍湖面上控制動作的畫面。長頸鹿的身體在冰上滑動,雙腿糾結、脖子扭曲,以為獲得到了穩定度和控制力,但不過只是笨手笨腳不停摸索,最後跌在冰上。然而他們一次又一次站起來,最後終於站在冰上,完成一種對不適合這種環境的生物來說非常不自然的事。我與學員分享了這些形象,並將所能提供最好的消息告訴他們:「你們必須面對現實,你們能夠做得最好的事就是笨拙。」
 
這個說法在教養育兒方面再真實也不過了。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戒除上癮和育兒竟有許多共同點。這兩種不同領域的人,都需要離開完美的沙山,勇敢而笨拙地踏上冰雪,為生活不斷努力。
 
正如醫生實行醫學一樣,父母也在實行子女的教養。戒除上癮的癮君子每天都需要擺脫癮頭的控制,父母也一樣,必須擺脫神祕的生活控制。多多實行,你就能變成最好。我們雖然笨拙,卻無法停止對卓越的渴望,如此正說明了我們生活中的衝突:生活永遠不會達成我們心中所希望的。如果我們不僅想要自己過得好,還想與孩子(任何年齡的孩子)建立真實的關係,那麼就必須有意願接受自己的侷限和缺乏控制力的經驗。
 
真心實意教養子女的祕訣,就是承認我們的笨拙。我們希望孩子的生活會好,希望孩子比我們更成功。我們希望孩子快樂,但孩子不見得總是快樂(無論我們是多麼偉大的父母)。現實是,孩子永遠不會超越父母,父母也不會超越孩子。我們永遠都只是一個人類。
 
諷刺的是:我們愈是期望或要求控制結果,生命就愈失控。我們可以起而反抗這種缺乏控制的情形,但日常生活的現實也會起而反抗我們。相信我們有所控制,就像我們假裝有所控制一樣,都是一種瘋狂,但因為如此普遍,人們都以為這樣是正常的。真正的正常不會改變,我們必須改變,離開沙山,在湖面的冰上尋求自由。但是,我們愈是善於作一個人,愈能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伴侶、更好的父母。
 
冰上長頸鹿的這種想法並不新奇,在此簡短解釋。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在現代的知名度較低,但他對教養子女具有革命性的影響。溫尼考特是著名心理分析師和兒童精神病學家,許多人認為他是最重要的早期精神分析學家之一。他曾兩次擔任英國心理分析學會會長,並且是英國第一位接受過醫學訓練的兒童心理分析師。他曾撰寫許多歷久不衰的書籍,作品材料源於他在BBC廣播電台數百場的訪談,與社會工作者、神職人員、教師等與經手輔導、幫助兒童和家庭的人一同合作。
 
透過他的教導和著作,溫尼考特引導人們接受「夠好的父母」的概念。這是一種對養育子女更有助益的方法,保留空間給不可避免的失敗,不再視之為不幸的事實,而是可幫助孩子成長為堅毅的成年人。在溫尼考特看來,從藥物濫用到家庭暴力,再到政治極端主義等社會重大弊病,都是未能為兒童提供安全和支持性教育的後果。夠好的概念並不表示容忍父母的平庸;相反,它被認為是社會繁榮發展的必要條件。
 
相較之下,「不夠好的父母」是需要被孩子照顧的人,而不是照顧孩子。一個被忽視或被迫要照顧自己和家人情緒的孩子,將發展成一個不健康、活著沒有真實感的人。夠好的父母會培養孩子,能夠對自我情緒有良好調節,並富有創造力,這樣的孩子在世界上較有安全感。不過卻少有父母立基於此處。唯有覺察和承認我們作為父母的錯處,才能實現做得夠好的想法。
 
我(奇普)並非原本就懂得這個道理。在開始教養孩子的時候,我想要完美,避免面對做錯事的痛苦,以及這些錯誤會帶給孩子的痛苦。一九八八年,我和妻子索尼婭的第一個孩子即將誕生,我們一起躺在床上,我思考著嬰兒即將出生,便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還想像撫養兒子會是什麼樣子,愈想愈害怕。

「我想要女孩。」我說。
「你在說什麼?」索尼婭問道。
「好吧,我不想要男孩,因為男孩會很快知道我什麼事都不會。」

她問我說的是什麼。我當時是想像在後院玩接球遊戲,想像在一個溫暖的春天,樹木圍成籬笆,一幅完美的畫面。突然間,未來的兒子把棒球扔給我,但是我手套沒拿穩,沒接住球。兒子便想,「我的父親真悲慘。」我的兒子會期待我做好一切,知道答案,解決問題,永遠不要被打敗,要勇敢,保護他免受一切生活的傷害。我會讓他失望,怎麼辦?
 
我告訴索尼婭我將如何失去兒子的期待,我會失去他的尊重和愛。「你知道的,」我說,「美國父親和兒子、夢想之地,諸如此類的事情。」
 
索尼婭當時正在教小學三年級。她說,「奇普,我看到有些到我教室的爸爸,坦白說,有些人連作人類都不配,遑論父親。然而孩子們抬頭叫,『爸爸!』然後跑過去。你不懂,」她說,「你的孩子不可能不愛你,孩子必定愛你。所以沒關係。」
 
她說的話很有道理。我想相信,但心中抗拒。(當然,根據性別,認為撫養男孩或女孩比較容易真是大錯特錯。)
 
所以我開始接受孩子會愛我的想法。但是否代表我放棄了成為兒子認為我是世界上最好、最完美父親的想法?當然沒有!
 
五年後,我兒子丁尼生參加四至五歲組足球隊,他和朋友們真的很喜歡。兒子有個隊友,他父親曾打過大學橄欖球。我們一起站在場外看孩子們比賽。我身高六尺四寸,算是相當高大,但在他身邊,我只像根拐杖。
 
一天晚上練習後,丁尼生和我一起到家後面的樹林裡散步。我在地上看見一根樹幹,從我有利的位置看,可以看出它大致已乾,爛了,又輕,只是看起來很大。我拿起樹幹,看著丁尼生,意思是說,「看著,兒子。」然後我把那根看起來很重的木頭重新拋回樹林。我覺得自己的壯舉一定令人印象深刻,感覺就像那些參加電線桿拖拉競賽的人一樣。我向丁尼生點點頭,給他一個「跟著我準沒錯」的訊息。
 
完全沒有印象深刻,我五歲的孩子看著我實話實說,「我朋友的父親更強。」
 
等一下!我想說,你不知道他的球隊輸過多少場比賽嗎?但是丁尼生環顧世界,看到另一位父親身體強壯,不顧我笨拙地想要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我想,育兒真比我想像的更難,也比我希望的更難。
 
我當時並沒意識到我一直試圖攀登完美的沙山。我還沒意識到,無論我多麼努力爬,都會滑下來。我所能提供給兒子最好的就是那座山。沒有人能夠達到完美的頂峰,但我受過判斷並評估的訓練,可以克服山高。但我還不知道,現實是:我能作最好的就是笨拙。

兩個糟糕選擇和一個有用辦法
 
但是誰會想要笨拙?誰想要看起來像在冰上跑步的長頸鹿?
放棄為孩子創造超越現實的生活議題,我們必須面對兩種教養方面的完美主義,不再努力奮鬥:以成就為中心,以舒適為中心。
 
如果我們是以成就為中心的父母,我們巧妙地(其實沒那麼巧妙)為孩子洗禮,即如果我們∕他們學得夠,行得夠,做得夠,那麼我們∕他們便可讓我們∕他們的生活發揮作用。無論我們的動機公開或隱蔽,都含有完美這個詞。在這種方法中,少有神祕、模糊、錯誤、掙扎、失望甚至真正奇蹟的空間。更糟糕的是,這是一種教養孩子的公式化方法,即「如果我給孩子正確材料,他們照作,生活就會幸福快樂(正如我們父母所定義並希望的那樣)。」但無論知道與否,我們的實際議題都是為了避免生命的痛苦。
 
以成就為中心的父母,耗費大量精力試圖成為偉大的父母,也讓孩子成為了不起的孩子。他們完全投入訓練孩子,看書、聽網路廣播、參加研討會。他們非常愛孩子,誠摯地想要對孩子最好,並付諸熱切的努力和憂心。理想化孩子和孩子的生命(也可以說是化為偶像崇拜,因為兩者確實是同一件事),只是使孩子落入羞愧、能力不足的掙扎之中,被迫證明自己合格或乾脆放棄。因為完美是不可能的,孩子將無法完成任務(父母為孩子所設定的任務),因此孩子將違背父母的期望,錯誤的期望也使自己失望,甚至使孩子覺得自己讓所愛或所需要的人都失望了。
 
當父母想要孩子達成某種目標時,就是在讓孩子成為偶像。我們將孩子塑造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是因為我們心中私密希望孩子能讓我們看起來體面。這種以成就為中心的完美主義,最後會削弱孩子的真實自我,遮蔽上帝的形象(孩子是依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無論孩子看起來多好,取得什麼成就,多麼支持我們的議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希望自己所被創造的形象會被父母接受,這種希望會逐漸消失。
 
通常這些以成就為中心的父母,會成為指導∕教練型父母(保護、監看、批判),或挑戰型父母(要求下一個生命障礙成為孩子的下一階段成就),或更糟糕的是,兩者融合的教練挑戰型父母。
挑戰型父母表面上看起來與教練型父母大不同,但其實非常相似,都是以舒適為中心的完美主義。以舒適為中心的父母,並不要求孩子的完美,而是要求周圍的世界一切完美。這些父母試圖創造一個地方和空間,讓孩子不必體驗生活的種種問題。
  
這些父母可能會讓一些痛苦進入孩子的世界,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鼓勵孩子擁有絕對的言論自由,但卻沒有教孩子如何分辨表達誠實的感受和關心別人的感受。這些父母基於「保持孩子的個性」讓孩子為所欲為,對於外界誠懇的回應,他們都以愛和尊重之名,大聲捍衛孩子的行為。
  
這些父母將孩子送到一個孩子就是上帝的世界。世界需要為孩子而改變,對於現實生活中孩子感受和處理情緒的方式,則幾乎沒有限制,讓他們無法以健康的方式進行。這些孩子長大後成為缺乏同理心和韌性的成年人,對身邊的人也不尊重。最後,由於孩子拒絕體驗生活的種種問題,他們將自己的真實自我埋藏在深深的要求中,像一個深水池,騙自己生活不痛苦也不艱難。
  
這個深水池變成孩子真實自我的墳墓,因為他們認為痛苦等於失敗,失望等於恐懼。他們也相信,唯有生活以他們認為的方式運作時,幸福快樂才會到來。這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苛刻的成年人,最後沉淪,因為他們所享有的權利無法創造一個他們可以完全控制、成功整合的世界。就像成就型的孩子一樣,對於不適合他們控制系統的關係會非常苛刻。
  
雖然這些可能只是極端的情形,但你能否辨識自己身上是否帶有這兩種傾向,無論在你孩提時期或作為父母?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父母都在這兩種完美主義類型的高低間來回徘徊。大多數人都是在這兩種功能失調的類型間來回,被困在兩個同樣站不住腳的地方,一個是石頭,另一個是深水池。這些錯誤的位置與社會經濟、教育或種族背景無關,而與人心和我們面對和感受生活種種問題的意願有關。
  
聽起來沉重而不祥,不是嗎?確實。這些教養方式可以是公開的,但往往都是隱蔽的,在某個時刻所種下的教養不安全感和完美主義小小種子。如果我們深入挖掘並解釋驅動這兩種類型父母的方式,我們可能會聽到人心說:「如果我做得好,塑造孩子取得成功、安全或重要性,那麼他們就不會受傷,會很快樂,我便知道已盡力做好,可以休息了。」
  
如果我們挖得更深,可能會聽到人心說:「我真的不相信上帝會命令孩子的世界去照顧他們,我能做得比上帝好。雖然昨天我信上帝,但今天是新的一天,各種不幸和悲慘都可能降臨在他們身上。曬傷、牙痛、青春痘、傷心、朋友背叛,更不用說兒童時期的疾病、傷口疼痛、性虐待或死亡。不必了,謝謝。讓我來,我懂得多。」這些不只是關於生活如何運作,我們可以理解,孩子並不是為父母所創造的,不應以照顧子女的名義保護孩子。
  
好消息是,還有第三種方式,那是一種更以心為中心的方式,讓自己和孩子夠好——這種概念包含了更加統整、真實和具有承諾的教養方式,使我們遠離對自己、孩子或世界所要求的完美主義。
  
我們不是尋求安全和控制,而是能夠面對生活的種種問題。我們不再追求完美,而是在現實中尋求安息;在我們剩下的日子中,將持續不斷進行工作,永遠沒有完成,終身不完美,所有一切都成為每天的生活經驗。當我們開始接受自己像一隻在冰上行走的長頸鹿,所能做得最好的就是笨拙,便可開始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真心實意的親子關係。這包括同理心、敏感度、哀傷和歡慶、堅持、真實性、理解、限制,以及降低要求,但同時仍然有很高的期望、對別人抱持感激、對擁有天賦的感激、對自我和別人的接受、理解生活的憤怒和挫折。將所有這一切結合起來的則是希望。
  
聽起來似乎很多,確實如此。這些高貴事物無法透過懂得更多知識而實現,只能透過心中的生活體驗的獲得和放棄而實現。笨拙得夠好的父母是聰明人,他們的生活深深紮根於真實可靠的情緒和精神核心,並且努力誠心接受這條明確的定律:學習過生活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以我們所被創造的樣子去生活,意指承認我們的感受,尋求幫助,並懺悔我們只是人。充分的生活需要有能力每天為一個真理奮鬥:想要體驗生命的喜悅,便無法逃避愛的痛苦。如果我們不對生活保持敏感,那麼我們就會重新回到完美主義的懷抱,堅持生命、孩子和其他人都會按照我們預設的議題行事。

無能為力:必要的成分
  
有件大事多數父母一生都在努力避免,這件事就是孩子可能發生他們無能為力的事。父母希望克服這種缺乏力量的情形,以便能夠保護孩子免於經歷自己在生活中曾經遇過或可能遇到的痛苦。為了勇敢過生活,父母需要與其他成年人建立一種真實、充滿活力的靈性,以及深厚而持久的關係,對於充分的生活和教養孩子具有共同的遠見。如果父母沒有與自己所信任的成年人談論這種無能為力和焦慮的掙扎,他們的愛便會減弱,甚至變得廉價,造成孩子必須要為父母的快樂負責,結果只是將孩子變得不像孩子。
  
如果我們對生活保持敏感度,便會有無能為力的經驗,但這會成為真實靈性和情緒成長的道路。承認自己無能為力,是打開大門,與上帝、朋友、配偶、自己和孩子關係的鑰匙,為錯誤和寬恕留有餘地。孩子需要知道,無論是最艱苦的考驗或最盛大的歡慶中,我們在情緒上都有能力與他們相伴。如果我們在困頓中能夠堅持一直與孩子在一起,向他們提供保證,那麼孩子就能夠好好做一個人。
  
在人類這場戲中,教養子女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兒童長大為成年人,而不是將自己認為的成功或失敗投射在子女身上。教養是一種情緒和靈性的呼喚,促使我們面對生出虛假安全感和控制感的小我、偶像和制度。
  
當我們終於冒險放棄後果(由於覺察、絕望或意外),便可發現真正笨拙的自由,以及為充分生活中的關係、深愛和良好領導所帶來的豐富禮物。只有在生活中沒有腳本、機緣、不由自主的時刻,我們才是真實的自己,真正體驗到上帝是誰。我們感覺自己在愛的手中,開始相信上帝為我們所做的事,是我們永遠無法為自己實現的。
  
在我們能夠像笨拙的父母一樣好好生活之前,必須勇敢踏入不完美之中。放棄完美就會悲傷,在悲傷中,我們便能接受困頓,再次獲得希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誠實地為孩子提供真實的生活,而不是我們認為孩子應該成為的理想化版本。臣服並不表示我們不希望自己或孩子能夠變得最好,而是表示我們顯露真實面目給孩子,幫助他們培養自我。當孩子瞭解父母親密的心,就可以自由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