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內文摘錄

譯 者 作 品

我想離開你
夜行動物
少女死亡日記
不抱怨的關係(紀念新版)
美麗的廢墟
幸福大道
如果天空知道
貓為什麼不汪汪叫
樂透人生
領導之道:為所有人創造正面的改變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
結構性毛利的人生思維:前雄獅旅遊總經理陳豊續自傳,教你拆解結構、細算成本,獲致事業與人生的獲利


達賴喇嘛的領導智慧:改善決策品質,做出最正確的行動,給商業領袖的成功心法(CFC0293)
The Leader's Way: Business, Buddhism and Happiness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達賴喇嘛、勞倫斯.穆增伯格
       Dalai Lama、Laurens van den Muyzenberg
譯者:鄭淑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15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32頁
ISBN:9789571372167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內文摘錄



  內文摘錄

◎採取道德的行動

決策與行動是領導的兩大要素,但並不是任何行動都是好的;經理人在做決定時,往往會「為了決定而決定」,但這種策略有其缺點。我們在前面提到,領導者決定採取的行動,必須是周全的行動;意思是,行動的本質必須是道德的,是由受過訓練、有正觀意識的心所決定。佛陀說,具有道德的決定,會帶來平靜。另一方面,「沒有行動」本身也可能是一個不周全的行動,因為有時袖手旁觀也會帶來苦難。那麼,人要如何學會採取正確的行動?而何時又是恰當的時機呢?

二○○○年,荷蘭最大的銀行「荷蘭銀行」,任命了新的執行長。新執行長一上台,立刻宣布要在三年內讓荷蘭銀行成為歐洲前三大銀行。這項排名的評估標準,是以股票市值、獲利及成長率而定。他還表示,若沒有達到目標他就下台謝罪。結果他既未提升銀行排名、也沒有自動辭職,最後以被解聘收場。銀行最後面臨破產分割的命運,由美國、英國、比利時及西班牙的銀行收購,也為「皇家蘇格蘭銀行」及該行極具爭議的執行長古德溫爵士(Sir FredGoodwin)帶來一場災難。

很多野心勃勃的企業家都會面臨「當英雄」的誘惑,而撇開消費者及員工的需求─—亦即正觀,轉而專注在企業獲利上,最能當英雄。若企業執行長能認知到改變自身動機的必要性、保持謙卑,或許很多災難都可以避免了。

◎建立充分的自信

佛陀有言,自信是一個人最珍貴的寶藏。我們期望公司領導者及主管擁有自信,但很多人都可能只是虛有其表。領導者苦於缺乏自信,是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做的事是不是對的。在我看來,缺乏自信對於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案,並沒有幫助,而且相當浪費時間。要克服這一點,領導者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運用「緣起」的概念(請見第一章);也就是領導者要考慮所有的因素,才能做出智慧的決定。一旦掌權的人能夠以這種環環相扣的方式來思考,就會做出最公允的決定與行動—─自信也會油然而生。

◎運用專注與專心

專注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密切的注意」。大家對於這個特質的感受,是很敏銳的。跟別人交談時,你若沒有注意聽對方說話,很容易就會被對方發現,而且溝通也會變得困難;專心聽對方說話,不只是禮貌,也是一種道德,或者說是一種有益身心的行為。

對領導者來說,「專注」特別重要,甚至帶有啟發人心的意義;若領導者真心聽你說話,你會覺得受到重視,覺得自己很重要。

以達賴喇嘛為例,多年來,我見過上百位繁忙的人士,很少人的工作量比達賴喇嘛還重,但是我每次跟他談話,都感覺他是百分之百專注在聽我說的話。在我們談話時,從來沒有一通電話來干擾,也沒有人要求進來找他,但是我知道他的時間非常寶貴。要是領導者能傳達類似的訊息,讓所有相關的人都覺得自己對領導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信任,有了信任,任何事都是可能的。

用真正想要的行為來取代不好的行為並且排除它,這個技巧對任何人來說都很受用。若能把不健康的元素和情緒排除,用健康的元素來取代,顯然就可以有更多時間從事更有生產力的心理活動,隨之而來的痛苦就會越少,好處就會越多。事情也比較能順利發展,而不是等做了錯誤的決定之後再來善後。要能做到這樣,需要培養一些特定的技巧:觀察力、紀律,還有大量的耐心。

◎培養「六度圓滿」的領導者特質

所謂「六度圓滿」,亦稱「六波羅密」,分別是布施(慷慨)、持戒(遵守道德規範)、忍辱(耐心)、精進(努力)、禪定(專注)、智慧─—這些不僅對領導者很重要,對所有人而言也很重要。不過領導者如果能培養這些特質,便能擁有更為傑出的能力,對他人產生深切的影響。

● 布施

很多企業界醜聞,都源於掌權者的貪婪—─對金錢與名聲的貪婪,而這正好是與布施相違背的。雖然高階主管良好的表現是公司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實際的成果,卻是由組織裡的每一個份子共同努力才達成的;想要獨攬功勞的領導者,會毀了其他人努力的動機。佛教的布施,廣義來說就是慷慨大方,好的主管必須要能大方地把榮耀歸於適當之處。事實上,大部分成功企業的領導者都很謙虛,總是將好的結果歸於團隊的努力。
另一方面,布施必須與智慧結合,若布施只是用以解決短期的問題,這樣並不恰當。布施必須同時考慮短期和長期的效果。

● 持戒

說到持戒,我就想起一個管理有方的國王給其他統治者的建議。這個國王如此解釋他的統治原則:「統治者治理國家最好的方法,是先管好自己。」他所謂的「管好自己」,就是抗拒誘惑。大部分君王都想要成功、有錢、受人崇敬,除非君王能發揮道德約束的力量,來管理他達到這些目的的方法,否則一定會禍起宮牆,為國家帶來災難。也因此,我們以英文「ethical discipline」(道德規範)來代表「持戒」,其中特別強調「道德」二字。想要富有沒什麼不對,只要是誠實賺來,並且沒有傷害他人或環境。但若公司已經搖搖欲墜,股東損失存款、員工失去工作,唯有高階主管獨享財富,就令人無法接受了。

這並不表示自我管理是很容易的事,我常說持戒(遵守道德規範)就等於「馴服心靈」,不遵守紀律的心,就如同一頭大象,不受約束而橫衝直撞,就會釀成大災。重點在於,要能控制我們負面的動機和情緒,譬如貪心、自私、憤怒、憎恨、慾望、恐懼、缺乏自信以及嫉妒。我們可以把人心的本質,想成是湖水,湖水受負面的想法或情緒攪動,湖底的泥就會讓湖水變濁,等到風暴平息,湖水(人心)又會再度澄清。「風暴」就是負面動機或情緒的後果,因此在每一個行動之前,我們都應該先排除負面的想法,才能「自由自在」的回應。要先學會規範自己的心,才能真正體會這種自由自在的感覺。

● 忍辱

廣義的忍辱,是一種耐心的表現。耐心是需要培養的,唯有培養耐心,才能讓自己準備好面對各種令人生氣的狀況,譬如面對敵意、批評或失望。面對怒氣,最重要的不是能夠壓制怒氣的能力,而是保持冷靜的能力;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需要修心,讓自己有一顆冷靜、忍耐的心。

忍耐也可理解為是一種「合理的忍耐」。在某些情況下,採取立即的行動是必須的,如何決定該不該發揮耐心,就需要良好的判斷力了。

● 精進

精進是一種對「進步」的熱情,一個人有多少熱情,就看他覺得自己想達到的目標有多重要,還有他的動機為何。我們都聽過這句話:「熱情是會傳染的。」意思是說,擁有無窮精力的人,也可以激起他人的熱情;能夠鼓勵他人擁有同樣的熱情,是領導者的關鍵特質。

● 禪定

我所謂的禪定,重點在於專心,也就是將所有心力專注在一個問題上的能力。大部分的人專注力都很差,做事沒有定性;這些人會浪費很多時間去想過去發生的錯誤,擔心未來、員工和家人的問題,領導者也不例外。然而,不能專心的人就不能定下心,而專心與定心,卻是改善決策品質的關鍵要素。

● 智慧

基本上,智慧就是擁有正觀—─也就是看透事情真相的能力,並且瞭解沒有事情是永恆的。我們需要實踐正觀與正行,去決定每一天該做的事,並且讓未來永續。

結語
奉守正觀與正行──達賴喇嘛


看完這本書,你只要記得兩個概念—─正觀與正行,並且隨時把這兩個原則放在心上,你的決策品質就會改善,你對人生的滿意度也會增加。有了正觀,你就能檢視自己的動機,確定你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對組織、對他人會有什麼後果,你也會盡全力避免傷害他人,並增進他人的福祉。你還能減少負面的想法和情緒,也就不會因此而做出錯誤決定,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快樂。

一旦成為領導者,你的影響力和做事能力都會大幅增加。力量增加了,代表你更有責任要做出正確的決定。在一個緊密相連的世界裡,要做出正確的決定一天比一天難。只要能保有一顆冷靜、鎮定、專注的心,即使處在極大的壓力下都還是如此,你就更能從各種角度—短期、長期、員工、消費者、股東以及一般社會大眾等,來考慮後果,並且得出正確結論。

只要相關企業能有負責任的行為,領導者能對自己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有全面的認知,全球化就是一種正面的發展。此外,組織也要仰賴負責任的政府,企業應該與政府積極合作,建立負責任的自由市場經濟,並且摒棄一套缺乏道德的經濟制度。

這本書的計畫,始於一場討論,討論資本主義和佛教相結合的問題。計畫執行到最後,我已經非常清楚,投資對於創造富足的生活來說是必要的,投資需要資金,因此滿足資金的需求就很重要。問題在於「資本主義」這個詞,總讓我聯想到剝削勞工的資本家;勞工一樣貧窮,資本家卻越來越有錢。這個問題並未完全消失,尤其是在貧窮的國家裡。

資本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應該是達到所有人的自由與富足,而透過一個所有參與者都能負責任的自由市場制度,就能達到這個目的。在我看來,當正觀與正行成為經濟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資本主義與佛教就結合在一起。在這本書裡,我用「負責任」這個詞,來代表正觀與正行,也希望「負責任的自由市場經濟」,將能夠取代「資本主義制度」。

社會文明的歷史有多久,個人財富不平等的歷史就有多久。現在人類有了豐富的科學知識與科技,也瞭解產生財富的機制,要讓所有人都擁有合理的生活水準,絕對是可行的。我希望這本書討論的觀念,可以激勵許多領導者和企業,發揮耐心與熱誠,為達成此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