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別再因創傷而活得好累:修復發展性創傷,從「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開始
醫美大叔的戀愛腦摘除手術
從此不再煩惱


走進哈佛大學心理諮商室(VSK0006)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Knowledge
作者:岳曉東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11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52頁
ISBN:9789571368153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內文試閱



  內文試閱

「我感到自己是全哈佛大學最自卑的人。」這是麗莎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我細細地咀嚼著這句話的意思,等待她進一步解釋。

「真的,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講得清我此刻的心情。我的家鄉在阿肯色州,我是小鎮裡唯一來哈佛上學的人。當地的人都為我能來到這裡而感到自豪,起初,我也十分慶幸自己能有這樣的好際遇。但現在,我對自己的感覺愈來愈不好了,真後悔到這裡上學,我在別人最羨慕我的時候感到最自卑,我……」說著,麗莎忍不住流下眼淚,用手捂住臉,鼻子一抽一抽的。

我連忙給麗莎遞上面紙盒,輕聲說道:「別著急,麗莎,慢慢講。」

麗莎仍啜泣不止,雙眉緊鎖,一連抽了好幾張面紙。趁這時間,我仔細端詳了麗莎。她身材瘦小,穿著很寬鬆的T恤,顯得有些發育不良,臉瘦長瘦長的,布滿粉刺,皮膚頗為粗糙,頭髮捲捲的,十分蓬亂,有點像中東人。她的神態顯得很疲倦,眼圈略微發黑,可見連日來睡眠不足。憑直覺,我感到麗莎是那種對自我十分敏感的人。

沉靜了一會兒,麗莎不再哭泣,接著告訴我,她在哈佛大學念得很辛苦,上課聽不懂,說話又帶著口音,許多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她不知道;許多她知道的事情,大家都覺得好笑。她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到這裡來接受這一切羞辱,非常懷念在家鄉的日子,那裡沒有人瞧不起她。

「我現在一想家就想哭,」麗莎噘著嘴說,「我不知道我是怎麼啦,我從來沒有這麼自卑過,我真的想馬上回到阿肯色州去,但是那裡的人都羨慕我能到哈佛。我寫信對幾個好朋友傾訴內心的苦悶,她們卻回信說,在家鄉的日子更無聊……」

麗莎感到無比孤獨與衝突,不明白為什麼昨日的風采竟這麼快消失,不明白為什麼與哈佛大學格格不入,不明白活著到底為了什麼,陷入了留與走的衝突情緒之中……

新生適應不良綜合症
麗莎的表現是典型的「新生適應不良綜合症」。具體地說,她已跨入了個人成長的「新世紀」,卻對過去的「舊世紀」戀戀不捨。她對於生活的種種挑戰,不是想方設法去適應,而是縮在一角,驚恐地望著它們,悲歎自己的無能與不幸。

她對於能來哈佛上學的輝煌成就已感到麻木,眼睛只盯著當前的困難與挫折,沒有信心再造一次人生的輝煌。
她習慣做羊群裡的駱駝,不甘心做駱駝群裡的小羊。

她以高中生的心境和學習方法去應付大學生的學習要求,自然格格不入,卻抱殘守缺,不知如何改變。
她因為來自小地方,就認定周圍的人都鄙視她、嫌棄她,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卑才使周圍的人無法接近她、幫助她。

她生長在中南部地區,來東海岸的大城市波士頓求學,面臨的是鄉鎮文化與都
市文化的衝突。沒有想到哈佛大學對她來說,不僅是知識探索的殿堂,也是文化融合的
熔爐。

她身材瘦小,長相平常,多年來唯一的精神補償就是學習出色。然而當面臨來自世界各地的「武林高手」們,她原先的優勢少得可憐。現在學習上又失去了優越感,多年來的心理平衡被徹底打破了,因而陷入空前的困惑。

她悲歎來哈佛大學求學是個錯誤,卻忘了多年來正是哈佛夢支撐著她的精神。她雖然戰勝了許多競爭者而進入哈佛,卻在困難面前輸給自己的妄自菲薄。

麗莎怨的全是別人,歎的都是自己,難怪覺得自卑,只有擺脫往日光輝的「陰影」,全心投入「新世紀」的生活與奮鬥中,才能重新振作。總而言之,她的問題核心就在於:往日的心理平衡已被徹底打破,需要在哈佛大學建立新的心理平衡。

我希望麗莎能自己領悟這一切,因為只有那樣,她才有足夠的決心和勇氣去改變當前的困境。更重要的是,我堅信麗莎有能力重新振作起來,她曾經奮鬥過、成功過、輝煌過、自信過,這都是她重新振作的最大資本和精神支柱。成功經歷的體驗,對於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極有幫助。麗莎只是被一時的困難挫傷了銳氣,擊昏了頭腦,等她清醒過來,會重新激發出無限的能量,戰勝當前的困難。

身為諮詢者,我的任務不是說教,而是啟發她。我不為她辦什麼人生講座,而是希望協助她自己辦人生講座。換言之,我不企圖賜給麗莎克服困難的魔杖,而要幫助她重拾克服困難的能力,使她從黑暗中看到光明。這便是我為麗莎做心理諮詢的主導方針,針對她的心態,我採取三個諮詢步驟。

行動步驟一:宣洩不良情緒

第一個步驟是促使麗莎宣洩不良情緒,調整她的心態,使她能夠積極地面對新生活的挑戰。

麗莎已經陷入了自卑的沼澤,認定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這代表她過於誇大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新環境中的生存價值。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她宣洩出內心的精神痛苦,並對此儘量表現出同感與理解。具體地說,我一再承認麗莎當前面臨的困難是她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所以現在的情緒反應很自然。

「麗莎,妳現在真是活得很辛苦,我非常理解妳此刻的苦悶心情,如果我面臨妳現在的處境,我也會很不好受。」這是我常用的一句話,也是由衷之言。聽了這句話,她緊鎖的眉頭漸漸地舒展。

同時,我肯定麗莎來尋求心理諮詢幫助的舉動。「當一個人面臨如此巨大的精神壓力時,他需要得到專業人員的說明,以更快、更有效地擺脫精神壓抑,重新振作起來……」我如是說,麗莎不停地點頭。

我告訴麗莎:「在哈佛大學適應不良,產生種種焦慮與自卑反應,這在新生中是十分普遍的,絕不只妳一人。我講了幾個個案實例給她聽,她聽得很入神,並一再表現出如釋重負的樣子。

產生這種「原來許多人和我一樣」的平常感,對於不良情緒的宣洩十分重要,使麗莎意識到哈佛大學還有許多人像她一樣感到自卑、壓抑。所以她無須過於看重個人的精神痛苦,甚至被它淹沒。其實,大家都知道,人做為群居動物,無論痛苦還是歡樂,都希望不單是自己獨有。這種不願被隔離的心態在數百萬年進化的集體潛意識中,被深深烙下。

為了強化麗莎的「平常感」和「不被隔離感」,我向她講述自己初上大學時也有過由峰頂跌入谷底的孤獨經歷。當時我曾自卑、自歎過,但最終挺了過來。麗莎對這一段經歷十分感興趣,全神貫注地聽著,還問了許多問題。漸漸地,她的頭抬了起來,眉頭不再那麼緊鎖了,開始綻放出笑容……

在這裡,我運用了「自我披露」的諮詢技巧,為的是縮短我與麗莎之間的心理距離,增進她對我的信任及對諮詢的信心。此外,我這麼做也是為了不在她面前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樣子,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教誨她如何克服當前的困難。相反的,我竭力讓麗莎發現大家都是平等的、相同的,使她確信自己也有能力克服困難。我在她面前表現出這樣的親切感、平易感,為的是使她在不知不覺中重建自信心。

人愈是在比自己成熟或地位高的人面前獲得尊重,就愈容易消除個人的自卑感,這既是人際交往中的常規,也是許多心理諮詢人員沒有充分意識到的神祕武器。

行動步驟二:轉移比較物件

在第二個步驟中,我竭力引導麗莎把比較的視野從別人身上轉向自己,這是重建自信心的關鍵。

麗莎的自卑是在與同學相比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處處不如他人,像是天鵝群中的醜小鴨。來哈佛大學之前,麗莎的學習成績從來沒有低過B+,而現在最好的成績不過是B-,更可悲的是屢屢拿到D段的成績。以前做作業,都是同學向她請教,而現在卻要經常向別人請教。由此,她已經不再有當初那份引以為豪的自信。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得到好成績。時間投入的多寡,已不再是學習成績好壞的決定因素了。麗莎一直是教師心目中的得意門生、校園裡的風雲人物、眾人羨慕的對象,如今卻成了班上最不起眼的人物。

麗莎接到中學一位老師的來信時,大哭了一場。她給我看了那封信,其中寫到:「直到現在,老師們還在議論她上哈佛大學的事情,並不斷以她為榜樣來鼓勵其他學生……」但是現在竟沒有一個哈佛大學教授記得她的名字。

這一系列的心理反差,使麗莎產生了自己是哈佛大學多餘之人的悲歎。她沒有意識到自己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反差,是因為在以往與同學的比較中,她獲得的盡是自尊與自信;而現在與同學的比較,她獲得的盡是自卑與自憐。她不懂得在新的環境下要學會多與自己相比,而不僅是與周圍的人相比。這即是心結所在。

為了使麗莎改變比較的方式,我找了適當的時機與她討論心理反差的形成原因。一次,談到我剛上大學一年級的學習不適應時,她問我:「你是如何從當時的惡劣心境中掙脫出來的?」

「是我認識到應該學會多與自己比較的那一刻。」
「噢,你指的是什麼?」麗莎不解地問我。

「因為我意識到不可能一下子趕上周圍的人,我愈是與他人相比,就愈感到灰心喪氣。因為我進步的同時,別人也在進步,無論怎麼努力,總是與別人有一段距離。但就我自己而言,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雖然與別人相比仍有一段距離,但與自己相比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

麗莎若有所思地望向我,眉頭又緊鎖起來。接著,我告訴她,在當初感到最苦悶、最自卑的時候,有位關心我的女同學曾鼓勵我:「曉東,你學習這樣刻苦,比起別人來雖然顯不出什麼,但比起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了。」她的話使我深受感動,也使我意識到:當我只想著與別人比較時,永遠會自卑;而當我想著與自己比較時,才會感到自信。此時此刻,我需要學會與自己相比來維持幹勁。我的這番話立即引起了麗莎強烈的共鳴。

她開始滔滔不絕地訴說,說她是如何沉溺於和別人的比較,從來沒有想過與自己比較。正因如此,才會感到自己是哈佛最自卑的人。而拿現在和自己的過去相比,她已經相當堅強。所以,她應該使這種自卑與自信的比較處於一種平衡狀態,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會使她喪失自我。說著說著,麗莎的聲音又開始哽咽,她說好像從別人的眼裡看到一個可憐巴巴、愁眉苦臉的小女孩。她每天在校園裡低著頭走路,不敢與人打招呼,說話有氣無力。她覺得那個女孩真可憐,而那人竟然是她自己!她又掩面抽泣起來,久久不能平息。

麗莎此時的哭好比飽受婚姻創傷的人最終獲得離婚證書那一刻的痛哭,是健康的哭、是必要的哭,因為她需要在這一刻將積壓在心頭許久的不快通通哭出來,讓淚水洗刷內心的種種委屈。
哭得愈痛快,與往事的告別就愈徹底。

麗莎此時的哭使我由衷的高興,代表她終於找回了自我的感覺,開始告別往事。她需要從原有的自我行為方式掙脫出來,迎接新生活的挑戰。為了更激勵麗莎克服困難,接下來我與她討論了怎麼看待當前的學習壓力,努力啟發她明白生活的挫折未必是一件壞事,反而可使人認識自我的不足,將外界的壓力內化成激勵。在與他人和自我的比較當中,紮紮實實地進行有效的努力,不斷提高自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我得學會向自我挑戰,向自卑挑戰。」麗莎最後如是說。

行動步驟三﹕採取具體行動

待麗莎的認識轉變後,我開始執行第三個步驟,即釐清她學習中的具體困難,並制訂相應的學習計畫加以克服和改進。討論中,我發現麗莎在寫作、聽課方法和時間安排上都有明顯的問題。針對麗莎的寫作問題,我建議她到哈佛大學寫作輔導中心接受指導,並就此與那裡的負責人通了電話。我要求她在寫任何寫作作業之前,都先到寫作輔導中心去找人商討自己的寫作大綱,以更符合大學生的作業要求。針對聽課問題,我為她聯絡了由我們心理諮詢中心組織的學生課外輔導服務,由高年級的同學為她在特定課程上的學習困難,提供具體輔導和幫助。同時,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加強和任課教師、助教的聯絡,以促使她積極地尋求他們的幫助,及時解決疑問,改變學習的被動局面。針對時間控制的問題,我與她一同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活動時間表,並監督她加以執行。我們保持每週會面一次,及時交流她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新情況,雖然她是個獨立性很強的人,但此時此刻,需要有人推她一把。

我也介紹她參加了哈佛本科生組織的學生電話熱線活動。在那裡,麗莎不僅幫助了其他同學克服在哈佛的學習和生活困難,也結交到不少知心朋友。更重要的是,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她重新感到自信心增長,感到哈佛大學需要她!開始真正喜歡這裡,為自己是其中的一員而感到自豪。

麗莎的進步飛快,短短兩個月內,她好像完全變了個人,不再鬱鬱寡歡,時常掛著微笑。她不再為學習落後苦惱,而是想方設法改進學習方法,主動尋求必要的輔導,也不再感到孤獨,一天到晚想打電話向家人訴苦。她開始有了新的朋友,並保持十分密切的聯絡。麗莎已經步入了個人生活的「新世紀」,不再依戀於往日的輝煌,雖然還會與同學比較,但已不再像從前那樣消極地看待自己,愈來愈把這種差距當做自信的動力,而不是自卑的源泉。
在這兩個多月當中,我分享了麗莎的苦與樂、悲與歡,感到自己也隨著她成長。我為自己能夠幫助她從自卑的漩渦中爬出來感到無比欣慰。表面上,我沒有對麗莎做過任何單純的說教,也沒有給她過多的指點,但我所有的提問與分析都無時無刻不在啟發、推動她說出我內心想讓她說出的話。這即是心理諮詢的藝術!

 
內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