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楔子
序1
前言
書評
編輯手記

譯 者 作 品

暴力失樂園

園藝寵物

【類別最新出版】
今生好好愛動物:寶島收容所採訪錄
植物優先!人和植物都療癒的空間提案X現在就想入手的64種觀葉植物全圖鑑
養出零壓力貓咪:臺灣首位零恐懼訓練貓咪行為諮商師,教你輕鬆養貓不崩潰!
蘭花賊(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每天吸點貓德勒:獻給為人際關係苦惱的你,最強最萌的心靈養護術(隨書贈送「吸貓手冊」乙本)


鬱金香熱(IN0005)
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

類別: 飲食‧休閒‧娛樂>園藝寵物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麥克.戴許
       Mike Dash
譯者:李芬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5月24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57133149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楔子序1前言書評編輯手記



  序1

不理性經濟的優雅代名詞

.賴建誠(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提到鬱金香,我腦中同時浮現兩個情景。孩童時期初讀大仲馬的《黑色鬱金香》(1850),雖然那是從英文轉譯的改寫本,但基本的訊息在一世紀多之後,對一個異文化的孩童,還是留下了驚嘆。成年後也想給自己的孩子看看這本傑作,但只能找到李牧華先生從英文翻譯的絕版書(1972,台北:文化圖書公司)。我希望台灣的小孩在不久之後,可以讀到從法文譯出的完整注釋本。心急的讀者,可以在本書第十一章末,看到作者對《黑色鬱金香》傳說的綜述。

另一個情景是和鬱金香接觸的經驗。1979 年末我去歐洲讀書之前,沒見過這種傳聞中的美麗花朵。在巴黎的住宅區初見它時,就像見到久聞大名的人物一樣:初見之下沒想像中的完美,稍加細看,確實不錯,隔年再見時,才體會到為什麼眾人會讚賞。每年花季盛開時,布魯塞爾街道兩旁各式美色的鬱金香,廿年之後仍歷歷在目,同時也回想起在那幾年之間,身處於異文化之下的諸多見聞、學習的喜悅、人事物的眾多變動。

1980 到 84 年間,我去過荷蘭著名的 Keukenhof 花園兩次,都特別注意鬱金香的各式品種。那是個 28 公頃左右的花園博物館,每年春季吸引上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觀賞千萬種奇花異草,保證不虛此行。我好奇的是:荷蘭人從 17 世紀起就開始栽培這種黑鑽石,兩世紀之後到底成功了沒有?大仲馬在小說內(第三十一章),說此事在 1673 年 5 月已經成功,並領得十萬荷盾的重賞。我真想見識一下,特地請導覽指點去看最深色的鬱金香,但答案是失望的,連照片都懶得拍。我覺得除非是人為地改變基因,否則在自然天擇的過程中,沒有一種植物會演化出全黑的花朵;在人為的雜交控制下,我只看到深褐色的鬱金香,而這是所有鬱金香顏色中,我認為最醜陋的。再說,黑色花朵必然比淡色花易吸熱,吸了高熱就易蒸發本身的水份,在自然界中存活的機率應該會降低,所以如果真有黑色鬱金香,那必然是滿足人類喜好的異常產物。

人類竟然會用那麼多心思,狂熱追逐一種既不實用、又無美感、對鬱金香本身無益、純粹是一時風尚的特殊顏色。而追求黑色的偏執,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必然會體會到,這只不過是鬱金香狂熱過程中的小插曲而已。我舉本書第十一章末的例子,來說明這種瘋狂的激情。 1600 到 1630 年間,「一個父母都在工作且盡力想存錢的家庭,景氣好時每年可能攢下 20 或 50 荷盾的積蓄」。 1636 年 12 月,一朵值3,000荷盾的鬱金香可以換到 8 隻肥豬、 4 隻肥公牛、 12 隻肥羊、 24 噸小麥、 48 噸裸麥;兩大桶葡萄酒、 4 桶各值 8 荷盾的啤酒、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製水杯、一包衣物、一張附有床墊與寢具的床,外加一艘船。

3,000 荷盾的花算貴嗎?在「榮景」一章中,最著名鬱金香的單顆球莖,從 1633 年5,500荷盾,攀升到 1637年元月的 10,000 荷盾天價。 1637 年 2 月初,鬱金香市場開始疲軟,在元月份可以賣 600 到 1,000 荷盾的一整個花床鬱金香,據說只能以 6 荷盾易主。這些價格顯示,就算能找到買主,也只有舊價的 5 %,不到原價 1 % 的情況更是常見。

這種大崩盤的情景我親身經歷過,後來又目睹了好幾次。 1960 年代台灣一窩蜂地養鳥, 45歲以上的人,必然還記得十姊妹、文錦和各式各樣的家鳥炒作事件。當時普通公務員的月薪不到 1,000 元新台幣,我家裡就養過好幾對市價 15,000 的錦靜。那確實是漂亮的好鳥,換算現值至少是半部 BMW 3 字頭的跑車。有些才剛買回來,第二天就打架死了,也有因為驚慌撞籠而死的。每天把這些鳥當作皇帝皇后般供奉,住檜木做的鳥籠、餵雞蛋,只巴望它們趕快發情,多下幾個金蛋,連番孵出金子銀孫。結果不到幾年,下場和荷蘭的鬱金香一模一樣。不過中國人不會暴殄天物,不久之後,餐館的菜單上出現「炒十姊妹」,原先在鳥店裡炒得火熱的寶貝,淪落到在鐵鍋裡炒得火熱,身價差了兩個零以上。

這種十姊妹現象,在台灣重複過好幾次:全民運動式的股市大狂熱,造成菜籃族的經濟知識大躍進;鴻源機構大吸金,在大開香檳之後沒幾年,主事者下獄,親友反目,泡沫又破了;六合彩運動只是個較小型的鬱金香現象,還有前兩年到處盛開的葡式蛋塔店……。這些事情在你我有生之年,還會再看到很多次。從此書可以了解,股市或網路狂熱,在更寬廣的視野下,其實只是人類這種動物在經濟化的社會裡,一再重複的現象而已。雖然各個文明在不同時代會有各式有趣的案例,但基本的原理與狂熱的暴起暴落過程,則是普世相通的(另見本書第十五章的其他例子)。

西洋經濟史學者對鬱金香狂熱、海外殖民地投資狂熱、土地炒作、股市泡沫,都有很好的理論與實證分析,有些還很能糾正過去的見解。這裡不是介紹這些論點的地方,只是我在專業上忍不住要介紹兩本非技術性的好書: Peter Garber ( 2000 ): Famous First Bubbles: The Fundamentals of Early Manias, MIT Press; Charles Kindleberger ( 1989 ):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然而上面所說的,都是鬱金香在荷蘭炒熱之後的事。如果讀者對知識有興趣的話,有沒有想過:鬱金香狂熱為什麼會在荷蘭而不在其他地方發生?土耳其人把它傳入荷蘭之前,這種美麗的花朵有過哪些複雜的歷史?它有過哪些引人遐思的名字?為什麼現在稱它為 Tulip?經過哪些植物學者的苦心經營,鬱金香才有這麼多彩多姿的面貌?在它富貴之前,有人把鬱金香的球莖加上油醋調味烤來當作晚餐,味道如何?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鬱金香情結」:美麗的花朵、複雜的歷史、瘋狂的激情。

作者的細膩書寫,以及諸多引人注目的細節,我不必在此重複。倒是有幾個聯想到的問題,依我目前所知的略述如下,如果您有更好的見解,請不吝分享(lai@mx.nthu.edu.tw)。

本書第十一章說鬱金香的崩盤期是 1637 年一、二月,這是對的。可是《黑色鬱金香》開頭的場景是 1672 年 8 月,哈倫的鬱金香社懸賞十萬荷盾,給能培植出黑色鬱金香的人,也是同年的事。大仲馬在小說的第三十一章宣佈有人成功得賞,那時是 1673 年 5 月。如果鬱金香市場在 1637 年已經崩盤,為什麼在 37 年後,還有人要出十萬重金給黑色鬱金香?而且在大仲馬的書內各章也可以看到,荷蘭對鬱金香的栽培與研究,在 1673 年時幾乎還是全民性的運動,並未因崩盤而潰散,反而還繼續深入研究發展。相對地,台灣的鳥市崩潰後,並沒有類似的延續性科學探討,原因是:荷蘭的花卉市場,在國內和國際經濟上都有其重要性,短暫的崩盤並不會使整個產業消除掉;而台灣的鳥類市場不具有這種重要性,泡沫一破也就煙消雲散了。

第二個議題是:為什麼要追逐黑色的鬱金香?如果這是大仲馬虛構的,或是半真半假的事,那就不必追究答案了。如果真有此懸賞,那有可能是因為還沒有人做得到,困難度高,希望在重賞之下出現奇蹟。如果真的能出現黑色,那麼鬱金香的色系就十全十美了。另有一項猜測,可當作助談。歐洲人原先認為天鵝是白色的,不相信會有黑色的天鵝,因為這會壞了他們心中的完美形象,就像他們在心目中塑造的天使不會穿黑衣一樣,那是撒旦的顏色。據說16 世紀時在澳洲發現了黑天鵝,如果天鵝都能有黑的,為什麼鬱金香就沒有黑色的?鳥類的黑色或許有保護功能,但黑色的花朵,如前所述,對自己的存活與繁衍卻不利。

第三個議題是:如果荷蘭的鬱金香和台灣的十姊妹,是普遍人性的重複現象,為什麼人類會有這種瘋狂的盲從行為?這是有利於人類存活的因素嗎?或純是上帝的敗筆?有一種說法大略如下。在石器時代,人類的族群活動規模不大,或許在一兩百人之間。管理人類大腦情緒的機制,同時包含理性與非理性兩種,處理日常生活事項時,基本上是理性面在運作;但若遇突發狀況,或有障礙要超越,而這些事情是一般人無法理解或無法掌握時,則會失去自我判斷力似地跟隨他人行動,社會行為因而出現盲從現象。所以我們常可聽到一種說法:「理性的個人、盲目的群眾」,大概就是在說明這個現象。一旦需要聚集人群,就是要應付突發狀況,或有大型障礙要排除,或是出現了超級的利益,或是遇到前所未見的奇特現象。一旦進入「群眾」的狀態,理性的面向就被壓抑下來,非理性的「跟風」就如滾雪球般地大幅增長。從納粹到紅衛兵到任何一窩蜂的盲從現象,大概都可以從這個觀點來理解。

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人的經濟活動是理性的」。這個假設的隱含前提是:「個人在做供需交換時」,但不能據以推論說:「人的群體經濟活動也是理性的」,史例昭昭,事實正好相反。鬱金香狂熱是個完整的案例,本書作者從到尾細入地析述了整個過程;這也是個漂亮的例子(美麗的主角),再加上大仲馬動人的文采,把這個泡沫事件傳播到好幾世紀之後的不同社會裡,更深入了老少婦孺心中。人類的經濟瘋狂行為,也因而有了一個優雅的代名詞:Tulipmania。

‧感謝李怡嚴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退休)對本文的指正,並提供重要的相關文獻與論點,其實他是本文不具名的合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