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五十歲出走看世界,享受人生後半段的精彩

作 者 作 品

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野島剛由小見真的文化觀察
原來,這才是日本:做決定很迅速、生活成本不高、愛上臺灣環島……野島剛的34個文化深度探索
看見不一樣的日本:「高級國民」引發階級對立,獲勝之道講求美學,不讓座是怕被嗆聲或婉拒……野島剛的46種文化思索與社會觀察【作者燙銀簽名+給台灣讀者的感恩祝福金句】
《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原來,這才是日本》:+《看見不一樣的日本》限量套書

飲食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田野裡的古早味:醃梅子、漬醬菜、釀米麴、做腐乳……阿嬤古傳的料理智慧:隨書附贈古早味插畫風明信片乙張,兩款隨機
也好吃
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
茶經(外三種)
無事烹小鮮


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五十歲的一人旅,從「吃」進入一個國家、一段歷史、一種文化的奇妙田野探訪(WV01004)

類別: 飲食‧休閒‧娛樂>飲食文學
叢書系列:有方文化
作者:野島剛
出版社:有方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3日
定價:340 元
售價:269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789869792141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 五十歲出走看世界,享受人生後半段的精彩



  自序 五十歲出走看世界,享受人生後半段的精彩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答案有千百萬種,每個人都有出走的理由吧。旅行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所有人都在旅程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回憶。

  旅行,也是一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創造出獨屬那個當下的旅行。即便是相同地點,二十歲有二十歲的冒險,四十歲有四十歲的體悟,感受截然不同。因此,旅行經常充滿新鮮感和令人興奮的體驗。

  而且,我認為決定旅行本身品質的關鍵,尤其與自己當時的心境和精神狀況有關,隨著年齡增長,人追求的東西也會有很大的轉變。

二十歲到五十歲的旅行意義都不同

  二十歲的我,認為旅行是磨鍊自己的身心,總是以此為目標,過著像苦行僧的漂浪之旅。四十歲的我,則是一味尋找和工作有所連結的素材。現在,我邁入五十歲了,從二?一八年五月到十月的半年期間,周遊世界二十多個國家。那麼,我在這趟旅行追求的又是什麼呢?

   這三十年間,身為媒體人兼作家,我不斷進行取材和書寫的作業,日復一日。我熱愛這份工作,百分之百相信這是我的「天職」,但是在生活中遇見的人和前往的地方,不知不覺中形成框架,我開始警覺到自己似乎活在「同溫層」裡,習慣固定的工作和人際關係,逐漸喪失對事物的敏銳度。回想起來,也是在這個時候自己越來越渴望跳脫舒適圈,讓變得狹隘的視野得以開闊。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而我選擇在五十歲出走看世界,並不是為了知天命。五十歲時,基本上是人生的三分之二的階段,我希望的是遠離日常忙碌生活,回顧過去的人生,還有思考接下來的人生。五十歲了,人生剩下的三分之一要怎麼過?身體可能還有二十年能夠活動自如,趁著有生之年思考如何過有意義的樂活人生,在高齡化社會裡是任誰都會面臨到的課題。

  我本來就很喜歡旅行,大學時代就經常利用長假到世界各地走走。那個時候,我覺得上課內容空泛不切實際,完全不感興趣。慶幸的是,我就讀的私立大學有寒暑假和春假等一大堆長假可以好好充實自己。因此,課堂以外的時間,我到處打工賺取旅費,一放長假就到各國流浪。那個時期我的足跡遍及了亞洲、歐洲等,超過四十個國家。

   正因如此,我了解自己的個性是喜歡自由自在地到處走走,所以才決定走向新聞記者這條路。在泡沫經濟瓦解之前,日本企業的終生僱用制是根深柢固的,而我二十三歲進入公司時,就已經打定主意要在四十歲辭職,再一次環遊世界。自從當上記者之後,如我所願,調動機會多,大概是以兩年一次的頻率在搬家,也到過許多國家進行採訪。

  也許是工作本身太過有趣了,我忘了自己要在四十歲離開公司的計畫。到了四十五歲左右,升上管理職之後,我幾乎都被關在公司大樓裡面,直到四十七歲辭去工作,才嘗到久違的自由滋味。接下來三年間,我拚命寫文章和專欄,也出了五本書,日子似乎過得比之前忙碌,但是我樂在其中,再加上從二○一九年開始即將在大學授課,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繁忙,於是我心想,此刻不走更待何時,硬是排開所有行程,特地空出半年時間,透過旅行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

旅行中的麻煩事不斷考驗自己的心

  二○一八年的春天到冬天,我到訪了非洲、中東和南美洲等二十幾個國家,都是在工作上比較沒機會接觸到的地方。我選擇在一個國家的一個城鎮停留約一個星期左右,租短期公寓,在超市購買食材自己下廚做菜,放慢腳步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不像年輕時代的旅行是每天馬不停蹄地趕路,也幾乎不依賴任何的旅遊書籍。

  即使如此,並不代表在旅程中不會遇到麻煩。舉例來說,我的行李箱在克羅埃西亞憑空消失了,也就是所謂的「行李遺失」(Lost luggage)。克羅埃西亞航空的消極態度令人氣結,櫃檯人員連一句道歉也沒有,只遞給我一張遺失證明書,冷冷地說道:「請寫下聯絡方式,找到的話會再通知您。」然後,就這樣子過了四天沒有任何消息。行李裡有衣服和重要資料,我越來越焦急,最壞的打算就是自認倒楣。我上網查詢行李遺失的處理辦法,也開始規劃購買方便替換的新衣服,以及調查信用卡的保險適用範圍等。結果,行李在第五天回到了身邊。現在,我也算得上是行李遺失的專家。

  我在旅程中也生病了,就在南美洲秘魯的深山裡,接近馬丘比丘的地方,出現不明原因的肚子痛。我找到醫生,用Google翻譯成西班牙文,努力說明我的症狀。醫生開的藥物是不曾見過的,雖然感到害怕,但也只能夠選擇相信。

  到了北非的突尼西亞,我在撒哈拉沙漠遭遇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搭設好的帳篷幾乎被吹走了,還有滂沱大雨感覺要把帳篷吞噬,甚至還下起了如飯糰大小般的冰雹,在變幻莫測的大自然面前,感受到生命的渺小。總算等到放晴了,我在帳篷裡和同寢的美國人背包客相視而笑,說:「歡迎來到撒哈拉。」

  最常遇到的麻煩就是交通問題了。平均說來,發展中國家的交通大概是每三次會遇到一次突發狀況,例如飛機不飛了,火車誤點了,公車故障了,被司機索取額外費用,在沙漠搭乘的四輪驅動越野車陷入泥沼動彈不得等等。每次遇到麻煩時,總是會覺得不耐煩,心想:「又來了。」但是轉個念跟自己說:「這也是旅行啊。」心情就好多了。

對太過於安逸現狀的自己感到羞愧

在旅程中,原本希望能夠像平常那樣地生活,但是等旅行結束後,回過頭來看,記在腦海裡的盡是一些麻煩事。原來,這些插曲也是旅行的樂趣之一,麻煩的出現就是考驗自己的機會。有時候旅行就像是隨堂考般,難免會遇到棘手的題目。

  而且,我發現自己的心態也發生很大的轉變,與年輕時的毛躁不同,在這趟旅行中,不管發生什麼問題,我都盡可能地保持冷靜和淡然面對,並且從中記取教訓,學習如何預測麻煩和思考迴避的方法。對我而言,這一點讓我多少感受到自己這三十年來的「成長」。

  與三十年前的旅行相比,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便利性。網路時代的旅人很幸福,預約飯店、機票和租車等皆可上網一鍵搞定。而且,平常有閱讀習慣的我也不用帶著厚重的書出門,隨時隨地都可以從亞馬遜網站下載電子書,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可以同時並進的。即使不懂阿拉伯文和西班牙文,也能夠透過google翻譯功能進行溝通。

  旅行,已經不是冒險的代名詞了。世界上幾乎沒有無人知曉的秘境,撇開語言隔閡,在網路上幾乎都找得到相關介紹。但是,旅行本身依然有無可取代的樂趣。就像我到達了一個陌生土地,遇到疑問時,就會鍥而不捨尋找答案,挖掘出背後的深層意涵,嘗試更加深入理解那個地方。

  我在這趟旅行中反覆進行這樣的尋找,才發現專長於台灣和中國議題的自己太過安逸於現狀,也羞愧於自己的眼界變得狹隘。台灣是非常有趣的地方,但是在理解台灣之時,除了探索台灣深層的部分,同時認識台灣以外的土地,也有助於以宏觀的角度思考台灣的定位。

  到訪一個國家,掌握當地人民的生活步調,還有認識該國政治和社會運作模式時,會覺得那個國家彷彿成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透過旅行中的一步一腳印,自己的世界也逐漸拓展開來,當下一次聽到該國新聞時,不再事不關己,而是抱持關心。對於身為媒體工作者的我來說,這些日積月累的知識庫也將成為最大的財富吧。
理解陌生的國度,食物是最佳捷徑

  這次,我嘗試要在不同於平常的地方,進行與平常一樣的生活。其中,我比較關注的是飲食方面。

  有關旅行和飲食的主題,既是永恆不朽,也可以說是陳腔濫調。三十年前,海外旅行本身還是冒險的時代,遊世界吃美食的書就比比皆是了。可是,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以情報來講,那樣的書已經沒有什麼意義。

  另一方面,我們到哪裡都脫離不了吃,因為食物是維持生命所必需。雖然旅行是有別於日常的體驗,但是「吃」這門學問就和日常息息相關了。然而,在現代人的忙碌生活裡,我們是否只把吃當作是例行公事,缺少對食物該有的敬意?或者是活著為生活打拚,卻疏忽吃的重要性。其實,我很多時候也是一面吃東西,一面看書或是寫稿子,甚至是邊走邊吃就打發了。唯獨在旅行時,不用被截稿日追著跑,也不需要開會,我慢慢地品嚐食物,也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很多事情。

在旅行散文的類別中,尤以因小說《火宅之人》為人所知的檀一雄(一九一二~一九七六年)所寫的作品最為有趣。他在散文〈早市、午市〉(收錄於《漂蕩的自由》一書)裡如此寫道:「漫步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若沒有體驗當地的飲食,旅行的意義也會變得淡薄一些吧。」的確如此。經常聽到有人說:「旅行就是人生」,而我的解讀是:「旅行就是吃,吃就是人生」,所以旅行才會內化成人生的一部分。因此,飲食在我的旅行中占著極重要的地位。

我在旅途中會尋找當地特有的食物,並且細細品嚐。在味蕾被觸發前的想像,與實際品嚐後的感受,無論一致與否,比起日常中習慣被侷限在「味道是否符合期待」的二分法世界,不同的飲食體驗更加充滿意外性,而且開拓我的視野。在旅行中,每次因為食物的美味而感動時,我就會燃起強烈的求知慾,想要知道美味的背後藏著什麼秘密,還會特地去找資料,了解它的歷史和背景,也會詢問當地居民各種問題。於是,在調查過程中,那塊土地、那個國家的歷史社會輪廓就越來越清晰。也就是說,要理解陌生的國度,食物是最佳捷徑。

  而且,我認為大啖當地美食也意味著對那塊土地的敬意,不管是哪個國家的料理,味道當然和日本不一樣,很多食物要真的吃進嘴巴裡,才知道它的酸甜苦辣。但是,長久以來受到民眾愛戴的食物,之所以能夠成為國民美食,一定有其理由。不管怎麼說,料理本身也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世界,沒有人氣的料理如曇花一現,來不及被記住就消失了。相反地,那些能夠悠遠流傳的料理,絕對值得深入探究。

  身為旅人,我對於眼前的料理總是心懷敬意,因為這些經過漫長歷史淬鍊至今的食物,現在要吃進肚子裡,成為身體能量的一部分。而對美味的感動也化成寫作的動力,我用文字一一記錄下來,不知不覺就集結成這 本書。

透過食物,對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想法、歷史、文化和思想等,也會有一番新的思考。因此,書名命名為《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這些文字就像是餐後甜點般,記錄著我在旅程中的所食所感,與讀者一同分享美好的味覺體驗。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夠健健康康地迎接老年,二十年後我就七十了,希望屆時還有強健的體力和清楚的腦袋可以花上一段時間來環遊世界。那個時候,我也會回顧自己這二十年來過著什麼樣的人生吧。當我踏上久違的日本時,我一面想像著二十年後在旅途中享受美食的自己,一面期許往後的每一天都能夠活得很充實。

  期待下一趟的旅行,噢,不,也許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