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序論 1
序論 2
第一章 1
第一章 2
第一章 3

作 者 作 品

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引爆趨勢

譯 者 作 品

決斷2秒間─擷取關鍵資訊,發揮不假思索的力量〔典藏紀念版〕
永不屈服(電影海報封面版)
未來在發酵
強國論
當知識份子遇到政治
價格戰爭: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
永不屈服
決斷2秒間:擷取關鍵資訊,發揮不假思索的力量(暢銷慶功版)
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修復發展性創傷,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
醫美大叔的戀愛腦摘除手術
從此不再煩惱


決斷2秒間(BE0130)
BLINK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NEXT
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
譯者:閻紀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23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4303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序論 1 序論 2第一章 1第一章 2第一章 3



  序論 2

當然,愛荷華大學所做的只不過是實驗,一場簡單的牌戲,受試者區區幾人,外加一部壓力偵測器,但是仍然充分彰顯了人類心靈的運作方式。這便是我們處於一種風險極高的狀況,事態瞬息萬變,參與者必須在短時間內掌握紛至沓來新訊息的情況。那麼愛荷華大學的實驗能給我們什麼啟示?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的大腦會以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掌握周遭狀況。第一種策略我們早已駕輕就熟,也就是有意識的策略,思索過去的學習經驗,設法找出解決之道。這種策略井然有序、穩紮穩打,但卻要翻過八十張牌之後才能見效,緩不濟急,而且需要大量的資訊。第二種策略則迅捷得多,翻到第十張牌時就已啟動,而且它慧眼獨具,幾乎立刻就發現紅牌有問題。然而這種策略也有缺點,它完全是在潛意識的層次運作,至少在開始運作時是如此;它藉由間接而奇特的管道發送訊息,例如手掌皮膚下方的汗腺。在這種系統中,我們的腦部做出結論時,並不會立刻通知我們的意識。

荷莉森、霍溫與那些希臘雕像專家都是運用這第二種策略,他們並不需要鉅細靡遺地考量所有證據,匆匆一瞥得到的資訊便已足夠。認知心理學者吉格倫哲(Gerd Gigerenzer)稱這種思考模式「迅捷而精簡」(fast and frugal)。荷莉森等人只不過看了那座少年立像一眼,大腦的某個部位立刻進行一連串運算,而且在任何有意識的思緒浮現之前,他們已經「感受」到了什麼,就如賭徒手掌心突然泌出的汗水一般。對霍溫而言,那是閃現腦海的完全不對勁的字眼「新穎」;對狄利佛瑞雅斯而言,那是一股「直覺的排斥感」;對鄧塔斯而言,那是他與少年立像之間隔著一塊玻璃的感覺。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能洞悉真相嗎?完全不知道,然而他們就是獨具隻眼。

那兩秒鐘發生了什麼?

人類大腦能夠以跳躍方式獲取結論的部位,科學家稱之為適應潛意識(adaptive unconscious),關於這一類型決策過程的研究,是心理學界最重要的新領域之一。「適應潛意識」不能和佛洛依德所說的「潛意識」混為一談,後者是一個陰暗晦澀、充斥著光怪陸離的欲望、記憶與幻想的層面,我們無法以有意識的思維來處理。然而「適應潛意識」這個新觀念可以視為一部龐大的電腦,能夠迅速而且不動聲色地處理大量資料,讓我們的生存得以正常運作。當你走上街頭,突然間察覺有一輛卡車朝你衝過來,你可有時間考慮每一項選擇方案?當然沒有。人類這個物種之所以能夠生存至今,原因就在於我們發展出另一種決策機制,只憑藉著非常稀少的資訊就能夠在一轉眼間拍板定案。心理學者威爾森(Timothy Wilson)在《自己就是陌生人》(Strangers to Ourselves)一書中寫道:「最有效的心智運作方式,是必須將大部分高層次的複雜思維交付給潛意識;就如同現代的噴射客機能夠仰賴自動化飛航系統,盡量減少人為的、『有意識的』駕駛動作。對於衡量處境、警示危險、設定目標與發起行動,『適應潛意識』都能以精熟而有效的方式獨擅勝場。」

威爾森指出,我們會視情況交錯運用意識與潛意識的思維模式。請一位同事吃晚餐是有意識的決定,你考慮再三,判斷這頓晚餐會相當愉快,於是對他或她提出邀請。當你突然間與這位同事發生爭執,就是一種潛意識的決定,來自你大腦另一個部位,是由你性格的另一個層面所驅動的。

每當我們初次邂逅某人、與某位求職者面談、因應某個新理念、被迫快速作出決定,我們都會運用這部電腦。例如,當年你還在讀大學的時候,你要多久時間才能判斷你的教授是否稱職?一堂課?兩堂課?還是一學期?心理學者安芭蒂(Nalini Ambady)做過一個實驗,先給學生看某位教師的三段教學錄影,一段十秒鐘,且沒有聲音,結果這些學生對於評價這位老師的教學成效毫無困難。接下來安芭蒂將影片時間剪短一半,可是學生的評價結果並沒有改變。甚至當影片剪到只剩兩秒鐘時,學生的評價還是與先前相當一致。安芭蒂進一步將這些對於老師教學成效的瞬間判斷(snap judgement),與上了相同老師的課一學期後的學生做的評價相比較,發現兩者大同小異。一個學生看了某位素不相識老師上課的無聲影片兩秒鐘,和那些實際上了這位老師的課一整個學期的學生,兩者對這位老師達成的結論非常接近。這就是「適應潛意識」的力量所在。

當你第一次拿起這本書,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只不過你未必察覺。這本書你拿在手中多久?兩秒鐘?就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這本書的封面、我的名字帶給你的聯想、開場白中關於古希臘少年立像的簡短句子,這一切都創造出一種印象,一陣飛馳而過的思緒、意象與觀點,基本上就已確定了你閱讀這篇序論的方式。這兩秒鐘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難道你不好奇嗎?

我認為人們對於這種快速認知(rapid cognition)有著根深柢固的狐疑。在世人眼中,一項決策的品質與其耗費的時間精力成正比。當醫師面臨一場相當困難的診斷時,他會讓病人接受更多檢查;當我們對聽到的言論產生疑問時,也會多方諮詢。我們經常對孩童叮嚀什麼?忙亂易出錯、三思而後行、想清楚再做、不要只看事物表面等等。我們總認為收集的資訊越多,思考的時間越長,對我們的幫助就越大;其實我們只信賴有意識的決策。然而生活中總有某些時刻,尤其是在壓力沉重的時刻,我們的瞬間判斷與第一印象是幫助理解周遭狀況更好的工具。本書的第一個宗旨,就是要讓讀者相信一樁簡單的事實:與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相比,轉瞬間的決定毫不遜色。

然而本書並不只是要頌揚驚鴻一瞥的強大力量,對於人們如何會對自身的直覺本能視而不見,筆者也很有興趣。舉例而言,既然蓋提美術館那座少年立像是如此明顯出於偽造,或者至少可說是問題重重,那麼為何當初館方會收購它?館方的專家在查證雕像來源的十四個月中,為何沒有產生那種「直覺的排斥感」?這是蓋提美術館事件的一大謎團,答案就在於:由於種種原因,那些直覺感受遭到扼殺。相關的科學資料看來令人信服,固然是原因之一(地質學者馬格利思對自己的分析滿懷信心,還在《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發表長篇專文,闡述自己的方法);然而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蓋提美術館一廂情願地期盼這座雕像是真品,當時蓋提博物館剛成立不久,急於建立世界級水準的典藏,而那座少年立像是如此獨樹一格,使得館方的專家對自己的本能反應視而不見。全球最頂尖的古代雕刻專家之一朗若茨(Ernst Langlotz)有一回問另一位藝術史學者歐提茲(George Ortiz)是否願意買下一座青銅雕像;歐提茲看了那件作品之後大為訝異,因為它顯然是一具贗品,充滿了矛盾與草率的成分。為什麼像朗若茨這樣優秀的希臘雕像專家竟會上當?歐提茲的看法是,朗若茨在很年輕的時候買下這座雕像,當時他還沒有累積雄厚的專業經驗,歐提茲說:「我想朗若茨愛上了這座雕像。人在年輕的時候,的確可能愛上自己買下的第一件作品,這座雕像大概就是朗若茨的初戀對象。儘管他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首屈一指,顯然還是沒辦法質疑自己的第一件收藏品。」

這並不是什麼異想天開的解釋,它說中了人類思維方式的某些基本特質。我們的潛意識雖然強而有力,但也相當脆弱。我們的內在電腦無法一直大張旗鼓地運作,隨時解析任何情境的「真相」,它可能遭到揚棄、迷失方向、喪失功能。我們的直覺反應必須與各式各樣的利益、情感、情緒相互競爭。因此,我們何時要信賴自己的直覺反應?何時又必須提高警覺?本書的第二個宗旨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當我們的快速認知能力出差錯時,背後通常有一系列獨特而一貫的原因,我們往往能夠辨識與瞭解這些原因。我們可以透過學習,來掌握何時要聽從自己內在的那部電腦,何時應該謹慎防範。

本書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宗旨是讓讀者瞭解:我們的瞬間判斷與第一印象能夠加以訓練且駕馭操控。我知道這一點很難令人接受。荷莉森、霍溫與其他幾位藝術史專家在觀看蓋提美術館的少年立像時,產生了強而有力、複雜微妙的反應,但那些都是從潛意識層面自然湧現的,不是嗎?這種神祕的反應可以控制嗎?確實可以。既然我們能夠將思考磨練得讓條理分明、謹慎縝密,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訓練自己做出更好的瞬間判斷。本書陸續出場的人物包括醫師、將軍、教練、家具設計師、音樂家、演員、汽車銷售員等等,絡繹而至,他們在各自的工作領域斐然有成,而且成功的原因至少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能夠形塑、操控與訓練自身的潛意識反應。在事情發生的前兩秒鐘就精確掌握狀況,並不是少數天之驕子才擁有的神奇天賦,而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自我培養的能力。

煥然一新的世界

許多著作論述範圍廣泛的主題,以宏觀的角度分析世事,但本書並非如此,它只著眼於日常生活中最小的要素:每當我們認識一位陌生人、遭遇某種複雜的處境、必須在沉重壓力之下做出決定時,我們心中會立刻湧現一些印象與判斷,本書就是要探討這些印象與判斷的內涵與起源。我認為人們在探討自身與世界的時候,總是太過關注於宏偉的理念,而輕忽了這些轉瞬間的時刻。如果我們認真看待自己的直覺;如果我們不再以望遠鏡掃瞄遠方的地平線,轉而以強力顯微鏡觀察自身的決策與行為;那會如何?我認為如此一來,那將改變包括戰爭、產品種類、電影製作、警員訓練、婚姻諮詢到求職面試等等的進行方式。將這些小小的改變結合起來,世界將煥然一新、更為美好。我相信各位在讀完本書之後,也會認同我的信念:要理解我們自身與行為必須體認到,電光石火的瞬間判斷與耗時數月的理性分析在價值上可以等量齊觀。當那座古希臘少年立像的真偽之辨塵埃落定時,蓋提美術館古文物部門主任特露伊女士說:「我一直以為科學見解要比美學判斷來得客觀,現在我知道我錯了。」

本章參考資訊
*蓋提美術館少年立像(http://www.getty.edu/art/collections/objects/o12908.html
*愛荷華大學賭徒實驗(http://www.uta.edu/psychology/faculty/levine/jdmminneapolis200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