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致臺灣讀者序
引言
內文摘錄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修復發展性創傷,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
醫美大叔的戀愛腦摘除手術
從此不再煩惱


留在原地,還是繼續往前走?:一位年輕建築師的覺醒之旅(LWI0018)
サイドウェイ―建築への旅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人生散步
作者:廣部剛司
       廣部剛司
譯者:林建華 譯 謝宗哲 審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20日
定價:420 元
售價:33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789571373799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致臺灣讀者序引言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被岩石框出的天空   從土耳其的大地開始

        六線道的寬廣道路上竟沒有斑馬線,甚至連紅綠燈也沒有,無視於此想要橫越馬路的人們卻不斷增多。不可思議的是,人們橫排成一列增加著,然後抓住某瞬間,大家一起越過馬路。困惑的我只有死命地跟著人群走。對面的車輛完全沒有減速的意思,朝這邊直駛而來,此地的車子明顯地比步行者還偉大。自己一直相信至今的常識,此時傳來崩解的聲音。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是很大的城市。從成田機場出發經由法蘭克福,花了兩天時間終於來到這裡。在這座沒有可稱得上是觀光景點的城市中,恣意漫步的日本人好像很稀奇,我能感受到當地人好奇的眼光。
我決定從安卡拉的市街這裡開始往後的建築之旅。把這裡當作是搭四小時長途巴士到卡帕杜奇亞(Cappadocia)去的中繼點。

        當初本想選扼制歐亞之間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伊斯坦堡為旅程起點。況且科比意及路康在印度及孟加拉也有一些建築作品可看,但若要一網打盡的話,預計的八個月時間實在不夠。我想往後總有機會到那些地方去,所以就先專心走訪位於歐洲與美國的建築作品。因此決定以「位於歐洲的地點」為旅程起點。但某天瞥見的一張照片卻讓我改變了心意。

        卡帕杜奇亞位於土耳其靠亞洲的這一側、標高超過一千公尺的安那托利亞高原上。這裡的軟質凝灰岩因為風雨長時間侵蝕而造成奇岩林立,開展出一片幻想的風景。若僅僅因為這片廣大奇異的風景,絕不會讓當時的我想要改道來此。我被那張照片吸引的理由,是因為照片上的奇岩之間,被基督教徒利用作為棲息的住居或修道院,內有無數的「洞穴」穿梭其中。

        與鮮明強烈的自然奇景共存,質樸原始,但其中有人類鑿穿洞穴在裡面生活的痕跡。對於想要重尋「建築」形貌的自己來說,我想這是一處可以探究人類「棲居」原點的光景。因此我便將自我探訪「建築」的旅程起點,改成卡帕杜奇亞了。

    向小販買了便宜的沙威瑪(Doner Kebap:將薄切片的烤羊肉與蔬菜包在麵包裡),在安卡拉邊吃邊走,由狹小巷道組成的舊市街讓我印象深刻。現在城市的機能都轉移到周邊地帶去了,位於城垣內沒被再開發為觀光區的老街停滯不前,成了散發沉甸甸氣氛的地帶。從附近殘存在舊市街、近乎廢墟的家屋窗戶中,隱隱傳來「看不到的他者」的視線,讓我伴著緊張感於其中行走。或許成為「旅人」、身處異國的狀態,也增長了自己心中的不安。有股恐怖感浮現,好像無法從這迷宮般的市街中脫身而出似的。

        從開往卡帕杜奇亞的長途巴士車窗向外望,平緩的丘陵滑過眼前。幾乎沒有樹木,只有一株像是殘存下來的、孤零零地留在山丘上,超現實的光景延展著。四小時左右的車程中,有可樂或有香味的水招待。到處都是一成不變的風景,讓人懷疑這裡以往也曾經是森林的景象……

        看著這幅光景,開始感覺到在地球上,人所生活(能夠謀生)的部分,比例真是出乎意料的少。這感覺隨著旅途延伸,更讓我益發強烈的意識到。談到人能夠生存的場所條件,看看從古早起就成為都市的繁盛場所,首先那裡要有「水」存在,也就是位處於河川旁。雖然海洋也能分享豐富的恩惠給人們,不過伴隨著雨水循環,將各種生活上的恩典與淡水一起運輸給我們的河川,便是自古以來都市的必要條件,而羅馬時代的都市,也是先從建設運水的水道橋來開始營造的。如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等等,可從現在還留下的許多羅馬時代遺跡看到。

        卡帕杜奇亞地方,據說從很早的時代起就有基督教徒棲居於此。過著修道生活的信徒投身於嚴苛的自然條件中,或許跟在日本山岳信仰的苦行者有著相通之處。日漸增加的信徒於住居之外,還建了禮拜堂、食堂、家畜小屋、釀酒設施等等而構成聚落,這些設施是藉由在軟質凝灰岩中開鑿「洞穴」而形成。

        我大都待在卡帕杜奇亞地方的一處叫作厄谷普(Urgup)的小鎮。因為對這裡的大片葡萄田及酒莊感興趣,所以就來這看看。剛開始對於這裡有酒莊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但後來想到基督教與葡萄酒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也理所當然地會有生產酒的相關設施。我從這厄谷普出發到各岩窟都市去遊歷。

        卡帕杜奇亞的岩窟住居與修道院分布範圍比想像中的還要廣。東方基督教世界(拜占庭世界)在遭受伊斯蘭壓迫之前的繁榮,及後來與拜占庭世界絕緣孤立之後長達數百年的漫長衰退歷史,就銘刻在這裡的岩石上。

        我看著岩窟都市之一的濟爾維戶外博物館(Zelve Acik Have Muzesi)畫速寫,對這裡在三十年前還有人生活的事實感到大為震驚:這裡並不是「古代遺跡」!在不久之前,還有日常生活在此發生、還是活生生的聚落。教會中描繪的壁畫還到處遺留著,像是幾乎沒被太陽照射到似的留在牆上、一點也沒褪色的鮮豔壁畫中,描繪著基督教的符號。只是許多畫中的聖人面容被人故意毀損了,這也算是本地複雜歷史的一種事實證明吧,我不禁想像起昔日在這些畫上灌注熱情與時間的無名畫家的心情。

        在得林谷幽(Derinkuyu undergraund city)這個地方,我走訪了深達地下八層的龐大地下都市遺跡。這裡被發現的時候不知何故,是連家具或餐具都完全空無一物的狀態。據說被伊斯蘭人追擊的基督教徒,有一段時期逃到這地下都市,靠著以圓石製造的防衛門扉等對策抵抗著攻擊。這座地下都市有垂直通風口,下面也有水井,我想這就是確保最低生存限度的環境吧。彎著腰走一回地下都市的通路,不得不感受到當時為生活所迫的嚴酷情勢。
與得林谷幽相比,像歌樂美(Goreme)這類的岩窟都市,就讓我覺得有某種「明亮感」,也許是這裡顏色明亮的凝灰岩給我不同的印象吧。置身於布滿岩石肌理的空間中所感受到的嚴酷自然,當然是超乎想像之上的。但另一方面,又可以感受到周圍被岩石守護著的那種不可思議的安心感,岩石調和了強烈日照的陰影,時而可以從中窺視到外面的美景不就是這自然造型所擁有的美感,吸引著最早來此的拓荒者嗎?他們切削容易加工的岩石,打造自己的「居所」,也跟現在的我一樣,感受到被岩石框出一片天空的「美感」吧。

        那一瞬間,在這開鑿奇岩而成的「洞穴」裡,首次在我心中產生「人類居所」的認同感。那個時代若自己身處此處,必定也會以此為居所吧。

     造型不可思議的岩石,隨著徐徐西下的夕陽而染成紅色。在又名玫瑰谷(Rose valley)的奇茲庫克(K?z?l Cukur),見到稍稍染上粉紅色的岩石。受長時間自然侵蝕的岩石形狀圓滾滾地,被漸漸變紅的陽光映照出微妙的漸層。坐在廣大的峽谷中眺望夕照,感覺好舒暢,人也益發覺得自己的藐小。被這雄偉大地的一部分包裹,湧現像是被懷抱一般的感覺。

     我探訪「建築」的旅程,便是從此時此刻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