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我的,二十年紅茶路
紅茶‧台灣
印度India 大吉嶺Darjeeling

作 者 作 品

好日好旅行
家的模樣:葉怡蘭的私宅讀本
日日三餐,早‧午‧晚: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
日日物事:簡單又富足,葉怡蘭的用物學

各式飲品

【類別最新出版】
世界酒莊巡禮:精選100支美好年代葡萄酒,獨家品酒筆記與推薦中華料理搭配
紅茶之書:穿越東西方文化與趣味冷知識的紅茶品味指南
住在咖啡館.獻給家人最美好的自然餐食:減醣女王娜塔的生活提案&精選居家減醣料理
想入啡啡:林右昌的浪漫私旅
第四波精品咖啡學:新產區、新品種、新沖煮法,最全面的咖啡潮流聖經


紅茶經:葉怡蘭的20年尋味之旅(WW05002)

類別: 飲食‧休閒‧娛樂>各式飲品
叢書系列:寫樂文化
作者:葉怡蘭
出版社:寫樂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7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18開/平裝/232頁
ISBN:978986941257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我的,二十年紅茶路紅茶‧台灣印度India 大吉嶺Darjeeling



  【前言】我的,二十年紅茶路

  記憶裡,似乎是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戀上紅茶享受紅茶的。

  出身茶之國度台灣,自然而然,生活裡總是少不了茶。所以,從很小很小時候起,島南故鄉天氣熱,每日家裡總要沏上一大壺沁涼冰透了的「茶心茶」,擱在客廳茶几上,誰口渴了便自去倒上一杯。

  而有趣的是,小孩兒嗜甜,照說該對這淡泊微苦的茶汁不感興趣才是;然而我,不知為何卻分外喜愛這冰涼裡的一點微苦繼而回甘,一天喝上幾杯,喝也喝不膩。

  十幾歲的時候,突然間,台南大街小巷間開始風行起所謂的泡沫紅茶。當時的我們,哪裡料想得到這茶飲終有一天竟能席捲亞洲進軍世界赫赫成為台灣代表茶味;只是著實著迷於那經過激烈震盪瞬間冷卻後所撞擊而出的爽涼勁香。

  就這麼每天上茶店茶攤喝茶買茶,我與親朋友伴同學們熱烈討論著,哪家的茶夠濃夠味、哪家的清雅中餘味無窮、哪家寡淡如水顯然小氣用料不夠紮實……台南人自小裡養大的刁嘴脾性,即使一杯不過八塊十塊的廉價茶飲,也一樣給他挑剔到底。

  大學時,迷上的是,當時咖啡館茶館裡正當時興且必然具備的水果茶。捨不得花錢上館子喝,宿舍裡小爐子自己炮製:幾樣新鮮水果、幾顆金桔、一枚茶包、幾匙蜂蜜,玻璃壺裡煮透了,可以甜蜜蜜喝上一整下午。

  畢了業開始上班,正逢台灣茶藝風起雲湧的年代,同事中有人在現已走入歷史的「清香齋」學茶,好奇跟著報了名;印象深刻是,初入門,首堂茶藝課上,便是十數種茶,從綠到青到黑一字排開,逐一嚐味、品飲……

那回,每飲一口,便如一次重雷轟擊,不同的茶便截然迥異的氣息質地滋味內蘊裡,第一次領會了,一茶,一世界。

  「你們喜歡哪一種茶呢?」老師笑問:「通常,喜歡綠茶者性格奔放,喜歡黑茶則內斂沈穩……」

  或許真是年輕不識茶滋味吧!彼時的我,一時著迷著全然未發酵綠茶如花般悠揚綻放的高香,也同時魅惑於後發酵黑茶之濃醇甘釅,剛剛好,茶之系譜裡截然兩異的極端;令我一面兩頭猶疑難以取捨,一面也不禁猜想著,也許味蕾上個性裡早已隱隱然潛藏著的兩向內質。

  然到後來,一年年喝茶愛茶越多,不知是性情逐漸傾向中庸,亦或歲齡增長,逐漸懂得了,再明媚的香氣再深濃的口感畢竟只是一時,唯有踏實扎實裡卻仍能悠悠見餘韻的醇美,才是真正久長。

  遂而,我對茶的喜好,漸從兩端往中間挪移,黑茶少喝了,反是對既堅實又豐潤的半發酵青茶與紅茶依賴越深。尤其是紅茶,從早晨的奶茶,午餐與午後清新爽醇茶類的純飲或水果茶、果醬茶,以至夏季的冷泡茶和冰茶,冬季的香料茶……一躍而成晨昏日夕最親近不可缺的茶飲。

  同時,一年一年,隨年歲心境轉化,以及工作關係於飲食領域裡的進境,而一階段一階段有著不同的紅茶心情與體悟:最早,初入大千世界,著迷的往往是氣味繽紛五色、口感馥郁多變的調味茶;然後是濃烈渾厚、例如燻了香檸檬的伯爵茶或散發著濃濃松煙氣味的正山小種等燻味茶;然後是以不同產地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茶種交揉混合而成的混合調配茶。

  接下來,則是單品產地茶了,那個茶園?什麼季節?何種級數?尋求的是,不經任何混合調配加味,量少質高精工打造、純粹反映地域反映氣候風土人文的最細緻風味……

  而也在這樣循序漸進過程中,求知若渴欲望下,竟訝然察覺,或許乍看委實太平凡平易了,當時,在青茶綠茶獨占鼇頭的台灣,普及度一點不遜的紅茶,卻是備受忽略冷落,相關談論講究極少。

  即使地毯式搜尋、閱讀市面上各種專門書籍,卻每遇相互矛盾或混淆模糊之處;就算援引來自中國的典籍資料、但由於紅茶並非中國茶類主流,多少有隔靴搔癢之感。再加上喜歡紅茶多年,確有許多心得體悟渴望訴諸文字;遂就此萌生、不如自己寫作一本紅茶書的念頭。
但真正開始動筆後才醒悟,紅茶世界廣博浩瀚包羅萬千,絕非輕易簡單能夠一次囊括全貌。

  ——其實也是多少出乎自己的貪心吧!想要多知曉一些、多體驗一些、多懂得一些;故而,從二○○一年開了個頭,竟而就這麼任性著安步當車下來,在如山史料、資料裡搜尋比對,於各個擁有深度紅茶文化的國度、城市間穿梭往來,在家中已經蒐集堆積數百以上的龐大茶樣間品嘗比較。

  還幾度探訪台灣茶鄉,開了系列紅茶課、和四方愛茶學員們一起交流切磋,甚至設計了自己的茶具……更安然樂在每一個飲茶的時刻,細細咀嚼品酌其中樂趣。

  就這麼一路耽擱延宕,直到二○○五年入秋時分,此本《紅茶經》前身──《尋味‧紅茶》,才終於誕生。

  書中文字種種,俱是我執著深入多年所成;其中,許多跟紅茶知識有關的概念、詞語,由於市面上各翻譯書的呈現詮釋各有不一,所以多是全盤整理思考整合後、重新提出。

  而有關紅茶的沖泡、滋味說解,也一一都來自這些年來每一天每一天的親身操作體驗感受、並融貫東西方不同觀點,點滴累積而得。

  文字之外,還有許許多多我自己拍攝的紅茶圖片,除了茶之本身、茶具,更收錄了我於世界各地旅行之際隨手拍下來的,在茶鄉、茶館、咖啡館、餐廳、旅館裡,以至火車上、帳棚邊,當然最多還是平常自家裡的,悠然飲茶看茶時光。

  分外可喜是,多年來,《尋味‧紅茶》竟就這麼成為我的作品中持續長銷的一本,不僅和其他著作一起跨出台灣發行簡體版,還反覆修訂、再版,歷久彌新;並蔚然形成深遠影響。

  然後,就在出版將滿十年、再次面臨再版當口,細細檢點書中內容,深覺光只是局部增修已然嚴重不足;時移事往,不管今時今日之紅茶世界、我的紅茶識見閱歷視野,都已大步往前走得遼遠……「那麼,就全盤重來一次、重寫一本吧!」我默默下了決定。

  出乎意料之外是,彷彿歷史重演,一如耗費五年方才成書的《尋味‧紅茶》,我又再次一步跌入汪洋茶海中,沉迷耽戀,不能不願不肯自拔。

  且比前次更加倍貪婪縱情,史料資料的重新蒐羅耙梳、各種沖煮操作技法的重頭整頓外;更奮勇打包行囊,迢迢越洋奔赴各茶鄉:從紅茶原鄉中國武夷山起始,然後是錫蘭中部與南部產區,而後印度大吉嶺與錫金……翻山越嶺,崇岳峰巔雲嵐雨霧間、茶區茶園茶廠裡,實地追索、眼見身歷,每一縷茶香茶味,究竟所由何來。

  就這麼又過了幾年,現在,全新風貌的《紅茶經》終於成書問世。

  雖大致保留了《尋味‧紅茶》既有架構,卻是每一篇章字句都重頭寫過。期能更完整、更豐富、更深入、更翔實精確反映此刻我眼中的紅茶世界現貌,以及我的紅茶生活之樂。

  這其中,除了身世知識門道技法的重予增寫盤整,我的私房紅茶品鑑法與世界重要茶品牌的記述與列舉;所佔篇幅最多應屬各茶鄉之見聞旅記與歸納所得的收錄。當然,多年來膾炙人口流傳廣遠、倍受各方茶友們青睞愛飲的鍋煮奶茶煮法訣竅,也一齊納入書中。

  還有咱台灣紅茶,可說是這十二年來,變化最劇烈的一章。這幾年,走訪北南西東各茶鄉,見紅茶從當年的新芽初透,一年年發熱生光、百花齊放以至名揚天下,真有說不出的歡喜驕傲。

  而也因橫跨多年時空,此際,展讀《紅茶經》,格外會心莞爾於字裡行間所流露的,看茶看飲食看生活、彷彿見山又是山一般的心路幾度轉折感悟……

  比方新書裡,茶類變化雖似比以往多樣,論述說解也更細膩;但工序方法卻未更繁複,許多甚至因對箇中神髓的熟稔與更能掌握,加之口味益發原味清淡,故反而更顯直覺簡化。

  比方我的紅茶具,一如這幾年的居家生活美學和器物文字所寫,不再滿櫃滿架茶具茶杯琳琅滿目了!長年相處熟悉,早茶午茶濃茶淡茶奶茶純茶冰茶……各自各類都有了最匹配的壺具道具與杯。遂而,原書中曾經刊載的物件頗多都已捨離,當下所留,都是經久淬鍊淘汰後,真正契合上手、深心仰賴的親密踏實茶伴。

  比方,我在茶世界裡的一路領略體會,漸漸地,也令我在其他飲食類別裡每多有觸類旁通:
像是葡萄酒。如同紅茶裡,等級價格之昂貴平易,與品質從來不見得絕對相關,只在於什麼時刻什麼狀況下、合適的需要的是哪一種茶而已。故而在酒裡,我也自然而然不追評分星等高價珍稀,只企求餐桌上每一瓶佳釀和每一道料理間的美好相遇。

  像是因曾經窺見上好大吉嶺紅茶乍看淡雅縹緲卻能無窮回味的深層內涵,遂對日本大吟釀的空靈如水境界剎時心領神會;然醉飲多年後,卻越來越覺低精米度的純米酒才是真正耐喝,就像,我對自始至終一逕堅持醇厚扎實的錫蘭茶的愛好一樣。

  像是因著對產地茶園茶與混合調配茶兩向互異的精彩一樣欣賞,遂瞬即瞭然了單一麥芽與調和威士忌天地裡,單一與調配間看似微妙對立、實則相生相共關係……

  像是咖啡。初初投入紅茶寫作之際,恰恰逢上產地莊園咖啡席捲全球時期,因之也跟著戀上那本色風土之味;然最近,開始些許嗅聞到風向的轉變,職人烘焙與配方豆逐漸抬頭;接下來,咖啡會否和紅茶一樣,單品豆和調配豆各擅勝場、各競芬芳,飲者各擁所愛?值得期待。

  比方,和我在其他飲食類目的鑽研與領會歷程近似,到頭來終究發現,立足於所生所長之地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屬於我們自己的紅茶,才是我真正亟欲追尋與瞭解的牽繫和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