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譯者跋
書評
孫大偉推薦文
遇見100%的創造力大師 文/林馨琴(時報出版總編輯)
創造力(Creativity):足以改變人生觀的大C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職場百妖誌:吃瓜不尷尬,職場小白降妖求升必備30招
【1書+1筆記】好好走向終點線:人生最重要的10個終活練習
和父親打一場高爾夫:尋回失落的家庭記憶,史丹佛心理學家的重啟人生之旅
植物都知道:從植物身上啟動自我的覺察力,找到最自在的生命姿態


創造力(BE0056)
Creativity :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Mihaly Csiksentmihalyi
譯者:杜明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27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88頁
ISBN:957132876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譯者跋書評孫大偉推薦文遇見100%的創造力大師 文/林馨琴(時報出版總編輯) 創造力(Creativity):足以改變人生觀的大C



  創造力(Creativity):足以改變人生觀的大C

文/陳旭華(時報出版商業線主編)

一般人談「創造力」泛指的三種類型:

一、 泛指那些既有趣又有激發力而常有著不同思維的人。凡辯才無礙、思慮敏捷或興趣廣泛與他人有顯著不同皆屬之。
二、 指那些以嶄新、原創性的想法來體驗周遭的人,這些人見解獨到、觀察力入微,也就是個人的創造能力。
三、 指個人的若干見解不但廣為大眾接受並因此改變了我們的文化、轉變社會大眾既有的想法和對周遭事務的看法,這種人的成就和影響由社會大眾界定,屬於公眾的創造力,其特性是稀有、經過一番追尋而達成,並由社會認定其價值。像米開朗基羅、達文西、達爾文、愛迪生、貝多芬、愛因斯坦、畢卡索等人皆屬此類代表。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認為一、二類的個人創意點子,雖然是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要努力去增強的能力,但這些不過是小寫的c(意指Personal Creativity)。而第三類則是大寫C的創造力,也就是能改變我們文化內容的創造力,而這向來都不僅存於個人心中而已。由於契克森米哈賴專注於此類研究,而姓氏又以C開頭,因此有Dr. C的暱稱。

以人類現今對大腦的認識來說,即使是腦神經專家也無法分辨愛因斯坦的大腦與你我有何不同,大致說來,多數人都能享有同樣的知識並且也能發揮心智到類似的層級,但是人們如何思考以及在想些什麼就有天大的差別了。

就創意者而言也許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分別就在於他們還有多少的注意力是用來處理新的事物。注意力受制於外在的例子俯拾皆是,我們很難期待身兼二職的男人或全職的家庭主婦還能有餘力來學習新領域的事物。因為應付生計而付出所有心力就沒有什麼可以留給創造力之用了。

所以邁向創造性生活的第一步在於好奇心與興趣的培養,也就是將注意力擺到事物本身,就這點而言小孩要比大人優秀,但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喪失,面對多變的世界卻仍以常規視之。創造性人物則有如孩童,就算活到九十歲其好奇新依然鮮活,會因遇到陌生的事物而感到振奮。而由於知無止境,他們就會有無窮的喜悅。

首先,好奇心應是無所不在的,並不侷限於特定的領域中,創造性人物喜好連結相關知識。有太多人認為這世上有太多的事物都非他們能力所及。有人覺得藝術超出他所能,有的則認為音樂、舞蹈、科學或體育等「沒有我的份」,名單可以沒完,但實際上多是源於早年所建立其來的思維模式,使我們低估了自己也能享有。愛因斯坦在突破物理學的研究後,學習拉小提琴自娛。

盡可能的嘗試不同領域是很重要的,可以試著從你較有興趣的項目著手,然後朝相關領域移動。如果你愛讀傳記,或許接著可以看看歷史。喜好游泳、跳水也可以轉向浮潛、潛水,甚至跳傘活動,有何不可?

不過當你嘗試新領域的時候要注意二件事,一是上癮,有時新領域中的事物深深吸引你使你的注意力全部轉移,反倒沒有什麼剩餘給你原來的研究或工作。二是浮面的經驗,廣泛的接觸新領域,卻沒有深刻的體驗,有如旅行團到此一遊缺乏動人的體驗。

當你學會在新領域中運作時,生活自然就會更具創造性,但這不保證小c就會變為大C,因為大C還要領域與學門的合作,以及相當的運氣,但如果你連個人的生活中都缺乏創造力,想要對文化產生貢獻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

大C的系統模式

大C的創造力,也就是足以改變某些文化面貌的創造力並不僅存於個人的心中,這樣的理念必須受到學門專家的檢驗,最後還要被所屬的社會文化所接納。

C博士將創造力的構成系統分成三大要素(參照圖示):一為領域(Domains);二是學門(Fields);三是個人(Persons),三者交互影響而來的創造力是能改變既有領域,或是將既有領域轉變成新領域的任何作為、理念或產品。而能夠在思想與行為上改變了領域,或建立新領域的人則是創造性的人物,而這種改變是經過相關學門的專業人士公認或是默認。個人若未在領域內接受薰陶根本不會有創造力,就如同小孩子不管有多高的數學天分,若沒有基礎教育的學習則無法進展到對數學有任何貢獻,而在學習發展顯現天分後,後來也需要學門來認定其貢獻,否則創造力也無以顯露。就如同孩童可以自我學習,找書、找家教但除非有教師或專業期刊的認定,證實其在數學方面的獨創性,否則是無法在領域內產生任何作用的。

由此看來,創造力只有在既有的領域與學門中才能彰顯出來,譬如,我們不能說某個人在「開車方面很有創造力」、「養育方面很有創造力」,因為這些東西沒有專家可以認定。

創造力的系統模式也會隨時代而產生認定上的變化。想想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這樣的一位創造性天才,他同時代的人並不欣賞,很難想像在1903年時,梵谷的作品在布雷達市場(Breda Market)一幅只能賣到5分到10分錢,但是現在梵谷的畫作現在卻是以百萬元計價的。

增進創造力的一個明顯方式在於將神往(Flow)的經驗帶進各種領域中,創造性人物喜好連結相關知識。


創造力的暢流讓我和最優經驗產生連結,暢流的產生和最優經驗心流的產生有很多地方非常類似。富有創造力的人,對事物或工作全心投入,並不在乎成敗,同時他們所投入的工作多半是自發導向的,他們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樂此不疲。專注力、心無旁騖的精神是創造力暢流及最優經驗共同的特點。如作者所言:『暢流是密切專注於目前的結果,使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引起壓抑和焦慮的一般恐懼裡獲得解脫。』
創造性人格的十項特質例如「創造性人物往往精力充沛,但又經常沉靜自如。他們工作時間長,專心一致,而且散發鮮明熱誠的氛。」要體力充沛又要沉靜自如。第三種特質結合遊戲與紀律,『同時具備有心而又無所謂的態度』我覺得這是一種超脫得失心與成敗心的境界。創造者的原動力是他們本身的興趣而非名利成敗,同時也要有堅忍不懈的毅力。
如同作者所言:「樂趣是創造力重要的一環」,要對所做的事喜歡並有興趣才能持之以恆的有創造力的果實。我想在世界上一定有不少人為了現實的環境無法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幸運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是一種恩典。從書上我看到了不同創造性人物的特質,他們與生俱來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對世界的敏感。在眾多對創造力研究的對象中,雖然每個人都有其個別差異,但也有很多共同的特質。一項重大的研究可能也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合,而有重大的突
破。我覺得有創造力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找到了自己該走的人生方向,他們覺得他所從事的工作對他們的人生而言是有意義的。相對於世上的每個人,也許我們沒有「創造力人物」般對於世界有偉大的貢獻,但每個人也都在找尋他此生中希望做的事,以及自己的人生目標。在自己所做的事上能全力以赴,及全心投入,並能在每一個大小不同的困境中去改善他,使手邊的大小工作都能盡善盡美,這也是一種創作,能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書中提到eric erikson的說法:人們在創育性階段中,主要再把自己的觀念及價值去教導下一代,並從中得到自我的統整,在創造性人物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他們肩負起對時代及社會的使命感,去從事對保育、社會福利、世界改進、與促進和平的例子。書中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到了晚年回顧往事而有困惑、有懊悔,就不能接受我們做過的抉擇,期望還有一次機會,結果大概是沮喪了。」(p268)在人生階段中,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事,能將負面的影響減到最低。我認為創育性階段的完成,對人生的統整是有正面的意義,不管是撫育子女、教導學生,在人生經驗與知識的傳承中,我們做了對下一代的貢獻,也讓我們對自我存在的意義有正面的鼓勵。
家庭背景、教育環境、早期童年的狀況…等都影響著人們的一生。也許來自家庭的期待與鼓勵,我們的人生就有了不同的結果;也許是師長的栽培、學校環境的刺激,造就了創造力人物的成就;也許是與眾不同的童年,如:喪父,或父母苦心栽培…等其他種種原因,造就他們不平凡得成就。
在這些例子中來反思自己,對於將來的人生是否找到方向了?從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給了我怎麼樣的啟發,生活中的良師、益友給予的啟示,能否融入自己的生活,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從書本中對創造性人物的評述,使我對工作的意義及價值有更高度的評價與肯定,如同佛洛依德所言:「快樂的意義在愛與工作」。

人生最快樂是什麼時候
作者研究人們達到所謂最優經驗的時候,
帶給人們快樂的不是金錢與權勢,
內在秩序的和諧,攀崖者,運動家,瑜珈修行,
各種心智集中的練習,讓人們更加接近快樂。
全心全意的投入當下,類似禪宗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控制意識才是根本。

「人的害怕其實是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而不是事物本身」;「外界事物令你痛苦的並不是因為他們打擾你,而是造因於你對他們的判斷,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種判斷。」同樣的一件事發生,對他的不同看法及判斷也形成不同的心境。我們用否定的態度去評論或自覺受傷害時,我們的判斷往往是使我們受苦的原因,當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時,往往就海闊天空了。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概念:「全心全意的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才覺得幸福,直接去找卻不會奏效。」在全心全意的當下,過去的煩惱無法干擾我們,未來的擔憂也不存在。我們忘記了這個小自我,與宇宙無限至上的大我融合為一,很多人體會到快樂的心流狀態。

這使我想起一句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在很多宗教領域,控制心猿意馬的鍛鍊,可將人們的心靈提昇至較高層次。古代禪宗入門弟子,師父往往從生活細節中的灑掃、挑水等工作來訓練弟子攝心一處的功夫及靜坐時專心的定力,而達到行住坐臥都能『制心一處』,不讓心猿意馬受外界喜怒哀樂之干擾,提昇心流至喜悅之境。這和書中所提到的:「體驗過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樂是以嚴格的集中注意力所換得。」的這個論點有著高度的相關。

全心全意的工作、全心全意的禱告,都讓我們的精神狀態與喜悅之境契合。換言之,如果我們過於鬆弛懈怠,我們天馬行空的思緒,往往是我們痛苦的來源。在卡內基教導人們如何快樂的論點中,有一項即是讓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煩惱及消失。

作者在「享樂與樂趣」這段中精采的分析,令我有恍然大悟之感,如同作者所言:享樂本身是不能帶來幸福,樂趣中向前發展的特性也讓自我有了成長,同時專注的喜悅說明了樂趣的真諦!
「控制我們的意識」讓他引領我們朝向積極、喜悅之源,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功課與學問,讓工作的報酬就是工作本身的喜悅感。那人生的每一件事都會充滿著最優經驗的喜悅,這個喜悅的寶藏,勝於世間的財富與地位呀!

作者在書中提到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的一些準則 幫助人們重建內在秩序達到和諧的人生。在二十一世紀追求快樂的人們,不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