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其他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貞觀二年 停祭周公
一 王鷹憶舊
後記 單鋒劍 徐皓峰

其他

【類別最新出版】
【限量贈送反思筆記】催眠療癒新手村(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
七葷八素,你都吃錯了:揭開與健康、疾病相關的飲食祕辛
1+1+1的UNIQLO時尚疊穿術
擇食聖經:天下無不死之藥,只有養生之道。
擇食聖經:天下無不死之藥,只有養生之道。+《我的擇食筆記表》


高術莫用(WHA0356)

類別: 其他
叢書系列:香港中和
作者:李幗忠、徐駿峰 著
出版社:香港中和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08日
定價:440 元
售價:348 元(約79折)
開本:32開/平裝/480頁
ISBN:9789888284870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 貞觀二年 停祭周公一 王鷹憶舊後記 單鋒劍 徐皓峰



  一 王鷹憶舊

我的爺爺

蘆台王家有一件妻子逼死丈夫的事。丈夫性格軟弱,看好了一位姑娘,想娶做小老婆。大老婆不讓,他就吞食鴉片膏作威脅,覺得大老婆怎麼也會叫人救他。沒想到大老婆不讓人救他,眼看著他死去。

此人留下的兒子卻是極有膽色的人,長子王燮,次子王照,三子王焯。

王燮是掌門長子,祖上王錫朋在鴉片戰爭中抗擊英軍殉國,獲朝廷封號「第一剛節公」,因而王家長子有世襲官位。清朝繼承官位是只有長子能繼承,並且是逐代降級的,最初封的官再大,幾代過後也會變為平民。不會逐代降級的是「鐵帽子王」,是有限的幾位。

王燮繼承時降了級,為京城右營都司,入京維護治安,當時二十五歲。京劇裡有一齣武戲《康小八》說的就是他。

民國的話劇影響最大的是時報劇,就是把社會新聞迅速變成短話劇,劇情較粗糙,台詞是時勢評論式的,主要是報道熱門話題,生命力很短,時過境遷,便不會再演。中國的這種話劇,是從京劇來的,京劇裡本有時報劇的傳統。

《康小八》是京劇時報劇,講的是王燮智擒飛賊康小八的事。飛賊是有輕功的賊,北京歷史上有兩個有名的飛賊,一個是民國時的燕子李三,他是俠盜,劫富濟貧;另一個就是清末的康小八,他是惡盜。

康小八專門欺負弱者,他在京城北郊有自己的匪幫,有輕功還有手槍,他常入京作惡,但行蹤詭秘,難以抓捕。

《康小八》的京劇是個甚麼故事呢?和後來的八大樣板戲之一的《智取威虎山》的故事類似,都是匪徒看上了臥底,非要拜把兄弟,或許是中國的匪徒有共通性,所以發生的事情雷同。

《康小八》在京劇裡是個演過即無的時報劇,在評劇裡則是鎮場子的劇目,評劇經典「八大拿」系列中便有一齣是《拿康小八》。

王燮在京城上任一段時間後,一日將事務交託給了副手,自己便失蹤了。他微服私訪,終於摸到了康小八的?索,打入康小八匪幫的內部,康小八見這個新投靠的人器宇不凡,一談發現很有頭腦,要和王燮結拜兄弟。王燮則暗召人馬,亮出官府身份,抓捕了康小八。

此齣京劇,令王燮在北京市民中有了「王大人是好漢」的讚譽,用「好漢」來形容一個官員,並不多見。李仲軒的姥爺就是王燮。

王燮的弟弟叫王照,他年輕時把天津東部八個縣城的民團武裝都給組織起來統一練兵,結成攻守同盟的戰鬥模式。他被稱為「王老總」,平定了天津東部的匪禍。

這位少年豪俠轉成文士,因為抗婚。他母親能看著丈夫死,是暴脾氣的人,她看上了一家姑娘,讓王照娶,王照不答應,她就把王照鎖進屋裡,不給飯吃。家人勸他暫且答應這門婚事,然後以進京趕考的名義逃婚。

他考進士是第一甲第六名,考之前他來了靈感,對人說他會考第六,結果竟然真是。在母親死後,他和兄弟分了家,用自己分得的家產修了一座鹹水壩,有了此壩,就可以防止洪水氾濫,也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因此獲得了「仗義疏財」的美名。

王照主張清廷以日本明治維新的方式變革,上奏要慈禧和光緒去日本考察。他上奏時是四品官,沒有上奏的資格,奏本被扣了下來。王照對呈奏摺的主管許應騤說:「你要不上奏,我就攔皇上的轎子。」

許應騤無奈,將王照的摺子上奏了,同時聯合其他官員,上了六道彈劾王照的奏摺,說王照包藏禍心,置皇太后、皇上於危險中。

光緒看完這一起呈上來的七道摺子,將許應騤在內的六個官員都免職了,升王照為三品,賜「上書房行走」,讓王照享有直接面見自己的特權。

雖然光緒沒有採納親自去日本考察的建議,但光緒有心變法,王照成了變法的骨幹之一,就任禮部主事。他的三弟王焯任吏部主事。

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學生在科舉考試上多沒有中過舉人,他們要當官,需要一位有身份的官員保薦,康、梁不能自己保薦自己的學生,所以多由王照寫奏本保薦。

王照與康梁都是維新派,但政見不同。康梁主張以光緒來變法,王照則主張以慈禧來變法。

他看出慈禧還沒有放權,光緒力量不足,而且慈禧並不守舊,她對西洋文化感興趣,常把對外公使的女兒們召進宮,詢問外國的事情。所以,王照的計劃是讓光緒督促慈禧變法,利用慈禧的權力迅速推進變法。讓光緒以變革為重,不要急於爭權。

另一個與康梁不同的是,王照要爭取中間力量。當時許多清朝的王爺們都傾向於變革,在光緒和慈禧之間採取中立,但在情感上更傾向於光緒。王照觀察到變革是大勢所趨,需要順勢而行,這些作為中間力量的王爺們是可以聯合的。

而康有為的主張,更符合光緒急於有一番作為的心態,光緒最終沒有選擇王照的策略。在康有為自己取得高位後,陷入了盲目樂觀,熱衷於從王爺們手中搶權。

康梁勢力爭到了一些虛的官位,卻令原本傾向變革的王爺們採取了觀望態度,最終都傾向了慈禧。

局勢不知不覺就變壞了,康梁決定發動兵變,軟禁慈禧。當時在京城掌兵的是聶士成,他與王照是好朋友。譚嗣同讓王照勸說聶士成,王照說:「你們這是誤國,將光緒置於死地。」

譚嗣同和王照私交好,聽了這回答,直接就罵王照怕事。王照解釋,自己跟聶士成是朋友,但聶士成忠於榮祿,一勸聶士成,聶士成一定會稟告榮祿,榮祿就會稟告慈禧。

王照使譚嗣同打消了勸說聶士成的想法,譚嗣同就派了一個人去勸說袁世凱。那人沒見到袁世凱,卻回來跟譚嗣同說袁世凱給說動了。於是光緒召見袁世凱,直接講了兵變計劃。

袁世凱有能力發動兵變,但兵變成功後,立首功的元勳是康梁,袁世凱的兵權還會被康梁掏空,康梁從老王爺手裡搶權的事肯定引起了袁的警惕。而投靠慈禧,則能把持住兵權,所以他向慈禧告密了。

戊戌變法失敗後,王照和梁啟超同船逃去日本。王照一直對梁啟超印象好,覺得他比較客觀冷靜,比康有為更有才華。

他出逃後,王家在蘆台的老宅子便被清兵圍了,家裡幾十口人都封在裡面,買日常用品都是賄賂牆外的兵,從牆上垂下籃子讓他們代買。

慈禧抓不到王照,想殺他哥哥王燮。王燮作為武官,有英武之名,榮祿欣賞他,有心回護,對慈禧說:「王燮我了解,他是大老婆生的,王照是小老婆生的,兩人不是一個媽。這對兄弟素來不和。」

一句話救了王燮的命,其實王燮、王照的父親正是因為娶不到小老婆才死的。

光緒被軟禁的消息傳到日本,康有為宣佈自己有光緒的「衣帶詔」,寫在衣帶上
的聖諭,要康有為營救他。在衣帶詔的號召下,許多華僑向康有為捐款。

康有為生活作風奢侈,逃亡時還帶著小老婆,擺筵席要歌姬陪坐。梁啟超和王照到了日本就把辮子剪了,康有為剪辮子還搞了個儀式,念了一大篇祭文。梁啟超說鬧成笑話了。

王照說衣帶詔是謊稱,根本沒有,結果康有為的學生就把王照看起來了,不讓他出門。一次康有為請幾位有身份的日本人吃飯,因為他們問起王照,所以把王照放出來作陪,王照對一位日本人說:「我得走。」

那位日本人很機警,甚麼話都沒說,起身帶著王照向外走,康有為不好阻攔,王照就此脫離了康梁陣營。

王照因為心情抑鬱,身體大差,壞到吐了血。一個日本朋友讓他住到櫻花林子裡,說醫藥無效時,就靠新鮮空氣吧,你活過來就活過來了,活不過來我葬你。

王照在櫻花林裡住了兩三個月,身體竟然緩過來了。他念念不忘光緒對他的知遇之恩,化裝搭船逃回了國。那時老恭王已死,兒子做了新的恭王。他偷偷地去見小恭王,說他想營救光緒。小恭王說不可能,勸他別想這事。

他又秘密見了醇親王,醇親王勸他遠走。他和這兩位親王都沒有私交,面談的時間都不長,兩人不殺他還見他,一是他們尊重王照的人品學識,二是他們同情光緒。

王照對營救光緒絕望後,就逃到外地,開始辦小學。他辦的小學特別照顧窮孩子,沒有錢也可以來上學。

雖然他是在逃犯,但兩位王爺暗中保著他,他的朋友高了有巡撫、低了有名士,只要他不回北京城,所到之處的官府都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他在南京辦小學也沒人抓他,甚至還在離北京一步之遙的保定辦了小學。

他潛伏了幾年後,覺得在逃之身諸事不便,朝廷對變法人士的懲處已經鬆動,便回北京投案自首了。

民間傳說是攔了慈禧的轎子,如果攔的是慈禧,一定給殺了。他是向醇親王投案的,醇親王關了他一年,永不准他回京,便銷了案,將他放了。

坐牢期間,王照和一位叫楊一素的姑娘定下了情分。楊一素是滿族人,滿族一代一個姓,父子不同姓。比如,慈禧的娘家一族有的姓了宮,又如,和珅並不姓和。奶奶姓楊,滿族裡也有姓張姓王的,在哪一輩、以滿語姓發音的哪一個音轉成了這個漢姓,就不好考證了。

她的父親是內務府官員,與王照是好朋友。楊一素在王照入獄期間多次探監,王照被驅逐出京時,她離家追隨王照。王照和她父親便做不成朋友了,兩個老哥們斷交了。

王照是我的爺爺,楊一素是我的奶奶。

爺爺有個得意門生叫王璞,光緒送給爺爺的書法和光緒題跋的字畫,他都留給了這位學生。爺爺離京後還是辦小學,中國方塊字讀與寫都很難,他借鑒日本假名的原則,發明了拼音字母,方便孩子們學字,同時辦了《官話拼音報》在全國推廣。

他發明的漢語拼音正式名叫「官話合音字母」,因為私人發明拼音是違法行為,所以他的《官話合音字母》一書的首次發表是一九○一年在日本江戶,署名為「蘆中窮士」。

「蘆」指的是家鄉蘆台,他的蘆台鄉音重,奶奶是旗人,北京話發音準確,爺爺就藉奶奶的發音,確立了注音標準。這個音標法後來向全國推廣了,所以普通話發音得益於一位滿族婦女。

清朝滅亡後,爺爺在民國一樣是名士。他的著作《水東集》出版前,叫父親到北大給胡適帶了一封信,要胡適作序,胡適來了。王照當時的家在積水潭,是段祺瑞贈送的一所老式宅院,贈送前經過了翻修。前院有果園,還有條「月牙河」,放著一條船,可以划到積水潭裡去。胡適回到北大,說:「王先生家是仙境。」

這部《水東集》的胡適序言被撕掉後,李仲軒的哥哥──李捷軒贈送給了寧河縣文史館一套,這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事情了。

爺爺還著有《古來女子軍事》,研究歷史上女人參與戰爭的情況。還有《方家園雜詠紀事》,方家園是慈禧太后娘家發跡的地方,此書說的是清王室的秘聞。比如講慈禧派人砍了清皇陵的一棵古樹,光緒覺得壞了風水,很傷心。所謂雜詠,是他在每一段故事後面都寫了一首詩,表達自己的感慨。

爺爺去世後,因奶奶是北京的滿族,她想自己死後就葬在北京,所以也想讓爺爺葬在北京,家裡沒有錢給爺爺辦喪事,就遲遲不發喪。

爺爺是天津蘆台人,依慣例是要葬在家鄉的,名為「回靈」。當時王家的掌門人叫王元埔,是爺爺的哥哥王燮的兒子。王元埔跟奶奶說:「只要回靈,您一分錢不用出,我們全管了!」

爺爺是大名人,他回靈是家鄉的一件大事,蘆台的鄉紳們早把費用都預備好了,甚至從北京到蘆台一路上送葬隊伍歇腳的席棚都開始搭建了,但奶奶堅持要葬在北京。

爺爺一生與佛道有緣,流亡日本時主要是與日本的僧人交往,他死後棺材停靈在了北京「拈花寺」。拈花寺有幾處院子專給名人停靈柩,有的名人家在外地,死後停在寺裡,一放便是一二十年。爺爺和奶奶的第一個兒子早逝,一直沒有安葬,也放在那裡。

拖延了一些日子,奶奶實在拿不出在北京發喪的錢,無奈答應了回靈。蘆台的錢立刻就到了北京,爺爺一發喪,各方的錢也就來了,光段祺瑞一個人就送來了一千塊大洋。

回靈的隊伍浩浩蕩蕩,長子的棺材也隨著爺爺的棺材回到蘆台,一起安葬。各界人士送的花圈裝了一節火車,京津多所大學為爺爺致祭。爺爺的葬禮辦得風光極了,但奶奶在去蘆台的路上忽然難過起來,抽了王元埔一個耳光。

奶奶是有霸氣的人,不管不顧,打王元埔時周圍還有好多人。打得王元埔冤枉極了,但奶奶是他嬸娘,他只能「唉」幾聲,跟別人打趣說:「我出錢出力,還得捱打。想不到,想不到。」

爺爺一生不重名利,超出世俗,穿著上等長衫,卻可以和底層人坐在一條板凳上。一年冬年,他瞧著進京賣蘿蔔的小販可憐,便把前院的幾間客房無償借給他們住。小
販偷偷把屋裡的地面鑿破了,挖了個地窖存蘿蔔。

奶奶很生氣,覺得白讓他們住,他們卻搞破壞,要趕他們走。爺爺一笑付之,說:「你管他們幹甚麼?就當沒看見,讓他們過完這個冬天吧。」

爺爺是真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