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醫療保健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新聞報導

作 者 作 品

太極導引:新身體空間
身體自覺:太極導引陸上游泳
氣機導引:十八條身心活絡

醫療保健

【類別最新出版】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
一輩子的好視力:只有眼科醫生才知道,保持好視力的50個習慣
52週身體修復練習:以黃金比例打造動靜平衡的漢方健康計畫
七葷八素,你都吃錯了:揭開與健康、疾病相關的飲食祕辛


靜坐練氣秘法(CS0069)──氣機導引

類別: 醫療保健
叢書系列:身體文化
作者:張良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1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大25開/平裝/184頁
ISBN:957134481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新聞報導



  書摘

第一章 氣功與靜坐

■ 氣功學是頂尖的趨勢預測

上古人類透過仰觀俯察,逐漸發展一套人與環境互動的知識系統,而以符號、文字記載流傳。這一套知識系統的建構,以自己的身體為出發點,再隨著身、心、靈的活動,而以同心圓擴散向外延伸。中國古代經典的形成,可說就是在這種模式下發展起來的。例如群經之首《易經》,就直陳其乃透過「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來。因此古人更有「四書五經皆丹經也」的說法。這種說法當然只能引起有識者的首肯,對於缺乏完整身心練養經驗的一般大眾,特別是長期埋首在故紙堆裡尋章摘句的文人學者,簡直是匪夷所思。

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人與天地自然互動的直接經驗越來越少,透過文字閱讀而發展的間接經驗則越來越多。有趣的是,因為欠缺身體力行的直接經驗作為支撐,抽象概念的文字反而失去力量。新世代語文能力大幅下滑,舉世皆然,其癥結在此。不過,抽象概念的文字失去力量,意味著另一股反動的力量已在悄然醞釀--人們對親手操作以獲取直接經驗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此所以我再三強調,從反身修德的身體開發為學習路徑的氣功學,會是二十一世紀的顯學,若方向正確,更足以引領另一波新文明的興起。

然而,若要具備引導人類開創新文明的龐大能量,二十一世紀的氣功學就絕對不能再因循過去的老路子,必須融合新時代的新經驗,重新定義氣功學的範疇。因此,總結我個人過去的練養經驗所得,我給「氣功學」一個新的定義是:心識與宇宙作用的空間學,藉陰陽往來互動,透視其機。

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是一種相對性的存在;一鬆一緊、一虛一實;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例如人體外面是柔軟的肌肉,內裡則靠堅固的骨骼撐起整個支架;骨骼裡面又有柔軟的骨髓。輪胎也是一樣,外有軟橡膠包裹,內有硬鋼圈支撐。人體的血管、肌肉、骨頭及韌帶組織皆如是;練功時任督兩脈也是以一鬆(任脈)、一緊(督脈)相成,以督脈的高頻往上共振,與任脈的低頻往下共振而形成氣機的旋轉。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互動,也是在此對應關係中形成磁場。磁場形成,又會產生更頻繁的互動感應。這種互動感應的模式有其變易、不易、簡易的法則,此一法則無以名之,勉強可稱之為道。能掌握這個法則,就能超越有形物質界的侷限,洞察自然人事循環變化的趨勢,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大人」境界。這也是古今以來修道之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氣功學就是透過身體動作的操作練習,從關節肌肉的韌性鍛鍊,到呼吸與意識的以實應虛,以虛練實,從而發展洞見宇宙自然、人間世事法則的智慧。以身心練養為體,以安時處世為用。因此,氣功之用大矣哉,它可以是最靈敏的趨勢預測,也可以是行銷、管理之學,更是領先時代的人才培育與人格改造之學。

這一套循序漸進的練養進程,簡單的說,就是讓有形的肉體鬆至化為無形的氣,打破肉身與心識的藩籬,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這也就是所謂的「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氣機導引十八套功法之建構,即是以動作、呼吸、意識為三個階段,從身理的整合、心理的整合,到天人合一的環境整合。在此前提之下,每一套功法、每一階段的鍛鍊,都是在這整張練養地圖上的一小片拼圖。初學者雖一時無法掌握自己究竟置身何處;但學習越久,成竹在胸,越能知其梗概。就像登山攻頂,前面幾個階段猶在山徑莽林中穿行,見樹不見林,必然無法體會山形地勢之奇險;直到登上絕頂顛峰,則千山萬壑,一覽無遺。

目前大家都還在莽林中見樹不見林,即使跟隨多年的學生,對於自己已然蓄養多大的身體潛能,也大多半信半疑。不過,我自認是經驗豐富的嚮導,請大家放心跟隨便是。

■靜功才是氣功

嚴格說起來,動功是導引,靜功才是氣功。動功鍛鍊到一個階段之後,勢必要借助靜功的鍛鍊,讓身體的層次往上提升。有形的身體必有侷限,要提升身體的層次,就必須從肉體的外認知提升到氣的內認知。因此,動作鍛鍊之後緊接著呼吸鍛鍊。以動作練身,以呼吸練心,以意識訓練開啟靈覺。這三個階段必須登階而趨,不可躐等躁進。到時再由靜返動,動功就有不同的進境。如此動靜相兼,層層超越,再高遠的目標都可步步踏實以進。

氣機導引靜坐法是獨門功夫,跟一般禪坐不同。過去學生問我靜坐的方法,我都笑而不答。因為身體的機緣未到,脊椎沒有經過鍛鍊,一坐就腰痠背痛,靜坐是空談。因為靜坐要練的是靜中之動,當身體空間經過動功鍛鍊的開發,氣脈線道全通,對前三田、後三關有所覺知,靜坐就有立竿見影的功效。

靜坐是從身理訓練提升到心的訓練。身理的訓練跟心的訓練不同,身理訓練是透過對酸痛的覺察,滅身體的苦,這就是身理學;弱而補之,強而削之,以分散痛點的壓力。所以滅苦就要直接面對苦難,而非藉止痛藥逃避痛苦。靜坐練心也是一樣,要敢於面對自己在根性上的問題。民國初年素樸老人作〈通關文〉,細數人心種種貪念慾望,比起身體的三田三關更難打通。但求道之人道心猛切,若不敢自我撻伐,各種念頭想法耿耿於懷,就無法從後天呼吸轉為先天呼吸,要想從靜坐中得法,就是緣木求魚。

總之,練身容易練心難,練拳容易練人難,越過與酸痛汗水搏鬥的動功練身階段,我們即將引領大家進入更艱難的靜坐練心練氣階段。練動功時可能舊疾復發,練靜功時,人心底層的臭水污垢也會一波一波湧上來。虛心接受一切磨難,把爭強好勝、自以為是等尊嚴拋開。否則,夸夸其言練氣功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就真是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