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未來產業
未來工作在哪裡?:決定你成為贏家或新貧的關鍵
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新世紀管理大師(BE0077)
The Capitalist Philosophers: the geniuses of modern business--their lives, times and idea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安竹‧蓋博
       Andrea Gabor
譯者:齊若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19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57133269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1

第一章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看到有車床閒置,或工人閒散無事,都令他無法忍受。他滿腦子想的都是生產作業,生產這件事能挑動他不眠的興奮神經,就好像週末夜晚的烈酒或女人一樣……

──帕索思(John Dos Pasos)

1899 年揭開了美國世紀的序幕。鐵路大亨們忙著在廣闊的美洲大陸上架設軌道,把原本距離遙遠的城鎮串連成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移民乘風破浪,登上了美國東西兩岸,他們懷抱著對新機會的饑渴,也為這個年輕的國家注入了成長的動力。而這時候,泰勒正在賓州柏利亨進行他最著名的工業實驗,20 世紀為提升工業生產力的種種奮鬥,也就由此開展。

泰勒把實驗重心放在移民勞工身上,這些工人大多數為德國和匈牙利移民,他們的工作是把重達 92 磅的鐵條一一拖到鐵軌車上。泰勒和兩名副手花了兩天觀察 10 個工人工作。這十名匈牙利工人平均每人每天辛苦地搬運重達 75 噸的鐵條,效率是以往的 6 倍。

泰勒根據這次的觀察,訂定了生產配額:每個工人每天必須搬運 45 噸鐵條,才算盡到本分,這樣的產出是過去的 3 倍。為了達到目標,泰勒還答應付給達到目標的工人較高的工資。

但是對柏利亨的工人而言,泰勒的要求卻太過分了。

接下來幾個禮拜,很明顯有些工人體力不勝負荷,無法完成生產配額,另外一些人則拒不從命。無論原因是什麼,有十幾個工人因此丟掉飯碗。工人恨透了泰勒,以至於泰勒的生命受到威脅,下班後,還必須由武裝警衛護送回家。或許是回想起那段在柏利亨的特殊歲月,多年後泰勒曾說:「對任何人來說,看到每個工人臉上都充滿敵意,那樣的生活實在太恐怖了。」

泰勒眼中的完美工人

頭腦簡單、卻力大無窮的荷蘭移民「施密特」,就在此時出現在這火藥味十足的環境裡。根據泰勒的說法,施密特如老牛般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正是擔負這類需要蠻力工作的不二人選。施密特總是能達到泰勒要求的目標,每天快快樂樂的多掙幾分工資回家。

儘管後來研究泰勒的學者指出,施密特的故事在許多方面都誤導了社會大眾,然而施密特的傳奇後來卻成為科學管理的重要寓言。事實上,施密特是個假名,加諸在他身上的許多人格特質,大半是泰勒為了戲劇效果而編造出來的。而且,根據尼爾遜(Daniel Nelson)的說法,拿這個故事來描述「泰勒的貢獻及科學管理的特性」,並不真確,因為施密特的故事並沒有確切傳達出泰勒思想的威力──他拚命分析生產流程,把工作系統化;他熱愛發明,並且對於鋼鐵製造的科學有實質貢獻。

但是,施密特事件的確點出了泰勒主義的兩個重要層面:首先,故事顯現了泰勒好鬥的個性,包括他強烈的階級偏見,以及專斷的管理風格。其次,此一事件也具體而微地展露了泰勒對人性的缺乏了解,這都深深影響了他的管理觀念,以及 20 世紀的管理實務。但是對於泰勒所處的時代而言,泰勒就像近代微軟的比爾蓋茲或 IBM 的華生一樣,是特立獨行的奇才。當時工人的作業方式靠的是手藝,還不能算是科學,泰勒針對工作流程和控制方法,提出了幾個基本問題。他了解,想要提升生產力,就必須先將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標準化,並對工人施加某種程度的控制,而這些都是過去沒有嘗試過的做法。

儘管泰勒在提升生產力上的貢獻廣為人知,他更大的成就卻可能在於改革了鋼鐵製造和鋼鐵使用方式。在 20 世紀初,大量生產方式才剛萌芽之際,泰勒對於鋼鐵機具的研究帶來的貢獻,可以媲美 20 世紀末資訊時代的工程師開發出令使用者輕易上手的軟體。他在鋼鐵機具上的種種創新,大幅加快了生產作業的速度,因此生產環境中要求更高的準確性,同時也更需要對工人施加控制,這為他在工廠中推動的種種變革取得了正當性。難怪工廠老闆都無視於他古怪難纏的性格,大力支持他繼續提升生產力。

泰勒的一生和他的世界觀,恰好象徵了 20 世紀初期理性主義精神的興起。而理性主義的精神也塑造了今天我們所知的現代工業面貌。

泰勒最偉大的貢獻是,他了解到工業化成功的關鍵在於運用科學方法。尤其在當時,新起的大企業無論規模和格局都超乎前人的想像,工廠龐大到需要以小鐵路來運送工人。數以千計的工人在工廠內操作巨大的電動機具,實在不可能靠所謂「第一個工廠時期」那種管理小廠的散漫方式,來管理新的生產巨獸。

泰勒致力發展管理科學,對美國工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幾十年後,管理的重要觀念和趨勢都仍然依循泰勒當年的腳步前進。亨利.福特的汽車生產線其實是延續了泰勒分解生產工作、以提高生產速度的努力;無論在福特汽車公司或美國國防部中,麥納馬拉麾下青年才俊精確評量生產流程和系統的做法,都代表了更複雜而高科技的科學管理方式。此外,幾十年來,企業界汲汲於追求提高員工生產力的祕方和能激勵員工的完美敘薪公式,其實也可以追溯到當年泰勒為了決定什麼樣的工資幅度能刺激最大產出,而發展出來的第一個科學化薪資計算方式。到了 80 年代,許多企業主管視企業再造為提升效率的萬靈丹,大肆翻修公司體系而不顧員工疾苦,又何嘗不是極端的泰勒主義的另一種展現。

的確,泰勒非常擅長於因應新科技為工廠作業帶來的新挑戰,但是,他卻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除了親近的朋友與他所熟悉的上流社會圈子外,他不曉得如何與其他人打交道。因此,泰勒的理論中惹來最多麻煩的,就是他提出的「勞工問題」解決方案。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的理論造成的負面效應幾乎淹沒了工業化帶來的進步。

工廠如戰場?

對於創業家或少數幸運兒而言, 20 世紀初的美國代表了一個充滿機會的世界。但是對大多數民眾而言,當時的工作場所卻是個危險滿佈的地方。

在泰勒所處的年代,一般工人所擁有的不過是他的勞力和工具而已。然而,他們一旦踏進工廠,卻要面臨隨時可能喪命的風險。在鋼鐵廠這種需要熱處理的工廠,每年都有百分之一的工人遭受嚴重或致命的傷害,而鐵路工人的受傷率就更高了。機敏存活下來的工人彷彿在不見天日的磚造陵墓中工作,通風不佳,廁所和飲水機很少,還必須忍受幾百支蠟燭和幾百盞煤油燈散發出來的煙霧和臭味。

儘管這麼辛苦,大半的工人領到的微薄工資卻只能勉強餬口,沒有餘力買房子,而因公受傷或在不景氣時遭到資遣的工人,也沒有任何社會福利保障。

當時的社會背景,促成了 1901 年社會主義政黨以及美國勞工運動的崛起。儘管許多歐洲商人把工會視為消除勞工動亂的良方,但是在高舉個人主義和自由企業旗幟的美國,大多數公司卻視工會如寇讎。美國的工業家選擇以槍枝來面對工會的威脅。工廠老闆和工會組織者之間動輒拔槍相向,造成更多工人死亡、受傷和失業。

泰勒和當時許多資本家一樣,堅決反對工會。然而他也了解,當時的工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企業必須為工人加薪,才能提高生產力。泰勒寫道:「目前美國產業界的基本營運原則似乎是,雇主儘可能壓低工資,而工人報復的方法就是,承擔的工作愈少愈好。因此,整個產業界彷彿像個戰場,對立的雙方不是想辦法作出最佳的貢獻,而是一心一意只希望貢獻得愈少愈好。」

泰勒意識到勞資對立的毀滅性力量,希望為工業戰場帶來和平。然而,他走入勞工陣營時,卻帶著世家子弟的優越身段。當泰勒試圖為勞工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時,他的成長背景和上流社會的價值觀卻影響了他的判斷。結果,他的解決方式和他對企業人性面的看法徒然加重了勞資之間的不信任和不睦而已。

泰勒出身顯赫的教友派家庭,他把上層階級嚴格的理性主義價值觀帶入了 19 世紀髒亂的工廠中。

泰勒承襲了亞當.史密斯和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精神,相信「經濟人」的觀念,認為薪資是激勵員工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在他眼中,只要提高薪水,就可以合理化任何提高生產力的措施。他錯在誤以為每個人都願意為了高薪而出賣靈魂。泰勒壓迫工人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以換得較高的工資。在這個過程中所導致的勞工不安,可能比美國勞工聯盟 AFL 創始人甘普斯(Samuel Gompers)和社會黨創辦人德布思(Eugene V. Debs)兩人加起來的影響力還要大。

因此,和其他 20 世紀早期的思想家比起來,泰勒的研究和主張更具體呈現了那段經濟蓬勃發展時期的進步和痛苦。泰勒是個活力充沛、創意十足的開創者,在他的生產方式推波助瀾下,人民的生活水準大幅提高到史無前例的程度。許多繼起的社會領袖也都認同他的觀念,其中包括曾領導美國進步主義改革運動的黎普曼(Walter Lippman)和曾被稱為「人民的律師」、後來擔任最高法院法官的布蘭迪斯(Louis Brandeis)。坎尼葛爾(Robert Kanigel)曾經在泰勒的傳記《獨一無二的最佳管理方法》(The One Best Way)中寫道:「今天,泰勒的影響不僅止於工業界,而幾乎擴散到現代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對於批評泰勒者而言,泰勒主義充分展現了現代工業社會機械化而疏離的特質。在泰勒的倡導下,標準化作業、管理控制、專業主義和科學方法,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揮舞著計算尺和碼錶的專家成了在工廠裡發號施令的新幹部。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管理改變了各階層勞工的生活方式。許多身懷絕技的勞工眼看著泰勒主義的信徒把他們的工作分割成小小的部分,因此即使是毫無技術或未經訓練的工人都能勝任。工廠勞工逐漸失去了對生產工具、生產過程的控制,甚至連工作時的姿勢、動作都必須聽命於人!

50 年後,新一代的管理專家,包括工業心理學家和品管專家,都了解到,工人所累積的知識和技巧非常寶貴,但是泰勒當時卻只把工人看成龐大生產機器中特別麻煩的小齒輪而已。

儘管泰勒很尊敬他在工廠中認識的技術工人,尤其是他當學徒時認識的那批人,但是泰勒從來不改從小養成的上流社會優越感。例如,他對於下屬一直沒有同情心,這也是為什麼在現代人的眼中看來,他對施密特的描述透露了他對工人階層異常粗魯的刻板印象。由於泰勒自幼就沈迷於業餘的戲劇演出,因此毫無疑問,泰勒可以把施密特的人格特質修飾得極具戲劇效果。然而從泰勒的主張中可以明顯看出,在他眼中,工人全都是像他一手塑造出來的「施密特」那般粗野的動物,唯一的價值就是從事生產作業,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能和他分庭抗禮的人類。

無論泰勒的階級觀念起源於何處,他的社會偏見不止深深影響了「泰勒主義」的面貌,同時也影響了現代工業的管理觀念。在泰勒的架構下,科學管理方法變得高度技術導向、層級化和官僚化,一直到近幾年,產業界才開始想辦法改革這種作風。我很好奇,假如當初(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首開科學管理之風的人,不是泰勒,而是比他更有民主觀念、或更認同關於工作動機的新心理學,現代管理學和工業發展的特質就可能會與我們現今所見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