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催毀孩子的魔法
推薦序:向上提升的動力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中國時報:李開復 發現最好的自己 攀上微軟全球副總裁高峰力
中國時報:微軟Top600 總裁搖籃
中時晚報:微軟副總裁 李開復:沒有真正的天
中時晚報:微軟小子高EQ 非高IQ
工商時報:李開復:天才靠自我潛能開發
工商時報:微軟下一代作業系統 Longhore可望兩年後問世

作 者 作 品

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脈動
聯想風雲:蛇吞象

西洋星座

【類別最新出版】
25張命盤:25種精彩人生的課題與啟示
塔羅之眼(全兩冊):天空為限的逆位思考與實占解牌
紫微攻略‧紫微斗數新手村:從新手到高手,成為命理大師的解盤邏輯和訣竅!
紫微攻略【紫微斗數學習套組】全五冊
塔羅教典:逐張解密,分項解答,按圖索驥學會塔羅牌


成長(PE0314)──發現最好的自己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西洋星座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凌志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22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4090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催毀孩子的魔法推薦序:向上提升的動力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中國時報:李開復 發現最好的自己 攀上微軟全球副總裁高峰力中國時報:微軟Top600 總裁搖籃中時晚報:微軟副總裁 李開復:沒有真正的天中時晚報:微軟小子高EQ 非高IQ工商時報:李開復:天才靠自我潛能開發工商時報:微軟下一代作業系統 Longhore可望兩年後問世



  書摘 2

現在讓我們回到本節開頭, 2000 年 8 月 3 日,也即李開復在中國工作的最後一個晚上。他還有兩件事要做。

他把一個「接力棒」交給了他的繼任者張亞勤。這行動只具有象徵意義,但是讀過《追隨智慧》的人一定能夠理解,它還有著實質內容。張亞勤出生在中國太原,兼有東方和西方的教育背景,既年輕又老練,充滿睿智,而又不動聲色。他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裏讀書的時候,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孩子,到今天,他已經是世界電子工程領域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我之所以能夠放心地走,是因為有亞勤。」李開復說:「他深刻地理解技術和商業的未來。」

張亞勤接過「接力棒」,高高舉起。他終於笑了,下巴微微起,躊躇滿志,說出的話卻很簡單:「一如既往。越來越好。」

掌聲響起,大家都在想著怎樣「越來越好」,李開復開始做他離任前的最後一件事情了。他從衣袋裏掏出印著自己照片和「微軟」字樣的鑰匙卡,對眾人說:「我想把它送給我們這裏最年輕的學生做紀念。」

「最年輕的學生」就在當場,只有 14 歲,名叫郁寅棟,來自上海,是個中學生,也是這個暑假研究院裏年齡最小的「訪問學者」。其研究方向是,通過辨別一段語音的語調,用電腦判斷那說話的人是在哭還是在笑,然後在電腦上用卡通畫描繪出說話者的表情。

現在,全場的人都看著這孩子。那一瞬間,郁寅棟驚訝得張大了眼睛,幾秒鐘後終於明白發生了什麼,「哇」的一聲撲上前去。在他心裏,李開復一直是他的偶像,也是他的未來,所以在場的人都可以想像這場面對這孩子意味著什麼。

大廳裏,燈光突然明亮起來,14 歲的郁寅棟和 39 歲的李開復擁抱在一起,很長時間都不分離。眾人齊聲歡呼,把這個孩子當做這個成人的續篇。

有個記者當場在心裏盤算起來:這孩子也是一個「 E 學生」嗎?

如果我們有機會研究這些「 E 學生」的早期故事,就會發現,他們在成長之路的起點上,的確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

 

如果回到五歲以前

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五歲以前就形成了,我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張亞勤

1999 年 3 月的一天,本來是個挺平常的日子,可是它對中國科技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們來說,就像是一個節日。20 年前在這裏讀書的一個學生今天回來了,所有人都希望一睹他的風采。

這一天傍晚時分,人們湧進校園裏的演講大廳,佔據了每一個座位,又擁擠在走廊上,然後向前臺伸展,一直排列到距離講臺不到一米的地方。大廳外面,還有更多的老師和學生朝這邊走來。

他來了,在眾目睽睽之下站在講臺前,個頭不高,寬肩膀上托著一張圓臉盤,面容略黑,全是憨態,完全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種明星風範,可是學生們還是朝他湧過去,就像潮水一樣,把門上的玻璃也擠破了。他還沒有來得及說什麼,掌聲響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所尊敬的老師們現在已經兩鬢蒼蒼,也淹沒在年輕人的海洋中,不無感慨地望著他們今生今世最大的「驕傲」。

為他驕傲的並不僅僅是他的母校、他的中國老師和他的校友們,還有比爾·克林頓。克林頓在美國總統的任上曾給他寫信,說他「是一個靈感的啟示」。還有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的導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瑞曼德·比克赫爾茨曾由衷地讚歎:「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財富。」還有他的同事和同行。這些同事和同行數以十萬計,分佈在亞洲、美洲和歐洲的幾十個國家。他們在談起他的時候,全都不住地感歎:「咳,咳,那是個了不起的人。」

他在十二歲那一年成為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學生;17 歲為自己選擇了終生的事業; 23 歲獲得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25 歲成為美國桑納福研究院的部門主管。 1996 年他 30 歲,已經擁有幾十項專利,發表幾百篇論文。到了 31 歲,他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一百年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又兩年之後,也即 1999 年,他成為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副院長和首席科學家,與此同時還獲得美國「傑出青年電子工程師獎」。他是獲得該獎的唯一華人。他所達到的成就,大多數人窮其一輩子也難能完成,可是他這一年才 33 歲。

「每過一段時間要看看自己的簡歷,」張亞勤對那些如饑似渴的學生說,「是不是學了東西?是不是更強了一點?是不是做了更有價值的工作?」

張亞勤的「起跑線」不是在中國科技大學,而是在山西的一個小城。

這是張亞勤今天所能想起來的第一幕:「我在媽媽跟前撒嬌的時光結束得特別早,我在兩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我的童年,幾乎都是在晉南一個小城的外婆家裏度過的。我上的第一所學校就像農村小學一樣。」

聽眾為之深深著迷,聽他繼續說:「我從小就沒有什麼優越感,現在也一樣。」

亞勤出生在山西太原,由太原到運城的轉移,在他來說是一段雖然慘烈但卻輕描淡寫的經歷。

「文革」開始的第二年,他才兩歲,父親莫名其妙地不見了。亞勤過了幾年沒有父親又渴望父親的日子。有一天,家裏忽然一團糟,在一片悲愴的氣氛中,他知道父親死了。那一年他五歲,以這樣的年齡,還不能完全洞悉死的含義,但他知道一個夢永遠不能實現了,父親從此再也不會回來。他的未來只能自己一個人去走。

母親在父親去世之後重新結婚,也許是不希望將往日的陰影帶進這個新的家庭,所以很少對他說到父親。他很想念父親,可是連父親的長相也不記得了。他的記憶中從來就沒有過父愛,也不能體會什麼叫做「父愛」。「因為從來沒有過,」他說。「所以沒有對比。」多年以後,他自己也有了一個女兒。看著女兒在新澤西州溫暖的陽光下歡呼雀躍的樣子,張亞勤終於意識到久久積蘊在心中的那種「父親情懷」。「我的女兒如果沒有我,肯定不行,」他說,「直到那時我才想到,假如當初父親在的話,我的童年可能會不一樣。」

在張亞勤的記憶中,五歲是一個很深的烙印。他曾這樣敘述他對五歲的理解:

如果能回到五歲以前,我會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五歲以前就形成了,有三分之一是在小學和中學的教育,另外三分之一可能是後面的一些經歷,上大學之後對於人的性格就不是很重要了。我看到很多人在完全同樣的環境,比如兄弟姊妹,甚至雙胞胎,長大以後性格卻完全不同。

如果把人的身體比做電腦,那麼大腦是晶片,身體是其他的硬體,你的性格好比作業系統。電腦買來,裝上作業系統,差不多就定型了。人也是一樣,出生以後先是基礎教育,然後是高等教育,就好比在作業系統上不斷加入新的應用軟體。應用軟體就是大學的教育,大學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的作業系統很差,那麼應用軟體的潛力也發揮不出來。

六歲那年,亞勤離開太原來到山西省最南端的一座小城,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是亞勤的第一個老師。「我的初級教育是外婆給的。」他有一次說。

外婆有些文化,不太多,認識字,會算賬,這在那一代中國婦女中已經少有。但是最重要的是,外婆知道好多有意思的故事,還有一個很堅定的信念,「她經常告訴我要獨立,不要依賴別人。」像大多數孩子一樣,亞勤小時候也愛看連環畫。看不懂就要外婆講,外婆卻說:「你要認字,認了字就不用求別人講了。」

外婆很開明,年紀雖大,想法卻很年輕,說出來的話也最中聽。即使到了現在,亞勤還是覺得那些話很有道理。外婆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只要是知識,什麼都可以去學。」有一次外婆還特別鼓勵他:「不要跟著學校的教材走,要跟著自己的需要走。學了加減,覺得不夠了,就學乘除,不用管它是幾年級的課程。」

亞勤就這樣度過了他的童年,其間還有無數次的獨自旅行。媽媽和繼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運城,奶奶和姑姑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這孩子從記事的時候起就在這些城市之間跑來跑去。從來都是獨往獨來。「我印象裏小時候就是到處跑。」他在多年以後回憶說,「我從小就很獨立。」他還記得七歲那年坐著火車走了一千多里,去西安尋找奶奶家。到達西安的時候天色漆黑,還下著雨,卻沒有人到車站來接他。他獨自一人摸到奶奶家,也不害怕,還覺得本來就應當如此。他也記得那一年他第一次見到北京:「可算是長了見識了。我突然就感到世界是那麼大。我住的太原比起北京,真是個很小的地方。」

每次走進一座陌生的城市,總是住在別人家裏,雖然都是親戚,可畢竟不是媽媽。這孩子小小年紀,就能體會寄人籬下的感覺,知道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敢任性,還有意地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現出來,甚至盡力去理解別人的想法。

「寄人籬下,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但這對人的性格培養是有好處的。」他這樣敘述自己的童年,停了一下,接著說:「我小時候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上。那些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學不到這一課,長大了還是要學的。因為他們不可能一輩子都得到別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也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處在眾星捧月的位置上。」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 E 學生」的起跑線上,應當確立的第一個觀念是:你不需要無微不至的呵護,獨自去尋找奶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