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未來產業
未來工作在哪裡?:決定你成為贏家或新貧的關鍵
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
結構性毛利的人生思維:前雄獅旅遊總經理陳豊續自傳,教你拆解結構、細算成本,獲致事業與人生的獲利


新世紀管理大師(BE0077)
The Capitalist Philosophers: the geniuses of modern business--their lives, times and idea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安竹‧蓋博
       Andrea Gabor
譯者:齊若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19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57133269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前言

儘管一般人不這麼認為,但是個人的力量的確有可能改變歷史的軌跡。許多人都曾深刻地影響 20 世紀的歷史發展,科學家愛因斯坦、美國總統羅斯福和倡導節育的桑格(Margaret Sanger)只不過是其中少數的例子。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是另一位以個人力量為本世紀開創劃時代新視野的人。

一提到泰勒,大家就想到「科學管理」。和 20 世紀其他風雲人物一樣,泰勒並不是科學管理觀念的首倡者,也不是唯一提出這個創見的管理學家,然而他「視工廠為機器」的觀念,一心一意追求「最佳管理方式」的執著,再加上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都使得泰勒主義風靡一時。儘管泰勒主義並不是影響美國最深的管理觀念,但是他的觀念極具震撼力,很快就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從德國到蘇聯,甚至印度和中國等文化背景迥異的國家,都看得見泰勒效應。

而泰勒對世人最深遠的影響,莫過於現代經濟的榮景。在泰勒生產方式的推波助瀾下,美國工業創造了有史以來全球最高的生活水準。大型企業一向是美國產業的象徵,而泰勒強調生產作業的精密度,並積極改善生產管理,對美國大型企業的成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泰勒的意識形態也不容忽視,特別是他強調數據的評估方式、對管理控制的狂熱,或是對勞工組織所懷抱的敵意,都形成了美國管理文化的一部分。其實,從最近幾年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企業再造(reengineering,或稱「流程改造」)風潮,就可以看到泰勒精神再現。

科學化vs.人性化

的確,要檢視泰勒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看整個世紀以來,工商界以人際關係理論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於科學管理的反彈。與科學管理發展不同的是,人性化的管理並非單獨由一位如泰勒般聲譽崇隆的聖戰士來推動,而是由一群卓越的思想家所倡導,其中包括因霍桑實驗而聞名的梅育(Elton Mayo)和羅里斯伯格(Fritz Roethlisberger)、著名的人道關懷者和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X 理論和 Y 理論創始者麥克雷格(Douglas McGregor),以及後來的聖吉(Peter Senge)、戴明(W. Edwards Deming)等。

麻煩的是,無論是強調工作動機的管理觀念或強調量化的管理方式,這些管理大師都有相同的弱點──過度執著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最佳管理方式」。從泰勒以降,這群資本主義哲學家不斷地尋求提升生產力的萬靈丹,直到今天仍奮鬥不懈。結果,企業捲入了令人頭昏眼花的管理時尚漩渦中,一會兒傾向科學化的流程改造,一會兒又傾向另一個極端──人性化、重視工作動機的解決方案。

的確,我們不能把這一切全歸咎於泰勒的信徒,以及崇尚科學管理的其他徒子徒孫。例如,許多信奉民主價值的公司一心只想利用激勵措施來操控員工,遲遲不肯從根本來改革整個管理系統,結果導致員工變得懷疑、冷漠。近年來,呆伯特的諷刺漫畫讓大眾注意到企業員工在辦公室中忍受的屈辱,無論公司採取的是令人心智痲痹的泰勒式計量管理法,或是在虛偽的善意包裝下的種種激勵措施,結果都相同。

1980 年代初期,美國發生競爭力危機的時候,我就開始以財經記者的身分報導管理趨勢,我清楚的意識到,美國企業熱切擁抱的這些管理時尚,終究會和喇叭褲或厚底鞋等時髦玩意一樣短命。但是,正如同所有流行時尚的鐘擺一樣,我也曾看過似乎早已落伍的管理觀念又重出江湖,繼續演進,並且在管理文化中爭得一席之地。例如,流程改造是為資訊時代而設計的科學管理方式;還有近幾年,網路上突然興起一股閱讀馬斯洛 60 年代經典《健全心理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的熱潮。馬斯洛觀察了加州一家非線性系統科技公司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後,寫成這本書,由於網路版的盛行,這本書在 1998 年以《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Maslow on Management)為名,重新出版。

從歷史看管理

在此時此刻,當美國世紀逐漸接近尾聲,流程改造和全球化的風潮盛行了十年後,似乎也到了重新審視美國管理觀念根源的時候了。我想要探討的管理觀念和大師,不只塑造了 20 世紀的經濟,而且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下,企業成為美國社會的重要樞紐。我希望能藉著這本書,冷靜地透過歷史的鏡片,分析美國經理人幾乎每天都聽到、看到的熱門新觀念。

透過這群影響了當代管理學的「資本主義哲學家」,以及他們的觀念、生活和所處的時代,我希望刻畫出美國管理學發展的故事。幾乎從一開始,我就深深為科學化與人性化兩股互不妥協的管理觀念所震撼,這兩種管理觀念無論在企業職場上或美國社會中,一直在爭奪領導地位。

這場衝突起源於他們對企業形象,以及企業在美國社會中的意義,看法分歧:第一種看法是,將企業視為實現民主理念的重要機構,即企業對於員工、顧客和社區等不同的組成份子,擔負了多方面的責任;另一種看法則比較功利主義,只認同股東為企業的組成份子,把獲利當成企業最重要的目標。

幾乎從本世紀初,就可以明顯看出兩種觀念間的衝突,有些泰勒的信徒開始挑戰他的反工會立場;又例如早在 1920 年代初期,呂因(Kurt Lewin)和傅蕾特(Mary Parker Follett)就從人性化的角度撰寫了談管理的文章;還有 1920 和 30 年代出現了劃時代的霍桑實驗等。因此,這本書從本世紀初開始談起,追溯科學化和人性化傳統發展的軌跡,並且探究不同意識形態之間迄今猶未平息的爭論。

有趣而且也很重要的是,這些深具影響力的資本主義哲學家多半不屬於企業界的主流,而是「局外人」。的確,他們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以局外人的身分,他們往往能見到當局者所未能見。泰勒、傅蕾特、杜拉克和戴明都是企管顧問,西蒙(Herbert Simo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錢德勒(Alfred Du Pont Chandler)是企業策略之父,而馬斯洛和麥克雷格則是一流的學者。因此,本書描繪的人物或多或少印證了那句古老的格言:有意義的變革往往都是由外部推動的。

在這段期間,美國管理趨勢的演變也反映出美國許多重要機構和體制的發展故事。例如,本書透過梅育與羅里斯伯格的生平與成就,探討了人際關係運動,以及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哈佛商學院的崛起。 1920 和 30 年代許多社會科學的研究,都是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所贊助,而哈佛商學院初創時,梅育和羅里斯伯格都在那裡工作。

對本書描繪的許多哲學家而言,哈佛商學院是他們的目的地,也是交會點。

泰勒和巴納德都曾經在哈佛商學院擔任講座,錢德勒(請參見第六、七、九章)則是哈佛商學院教授。當美國空軍統計管制處在二次大戰期間,徵召麥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入伍時,他是哈佛商學院的年輕助教授,後來他還帶著那群研究統計管制的青年才俊,回去哈佛商學院受訓。甚至杜拉克也一度想在哈佛商學院謀個教職。

是哲學家,也是實踐家

最後,本書探討的多位管理大師,例如史隆(Alfred Sloan)、麥納馬拉和比較沒有名氣的巴納德(Chester Barnard)等,都不只是哲學家,同時也是實踐家,我們不只探討了他們的生平與成就,同時也介紹了他們參與開創的機構。

這幾位實踐家之所以雀屏中選,不是因為他們是優秀的企業家,事實上,無論是巴納德或麥納馬拉,都沒有超人一等的領導才能,他們躋身資本主義哲學家之列,是因為他們都創造了嶄新的公司形式,或改變了企業主管對於管理的想法和做法。因此,本書描述了史隆如何開風氣之先,在 1920 年代開創了多重事業部的公司。巴納德則以《高階主管的功能》(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一書成名,完整地探討了組織中的合作行為,他的創見在於把企業視為社會系統,而不是精密的工程結構。麥納馬拉列名管理大師,則是因為他率先運用量化的方法來控制福特公司的財務,對二次大戰後的美國管理觀念產生巨大的影響。

除了約略提到少數創業家(例如微軟的比爾蓋茲)之外,本書並無太多篇幅探討美國的偉大創業家,我無意貶低創業家對於美國經濟的重要貢獻。毫無疑問,蓋茲與其他創業家改變了美國科技與產業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微軟更為「虛擬企業」搭建好必須的基本架構,但無論是蓋茲本人或微軟公司,都始終未能創造出令虛擬企業或其他組織形態發揮效能的管理觀念。

《資本主義哲學家》有一個重要的前提──管理基本上談的是「人」,而不是「技術」;談的是管理如何運用科技、影響力、說服技巧和激勵方式,令員工達到組織的目標。

本書也把探照的焦點凝聚在大企業,而非小公司。原因是管理學最初正是為了解決大型組織的管理問題而興起,而且無論企業所面對的是如何提升員工生產力,或因應快速而不連續的變動等挑戰,大型組織的複雜度也放大了大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以及找到解決方案的困難度。

本書所描繪的每一位哲學家,幾乎都對他們接觸過的大企業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談杜拉克的章節追溯了奇異公司在二次大戰後的企業重組,以及後來杜拉克擔任奇異執行長威爾許的顧問時,如何影響了奇異公司。同樣的,第九章主要探討錢德勒如何分析大企業所發生的變革,例如杜邦公司在 1920 年代、通用汽車在 50 年代,以及 IBM 在 60 年代推動的劃時代變革。他的管理著作,尤其是《策略與結構》(Strategy and Structure)這本書,開創了企業策略的研究領域,而且影響了許多公司的改革。而麥納馬拉的故事則著重在探討他對福特公司和美國國防部的影響,以及這些組織變革對其他企業產生的擴散效應。

最後,第七章探討了戴明博士和其他學習型組織的先驅如何扭轉福特、全錄等企業,使之走出泰勒和麥納馬拉的管理風格。

不劃地自限,才能成功

儘管 20 世紀管理學的兩大陣營觀念相互對立,本書要談的是這些重要觀念的發展歷程,以及看似毫不相干的學門和學者之間,如何相互滋養,創造出豐碩的成果。透過這群資本主義的哲人,以及社會學、心理學和經濟學上的突破,相互激盪出管理的理論和實務。因此,這群哲學家正展現了管理學中不同領域的豐富多元面貌。

歷史告訴我們,最傑出的企業往往不會劃地自限,他們能從眾多管理學派中學習。福特、通用汽車、奇異等公司的故事在在顯示,盲目採用單一意識形態的處方,幾乎都會慘遭失敗的命運;虛情假意或虛幌一招的變革也不會有什麼成效。真正的成功屬於能努力推動科學化和人性化的新管理方式,願意真誠地學習,並且不害怕劇烈變革的公司。

透過追本溯源,檢視這群最具影響力的資本主義哲學家的管理觀念,我希望能賦予讀者充分的洞察力,來判斷下一波革命性管理新思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