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EQ》十週年紀念版序
初版致中文版讀者序——人生的處方
第一章 情緒的功能
第二章 情緒失控

作 者 作 品

EQ
心智重塑
EQ(2):工作EQ
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
綠色EQ
情緒競爭力,UP!:15個線索,讓你把事情做完、做對、做好!
快墜機了,為什麼沒人敢告訴機長?:動腦不動氣的EQ帶人術:
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附「鍛鍊你的專注力」別冊)
情緒競爭力,UP! + 快墜機了,為什麼沒人敢告訴機長?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

譯 者 作 品

翻轉人生的實踐力:讓改變全球2100萬人的領導力大師引爆你知行合一的行動力!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
人生大事之最好的工作:每日一分鐘,啟動工作小革命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 (單冊精裝版):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
客製風暴:解析未來十年商品、銷售、創業的獲利模式
佛陀與惡棍:矽谷工程師打造上億身心靈企業的經營心法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套書不分售)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
資訊焦慮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我們正相愛!那些各種令人厭煩的小瞬間,最好別提起
職場百妖誌:吃瓜不尷尬,職場小白降妖求升必備30招
【1書+1筆記】好好走向終點線:人生最重要的10個終活練習


EQ(十週年紀念版)(BE0139)──為什麼EQ比IQ更重要?
Emotional Intelligence
劃時代的心智革命 書架上不可缺的一本書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NEXT
作者:丹尼爾.高曼
       Daniel Goleman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31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45229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EQ》十週年紀念版序初版致中文版讀者序——人生的處方第一章 情緒的功能第二章 情緒失控



  第一章 情緒的功能

唯有用心才能辨識事物的價值,光憑肉眼看不到事物的精髓。——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y),《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先讓我告訴讀者一個真實故事。前些日子,有一列火車行經路易斯安納灣區,不幸因一艘大遊艇撞毀橋樑鐵軌,導致火車翻覆水中。火車中的瓊西夫婦一心只想到女兒的安危,眼見河水氾漫入車廂,他們費盡全力將女兒送出車窗,夫婦兩人不及逃生,慘遭滅頂。獲救的女兒安德芮因腦性麻痺須以輪椅代步。請讀者試想想看,瓊西夫婦臨終前一刻腦中想的是什麼?

瓊西夫婦為拯救女兒奮不顧身的作為,確實展現出非凡的勇氣。這種為子女犧牲奉獻的故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在人類未來的進化歷程中也必然會一再重演。生物學家或許會解釋說,這是人類為了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本能反應,但對於危機當刻的父母而言,這無非是愛的表現。

這一捨己救女的偉大行為,證實了無私的愛(乃至所有情感)對人類有多重要,危急時刻的唯一指引就是我們最深沉強烈的情感,這也是人類得以代代延續的重要原因。這是多麼偉大的力量!正因抱持著為子女可以犧牲一切的堅定意念,才能超越個人求生存的本能衝動。從理智的角度來看,這種犧牲似乎是非理性的,從情感的觀點來說,卻是唯一的選擇。

情緒何以能經過進化的歷程占據人類心靈的核心位置?社會生物學家認為,人類在危機時刻的反應可提供解釋。人類在面臨危險、痛失親人、遭遇挫折、維繫夫妻關係、建立家庭等重要情境,都不容理智獨力擔綱,必須仰賴情緒的指引。每一種情緒都是可立即付諸行為的明確指示,而且一再證明可充裕應付人生的挑戰。經過進化過程的無數演練,這些情緒武器深印在神經系統中成為心靈的自發傾向。

想探討人性卻忽略情緒的重要,是種可悲的短視。拉丁文中,人類(Homo sapiens)一詞意指思考的族類,但仔細想想現代科學揭露的情緒之謎,便明白這個說法大有誤導之嫌。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決策過程中情感考量的比重絕不亞於理性,甚至時有過之。然而社會卻過度強調智商的重要,忽略了情緒當道之際,再高的智力也是枉然。

當激情淹沒理智

下面再告訴你一樁不慎引發的悲劇。十四歲的麥蒂想和父親開個玩笑,躲在衣櫥裡,待父母訪友歸來時突然跳出來嚇他們,當時是清晨一點。

然而爸媽卻以為麥蒂當晚會去朋友家住,因此進門時聽到屋裡有聲音便非常緊張,父親立刻拿起手槍到女兒的房間查看;只見一個人影自衣櫥跳出來,父親慌亂中開了一槍,打中女兒頸部。十二小時後麥蒂傷重身亡。

恐懼正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一種原始情緒。恐懼促使我們保護家人遠離危險;恐懼促使父親抓起手槍搜尋隱身在家中某個角落的入侵者;恐懼使他在尚未認清對方是誰,甚至來不及聽出女兒的聲音,便扣下致命的扳機。進化生物學家認為,這類自發的反應已深烙在我們的神經系統上,因為在史前史一段漫長的關鍵時期,這樣的反應不僅攸關人類存亡,更關係著重要的進化任務——將這個自我防衛基因傳遞給下一代。麥蒂的故事是極可悲的反諷。

從長遠的進化歷程來看,情緒的確是人類的絕佳武器,但對照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發展,我們的進化腳步顯然已追不上。事實上,史上最早的法典如漢摩拉比法典、希伯來十誡等,都試圖駕馭、控制或馴服人類的情緒活動。佛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書中也說,社會必須制定規章來壓制人們由內而外洶湧澎湃的情緒。

儘管有社會的規範,激情壓倒理智仍是常見的現象,這是人性使然。我們生下來便具備掌管情緒的神經基本構造,進化歷程證明這是過去數萬世代以來最理想的生物設計,至於是否最適於最近五百代,乃至最近五代,恐怕還有待進化的考驗。我們的情緒機轉是過去百萬年來緩慢進化的結果,近一萬年雖歷經人口爆炸與文明的快速發展,但在情緒的生物留言板上還無權置喙。

總之,我們對任何情境的判讀與反應都不只源自個人的理性判斷與經驗,還擺脫不了老祖宗的影響,也因此有時候不免造成麥蒂的悲劇;在面對後現代的困境時,竟不自覺祭出百萬年前荒野求生的本領。這個荒謬正是我所要探討的課題。

行為衝動

早春的某一天,我開車經過科羅拉多一處山隘,突然一場濃雪遮天蓋地而來。前方什麼也看不見,只是刺目的雪白一片。我緊緊踩住煞車,清晰地感覺到沉重的焦慮,聽到撲通撲通的心跳聲。

焦慮漸漸演變成恐懼,我將車停到路旁,等待這場雪過去。大約半個小時後雪終於停了,眼前又明朗起來,我才又開車上路。但走沒多久又被阻住,這回不是雪是車禍。因能見度太低,一輛車撞上前行速度較緩慢的車,只見救護人員忙進忙出。剛剛我如果繼續前進,很可能也會追撞成一團。

恐懼衍生的謹慎心理救了我一命。一如兔子瞄到奔馳而過的狐狸影子會立刻恐懼地靜立凝神,或是史前的哺乳動物會躲避覓食的恐龍一般,內在的聲音警示我要停下來留神步步逼近的危機。

基本上,任何一種情緒都是促使我們採取某種行動的驅力,亦即拜進化之賜使我們在面臨各種情境時能立時擬定因應計畫。情緒(emotion)一字根源自拉丁動詞「行動」(motere),加上字首「e」代表遠離,意指採取趨吉避凶的行動。觀察動物或孩童的舉止,最易看出情緒與行動的關聯,事實上也唯有在文明化的成人身上,才看得到情緒與行動分離的特例。

每一種情緒各有獨特的生物特徵(請參考附錄一),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隨著探討人體與人腦的新方法不斷出現,現在專家能夠以更精細的生理角度,觀察到情緒如何促使我們做出不同的反應。

憤怒時血液流向手部,更便於抓住武器或打擊敵人。心跳加速,腎上腺素之類的賀爾蒙激增,激發強大的能量。

恐懼時血液流向大骨肌肉(例如流向腿部時較易逃跑),並因而使臉部因缺血而慘白(同時產生手足冰冷的印象)。身體僵立動彈不得,可能是爭取時間考量是否躲避為上策。腦部情緒中樞激發賀爾蒙使身體處於警戒狀態,專注逼近的威脅,隨時準備做最佳反應。

快樂時腦部抑制負面情緒的部位較活躍,能量增加,製造憂思的部位獲得舒緩。生理方面唯一的特徵是較為沉靜,使身體能較快自負面情緒中恢復過來。如此不但身體得以休養生息,也才能鼓起精神因應眼前的挑戰與目標。

愛、溫柔與性滿足會引發自主神經系統的警覺狀態,這和憤怒與恐懼時引發的戰或逃反應恰恰相反,全身籠罩在平靜與幸福感之中,極有利於與人合作。

驚訝時眉毛會上揚以便擴大視覺範圍,也可讓更多光刺激到視網膜,藉以很快了解周遭的情況,研擬最佳的因應對策。

全世界任何種族厭惡時的表情都一樣:上唇向一邊扭曲,鼻子微皺。達爾文認為剛開始這個動作是為了閉緊鼻子以免吸入可厭的氣味,或表示想吐出難吃的食物。

悲傷的主要功能是調適嚴重的失落感,如親人死亡或重大挫折等。人悲傷時會精力衰退,生趣全無,尤其對娛樂不再感興趣,悲傷到近乎抑鬱時甚至會減緩新陳代謝。人們利用這種退以自省的機會悼亡傷逝,省思人生的意義,當精力慢慢恢復時再規畫新的開始。或許精力的衰退最初是為了讓悲傷者留在家,因為這時刻他們比較脆弱,在外面容易受到傷害。

這類生物反應又會因生活經驗與文化特質而異。舉例來說,喪失親人都會讓人覺得悲傷,但悲傷的表達方式或是失去哪些人時才會哀悼,則深受文化因素的影響。

這些情緒反應多是經過漫長的史前時期慢慢進化,當時的生存環境自是極度惡劣,新生兒夭折率甚高,很少人能活到三十歲,食肉動物橫行,水旱無常,民不聊生。但隨著農業時代的來臨及原始社會的建立,人類的生存條件大為改善。過去一萬年 ,全球人類社會都有長足的進步,宰制人類存亡的種種可怕挑戰已逐漸消退。

但也是因為有這些挑戰,人類的情緒反應才具有攸關存亡的重要性。如今飛鳥既盡,良弓可藏。在遠古時代,一觸即發的怒氣或許是生存的要件,但今天十餘歲的孩子輕易就可取得槍枝,火爆脾氣往往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理性與感性

一個朋友對我談起她痛苦的離婚經驗。她的丈夫愛上年輕的上班女郎,突然決定要棄她而去,接著便展開長達數月的爭戰;爭房子、現金和孩子的監護權。但現在她發現一個人也不錯,獨立的滋味很好.「我已經不想他,一點都不在乎他了。」而此刻她的眼睛卻湧起淚水。

粗心一點的人也許不會注意到她的眼淚,但同理心告訴我們,模糊的淚眼證明她口是心非,就像從白紙黑字去推論一樣清楚。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判斷力。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方式交互作用,構成完整的心理功能。理性的認知是我們比較熟知的,屬於意識表層的思考能力。同時並存的另一套感性認知體系,雖說主要訴諸衝動且有時不符邏輯,卻同樣不容忽視。關於感性層面的詳盡特徵可參考附錄二。

感性與理性的二分法由來已久,情感的信念似乎又總是比理智更確切。兩者對心理的影響比重恰成反比;對一件事感覺愈是強烈,理性思維愈是無法發揮作用。這可能與無數世代的進化歷程有關,遠古時代當人的生命面臨危機時,訴諸情緒與直覺反應可能較為有利,深思熟慮甚至可能有性命之虞。

理性與感性通常都能維持緊密和諧的關係,交互作用引導我們走過人生的每一次挑戰。一般而言兩者也多能維持均衡,感性認知提供理性判斷的基礎,經過理性判斷可修正甚至否決情感的衝動。但兩者畢竟是半獨立的個體,各自反映出腦部互相關聯但互不相屬的組織功能。

當激昂的情緒破壞此一均衡時,結果通常是感性壓倒理性。十六世紀荷蘭人文學家伊拉斯謨斯(Erasmus)以詼諧的筆調描述兩者永恆的拔河:

朱比特賦予人們的激情遠勝於理性,比例大約是二十四比一。他發明了兩大暴君(憤怒與慾望)與單槍匹馬的理性相抗衡,當然,雙拳難敵四掌,凡夫俗子的生活就是最佳見證。勢單力薄的理性聲嘶力竭地一再鼓吹美德的藥方,憤怒與慾望卻大肆詛咒,愈來愈囂張跋扈,到最後天神也無可奈何,只好棄械投降。

腦部的成長
要了解感性何以能經常戰勝理性,或許應該先探討腦部的進化歷程。人腦總重約三磅,約為人類的近親靈長類的三倍。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腦部逐漸由下層部位發展出較高級的上層組織。人類胚胎的腦部發展大抵仍遵循此一方向。
人腦與其他高級動物一樣,最原始的部分是環繞脊髓上端的腦幹,負責呼吸及器官新陳代謝之類的基本生命功能,並控制一些固定的反應與運動。這個原始部位不具思考或學習能力,而是類似預先設定的調節器,確保身體維持生存所必須的運作與反應。這個部位扮演最吃重角色的時期是爬蟲時代,蛇類在攻擊之前嘶嘶作響便是最佳寫照。
繼而自原始的腦幹發展出情緒中樞,又歷經數百萬年,再發展出思考中樞——大腦新皮質,亦即大腦最外層的皺褶組織。也就是說,人腦是先有情緒中樞,許久之後才發展出思考中樞,由此也可約略推知思想與情感的關係。
最古老的情緒重鎮是負責接收與分析氣味的嗅葉(olfactory lobe),任何有機物,不管是營養的、有毒的、是性伴侶、獵人或獵物,都有特定的氣味。在遠古時代,氣味的辨識是存亡的關鍵。
以嗅葉為根基開始發展出最原始的情緒中樞,終而擴大到足以環繞腦幹的頂端。原始的嗅葉不過是幾層薄薄的神經細胞,第一層接收氣味加以分類,看是屬於可食的、有毒的、具性吸引力、敵人或是食物。第二層傳遞反射性訊息,透過神經系統指揮身體採取適當的反應,如咬、吐、接近、逃跑或追逐。
隨著哺乳類動物的出現,主要的情緒中樞漸漸成形,狀似甜甜圈而底部被咬了一口,那正是腦幹嵌入之處。這個環繞腦幹的部位稱為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為腦部增添了情緒的實質功能。在我們陷入狂烈的慾望、憤怒、愛戀、驚懼時,其實正是被邊緣系統攫住了。
在進化過程中,邊緣系統進而修正兩大重要功能:學習與記憶。這一革命性的進展有助於提升動物的生存能力,根據不同的挑戰調整因應方式,而非採取一成不變的自動反應。譬如說吃了某種食物會致病,下次便懂得避免。而這類食物的選擇主要仍是依賴嗅覺,也就是說,嗅葉與邊緣系統交互作用的結果不只要分辨不同的氣味,還要與過去的經驗相比較,藉以做出優劣的取捨。負責這項任務的部位稱為嗅腦(nose brain)。
大約一億年前,哺乳動物的腦部發展向前邁進一大步。原來薄薄兩層皮質負責計畫、理解與運動的協調,現在上面又增添了幾層新的細胞,形成新皮質,這是腦部增進智能的重要功臣。
人腦新皮質比其他動物大許多,也是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的關鍵。新皮質為主司思考的重鎮,負責蒐集及理解感官接收的訊息,使我們對於感覺能加以思考,同時對觀念、藝術、符號、想像能產生感覺。
從進化的觀點來看,新皮質確實使動物能夠針對不同情境調整因應方式,大大提升了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進而將這優質的基因代代遺傳下去。這是因為新皮質具備制定策略與長期規畫等心智能力,不僅如此,藝術、文化、文明的結晶,無一不是拜新皮質之賜。
新皮質也是人類情緒精緻化的功臣。以愛為例,邊緣系統可產生肉體的快樂感受,引發性慾。增添新皮質之後,遂有了構築家庭的基本要素:母愛的天性;母親長期無怨無悔地撫育下一代,人類才得以不斷綿延。在父母的保護下,幼兒的腦部可在冗長的童年階段慢慢成熟。爬蟲類等動物就因缺乏新皮質而沒有母愛的天性,新生動物必須躲躲藏藏以免被父母吞噬。

從爬蟲類到恆河猴到人類,新皮質的數量明顯增加,腦部神經路徑的互動也相對趨於頻繁,這意味著面對挑戰時可以有更多樣的反應,情緒的表現更精緻更複雜,譬如說我們能對自身的感覺有所感覺。靈長類動物腦部新皮質與邊緣系統的互動,較其他動物頻繁,尤以人類為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有更豐富的情緒表現。兔子與恆河猴恐懼時只能有固定的幾種反應,人類便複雜靈活得多(還包括打一一九求救)。生存的環境愈是複雜,愈需要靈活的反應能力,而任何動物的環境都不比人類的複雜。

但人的情緒並非都受制於這些高級中樞,遇到重大事件(尤其是情感的危機時刻),高級中樞往往要屈服於邊緣系統之下。由於很多高級中樞都是自邊緣系統衍生出來,可以說情緒中樞在神經路徑的構築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形同腦部新舊區域的交接帶,透過無數的路徑與新皮質縱橫交錯。也因此情緒中樞對腦部其餘部位的功能有很大的影響力,甚至可左右我們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