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台灣威士忌的「知識狂熱者」
【自序】白髮戴花君莫笑,人生何處似樽前
【第一篇、細說從頭】──從生命之水到蘇格蘭威士忌
【第六篇、調和與裝瓶──製酒師一生懸命所追求的工藝】

作 者 作 品

酒徒之書:喝懂、喝對!威士忌老饕的敢言筆記
新版威士忌學:簡史、原料、製程、蒸餾、熟陳、調和裝瓶,追尋完美製程的究極之書
美國威士忌全書:11大酒廠巡禮、6大製作關鍵,科學品酒巔峰之作,喝懂250年美威史
美國威士忌全書【親簽+品飲手冊】限量版

各式飲品

【類別最新出版】
世界酒莊巡禮:精選100支美好年代葡萄酒,獨家品酒筆記與推薦中華料理搭配
紅茶之書:穿越東西方文化與趣味冷知識的紅茶品味指南
住在咖啡館.獻給家人最美好的自然餐食:減醣女王娜塔的生活提案&精選居家減醣料理
想入啡啡:林右昌的浪漫私旅
第四波精品咖啡學:新產區、新品種、新沖煮法,最全面的咖啡潮流聖經


威士忌學:簡史‧原料‧製程‧蒸餾‧熟陳‧調和與裝瓶,追尋完美製程的究極之書(WW01030)

類別: 飲食‧休閒‧娛樂>各式飲品
叢書系列:寫樂文化
作者:邱德夫
出版社:寫樂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26日
定價:950 元
售價:750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432頁
ISBN:9789869561112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台灣威士忌的「知識狂熱者」【自序】白髮戴花君莫笑,人生何處似樽前【第一篇、細說從頭】──從生命之水到蘇格蘭威士忌【第六篇、調和與裝瓶──製酒師一生懸命所追求的工藝】



  【第六篇、調和與裝瓶──製酒師一生懸命所追求的工藝】

■ 焦糖著色及冷凝過濾
台灣是個威士忌非常成熟的市場,但也非常偏執,譬如SWA歷年來公布的統計資料,台灣自蘇格蘭進口的威士忌「總量」排名大多在十幾名,但「價值」時時在前3名;又或者是《麥芽威士忌年鑑》公布的資料中,台灣的麥芽威士忌進口量連年排名第3,但調和威士忌擠不進前10名,顯然台灣人總愛購買平均單價較高的單一麥芽威士忌,而非總量占9成左右的調和式威士忌。

在此種奇妙的偏執下,消費者對於部分行之有年的威士忌裝瓶處理方式,如添加焦糖著色以及冷凝過濾,有時顯得過於大驚小怪,似乎凡標註不添加焦糖、非冷凝過濾必屬好酒,反之則不屑一顧,是焉?非焉?先不論價值判斷,這2種延續數十年的製程,改變了消費者對威士忌的觀感,擴大威士忌的版圖,絕對值得我們仔細探究。

▲添加焦糖添加物以滿足豐潤色澤
調和使用的威士忌因存放的橡木桶各自不同,就算是相同酒齡,且經調酒師妙手調和後風味不變,但每批次調和後呈現的自然色澤不一定完全相同。消費者或許對威士忌品牌有相當的忠誠度,卻缺乏關鍵知識而無法理解這種自然現象,總認為外觀顏色一旦更改,其風味必定也隨之改變。業者為了讓消費者安心,只得添加不會影響威士忌的香氣口感的焦糖來調整色澤,保持每個批次的一致性,以增加消費者的信賴感。

回溯歷史,蘇格蘭威士忌於1880年的烈酒法中,便記載有關合法使用焦糖的規定,但當時威士忌產業正處於第一次爆發期,不肖業者為求及早上市販售,不惜省略耗時費工的橡木桶陳年,而大量使用焦糖及其他添味劑來欺騙消費者。1899年的「派替生危機」促使長達十數年的辯論和修法,許多蒸餾業者向法院陳情,提出繼續使用焦糖的必要性,因此1909年修改烈酒法時,焦糖得以繼續使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班牙爆發內戰,雪莉桶嚴重短缺,恰好美國於1936年立法要求威士忌必須陳年於全新橡木桶,蘇格蘭業者順理成章的以波本桶取代雪莉桶,但陳放出來的威士忌色澤較淺,成為焦糖大量使用的關鍵時期。到了1960年代,透明的玻璃瓶逐漸取代傳統的綠色或咖啡色酒瓶,導致威士忌的色澤一覽無遺,除了讓業者更注重酒色的一致性之外,也同時催化冷凝過濾的廣泛使用,於是在1988年頒佈的威士忌法規中,明文規定在不影響原始香氣及口感的情況下,允許加入E150a焦糖著色,2009年重新修訂法規,仍繼續保留E150a為唯一合法的添加物。

焦糖色素最可能是被廣泛使用的食品級水溶性著色劑,我們每天看到吃到的食品如麵包、巧克力、餅乾、蛋糕、甜甜圈、冰淇淋、醬汁、可樂等等,所呈現勾引人食欲的色澤常常都來自著色劑。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委員會」(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的規定,焦糖著色劑可利用加熱碳水化合物而製成,另依添加物共分為I~IV4級,若依據歐盟標準,則為E150a~E150d:
    E150a:普通焦糖(plain caramel),為「將碳水化合物(市售食品級甜味劑,含單體葡萄糖、果糖和(或)其聚合物,如葡萄糖漿、蔗糖和(或)轉化糖漿)經熱處理後的產品,可添加酸、鹼或鹽以促進焦糖化」,一般用於威士忌或其他高酒精度的烈酒。
    E150b:容許添加亞硫酸鹽(sulphites),適用於含有單寧的干邑白蘭地、雪莉酒或葡萄酒醋。
    E150c:可加入阿摩尼亞(ammonia),一般使用於啤酒、調味醬料或糕餅。
    E150d:則可同時添加亞硫酸鹽和阿摩尼亞,用於酸性飲料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
依E150a的製作規定,市面上可發現數百種相類似的產品,而最常使用的製作原料包括玉米糖漿、小麥、葡萄糖糖漿或是蔗糖,不同的原料和添加物將影響成品的色澤、黏滯性、電離子特性和pH值。
以色澤而言,由於果糖焦糖化的溫度最低,約110℃開始,所以其色澤最深,蔗糖及葡萄糖的焦糖化溫度約160℃,麥芽糖則為180℃。用於飲料的焦糖必須具有較低的黏滯性,否則不易溶解;帶負電離子的焦糖若加入帶正電離子的飲料,將可能出現凝絮現象或甚至沉澱,當然也影響其溶解性,不過威士忌一般攜帶負電荷,不致受到影響。

至於E150a之所以適用於烈酒,主要著重於對酒精的耐受特性,就算高達75%的酒精,依舊能保持穩定不變質。此外,大多數的焦糖在室溫下可保存2年左右,但必須避免陽光,陽光直射下可能幾個月或甚至幾個星期便褪色了,不過E150a最不容易褪色,也讓E150a保有著色的競爭力。

由於使用不同的原料和添加物,焦糖的化學結構十分複雜,即使是同屬於E150a也大不相同。但以製作方式而言,主要都是碳水化合物的脫水反應,讓多醣被分解為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和麥芽糖,如果再繼續加熱,失去水分的單醣逐漸聚合成焦糖,並殘餘少許具風味的化合物如?喃(Furans)、雙乙?、麥芽酚、酯類和內酯。在這許多化合物中,?喃的影響可能最大,出現類似烤堅果味,一般烘烤過的橡木桶也可以發現相似的味道。雙乙?賦予奶油糖般的甜香,麥芽酚提供新鮮出爐的烤麵包香,而酯類和內酯通常帶來水果風味。

所以,正如威士忌業者和消費者之間反覆辯證的問題:添加焦糖著色劑是否影響風味?業者當然說無,消費者信誓旦旦說有,但若從組成的化合物觀之,辯稱毫無影響是不可能的,不過得考慮添加量。一般威士忌於添加焦糖前,先加水將酒精度調降到裝瓶度數,視勾兌調和後的自然色澤,以及所需要的色澤決定焦糖添加量,在容量約5公升的不鏽鋼桶內加入水或威士忌,而後放入焦糖,調和均勻後再倒入威士忌的調和桶中。焦糖的添加量不多,約0.01%~0.5%皆有,但由於一旦倒入調和桶,假若色澤過深,便毫無可能回復,因此通常先將90%的預估量倒入調和桶,然後測量威士忌的色度,再緩慢調整及量測,一直到預期的色度為止。

我於某些款威士忌確實可以明顯感受到人工焦糖的刺激味,某些則無,除了添加量的差別外,來自橡木桶半纖維素的熱裂解產生的天然焦糖也會造成混淆,另外雪莉桶的甜味同樣增添許多變數。
必須謹記,焦糖著色劑的目的只是為了調整色澤,如果影響風味,其實已經違反「保留原料、製作以及熟陳的顏香氣和口感」這項基本規定,而實際上,焦糖一旦添加過多,不但不甜,反而帶出一些刺激的苦味和澀感。

但如果感官不夠敏銳,無法分辨是否添加焦糖,消費者該如何滿足知的權利?蘇格蘭法規並未規定酒標上必須標示是否添加焦糖,但為了因應威士忌饕客的需求,凡是未添加焦糖且屬於近幾年的裝瓶,大抵都會在酒標上註明「Natural colour」等字樣,反之亦然,凡未作如此特殊紀載者,可大膽假設有添加焦糖。

▲冷凝過濾的原理與作用
所有的威士忌在裝瓶前都會做粗細不一的過濾,即便是以瓶中常見橡木或木炭碎屑,甚至細條織物著稱的黑蛇裝瓶廠(Blackadder) Raw Cask系列,也會將較大的碎屑濾除,否則太多懸浮物不僅影響外觀,也會影響入口的口感。不過類似的過濾只是將雜質去除,屬於物理方式,不致影響酒中的化學組成,冷凝過濾不同,是利用降溫方式,讓原本溶解於酒精中的化合物凝結,再過濾去除,以避免消費者加水或加冰塊飲用時,酒液呈現混濁而引發不必要的質疑。

甚麼物質會造成混濁?威士忌所含的同屬物超過100種,各自表現出不同的香氣與口感,大致可分為4大類,分別為酯類、雜醇類、脂肪酸以及醛類(aldehydes),其中會讓酒液呈現霧狀的主要為長鏈酯類,如月桂酸乙酯(ethyl laureate)、棕櫚酸異辛酯(ethyl-palmitate)以及亞麻酸乙酯(ethyl-palmitoleate)。這些酯類由乙醇與脂肪酸反應後形成,溶於酒精,但不溶於水,當酒精度降低到約46%的臨界值或溫度下降時,便會開始凝結懸浮在酒液中,成為冷凝過濾首要去除的對象。
不過這些長鏈酯類產生的風味不算突出,月桂酸乙酯帶出些許花香、水果以及蠟質感,棕櫚酸異辛酯和亞麻酸乙酯則主要提供蠟質或油性的口感,以及一些椰子和水果風味,但重要的是,由於這些酯類擔任活性劑角色,可提升或壓抑上述風味特色。至於短鏈酯類如乙酸、己酸或辛酸乙酯,因較具水可溶性,因此不致於被濾除。

所有的威士忌愛好者都有一個普遍、但錯誤的認知,便是冷凝過濾的酒精度以46%為界,凡高於46%的裝瓶,必定非冷凝過濾,而低於46%,則必定經過冷凝過濾。但另一方面,市面上依舊可以尋獲少數43%的非冷凝過濾裝瓶,如亞伯樂12年、班瑞克(BenRiach)10年及16年等等,甚至還有40%,如威海指南(Compass Box)裝出的ASYLA,難道這些酒不會在常溫下就霧茫茫一片嗎?

問題在於46%雖然重要,卻不是像某種神祕門檻,重點在於酒中存在的酯類種類,其中長鏈酯類才是導致酒液混濁的主因。由於酯類牽涉一系列從發酵到橡木桶熟陳的變化,如果長鏈酯類的含量本來就少,以低於46%裝瓶時,凝結的酯類不僅少而且非常細微,可以躲過我們的凡胎肉眼,自然也無需作冷凝過濾了。

蘇格蘭威士忌業界常用的過濾設備為一層層並排的纖維板,先將威士忌溫度降低到0~4℃,也有可能更低,譬如在多年前著名的「威雀」系列推出冷凝到-8℃的「銀雀」便是一例。冷凝時間不一,格蘭傑採用3小時,而其他酒廠可能降溫超過24小時,待冷卻完成後,以20~60 psi (約1.4~4.1大氣壓力)的壓力將威士忌壓送通過濾板,壓力越大,過濾速度越快,但也可能越不完全,而過濾效果視濾板而定,但至少可將5~7微米(μm)的微粒濾除。

不過必須了解,蘇格蘭冬季氣候是相當寒冷的,談論冷凝過濾的「冷凝」不能以亞熱帶的氣溫來揣度。格蘭花格的第5代掌門人在一段訪談影音中提到,在寒冷的季節裡,過濾裝瓶前他們所做的不是冷凝,而是將溫度提高到。事實上,由於氣溫有高有低,因此他們將過濾前的溫度都固定在4℃,因為格蘭花格認為在這種溫度下,可以適切的展現出酒廠特質。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冷凝過濾的效果除了「冷凝」溫度和延時以外,最重要的還是濾板的材質、數量、過濾時所施加的壓力等等而定,不同酒廠使用不同的設備及方法,濾除的物質也多少有些差異。

至於是先加水稀釋再進行冷凝過濾,還是到先過濾後再稀釋?同樣的,各酒廠作法不一,過濾後再稀釋可減少過濾的處理量,但若先稀釋再過濾,則可濾除更多的長鏈酯類而讓酒質更為純淨。只不過酒廠對此諱莫如深,很難找到技術資料,也從來不願意坦承自己的酒款做了冷凝過濾,因為從消費者的心理角度,無論從酒中拿走多少物質,都不再是酒存於橡木桶的本來面貌,絕對會喪失部分風味,但,確實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