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內文摘錄

譯 者 作 品

美麗到100歲的關鍵祕密:日本基因學博士教妳,不管到了幾歲都依然美麗的101個選擇!
愛是謊言
大前研一「從0到1」的發想術:商業突破大學最精華的一堂課,突破界限從無到有的大前流思考法
東京美女散步 (上下冊不分售)
東京美女散步(唯一美女繪卷紙膠帶限量版套書)
豁出去的覺悟 名作家林真理子與暢銷書之神見城徹掏心暢談挽救人生的方法
人生是一個人的狂熱:日本暢銷書之神見城徹化憂鬱為驚人力量、解工作與生活之苦的生存之道
正直:找尋生活中的真實,成為你想成為的自己
沒有你,我無法成為小說家
京都癮:神話傳說、史蹟巡禮、祭典盛事,盡覽古都教人流連的祕密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修復發展性創傷,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
醫美大叔的戀愛腦摘除手術
從此不再煩惱


與父母相處不內傷:擺脫憤怒與內疚,與年邁爸媽和平共處的70個實用法則(CF00430)
精神科医が教える 親のトリセツ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保坂隆
       保坂隆
譯者:邱香凝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15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78957139453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第一章  父母究竟在想什麼?

5父母個性變得急躁,是因為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以前做什麼事都慢條斯理的家母,最近居然變成了急驚風。以前跟她外出碰面,每次都遲到,現在即便我提早五分鐘抵達約定地點,她竟然就已經等在那裡,而且還不高興地說:『你到底在搞什麼,動作怎麼那麼慢,我都等得不耐煩了!』我回她:『可是現在又還沒到約定時間,您來多久了?』她竟然回說:『我三十分鐘前就到了。』著實把我嚇了一大跳。」
 
像這樣,我經常聽到有人對父母愈來愈急躁的事感到困惑。這種情形往往也導致親子關係產生齲齬。奇怪的是,人上了年紀之後,動作和思考速度應該都變遲緩,為什麼行事作風反而變得急躁了呢?
 
這種行為模式的變化,其實和父母「自覺上了年紀」有關。人的年紀一大,誰都沒辦法再像年輕時那樣行動敏捷,不只出門前得花上更多時間準備,走路速度也比以前慢。換句話說,如果用和過去一樣的速度準備或行動,一定會大遲到,無法在約定時間抵達。為了彌補拉長的準備時間與行動速度的遲緩,上了年紀的人往往會提醒自己要早點開始準備。也就是說,父母個性變急躁,是不想給別人,尤其是子女添麻煩。
 
提早抵達約定地點,在人群中等待是件令人身心俱疲的事。疲倦會帶來煩躁,結果明明是父母自己提早抵達,卻忍不住對子女抱怨。
 
順帶一提,上了年紀個性變急躁的人,以前多半都是做事慢條斯理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呢?正因為從前是個慢郎中,經常被人說「動作快一點」、「太慢了」、「別遲到」,一旦他們發現自己行動沒有從前敏捷時,更會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於是心想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得盡早開始準備才行。
 
如果你也覺得最近父母性子好像變急躁了,不如試著改變約定碰面的地點吧。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去父母家迎接他們。如此一來,就算他提早準備好了,也不用在人群中枯等,頂多被念兩句,至少也不會因為身心俱疲而抱怨連連。
 
任何行動的背後都有原因。所以當父母罵你「怎麼這麼慢」時,也不要立刻反駁「是你自己比約定時間早到,憑什麼罵人」,而是去想想為什麼他們會表現得這麼急躁,如此一來,或許能避免親子關係變差了。

10騙子女「沒錢」,是對金錢感到不安

「家母一人獨居,嘴上老是嚷嚷『沒錢』、『別太浪費』,她前些日子在家門前跌倒骨折了。後來我接到醫院的聯絡說:『雖然看起來沒有大礙,保險起見還是住院一星期觀察比較好。』便急忙回娘家幫她拿換洗衣物。
 
想說既然會有一段時間沒人住,貴重物品還是別放在家裡,就把家母的存摺也一起帶走,放進包包前瞥了一眼,金額高得讓我吃了一驚,竟然有將近兩千萬日圓的存款!
 
我家小孩現在分別就讀高中和大學,補習費用和學校學費都很花錢,我還得打兩個工才勉強夠用。每次和家母見面她都叨念自己沒錢,說什麼『光靠老人年金日子根本過不下去』,所以我總是會給她一些零用錢,或帶自己做好的冷凍料理給她,好讓她省點伙食費。
 
這次她住院要三十萬日圓保證金,我還拿原本要付孩子們學費的存款出來用,沒想到她自己竟然有兩千萬日圓的存款……看到那筆數目後,我整個人都火大起來。」
 
這位女性說她生氣的原因是「母親竟然為了存錢不惜說謊,太過分了」,以及「沒想到她是這麼吝嗇的人,之後得重新思考跟她相處的方式了」。
 
和以上例子一樣,因為金錢導致親子關係出現齲齬的例子並不少見。尤其是當自己也有子女要扶養,身處經濟最緊繃的三明治世代,實在很難理解父母明明擁有超出必要的財產,卻老是嚷著「沒錢」的心態。
 
然而,銀髮族對金錢的不安,確實大得超乎子女的想像。儘管我們常聽說父母那一輩的人退休時可領到高額退休金或老人年金,但對他們而言,只要想到現在已進入「人生百歲」的時代,不免產生「自己不曉得還會活幾年,錢再多都無法放心」的想法。因此,他們平時生活會很節儉,盡可能不想花錢。其中尤其是另一半先走一步的人,認為「現在自己只能依靠金錢」的心情一定更加強烈。
 
所以,就算聽到父母老是把「沒錢」掛在嘴上,也不要太生氣或責備他們很吝嗇小氣。由於剩下的人生還不知道得花多少錢,他們對積蓄是否足以度過晚年生活懷有很大的不安,才會總說自己「沒錢」,並不是要故意欺騙子女。

11對不擅長使用3C產品的父母多點耐心

有些人會買最新的家電產品或生活用品送給父母,他們大多是抱持著讓父母生活輕鬆方便一些的想法,然而,這樣的貼心,有時卻會造成反效果。
 
我有個非常孝順父母的學弟。前陣子,學弟的母親過世,剩下父親一人獨居,他為了讓父親過得舒適些,重新裝潢了老家,換上最新型的浴室和全套電氣化廚具。
 
「以後只要在電子面板上按一下,直接就有熱水洗澡,也不怕鍋子放在瓦斯爐上忘了關火釀成火災。我以為老爸一定會很開心,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回老家,竟然發現他在那間最新型的浴室裡放了個大澡盆,還在電磁爐上放卡式瓦斯爐和水壺,用那些來燒水。
 
我問老爸:『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您不會用電熱水器和電磁爐嗎?』老爸一臉慚愧的樣子,說他試了好幾次都不順利,只好用卡式瓦斯爐燒水倒進澡盆洗澡。
 
當下我又吃驚又錯愕,只好再念一次說明書給他聽。聽到他說:『嗯、我懂了,這次應該沒問題,謝謝。』我也就放心了。沒想到過一陣子再回家看,卡式瓦斯爐還是放在那裡。老爸又露出羞愧的表情說:『上次你教我時,我覺得自己都聽得懂,但一個人要用時卻怎麼也不順。所以最近我都沒做飯,每天吃泡麵。』
 
我嚇了一跳,打開垃圾桶查看,裡面真的都是泡麵碗。明明花了那麼多錢買新設備給他,卻都浪費了。我心裡雖然湧上一股怒氣,但老爸一臉落寞地說:『我老了,拿你們年輕人用的高科技產品沒轍,能不能幫我換回原本的浴室和瓦斯爐。』聽到他這麼說,我忽然好愧疚。」
 
學弟的父親原本是位工程師,在學弟小時候時常教他組合模型,也很擅長組裝電子零件。看到這樣的父親上了年紀後神情落寞地說:「自己已經跟不上年輕人的高科技了」,想必學弟內心一定受到超乎想像的打擊。
 
然而,這位父親受到的打擊肯定更大。一想到兒子為自己花大錢買新設備,自己卻不懂得如何使用,他的內心大概充滿了「為什麼我就是搞不懂」、「年輕時這種東西明明難不倒我」的懊悔,也會對自己感到失望吧。
 
即使是年輕時雙手靈巧或學東西學得快的人,上了年紀之後也做不好精細手工,或不擅長學習新事物。年輕人或許認為「那種事,只要看說明書就會了吧」,但是對視力衰退的高齡者而言,看說明書上的小字比什麼都痛苦。所以,這種時候,請不要只丟給父母一句「不懂可以去看說明書」,最好能陪他們反覆練習操作。即使父母說「已經會了」,子女也要說「那請您操作一遍讓我看一下」,如果使用還是不太順,就反覆練習到學會為止。
 
教父母學會用新的電器用品或許很花時間,但是只要學會,日後不只在生活上很方便,也能讓父母擁有「原來自己還能學習新事物」的自信。
 
若是忽略練習,一旦遇到操作不順利時,父母只會認為「唉,我果然老了,沒用了」、「自己真的不行了」,而陷入沮喪失落的心情。尤其像前面提到的學弟父親,年輕時本來是工程師,有一雙巧手的人,年邁後對自己的退化會更失望。所以即使他們說「算了」,若是時間允許,子女也要盡可能反覆教他們學會。何況最不應該的,就是對父母脫口而出「為什麼您都記不住」,或「我為了您好才買的,您都不使用,真的很浪費!」
 
年輕人可能現在還無法明白,上了年紀之後,記憶力會衰退到連自己都生氣的地步。但是,年長者並不是學不會,只是需要多花點時間才能上手,請不要以自己的尺度衡量應該教幾次就要學會,重要的是秉持寬容的心和足夠的時間來教他們就行了。


第二章  整理老家可以不用爭吵,了解父母想法為首要


15不是「不整理」,而是「不知該從何處著手」
 
大概從十幾年前起,新聞節目或知識類節目報導的「垃圾屋」經常引起話題。不只自家室內,有些垃圾屋連玄關外、走道上都堆滿裝了垃圾袋及家電產品、紙箱等雜物。那驚人的景象,大家應該都曾看過吧。
 
我曾問過電視台工作人員,聽說像這種訪問垃圾屋主或報導整理過程的垃圾屋紀錄片,收視率通常都很高。或許是因為看在觀眾眼中那是「別人家的事」,誰也沒想過自己家會變成那樣。
 
然而,即使不到垃圾屋的程度,銀髮族家中堆滿雜物的情形可是一點也不稀奇。我有個朋友好一陣子沒回老家,有次回家時一打開大門就忍不住大叫「不會吧,家裡是遭小偷了嗎?」原來她家從玄關到走廊,連樓梯下方都堆滿各種雜物,完全沒有走動的地方。
 
她的老家不可能缺乏收納空間。那是一棟四房兩廳的透天厝,過去一家四口都在這裡生活。兩個女兒結婚搬娘家後,幾年前她父親先走一步,只剩下母親一人獨居,壁櫥和櫃子應該夠她一個人用都綽綽有餘才對。即使如此,家中雜物還是多到連走動的空間也沒有。朋友忍不住對母親怒吼:「您到底在幹嘛!把這個家留給你的爸爸看了會做何感想?還有,萬一被附近鄰居看到不丟臉嗎?」
 
沒想到,老母親露出哀傷的表情回答:「對不起啊,妳說的對,我真對不起妳爸爸。可是啊,媽媽實在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收拾才好。」
 
上了年紀之後,任誰做事都無法好好按照計畫進行。此外,愛物惜物的心情也比年輕時更加強烈。最重要的是,注意力已經無法像年輕時那麼集中,整理東西的速度比不上弄亂的速度,結果狀況便變得愈來愈嚴重。
 
那些把好好的房子住成垃圾屋的人當中,有些是強迫症(OCD)的患者,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是因為他們的心生了病,光是責罵他們也解決不了問題。
 
大家都知道,屋子要是沒有收拾乾淨,住在裡面的人受傷的機率就會增加。高齡者一旦骨折,往往就會臥床不起,可能會引發失智症,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請父母好好整理家裡。
 
然而,無論怎麼勸說,有些人還是堅持「做不到的事就是做不到」。繼續放著不管,如此一來,狀況只會愈來愈嚴重,很快就會變成電視節目採訪的那種垃圾屋。
 
到了那個地步,除了有受傷的風險,灰塵和黴菌也有危害健康的疑慮,與其繼續勸說,不如我們直接動手幫助整理還比較快。換句話說,別把打掃家裡的事全部推給父母,子女和孫輩可以一起回老家幫忙清理,或借助專業人士的力量請人來打掃,盡快恢復原狀最重要。
 
就算打掃乾淨了,由於年長者整理的能力已經衰退,時間一久大概又會慢慢變亂。若是如此也沒關係,只要定期回去探望,幫忙打掃一下就好。
 
此外,透過打掃原本疏遠的親子關係也會回溫,與父母的溝通也能跟著變好。所以,請大家考慮看看「是否該偶爾回老家幫忙打掃」吧。

25整理的第一步是理解父母的人生
 
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終於獲得父母「可以整理老家」的許可,於是他決定先從倉庫開始下手。當他從倉庫深處挖出一套高爾夫球具時,心想從來沒聽說父親打過高爾夫球,認定這一定是人家送的,從沒用過就收起來了,便把球具處分掉,後來他父親知道了之後便大發雷霆。
 
「可是,我從來沒聽說老爸會打高爾夫球啊。」聽他這麼一說,母親才告訴他:「其實你爸爸年輕時立志成為職業高爾夫球選手,只是爺爺奶奶不答應,才會斷了這個念頭。雖然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拿過球桿,但是內心一定還有遺憾。」
 
原本這位男士是出於一片孝心回家替父母整理老家,結果卻做了不孝的事,他實在是非常懊悔。
 
說來意外,日常生活中鮮少有機會聽到父母提起他們的價值觀或對生活的想法。似乎很多子女根本不理解父母的心情與夢想,因此,到了必須幫父母整理東西的時候,就會像上述案例那樣,做出錯誤的判斷。
 
即使對方是自己的父母,要理解別人的興趣嗜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誤以為「我家爸媽沒什麼興趣嗜好,單純只是不想丟東西而已」。
 
其中尤其是在喜歡囤積東西的父母扶養下長大的小孩,往往不想和父母成為同一種人,多半養成「絕對不囤積東西,盡可能擁有最少的物品,過著極簡生活」的性格。這樣的人一有機會整理老家,往往不會去斟酌父母的心情,只是一味丟東西。然而,無論雙親再怎麼年邁,子女只憑自己的價值觀擅自判斷所有東西的去留,絕不是一件值得讚許的事。
 
舉例來說,有個母親總喜歡用一個有裂縫,看起來很廉價的碗吃飯。孝順的孩子可能會想「不要讓媽媽用那種會漏湯汁的餐具」,但說不定那個碗是初戀情人送她的禮物,又或許是某次重要旅行的紀念品。若是如此,對母親來說,再高級的餐具也比不上那個碗。
 
即使沒有惡意,我總覺得任意丟棄父母的東西,其實就是不尊重他們。前面也提過好幾次,這種擅自處理父母東西的行為,往往會在親子之間造成巨大的影響。
 
大家一定要知道,愈是上了年紀,人們愈難適應新事物,同時也會愈來愈依賴已經用慣的東西。因此,千萬不能用「這個比較好用」為由,擅自丟棄或換掉父母慣用的物品。這麼做其實會增加父母的不滿情緒,有時還可能害父母一夜之間變得更加蒼老。
 
因為各種原因著手整理老家時,或許可以事先問問父母:「對了,爸爸年輕時的夢想是什麼?」或「媽媽學生時代最熱衷什麼事?」此外,也可以特別詢問:「對您而言,重要的事物是什麼?」「在您們的人生中占了很大比重的是哪些東西?」如果能先知道這些,多少也能找出整理老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