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譯 者 作 品

田村淳教你如何受歡迎──日本綜藝天王寫給為人際關係而煩惱的你
為什麼亞馬遜要開實體商店?3個關鍵架構,掌握全通路時代的下一階段戰略
為什麼現在的我們對未來如此不安?──寫給年輕人的經濟現況,找回你的人生原力
跟著十二位傳奇投資大師學習賺錢鐵則
Pepper開發者從0到1的創新工作法:重要的不是才能,而是練習!我在Toyota和SoftBank突破組織框架的22個關鍵
自然風毛線坐墊:37款圖樣,正面反面都可愛!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職場百妖誌:吃瓜不尷尬,職場小白降妖求升必備30招
【1書+1筆記】好好走向終點線:人生最重要的10個終活練習
和父親打一場高爾夫:尋回失落的家庭記憶,史丹佛心理學家的重啟人生之旅
植物都知道:從植物身上啟動自我的覺察力,找到最自在的生命姿態


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擺脫焦慮,別再責怪自己,也不遷怒家人,讓空間與人生都變美好的整理魔法(CFH0272)
あなたのお部屋がイライラしないで片づく本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丸山郁美
譯者:林詠純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22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789571371139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最不勉強自己的整理法

如果不管怎麼整理都還是覺得一團亂,
「整理」就會是件讓人焦躁的事情吧?
這本書,就是特別要寫給這樣的你。

    據說,整理會帶來好運。

    整理得乾淨整齊的家,不僅打掃起來輕鬆,工作與做家事的效率也會提高,更重要的是住起來讓人覺得舒服,光是待在家裡,就能放鬆心情,心中湧現出「嗯,我明天也要努力!」這樣樂觀的正面情緒。所以整理能為工作、人際關係,甚至是人生的各個面向招來好運氣,讓人每天帶著笑容,所有的一切都順利運作……。

    這種想法確實沒錯,只是,執行起來卻沒有這麼順利。

    舉例來說,在年底大掃除、或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時,你是否也曾在心裡暗自發誓:「好,我今年一定要變成能夠維持整潔的人!」,並且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徹底整理一番。但是,回過神來時卻赫然發現,整理狀況不如預期,讓你焦躁無比;或是雖然暫時整理好了,卻無法一直維持整齊乾淨的狀態也讓你十分懊惱……。

    「原來,我就是一個學不會整理的人……」,你因為困在整理的惡夢而完全陷入自我放棄的情緒。於是,你開始責怪自己、自暴自棄,對人生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悲觀。

    如果是這樣,就真是太可惜了。好不容易產生「面對整理」的正能量,但這股能量不但沒有帶來好運,反而讓你愁眉苦臉,破壞每天生活的心情與規律,變成自怨自艾的負面能量。

但是,如果你打開這本書,就不用擔心了。

    整理既不是苦行,也沒有那麼禁慾。整理其實是最輕鬆、最有建設性的行動,能將平日的壓力、焦躁等「不舒服」的情緒,轉變為愉悅、幸福等「舒服」的情緒!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愈能輕鬆愉快地埋首於整理中,自然就會變得愈喜歡自己,也能夠總是帶著幸福的笑容,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不過,這當中包含了幾個訣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讓我成為「給人勇氣」的居家整理師


    阿德勒心理學因為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而廣為人知,又被稱為「給人勇氣的心理學」。我將阿德勒心理學的精華融入「整理」當中,也就是在給予自己勇氣的同時,房間也能變得清爽整潔,進而讓你對自己更有自信,更喜歡自己。這種整理方式,可說是帶來劃時代的效果,而且無論是多忙碌、多沒耐心的人,也一定做得到。

    因為我自己以前就是這樣的人,無論怎麼整理都不滿意。最後,整理一再挫敗的壓力與焦躁感,更讓我拿家人出氣。

    我就是這種「痛恨自己」的焦慮媽媽的代表。但在整理當中融入了阿德勒的心理學精華後,拯救了當時的我。

    從那時至今已經過了七年,今天的我就像自己希望的一樣,變成一個總是面帶笑容的人。

    當然,我家也變得清爽舒適,在整理時會產生的焦躁感也消失了。而且,我不但成功地改變了自己,還成為「帶給人勇氣的居家整理師」,造訪超過七百五十個的家庭,講解「阿德勒勇氣整理術」,也同時接受諮詢。

    我透過自身的實證經驗與心得,全部寫在這本書裡面。而且,這本書對整理的想法與方法,與市面上的整理書都略有不同。

    「阿德勒整理術」的最主要重點,也是最大的特色,就是透過以下兩大主軸來面對整理。

一、 先在整理術中融入阿德勒心理學的精華,讓人改變對於「整理」的誤解。

二、 在建立正確的整理觀念後,將之融入打造舒適居家環境的六個最佳步驟之中:(一)想像(二)整理(三)收納(四)收拾(五)打掃(六)重新檢視。

    這種方式一點也不難,更確切地說,如果你就像幾年前的我,曾有過好幾次失敗的整理經驗,是個「不擅長整理的人」,又或是「忙到沒時間整理的人」,這就是最適合你的輕鬆、省時又能偷懶的整理魔法。

會覺得焦慮,是因為你「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聽過我講解或接受過我諮詢,包含參加過講座或演講的人在內,最多人回饋給我的感想就是:「這是我至今試過最不勉強自己的整理法,而且心情輕鬆多了!」這其中的秘訣與關鍵就是「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整理術的第一個重點就是:「不要否定焦慮,要給予自己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焦慮與自卑等不舒服的情緒,會成為讓我們進入更舒服的狀態(也就是「實現目標」)的能量。」這對整理來說,也是一句至理箴言。

    無法整理並非壞事!現在焦躁無比的你,也一點都不糟!當你出現煩躁、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時,反而正是察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你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的最大機會!

    如果你能夠理解,現在的你之所以會覺得心煩,是因為你已經對「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或「理想中的樣貌」有所期待,如此,你將能像在後面章節中所詳述的那樣,把「尋找日常生活中的焦躁點」這件事當成愉快的遊戲。

    「人類是自己命運的主角。」這是我最喜歡的阿德勒名言之一。把這句話套用在整理中,就會變成:「獨一無二的你,就是家裡的主角。」所以整理時,完全不需要再受既定的價值觀擺佈,因為只有「你」才能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理想居家。

    總而言之,首先你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並自問:「我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在釐清想法與目標後,你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價值觀。以此價值觀為基礎,再活用前面提到的六個最佳步驟,逐漸將焦躁點改變成會讓自己覺得舒適的事物……。這麼一來,你就能在不知不覺間,將你家整理並收拾成真心覺得舒適的理想住居。

    此外,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一點一點地勇於面對與處理自己的焦躁,就能產生自信,變得神清氣爽,心情舒暢,也愈來愈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而且在未來生活中,除了與「人」之外,也能擴展至與「物」和睦相處。

    不否定「物品」與「生活感」,也是阿德勒整理術的一大特徵。

「斷捨離」太禁慾,學習和物品一起開心生活吧!

    現在將重點擺在「丟棄」的整理術蔚為風潮,因此往往容易對「東西多」或是「充滿生活感」的空間抱持否定態度,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物品就無法生活,空間中擺放著物品,就代表有人在那裡「生活」。所以即使隨處擺放,物品本身也並非是「不好」的存在。

    你覺得舒適、剛剛好的感覺,當然會和其他人不一樣。你家的人數、家裡擁有的物品種類與數量,當然也會和其他人不一樣。

    所以這本書不會只教你丟東西、減少雜物這種禁慾的做法,而是會建議你坦誠面對自己的情感,輕輕鬆鬆、開開心心地思考「我想和那些物品一起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個問題。

    這麼一來,即使不刻意這樣想,你周遭的物品也能自然產生協調感,溫暖地圍繞並守護著你,以及對你重要的人們。這些物品肯定能變成這樣。

    能常保乾淨整齊,當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生活得舒服、快樂、像自己等,這些事更加重要。
    如果想要透過整理獲得幸福,只靠著既有的方法,會覺得總還差那麼臨門一腳。

    請你透過這本書,掌握最獨一無二、最適合自己的訣竅,並誠實面對自己的心情,在不勉強自己的整理方式中,留下讓自己覺得「需要、適合、舒適又愉快」的物品,進而讓理想的自己逐漸浮現。

不懂得整理,不代表你是無用的人!
有勇氣接受不完美,才能接納自我

   
    現在市面上出版了許多整理書。 這些書籍教大家如何整理、如何丟東西,以及如何收納。雜誌也會製作使用三十九元均一價商品收納的特輯,滿滿都是將家裡收拾得清爽整潔的智慧。

當然,很多方法都相當棒,但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會因為無法整理而心情焦躁,或是產生自我厭惡感。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光靠這些整理術,是不足以消除「不懂得整理」的焦躁感的。

    我在「前言」中也提到,我自己在七年前,也曾是因為無法整理,而受焦躁、煩惱、自我厭惡所苦的代表。當我愈是抱著「非整理不可」的心情,拚命自卑感

    照著書籍與雜誌教的方法去做,我每天的生活就愈難順利運作。那時的我,對整理這件事,感覺已經變得有點類似強迫症了,即使想找朋友來家裡作客,也因為看到一下子就變得亂的屋子,而開始自責沒有做好整理工作,覺得「亂七八糟的房間真糟糕」。

    過於努力→不如自己所願→責怪自己→更加焦躁→責怪家人與身邊的人,
導致人際關係變差→累到沒力→變得更亂。

    這簡直就是惡性循環。

    這麼一來,不管再怎麼整理,最後理所當然都會打回原形,又再度變亂。
    或許,一開始就放棄整理,讓心情維持平靜,反而對人生更好也不一定?

    話雖如此,如果可以的話,還是想待在乾淨整齊的空間、而不是凌亂不堪的屋子裡,過著舒適的生活。我想幾乎所有人都打從心底這麼希望。

    任何與整理收納有關的書籍,裡面都寫著「把房子整理好,人生的一切都會變得更順利」。但我照著做之後,不要說變順利了,反而還愈來愈糟。在彷彿活在「不會整理」的惡夢中時,阿德勒心理學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尤其是阿德勒心理學給予「自卑感」這樣的解釋:「任何人都會有自卑感,這是健康、而且能夠刺激努力與成長的正常心態。」、「自卑感會成為實現目標的能量。」

    當我得知這個觀念時,有如醍醐灌頂,覺得自己被拯救了。原來,只要心懷目標,當然就會有自卑感!這樣的自卑感其實是在向自己宣示:「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我想過著這樣的人生。」

    健康的自卑感會激起人想追求改變的力量,形成追求卓越的動力,也就是「勇氣」。而這樣的想法,才是讓我們在進行整理工作時能減輕焦躁感的重點,而且比任何方法都有效。我因此頓悟道:「這種焦慮或自卑感,並不是不好的情緒!」

    只有察覺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兩者間的差距,期待自己「想要變得更好」、「應該能做得更好」時,才會產生焦躁,或「自己很沒用」的自卑等負面的情緒。為了消除自卑感,我們會努力改善自己;也因為感受到自卑感,我們才會開始想要讓自己脫離「負面感受」的狀況,改變為「正面感受」的情境。

    如果你討厭自己早上總是慌慌張張地繞著房間團團轉,手忙腳亂地尋找遺失的鑰匙,那是因為你心裡有著「我想要更悠閒地出門,我想過著不需要找東西的生活!」的想法。

    如果你氣自己總是浪費時間站在塞得滿滿的衣櫃前,因為沒有適合的衣服而沮喪,那是因為你抱著「我想要一下子就能搭配好適當服裝!」的想望。

    無法整理的自己不是無用的人。
    現在焦躁的自己也不是無用的人。

    那些焦躁或自我厭惡等不舒服的情緒,展現的其實是自己想要變得更好的上進心,也會成為讓自己更好的原動力,成為你實現理想自我的重要指引。所以,先請懷著自信,給現在已經擁有理想自我形象的自己肯定的鼓勵。

為什麼再怎麼整理也整理不好?
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選擇


    了解擁有憤怒、不安、自卑感等負面情緒並非壞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全然接受現狀。這也是獲得「整理的勇氣」,讓整理不再令人焦躁的訣竅。這個想法裡,包含了阿德勒心理學中「創造性自我」的概念。

    阿德勒說:「人類是自己命運的主角,是描繪自我人生的畫家。」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該如何解讀與面對所處的環境,既然如此,現在無法整理的現狀,其實也是你自己決定的事情。

    房子太小、太忙、捨不得丟東西、收到太多東西、缺乏體力、無法物歸原處、難以克制購物的衝動跟欲望……無法整理的理由或許五花八門,但東西存創造性自我在是不爭的事實,而東西之所以在那裡,也是你的選擇與決定。

    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非常嚴厲而且毫不留情,但請你千萬不要因此而覺得沮喪。就阿德勒心理學而言,無論什麼樣的現狀都絕對不是壞事,這些情況只是你根據自身目的所採取的行動罷了。他認為:「我們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不管你因為什麼樣的理由而無法整理,現在的狀態都是你自己所決定的最佳策略,而且這當中必定隱藏著正向的目的。簡單來說,至今為止,因為你覺得不整理的好處更多,所以你才會做出「不整理」的決定。
    在這裡舉個例子。最近有一位埋首於工作的獨居女性前來找我諮詢。經我仔細詢問後發現,她在假日時「想要自己一個人好好休息,不想找朋友來家裡」;如果不整理的話,就可以因為擔心家裡太雜亂而怕丟臉,因此名正言順地不需要邀請別人來自己家了。這就是她不整理的好處。此外,還有位家中有兩個孩子的全職主婦,對她來說,不整理也有好處。

    「如果把家裡整理得整整齊齊,別人就會覺得當全職主婦很輕鬆。所以我想要透過不收拾亂七八糟的屋子,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多麼辛苦。」

    話雖如此,即使我們察覺到不整理的優點,或許也不願意一開始就承認。

    而一直以來總是尋找各種藉口逃避整理的你,或許也像前面案例中的這兩個人一樣,選擇「不整理」,做為避免再責怪自己、傷害自己的自我保護方法。

    「雖然現在做的事情並不壞,但還是可以採取更具有建設性的行動喔!面對困難時雖然可以消極躲藏,但也可以再次付諸行動,度過難關。如果想要嘗試的話,就動手試試看吧!」

這就是阿德勒學說中,「創造性自我」最棒的地方。

    阿德勒勇氣整理術也一樣。首先誠實接受自己「無法好好整理」這個事實,了解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當然自己也可以改變選擇,然後再進一步思考「那麼,自己究竟想要怎麼做呢?」,這麼一來,一定很容易就能順利踏出下一步。

    只有你,能夠創造現在的自己;也只有你,能夠改變未來的自己。你可以選擇「會整理的人生」,也可以選擇「不整理的人生」。

    用阿德勒心理學理論進一步解釋,就是:其實你並非「不想做」或「無法改變」,而是你自己決定「不要做」或「不改變」。無論什麼樣的人都不會因為過去的經驗或成長環境受到影響,每個人都擁有創造未來(自己的命運)的能力。一切都是取決於自己。

不要追究無法整理的原因,
只要想像「理想的自己」和「理想的行動」


    很多人,包括認識阿德勒心理學之前的我在內,在立下「這次一定要好好整理!」的決心時,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往往都是去尋找從前無法整理的「原因」。相信對於這樣的說法,你也心有戚戚焉吧?

    當我們看著亂七八糟的屋子時,會覺得心浮氣躁,厭煩地嘆口氣,並在心裡自問:「家裡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不僅如此,我們也會有意無意地質問家人:「為什麼會變得這麼亂?」、「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這樣的舉動乍看之下像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整理書或雜誌的特輯,也經常會分析無法整理的原因,譬如:不整理可能是因為沒有時間,也可能是外界的阻礙或干擾,或者完全不知該從何做起,毫無頭緒。

    但是阿德勒整理術,卻刻意不追究原因。因為如果把全副心力都放在尋找原因,最終都會演變成責怪自己或是他人,譬如:「因為那個人有錯」、「因為自己不夠能幹」,或是「我不知道整理的方法跟訣竅,所以才不會整理」……等等,導致被害者產生防衛心,心情也很難變得正面積極。

    所以,阿德勒整理術雖然承認「無法整理」這件事一定存在著某種原因,但卻不會試圖一定要追根究柢。它著重的是把放眼未來,勾勒出對未來的想像,譬如:「自己想在這間房子裡做什麼呢?」、「自己想要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類似這些想法的基礎,就是阿德勒心理學中目的論的概念。

    阿德勒認為:「存在於人類各種行動背後的不是原因,而是未來想要達成的目的。」、「意志是連結未來與現在的橋梁。」、「未來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主動打造。」

    這也是目的論的一大優勢「目的」並不在過去,而在於未來。也就是說,我們要「關心未來的目的」,而不要「在意過去的原因」。即便過去或外在無法改變,也無法阻礙我們往目的前進。

    這種追求未來的「目的論」,與佛洛伊德提出「過去的原因會對現在造成重大影響」的「因果論」完全相反。而此種想法也會成為一大助力,能幫助我們獲得「整理的勇氣」,讓整理不再令人焦躁。

    請你試著在進行整理工作之前,具體想像你預計在家中想做的事情。你想要在變得整潔的屋子裡做什麼呢?

‧ 「我想要在像咖啡店般優雅的空間裡,悠閒地喝下茶。」
‧ 「我想要邀請朋友來家裡,開開心心地聊天。」
‧ 「我想要和家人一起開心地吃飯。」
‧ 「我想要躺在沙發上,聆聽喜歡的音樂。」

    如果不像這樣,仔細分析與探究內心的想法,只是人云亦云地覺得整理會帶來好運,或是認為整理似乎可以改變人生,老實說,這樣的整理是無法持之以恆的。

    只有採取行動,往理想中的自己邁進,才能改變你的想法,改變你的屋子,進而改變人生。

    我們要看的不是原因,而是位在我們自己心中的目的,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子(也就是「理想的自己」)。

    前面提到的那位獨居女性,發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打高爾夫球」,於是她開始思考「是不是要把桿袋擺到能夠立刻拿出來的地方呢?」,或是「如果把打球穿的鞋子、T恤、帽子全部和桿袋擺一起,想去打球的時候就能立刻出門了」等等。她便開始依此想法,進行適合自己的整理,也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而且就連休閒嗜好也一起納入整理的範圍,思慮顯得更周全了。

    我在前面「創造性自我」的曾提過,任何人都不會受到過去經驗與成長環境影響,每個人都擁有創造未來、也就是「自己的命運」的力量。只有你,能夠創造現在的你。也只有你,能夠改變未來的你。只要擁有「想要改變」的意志,自然就會為了實現理想而採取行動。

    所以,接下來絕對不要再自怨自艾,追究過去(原因),而是不斷想像「理想的自己」與「理想的行動」。這麼一來,在你心中也不再只充滿對既往的懊悔,而是對未來(理想的自己)的期待。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