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第一章

作 者 作 品

思秋期:逆齡抗老不生病,迎接幸福晚年的60個身心保養術
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日本精神科醫師教你60種練習,鍛鍊大腦額葉,停止抱怨焦躁,遠離憂傷煩悶
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拒絕無效檢查,遏止過度醫療,拿回病主權的66個良心建議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職場百妖誌:吃瓜不尷尬,職場小白降妖求升必備30招
【1書+1筆記】好好走向終點線:人生最重要的10個終活練習
和父親打一場高爾夫:尋回失落的家庭記憶,史丹佛心理學家的重啟人生之旅
植物都知道:從植物身上啟動自我的覺察力,找到最自在的生命姿態


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CFB0301)──放下「不允許依賴」的觀念,讓自己和他人都快樂的心理學
自信がなくても幸せになれる心理学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和田秀樹
譯者:momiuri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9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8頁
ISBN:9789571373331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推薦給愈沒自信的人,愈容易上手的「撒嬌」方式

  請重視自戀
  寇哈特認為所有人類行動的出發點,都源自於「自戀」,並將人類定義成「為了滿足自戀而行動的動物」。
  
    只要滿足了自戀,人們就能保持心靈健全;如果沒有滿足自戀,心靈的狀態就會崩解。這是因為人類為了滿足自戀而有所行動的同時,也非常害怕自戀被傷害。

  事實上,只要看了這本書就可以了解,人們感到喜悅、安心時,換言之就是「自戀」獲得滿足的時候。
  相反地,人們感到失落、憤怒時,就是「自戀」受到傷害的時候。

  因為擁有不同的自戀特質的人們在一起生活,當然,為了互相尊重對方的自戀,我們需要特別注意一些事情。

   由於這個「自戀理論」太有特色,使得寇哈特不時被介紹為提倡「自戀的心理學」的人物,讓世人傳頌至今。

  但是,寇哈特理論中最精彩的、最有特色的,我覺得並非是圍繞在自戀這個部分。

  在寇哈特的心理學中,對於人們該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生存,如此描述:「要是變得更擅長依賴別人,就是可好好生存下去的祕訣」。

  在這裡,我想,先簡單介紹寇哈特的生平。

  寇哈特終其一生的著作,其實只有三本。雖然還有幾本論文集,以及芝加哥精神分析協會的講義統整集,但真正出版可稱為著作者的,全部只有三本而已。而且第三本還是在寇哈特過世後,由一位叫做阿諾德.戈德堡(Arnold Goldberg)的人,將寇哈特準備一些尚未發表的原稿,重新編輯整理過出版,並非寇哈特本人親自撰寫而成。

  雖然寇哈特僅有這三本著作,但重要的是,在第一本與第二本著作之間,其理論模式有了很大的翻轉。第一本著作,稱呼他的理論為「自戀的心理學」;然而在第二本著作,就改稱為「自體心理學」。
  乍看之下,雖然只是由「自戀」變成「自體」,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但這才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為了生存,人們需要依賴的對象

  寇哈特一開始提倡的「自戀理論」,似乎有部分受到其他精神分析師的理論影響。不抱持否定態度,認為精神分析上治療的核心是仔細進行分析,這方面與佛洛伊德所提倡的理論也很類似。

  但是,從將名稱改成「自體心理學」來看,可知道寇哈特的獨特理論已經確切地完成了。而且,關鍵字也從「自戀」變成了「自體」。

  那麼,「自體」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盡量試著簡單地說明吧!
  自我=每個人各自的心,所感受到的主觀世界≒自己本身
  在本書中,可以單純地把自我想成是自己本身。
  那麼,自體是什麼意思呢?我想提出另外一個問題。
  你認為,你之所以成為你自己,有什麼是必須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寇哈特有個獨特的回答。

  寇哈特認為,自己要成為自己,必須要存在一個可以聽自己說話、認同自己的「對象」。

  這麼說來,所謂的自己,只有讓別人看得到、讓別人認同,才會是個確實的存在體。

  如果你在這個世界上只剩下自己孤單一人,也許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不只如此,甚至可能會懷疑自己的存在。

  而要成為自己,所需要的這個「對象」,寇哈特將它稱為「自體」。雖然使用了稍微有點難的詞彙,但換個方式來說,其實也沒有那麼難懂。人們如果不以各種方式依賴這些對象,就無法保有自我。因此,寇哈特最終提出了新的思維:「人類終其一生,都需要可以依賴的對象」。


     讓自己擅長撒嬌吧!
     寇哈特身為精神分析師,曾經治療過多位患者,最終得到的治療理論,重新定義成是「充實自我」。

     也許會有人這麼想:「那這樣跟『長大吧』、『變堅強吧』,這些理論還不是一樣?」然而,雙方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寇哈特之前的精神分析理論,有著「就算治療者不在身邊,也要讓自己可以好好活著」這個層面的意義,因此自我充實是非常重要的。真要說的話,是以「自我的充實=鍛鍊自己」的意義來實行。但是,寇哈特的理論並非如此。

  寇哈特提到的「自我的充實」,並非由一人獨自完成。

.不僅要依賴專業的心理治療者,也要視身邊的人為自體(某種意義為治療者),讓自己更善於依賴。
.「咦?這個人感覺好像可以依賴呀!」不能單純靠著這種氛圍,就直接飛撲而去,而是要培養自己的「眼光」,讓自己選擇真正可依賴的人。

  這就是寇哈特的「自我的充實」理論。也就是說,他提倡的是:「努力讓自己擅長撒嬌吧」、「為了找出似乎可依賴的人,就努力培養自己的眼光吧」。

  現代社會,隨著臉書(facebook)等社群媒體普及,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逐漸與過去呈現不同的性質。
  只要有智慧型手機,就能輕鬆與人取得聯繫。相對地,「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呢?」「真正可以信賴的人是誰呢?」感受到這種莫名孤獨感的人增加,也是事實。

  如果問你,「有沒有可以依賴的人呢?」腦海裡會浮現出是誰嗎?
  在家裡、在工作職場上、在其他地方……。能夠浮現出對象的人,真的很幸福。

  現在,不善於依賴他人的人,正在增加中。一提到要依賴他人,害怕會不會因此被討厭、被嫌麻煩,或是可能也會有人認為:「依賴他人很丟臉」。而世上也有很多助長這些思想的論調。因此,逐漸變成了「不允許依賴的社會」。

  但是,身為精神分析師的寇哈特,其治療的最終目標,並非是「加強獨自生存下去的能力」。他反而主張「如果沒有找到可以依賴的人,人們就難以堅強過活,所以要學會依賴他人」。

  就算是對自己沒什麼自信的人,「這樣的話,我說不定也做得到」,你是否開始有這種想法了呢?

 
前言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