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醫療保健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致謝
前言
書評

作 者 作 品

死亡的臉
生命的臉
器官神話
洗手戰疫
沒有終點的旅程:努蘭自傳
醫魂:努蘭的醫學故事集
死亡的臉(十七週年紀念版)
生命的臉(13週年紀念版)
死亡的臉:一位外科醫師的生死現場(二十七週年紀念版)
醫魂:醫療現場的21則啟發(十周年紀念版)

醫療保健

【類別最新出版】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
一輩子的好視力:只有眼科醫生才知道,保持好視力的50個習慣
52週身體修復練習:以黃金比例打造動靜平衡的漢方健康計畫
七葷八素,你都吃錯了:揭開與健康、疾病相關的飲食祕辛


蛇杖的傳人(BC0091)
Doctors: The Biography of Medicine

類別: 醫療保健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許爾文.努蘭
       Sherwin Nuland
譯者:楊逸鴻、張益豪、許森彥
出版日期:1997年12月10日
定價:550 元
售價:43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640頁
ISBN:957132437X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致謝前言書評



  書評

.李怡慧(榮總神經醫學中心醫師)

儘管書名暗示著對醫德潛移默化的用心,令人著迷的還是在漫長歷史中少許靈光乍現的時刻,人類在一片無法深測的荒界之上,摸索疾病和死亡。

希臘羅馬神話裏的醫神阿伊斯古拉普釿總拄著一支纏繞聖蛇的長杖。經由聖蛇之口舔滑過一個接一個的傷口後,便賦予了神祕的復原力量。這時的人相信疾病源自神祇及其他外在的超自然力量,因此康復的力量也必須來自同一個外在力量。

希波克拉提斯開始提出體液調和風火水土四大元素之說,認為疾病來自人與自然環境間的平衡失調,所以治療的方法在於修復病人與環境間的適當關係。

醫學原是病榻前的學問。有如「十誡」一般的希波克拉提斯誓言,不只單純年代裏單純的美德而已,而是醫者自覺到在這特殊範疇內救助本質甚於一切,所以倫理道德成為無可避免的教條。

接著,在神學與教會的權威下,醫學的基調是相信所有事物都是為了某種更大的美善而存在。蓋倫傑出的觀察只成為對造物主的讚美詩,這被毫無異議地接受了 1,500 年。到了文藝復興之後,興起人本主義,掙脫了貶抑肉體強調靈魂的基督教教條,重拾對人體研究的興趣。住在刑場旁的安垂斯.菲沙里斯從小就習慣了外曝犯人的死屍,甚至養成支解各類動物的癖好。他發現人體結構與蓋倫記載的處處矛盾,而不符處恰巧是人不同於猿的結構。於是懷疑蓋倫從未解剖人體,而是被自己的猴子騙了!

威廉.哈維研究心臟,嘗試觀察心博最慢的冷血動物──蛇,發現脈搏是由心臟收縮所造成的,血液因此由心臟注入動脈之中。進一步的,他以定量的概念,粗估每小時全身血液循環量約等於心室容量乘以每分鐘心跳數乘以 60 ,這個結果約是 3 倍以上的平均體重,而吸收的食物不可能供應如此大量的血液,除非──血液持續進行循環運動。這才開始有血液循環的概念。

喬凡尼.莫爾加尼在一連串解剖之後,觀察到臨床症狀歸根究柢是特定的器官病變,而非空泛曖昧的體液失調。這種聯接便是今日臨床病理討論的雛型。

何內.雷恩涅克是位業餘的長笛手,可能因著這樣的聽力才華,在他探視一位心臟病女病患時,由於病患體型肥胖,似乎敲診與觸診幫不上忙,而附身於胸前又不見容於風俗,於是他靈機一動捲起紙筒側耳傾聽,果然聽見清晰的心跳聲。這個捲起的紙筒分辨了肺部阻塞時的尖哨聲,血管狹窄的磨搓聲,以及腸胃中空氣穿梭的擠壓聲。它變形成為今日的聽診器。

伊格納克.史模懷斯在一家婦產科觀察到:大小相似的兩區竟有相差十倍的婦女產褥熱死亡率。兩區唯一的不同在於高死亡區是由婦產科醫師及學生接生,而低死亡區是由產婆接生。當時每位醫師及學生每天均要解剖好幾具屍體,而洗手常淪為例行的表面工作。他推論產褥熱可能來自腐爛物中,藉由醫療人員的手傳播病原。在推行氯水消毒雙手後,兩區的死亡率果然大幅下降並且趨於相同。這是史上第一次提出疾病由細菌導致。

本書作者在耶魯大學教授外科及西方醫學史,著有《死亡的臉》(中譯本由時報出版),還掛有兩本醫學期刊編輯的頭銜。經由作者選擇的代表人物,我們得以窺見整個西方醫療發展的縮影。他企圖表達的是:今日的醫師如何達到對疾病的共識?世界各地的西醫在診斷時,又如何運用同一套理論系統?這一個共同的傳承在空間上依序轉棧於希臘、義大利、法國、德國至美國;在時間上演化自西元前的神學生物學、 16 世紀的解剖學、 18 世紀的臨床病理學、 19 世紀以後的顯微術、影像學、有機化學、分子生物等等。整個趨勢是愈來愈偏重微觀研究,找出單純致病因子成為現代醫學據以進步的模式,仰賴科學的結果使醫生無可避免地成為「化約論者」。作者指陳化約論的局限,強調現今難解的謎題往往超過單一因子,而是多致病因子模式的整體論。

囿於作者本身的專長,本書在取材上有明顯偏好,尤其末尾四章更適合名為「外科醫學史」。在每一則個別傳記裡,他習慣一開頭便表明立場,急著下結論式的品評,之後,才鋪陳具體事蹟來描繪出全貌。你最好採取逆向閱讀,顛倒前後次序來看,比較能不落入與作者相同的先驗觀點。你應當感受得到,說書者焦躁強橫的性格,標準的外科類。

本文原載於1998/02/05中國時報開卷版

 
致謝前言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