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作 者 作 品

大腦專家親身實證的早期教養法:讀懂0-4歲的嬰語、情緒與行為,讓父母用腦科學幸福育兒

譯 者 作 品

正常人
膽小別看畫V:疾病、天災、戰爭、飢荒……停格在西方名畫中,數千年未曾改變的災難與浩劫
為什麼你說的話都沒人聽?:讓人「聽得懂」也「懂得聽」的說話之道
跟著大師看建築2:總有一天要去看的77個夢想足跡
末日之旅(晝&夜旅程上下冊套書)
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
其實,我們都寂寞:培養獨處的能力,做自己最好的陪伴
我要當快樂的媽媽,也想成為有價值的自己:讓失去自信與夢想的妳,重新找回自我肯定感
聊天紀錄
正常人(影集書腰版)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修復發展性創傷,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
醫美大叔的戀愛腦摘除手術
從此不再煩惱


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為什麼離你家愈遠的餐廳,感覺上愈好吃?80個科學實證的心理效應,教你避開思考陷阱,做出最佳決定(CFH0295)
自分では気づかない、ココロの盲点 完全版 本当の自分を知る練習問題80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池谷裕二
譯者:李靜宜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26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78957137288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1.好事要快做

  以四人為一組,來玩個小遊戲吧。
   首先,每人各分得四十元,然後,依個人意願各捐出一部分做為「共同存款」。
   遊戲規則是,你捐多少到共同存款,之後拿回的金額也會加倍,最後每個人都會拿回全部金額均分後的四分之一。
    比如說,如果你捐二十元,就等於投入四十元到共同存款裡,到最後,你則能拿回十元。如果你選擇不捐款,那麼原本拿到的四十元就完全歸自己所有。
   四人一起玩這個遊戲,就能看到誰很快就決定要捐多少錢,以及誰很難做決定,得考慮再三。
   
那麼,這些人所捐的金額,會呈現出下列哪種傾向呢?
?很快做決定的人捐得比較多
?很慢做決定的人捐得比較多

答案 ?很快做決定的人捐得比較多

   在十秒內做決定的人,平均是捐出二十七元;仔細思考超過十秒以上的人,平均是捐二十一元。也就是說,深思熟慮的人,比較傾向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

   如果催促要花比較多時間判斷的人,請他們盡快做決定,則會提高捐錢的比率,相反的,提醒很快做決定的人要仔細思考,則會降低捐錢的比率。

   好事要快做。愈是憑直覺盡速做出判斷,就愈能採取有利全體的行為。相反的,愈是停下腳步躊躇思考,內在的聲音就會變得誠實,做出比較有利自己的判斷。

   有研究顯示,購物時若是深思熟慮,喜好就會不固定,容易搖擺不定。因為想得愈多,就愈是無法坦然面對直覺。毫不遲疑,立刻做出決定,才會比較沒有問題。

考試作答時,要是想太多,寫出來的答案反倒會有問題。
運動時,要是太注意自己的姿勢,反而容易表現不佳。

   別人要是問你對某個人的觀感,就毫不遲疑回答「那個人不錯」吧。若是停個五秒再說同樣的話,意義就正好相反了。

【心理學效應】
深思熟慮的陷阱(The Devil is in the Deliberation)
愈是深思熟慮後做的決定,愈沒有一貫性,且有比較輕忽道德的傾向。

2.悄悄置入你內心

    沒用過的紙是什麼顏色?
    婚紗是什麼顏色?
    雲是什麼顏色?
    護士服是什麼顏色?
    蛋殼是什麼顏色?

    那麼,請問養育小牛的母牛,每天早上喝什麼?

牛奶
水
可樂

答案 ?水

   由於前五個問題會讓人想到「白色」,所以應該有不少人會不假思索回答牛奶,但正確答案是水。請注意,喝牛奶的是小牛,而非母牛。

  「我可是正確回答?水喔」,有讀者可能會得意地這麼說。請這些讀者更誠實面對自己的潛意識。你們是不是先懷疑,這應該是陷阱題,然後才選擇「水」這個答案,否則看完問題後,你腦中先想到的詞彙應該是「牛奶」吧。

    如同此例,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就是會受到先前經驗在心裡造成的印象所影響,這種現象稱為「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

 這個效應比想像中強烈,有時甚至會持續好幾天,在當事人毫無自覺下,對判斷和決定造成影響,除非自己有所察覺,否則無法修正。潛意識之下的偏見,比有意識的偏見更麻煩。

【心理學效應】
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
剛接收到的資訊,會在我們回想事物時造成影響。

3.我敢掛保證!

   有兩款殺蟲劑,售價分別是五百和七百日圓。兩者的差別在於對人體的有害性,較貴的殺蟲劑比較無害。
   在下列哪個狀況下,買七百日圓那一款的人會比較多?

?五百日圓的殺蟲劑噴一千次,會有十五次釋出有毒物質;七百日圓的殺蟲劑則是一千次有十次釋放有毒物質。
?五百日圓的殺蟲劑噴一千次,會有五次釋放出有毒物質,七百日圓的則是無毒。

答案 ?五百日圓的殺蟲劑噴一千次,會有五次釋放出有毒物質,七百日圓的則是無毒。

   兩個選項,同樣都是比較貴的殺蟲劑比便宜的殺蟲劑「少了五次危險性」,不過,大腦需要的是確實感。機率愈趨近○或百分之百這兩個極端,愈是清楚易懂,有吸引力。因此,一般人會花更多錢購買標榜無毒的殺蟲劑。

   比起將風險程度從十降為一,從一降為零更令人有感、更能導致非理性的決定,這種狀況並不罕見。這個傾向在從事金錢投資的人身上尤其明顯可見,但其實它在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也支配著我們,從警察防止犯罪、藥廠針對藥品副作用採行對策這種大規模行動,到下棋時的關鍵一步、告白時機等都是。

   如果一件事有可能失敗,我們就會猶豫不前。

   說起來,「一千人之中,會有一人因用藥造成副作用」和「零副作用」,這兩種狀況的差異,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微不足道,但對大腦而言,它們吸引人的程度完全不同。

   「零熱量」、「人人有獎」、「無臭」、「保證還本」大腦對這類訴諸情感的數字或數量形容,很沒有招架能力。

【心理學效應】
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
偏好把小風險降為零(例如 1% → 0%),勝過把大風險降低更多(例如 5% → 2%)。

4.如何減少心理損失?

    請想像,你正準備參加一場門票要價一千五百元的演唱會。

    情況A到演唱會現場後你才發現,居然把門票放在家裡。眼看演唱會即將開始,已經來不及回家拿。
   情況B你打算當天去現場購票,但在去會場的路上,你不慎搞丟了一千五百元。

   你錢包裡還有足夠的錢買一張門票。
   請問,若跟你身處相同情境,在哪個狀況下,會有比較多人想買演唱會門票?

場景A的狀況
場景B的狀況

答案 ?場景B的狀況

    就算同樣損失一筆錢,但情境不同,會影響當事人做決定的方向。
    狀況題中,兩種情況都是損失一千五百元,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兩者損失相同,但大腦並不會這麼理性判斷。

    在選項?中,自己要做的投資,在預購演唱會門票時就已經完成。由於自己疏忽而忘記帶門票的狀況下,我們應該不會想再重買一張吧。忘記帶門票已經讓人覺得很虧了,要是再買一張同樣的門票,就是多花一筆不必要的支出,感覺損失更大。所以,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重買一張門票真是虧大了。

    另一方面,在選項?的場景,我們會覺得買門票是自己要做的投資,所以能跟弄丟錢的問題分開來看。

【心理學效應】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同樣的事情有很多種表達方式,同樣的內容,換個不同的說法,效果就會完全不同。

5.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

    你雙手握著一個橫桿,橫桿兩側有按鈕。
    請你依自己的意志,在想按鈕的時間,依喜好按下左邊或右邊的按鈕。
    這個實驗能測出你大腦的活動狀況。
    請問,大腦是在什麼時間點,做出要讓你動手按鈕的準備?

你先有想按鈕的意願,大腦再做出按鈕的準備
大腦做好按鈕的準備,你才會有想按鈕的意願

答案 ?大腦做好按鈕的準備,你才會有想按鈕的意願

    別訝異,在你決定按鈕之前,大腦就已經開始做按鈕的準備了。潛意識中的大腦迴路會先做好按鈕的準備,然後,我們才會有想按鈕的意願。

    自由意志,是在大腦準備好之後才出現的心情。測量大腦活動後可以發現,最遲在受試者想按鈕的七秒前,實驗者已經比當事人還快知道,他們想用左手或右手按鈕*2。

    結果,我們意識到的「自由意志」,只不過是非常成功的幻覺罷了這點幾乎毫無疑問。「意志」頂多是大腦活動的果,而非因。

    這個說法乍看之下似乎很不可思議,但仔細思考,就知道是理所當然。任何一個大腦活動,一定是由於導致這個活動產生的根源,原本就存在於大腦某處。任何一個大腦活動都有因,也就是有其來源,不會無中生有。
    受試者之所以產生「想按鈕」的意志,自然也是因為大腦某處存在這個意志的根源,亦即準備好「想按鈕的意志」的這個事前活動。

    如果像這樣往上追溯「心」的源頭,所謂「自己」的這個主體,遲早會沒入大腦活動這個化學反應的渦流中,消失不見。

    不過,要將這個事實當作一般的事接受,還是需要勇氣,這也是事實。畢竟,人還是存有希望「自由活著」的浪漫願望。

    但是,在我們希望擁有自由的同時,不能忘記這個「自由」指的究竟是什麼應該不會是希望從人生經驗的「現實」中變得自由吧,活在人世這件事本身,就絕對是「不自由」。

【心理學效應】
自由意志錯覺(Free-will Illusion)
以為自己有自由的錯覺。

6.換個說法,就能改變想法

    你正在減肥,所以想盡可能多吃蔬菜,不過,偶爾還是會很想吃肉。今天你就做了健康的肉丸。
    超市內陳列了兩款絞肉,標籤上的標示如下:
 
A絞肉肥肉比例25%
B絞肉瘦肉比例75%

    買哪款絞肉的人比較多?

肥肉比例25%的A絞肉
瘦肉比例75%的B絞肉

答案 ?瘦肉比例75%的B絞肉

    這兩種絞肉其實是同一種,瘦肉和肥肉的比例都是75:25,但多數人不想吃那麼多肥肉,所以會選擇B。
    就算兩種事物的條件相同,但光是表現方式有異,就會給人完全不一樣的印象。傳遞資訊的框架不同,會賦予資訊不同的意義。

    比方說,身處困境時,是告訴自己「我還撐得下去」,或是「我已經不行了」,對未來的期望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原則在教育和醫療上也很重要。跟質疑學生「你只了解一半嗎」相比,讚美他「你已經了解一半了耶」,比較能讓學生有自信;比起跟患者說「你一週只能外出一次」,跟他說「你一週可外出一次喔」,比較能帶給患者希望。

【心理學效應】
訊息框架效應(Information Framing)
即使是同樣資訊,說明方式不同,感覺就不同。

7.因為喜歡,才更有動力

   如果問陸軍士官學校的學生,他們為什麼來讀軍校。
   回答以下哪個理由的人,十年後會有比較好的發展?

?「希望培養技能和內在素養,將來成為軍官,報效國家。」
?「因為軍隊生活感覺很有趣。」

答案 ?因為軍隊生活感覺很有趣

   一般認為,對將來有明確的目標或願景,會比較有努力的動機。再者,目標多一點,也比只有一個目標好。

   但事實上,與懷抱有許多夢想和目標的軍校生相比,單純只是因為個人喜歡而就讀軍校的學生,之後成為軍官的比例比前者高了約十五%。因為興趣而讀軍校的人,比較能一直保持衝勁。

   為了愛的人、為了出人頭地、為了賺錢、為了提升自我、為了報仇……從長遠來看,愈是以目的或理念來包裝自己行為的人,表現愈差。
   理由只有一個,喜歡,所以才做,這樣就好。因為喜歡,就不需要理由。

【心理學效應】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從事某項活動時,只因為感覺興趣、滿意、愉快或喜歡,就能自己產生動力,而無須他人驅策。

8.習慣決定消費

    與朋友相約的時間,還有三十分鐘左右才到,你打算找家咖啡店讀書,打發時間。
    眼前正好有兩家咖啡店,兩間都沒有明顯特色,都很普通。
    兩家店中,一間是連鎖咖啡店,你曾去過其他分店,另一間則是你沒聽說過的店。
    在此狀況下,多數人會進入哪家店?

曾去過其他分店的咖啡店
沒聽說過的店

答案 ?曾去過其他分店的咖啡店

    大腦一旦做出某個決定,這個決定就會限制我們將來的行為。據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單純要殺時間,多數人會選擇去本來就知道的咖啡店。

    我們只要偶然進入某家速食店,之後就會因為去過,比較沒心理負擔,而更容易再去。一開始在沒有多想之下做出的行為,也會因為反覆做而成為固定習慣。因此,在此情況下,我們會不假思索走進同一家店。

    又例如,偶然的機會下,你在朋友生日時買了禮物送他,這麼一來,隔年再送禮物給他的可能性也會提高,而在這過程中,你也就會認為自己是那種別人生日時會送禮物的人。

    大腦的運作,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受限於自己對自我的想像。我們會模仿自己過去的行為,這種傾向,也是形成熟客與例行公事的根源。

【心理學效應】
自我因循(Self-herding)
我們會因為先前自己的行為模式,而慣性地依循此一方向繼續相同的決定。

9.你的最愛值多少錢?

    你擁有的CD中,你最喜歡哪一張,請回想一下。
    有人跟你說,他想買你最喜歡的那張CD。這張CD原本的定價是三百元,你會出價多少?
    在此情境下,最多人會選擇哪個選項?

賣得比三百元貴
同樣用三百元賣出
賣得比三百元便宜

答案 ?賣得比三百元貴

    假設有人想用一組相同的碗,跟你交換用了十年的碗,一般人應該不會想交換吧。
    大腦的機制,讓我們對擁有的東西產生情感,抗拒放手。比起擁有新東西的快感,我們對於失去所有物的不快感更為敏感,這種心態稱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這種對擁有物的情感,經常會導致不適當的行為,像是錯過賣出股票的好時機、沒有目的地一直存錢、書架上滿是自己沒讀過的書等等。

    有些郵購、網購會標榜「試用一週免費,不喜歡可退貨」,但據說實際退貨的人很少,這也可說是成功利用稟賦效應的商業模式。
    這個效應也發生在長期交往的戀人之間。

【心理學效應】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當一個人擁有某樣物品時,對於它的價值評估會高於尚未擁有的時候。

10.為什麼人們總是愛跟風、搶排隊?

   想吃醬油拉麵時,正好看到有家拉麵店生意很好,於是也跟著排隊。
   不過,這家店有名的是不是鹽味拉麵啊?怎麼其他客人都點這一味?
   在此狀況下,多數人會怎麼做?

?還是點一開始想吃的醬油拉麵
?點該店招牌的鹽味拉麵

答案 ?點該店招牌的鹽味拉麵

   人很容易受周遭的意見左右*1,所以,如果不是非常想吃醬油拉麵,就會輸給當下的氣氛,點了鹽味拉麵吧。

   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因為大家都這麼說這種心態稱為「同儕壓力」(社會壓力)。同儕壓力不只是形成流行和暢銷商品的原動力,也是造成股價暴跌及社會恐慌的深層因素。

   比方說,團體中適度的意見分歧,從整體來看,會呈現各種意見很平均的狀態,但經過共同討論後,就會形成較偏向贊成或反對的結果,亦即「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這也是在同儕壓力下形成的現象。有趣的是,參加會議的人還會相信,「這是大家決定的,所以是公平正確的意見」。

   再者,當我們說「最近大家都結婚了」、「大家都拿到比較多零用錢喔」,所謂的「大家」,具體來說是幾人?調查的結果是三人以上。

   只要人數超過三人,就會削弱單一個人的具體性,變成所謂「大家」的抽象對象。

   類似的表現還有「他總是遲到」、「到處都有在賣」等說法。有時候,一句話中也會出現好幾個這種表現的詞彙,例如「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照顧」。

【心理學效應】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引導或壓力,會懷疑自己的正確判斷,進而改變觀點或行為。

11.「直接拿1億」與「50%拿2億」,你選擇哪個?
    以下哪個選項,選的人比較多?

?直接拿到一億日圓
?有五成機率能拿到兩億,五成機率一毛錢都拿不到

再換個問題。以下哪個選項比較多人選?

?會損失一億日圓
?有五成機率會損失兩億日圓,五成機率沒有損失

答案 ?直接拿到一億日圓;?有五成機率會損失兩億日圓,五成機率沒有損失

    四個選項平均下來,都是獲得或損失一億,不論選哪個,事實上都一樣。不過,大腦會受情感左右,無法這麼冷靜判斷。

    在此狀況題中,只要問到能拿到的錢,多數人一定是選?,問到損失,則因為選項?「有可能完全沒有損失」而選它。

   一般來說,相較起利益,我們會比較注意到損失。例如以下兩種情況。前一個情況是聚餐結帳時,大家平分餐費,付帳後你又拿回一塊錢;後一個情況是用一千塊買九九九元的東西,但沒拿到找零的一塊錢(兩個場景我都實際經歷過)。同樣是一塊錢,我們會覺得後者的一塊錢比較有價值。

   另外,金額不同,也會影響選擇。例如,車站前的商店賣六千日圓的手機,在多走十分鐘的另一家店只賣兩千日圓,我們一定會願意多走那十分鐘吧。不過,如果換成液晶電視,車站前的商店賣三十七萬六千日圓,多走十分鐘的店賣三十七萬兩千日圓,一般人又會怎麼做呢?雖然同樣差四千日圓,但應該不會想多走十分鐘去買吧。

    狀況題也一樣。
    如果換成以下選項
 直接拿到一百日圓
 有五成機率能拿到兩百日圓,五成機率一毛錢都拿不到

    那麼,一般人就會選擇?而非?了。

【心理學效應】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大多數人基於參考點位置的不同,對風險與得失判斷會有不同的態度。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會規避風險的;在面臨損失的時候,則是喜好風險的。

 
內文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