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譯者跋
書評
孫大偉推薦文
遇見100%的創造力大師 文/林馨琴(時報出版總編輯)
創造力(Creativity):足以改變人生觀的大C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職場百妖誌:吃瓜不尷尬,職場小白降妖求升必備30招
【1書+1筆記】好好走向終點線:人生最重要的10個終活練習
和父親打一場高爾夫:尋回失落的家庭記憶,史丹佛心理學家的重啟人生之旅
植物都知道:從植物身上啟動自我的覺察力,找到最自在的生命姿態
不被定義的妳:自己的人生,無須被定義


創造力(BE0056)
Creativity :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Mihaly Csiksentmihalyi
譯者:杜明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27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88頁
ISBN:957132876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譯者跋書評孫大偉推薦文遇見100%的創造力大師 文/林馨琴(時報出版總編輯) 創造力(Creativity):足以改變人生觀的大C



  書摘 2

這本書與孩童經常說的靈巧事物無關,或像有人說正由於我們有心靈能思考,所以創造力係人皆有之。本書也不探討商業買賣怎麼敲定,或是化裝舞會的原創風格等了不起的小點子。這些例子不過是小寫的 C,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們絕對應該努力去增進。但要臻於此,則首先要暸解大寫 C 的創造力,而這正是本書努力要完成的。

注意力與創造力

就我在本書所處理的研究結果而言,創造力是指一項在文化中的符號領域被改變的過程。新歌曲、新概念、新機器皆與創造力有關。但由於這些改變不像生物的進化自然而然地發生,我們就得考量為了這些創造力,我們必須要付出的代價。改變傳統很費事,譬如,這之前人們必須學會秘因。音樂家一定要懂得音樂的傳統、符號系統,以及演奏樂器的方法,才能想到寫新曲;發明家要改善飛機的設計,就須先學習物理、氣體動力學,還有鳥為什麼不會從空中掉下來。

我們要學任何事情,就得專注於要學的資料。而注意力的資源有限,任何時間我們能夠處理的訊息就只有那麼一些。全部究竟有多少我們並不知道,但我們很清楚的是,我們無法同時學物理和音樂。有些待完成而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像洗澡、穿衣開車、做早餐、與配偶談天等等,我們也無法學得好。我的論點在於,我們有限的注意力有許多都投入到謀生的工作上。整個生命時光中,能用來學習一項領域符號所在的注意力,像音樂或物理,業已是微量注意力的片斷而已。

由這些簡單的前提,就能順理成章地導出一些重要的結論。要在既有的領域裡達到創造性,就必須要有多餘的注意力。這就是為什麼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 15 世紀的佛羅倫斯,以及 19 世紀的巴黎成為創造性的中心所在。這些中心大抵位於不同文化交會之處,信仰、生活型態和知識在那裡混合;使人更能輕易地看到新式理念的結合。在整齊畫一和一成不變的文化裡,要達到新的思考方式就得投入更大量的注意力。換句話說,人們能夠不太費力就感受到概念的地方,較可能有創造性。

隨文化的演進,想精熟一樣以上的知識領域愈形困難。沒有人知道誰才是最後一位文藝復興的人物,但自達文西以降,要在藝術及科學領域裡學得夠多,而足以在其中一部分成為專家的就愈不可能了。領域會分裂出次領域,精通幾何的數學家,可能對數論、集合論(Combinatorix)及拓樸學所知不多,反之亦然。過去典型的藝術家都是繪畫、雕刻、鑄造、設計建築等一手包辦,而現在所有這些特殊技能都得一一求諸他人。

由是推之,隨著文化演進,專門的知識將比通才知識更為吃香。要知道何以必然如此,讓我們假定有三個人;一位攻音樂,一位攻物理,另一位兩者兼攻。在其他條件相當的狀況下,那兩者兼攻者必須將注意力分散到兩個符號領域,而另外兩位可以專注於單項。結果,兩位學有專精的人在自己的領域中可以學得有深度,他們的專才也比通才受歡迎。久而久之,專才勢必會在各種文化制度上取得領導地位與控制權。

當然,這種專業化的傾向未必是好事。過度專業化很容易導致文化支離破碎,像聖經故事裡描述的巴別塔(Tower of Babel)那樣。再者,本書其餘部分充分地顯示,創造力通常會跨越領域的界限。所以,譬如採用物理學上的量子動力學,並且能運用到分子鍵的化學家,要比固守在化學領域者有更實質的貢獻。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可用的注意力如此少,而不斷加入領域的資訊數量又如此多,專門化勢不能免。這種趨向或許可以逆轉,但只有在我們有意識地尋求替代之道時才可行,任其自然,則專門化趨勢勢將持續下去。

注意力有限的另一樣後果是,創造性人物被視為古怪,或甚至是傲慢、自私、無禮。我們務必要切記,這並不是創造性人物的特徵,而是我們根據自己的認知,將這些特徵加諸他們身上。當我們遇到一位集中全力於物理或音樂的人,他可能忽略了我們或是忘了我們的名字,即使只要他從追求之務分出一點注意力出來,我們就會覺他極為謙卑友善,卻仍不免要說他「傲慢」了。如果那人因之而未能考量我們的期望,我們會說他「不解人意」、「自私」,儘管這些態度遠非其本意。同樣地,如果他致力工作而不顧及別人的計畫,我們會說他「無禮」。然而,要把一個領域學得深刻到足以帶來改變,而不投入全部的心力,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以致在那些自認為有權受到創造性人物注意的人看來,創造性人物便顯得傲慢、自私而失禮了。

事實上,真正的創造性人物既不一意孤行、不過於專門,也不自私自利。事實上似乎正好相反。他們愛好連結鄰近的知識。大體上,他們是體貼與敏銳的,但角色上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將他們推向專門化與自我中心。在創造力的眾多兩難中,這或許是最難以避免的。

研究創造力的好處

密切審察創造性人物的生活及其成就的背景有其用處,主要的理由有二。第一個理由最為明顯,創造力的成果豐富了我們的文化,間接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但我們也可以直接地從箇中知識學習怎樣使生活更有趣、更有生產力。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就本研究對改善吾人日常生活的建議,做了歸納。

有人堅稱,研究創造力是一種菁英的消遣,排除我們所面對的更為迫切的問題。我們應該集中力量對抗人口過剩、貧窮及心智遲滯的困境。此說如果成立,則關心創造力是一種沒必要的奢侈。但這種立論多少過於短視。解決貧窮或人口過剩的可行新方針並不會神奇地出現,只有在我們以創意的方式投入大量的注意力時才能解決問題。再者,要過好日子,單單袪除錯誤是不夠的,我們也要有積極的目標,不然何必繼續下去。問題的解答在於創造力,它為吾人提供最精彩的生活模式。心理學家從研究變態的個案裡,學習許多有關健康的人如何思考與感覺的方法。腦力受損的病人、神經病患、少年罪犯提供了對照,使我們對正常的功能有更好的理解。但我們從系列的另一端,即那些具有不尋常正向意義者學到的甚少。然而,如果我們希望找出生命中可能有哪些缺失,那麼對豐富、充實的生命的理解,就有意義。這是著作本書的主要理由之一,亦即:更加了解可使多數人的生活更滿意的方式。

每個人出生就得到兩組相互矛盾的教誨,一個是保守的傾向,由求自保、求自我強化和求省力等本能所組成,另一個是擴張的傾向,由開創、享受新奇事物和冒險的本能所組成;導引出創造力的好奇心屬於後一組。我們兩者都需要。第一種傾向不待外界的鼓舞與支持來刺激行為,但第二種若不加以栽培就會枯萎。若足資引起好奇心的機會太少,而橫亙冒險與開創的障礙又太多,投入創造性行為的動機就容易熄滅。

讀者可能認為,既然創造力如此重要,那一定會受到高度優先的關切。而事實上,人們口頭上是講了很多,但審查實情,就會看到不同的畫面。創造力研究的基礎被極度壓縮,而立即實用者則受偏愛。藝術越來越被看做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必須在不具個人色彩的大眾市場裡才能證實其價值。一家接一家公司在持績縮小規模時,我們可以聽到公司總裁的報告說:「這不是發明家的時代,而是簿記員的時代;不是創建與冒險的環境,而是削減開銷的環境。」然而當全球的經濟競爭白熱化時,截然相反的策略才是必須的。

當學校的預算緊縮,測驗成績不穩,越來越多學校選擇廢止裝飾性課程時,通常是指藝術及課外活動,取而代之的便是所謂的基本學科。如果讀、寫、算能夠以鼓舞原創性和創造性思考的方式來教,那就不以為怪,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少之又少。學生一般都發現這些基本學科有壓力或毫無趣味。他們以創造的方式用心的機會來自於學生報告、戲劇社或是交響樂團。所以如果下一輩要以熱誠和自信來面對未來,我們一定要教育他們具有原創性,有競爭力。

那些拒絕我的人

1990 年至 1995 年間,我和我的學生在芝加哥大學進行了 91 位不平凡人物的訪問。這些訪談的深度分析有助於說明創造性人物像什麼,創造性過程如何起作用,以及哪些狀況會鼓舞或妨礙一代人的原創概念。

我們選定的應答人要具備三項主要條件。其人必須為主要的文化領域帶來影響,像科學、藝術、商業、政府或一般的人類福祉任何一項。他們在該領域(或其他領域)仍然活躍;還有,他們至少要有 60 歲(在極少數的例子,狀況允許的時候,我們也訪談稍微年輕的人)。

選擇的過程緩慢而冗長。我擬定訪談符合標準的人數,男女各半。然更為迫切的是要使文化背景儘可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些條件了然於胸,我就開始醞釀合乎此屬性的名單。在這件差事上,我從同仁及不同學科的專家的忠告中蒙受其利。過一陣子,參與計畫的研究生也建議名單,而其餘的導引則由每次受訪者提供,造成所謂的「滾雪球樣本」(Snowball Samples)。

當研究團隊同意某被提名者的成就足堪納入時,我們就去函解釋這項研究並要求參與。若三週左右沒有回音,我們會重新請求,而後試著用電話接洽。在我們最初接洽的 275 人中,些微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拒絕了,接受的人數與此相同,而有四分之一的人沒有回應或是無法追蹤。接受者包括許多其創造力被廣為承認的人。應答者總共得過十四項諾貝爾獎(其中四項為物理獎、四項為化學、兩項為文學,另兩項為生理學或醫學、一項為和平獎及經濟獎)。其餘應答人的成就也大多屬於同一等級,儘管他們不是那麼眾所周知。

有少數人因健康之故推辭了,更多人則是由於抽不出時間。小說家索.貝婁(Saul Bellow)的秘書來信說:「貝婁先生知會我,說他在生命的後半段仍保有創造力,因此他不容自己成為被研究的對象。不管怎樣,他避暑去了。」攝影家理查.亞維登(Richard Avdon)只淡淡地說「抱歉,時間太少了」。作曲家喬治.李葛提(George Ligeti)的秘書則說:

「他有的是創意,正由於這樣而完全工作過量。所以,你想要研究他創造過程的實際理由,(不幸地)也正好是他沒空幫你這個研究的理由。他還想加上一點說明,他無法親自回你的信,因為他拚死拚活地要完成秋天初演的小提琴協奏曲。他極希望你能諒察。

李葛提先生還有話要補充,他發現你的計畫極為有趣,會很好奇想知道最後結果。」

偶爾拒絕是由於相信研究創造力不外是浪費時間。詩人兼小說家柴斯洛.米洛茲(Czeslaw Milosz)回信說:「我對創造力的探究頗為置疑,我不覺得自己樂意接受這一主題訪談。我在猜,所有討論創造性的基礎,在方法上都有些錯誤。」小說家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回覆說:「很抱歉,我從未在工作途中接受訪談。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對我適用。」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係企業兼東方藝術的教授,他以這些話自解:

「我很榮幸,也很得意收到你 2 月 14 日的雅函,因為我已稱讚你的作品有年,而且從中獲益良多。但親愛的契克森米哈賴教授,我恐怕要令你失望了。我不可能回答你的問題,人家說我有創見,我不曉得那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只不過是努力不懈……

……但願你不會覺得我傲慢粗魯,如果我說有生產力的奧秘之一(我相信這個而不相信創造力),是要有一個超大的垃圾筒來料理所有像你這一類的邀請;就我的經驗而言,生產力包括不幫任何人做任何事,而只把個人所有的時間用來做上天屬意他做的,而且要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