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


領導者的7次微笑(DH0004)──從野蠻到官僚的循環
Barbarians to Beauracrats : Corporate Life Cycle Strategie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勞倫斯.米勒
       Lawrence M. Miller
譯者:林宜瑾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2年09月15日
定價:250 元
售價:19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2頁
ISBN:957130511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1

第一次微笑:預言者 靈感與創新

理性的人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非理性的人改造環境來順應自己。所有的進步都傳歸功於非理性的人。──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墨守成規的人絕不可能獲得真正、持久的成功,也不可能在事業上「致富」。──蓋堤(J.Paul Getty)

人類文明與企業成長都依循同一模式;都是一個人或一小群人創造力的產物。這些創始者皆胸懷遠見,他們的構想很有創意而且獨一無二──雖然起初別人往往不太看好,但終究會受到這個構想的鼓舞。

預言者的角色就是啟發觀念、培養遠見,如此才能激發跟隨者的活力與創造力。

身在物質世界的我們很容易忘記,創造力其實是屬於精神層面的。新觀念的誕生看不見、摸不著,更非本益分析所能反映。世間最具體的事物首推偉大而輝煌的文明,但它的萌芽仍然起自創造力。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在《西方的沒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書中提到過這一點:

當偉大的靈魂從原始靈性中覺醒的一刻,文化於焉誕生……但它的存在和彰顯各階段成就的大時代的出現,卻是經過一番保護意念,以免受混亂力量與流言左右的情緒掙扎……。當目的一旦達到──即意念的各種可能性具體實現──文化驟然僵化、組織壞死、生命終止、動力崩潰,繼而變成文明。

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rporation)的誕生得歸功於愛迪生豐富的創造力。他的一生幾乎都在實驗室度過,而終其一生得到一○九三項發明專利;留聲機、電火力車頭、電影、油印機、電燈泡都是他的創作。

不過愛迪生可不是什麼商業天才,他的生意眼光糟透了,永遠是入不敷出。愛迪生奇異公司是在維拉德(Henry Villard)的協助下,於一八八九年成立的,當時愛迪生的研究經費都用光了。

若在現代,愛迪生可能待得住奇異公司嗎?愛迪生傳的作者是這麼寫的:

反抗是他幼年最明顯的特點──反抗他紀律嚴謹的母親,反抗嚴厲而且不容犯錯的教會,反抗沉悶又嚴格的學校。從小到大,他就是不能忍受別人的指揮,他一直是不守常規、反對傳統的……他是一個聰明且寂寞的怪胎,要是坐在今天,恐怕會被抓去檢驗分析,然後推拉揉捏、重塑成「正常人」。

有人說,你只要循著愛迪生隨地亂吐的煙草汁,就可找到他。他太太問他為什麼不用痰盂,他回答說,痰盂很難對準,吐在地上則準沒錯。愛迪生不但有這些壞習慣,還是個非常差勁的管理者和溝通者。現代的奇異公司和愛迪生恐怕是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的。

談到發明家,愛迪生並不是唯一的一個。他的世界充滿了構想,他將構想化為具體成果和實際作為,但如果不是一些比較務實的人幫他,這還是做不到的。愛迪生曾說:「我的要務就是思考,一個不肯下定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錯過了人生最大的樂趣。」

愛迪生、亨利福特、渥斯尼克(Stephen Wozniak)、王安和千千萬萬不知名的創造發明者都是預言者,他們提供基本構想,而這股創造的衝勁推動出最終的結果──一個我們叫做企業的實體。

.創意的探索者

了解預言者之前,我們得先認識創意的力量和其所蘊涵的精神。創意是具體作品的種子,是人企業的基石,是所有社會與宗教改革的動力,而主張以創意來改變舊習的預言者則是技術或社會的改革者。

革命早在戰爭發生前就完成了。革命精神存乎人心,那是一種宗教情操與責任義務觀的改變。人民的原則、意見、情操和感情與從前截然不同,這才是真正的美國革命。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一八一八年

創意豐富的人擁有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不但創意發明不符合現狀,行為往往也不見容於社會。到底預言者的成功和個性是兩回事?還是個性促成靈思泉湧?恐怕很難斷言。

就拿牛頓來說吧!牛頓於一六四二年的聖誕節出生在一個卑微的英國家庭,幼年所受的苦想必是他長大後行為怪異的原因,但他的天才又是怎麼來的呢?

他的父親是個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人,在牛頓出生前三個月就死了。母親不久也離他而去。他母親在兩年後改嫁一個有錢的牧師,牧師堅持把牛頓送到他祖母那裡,以便牛頓的母親能全心照顧牧師的子女。所以牛頓和母親分離了九年,直到繼父死去為止。他還記得自己「威脅繼父和母親,要把他們和房子全燒光」。他成年後的精神病發作都是導因於幼年的創痛。

沉浸於創意世界的人大多不善理財,牛頓也不例外。他繼父死後,他母親繼承遺產並決定出她的第一個兒子(牛頓)來管理,但悠遊於書本世界的牛頓把這項工作給搞砸了。牛頓在學校裡不是特別聰明,不過他很會做機械模型、時鐘和風車,那時候他已經在玩物理和數學了。

牛頓於一六六一年六月開始在劍橋三一學院就讀,四年後獲得學士學位,結束他豐碩的學士課程。牛頓在毫無特別指導的情況下,創造出數學的新概念與新形式,不過當時只是純為個人的筆記,並未公開發表。

這段無人知曉的日子並不長,牛頓在兩年後搖身一變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科學家。他的原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rincipia──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被視為歷來最重要的科學著作,書中指出物體運動及地心引力的定律。牛頓解釋地球、月球、星球的運行,和潮汐及地球的確實形狀。而且這本書只花了十八個月就完成。牛頓寫數學和莫札特譜交響樂一樣──好像天生就會了。

後來牛頓移居倫敦,受城市的五光十色所吸引,最後被任命為鑄幣廠監察與廠長。值得一提的是,牛頓一旦涉足倫敦世俗之後,就再也沒有獨特的科學貢獻了。他拿創意換取了實際的報酬。

即使有這些成就,牛頓仍然不快樂。以二十年歲月撰寫牛頓傳記的歷史學家魏斯特福(Richard Westfall)說他是:「受折磨的人,非常神經質,中年時期都在崩潰邊緣度過。」牛頓的一位同事說他是「最憂慮、猜疑的人」。少數幾個親近的朋友則都為清一色男性,像洛克(John Locke)和裴皮斯(Samuel Pepys)這兩位知心好友。但在他一次精神病發作時,他卻翻臉不認這兩位朋友,還說他們用陰謀陷害他,不肯再見他們。

牛頓很少為自己的怪異行為致歉。跟愛迪生、福特一樣,他醉心於自己的工作。研究牛頓的學者兼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指出:「牛頓全心投入的精神,歷史上無人能比。」一旦他開始思索一個問題,他就會不眠不休、廢寢忘食地做下去。牛頓在死前曾這麼形容自己:

我不知道世界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好似海邊嬉戲的小男孩,偶爾找到一顆比平常更光滑的石頭或是一個更漂亮的貝殼,而眼前浩瀚的真實海洋仍然蒙著神秘面紗。

今有些人驚訝的是,這位寫下歷史上最傑出數學論的科學預言者,竟然曾用十多年的光陰來詮釋聖經,特別是啟示錄一章。不過只要我們多了解預言者,我們就不會太驚訝,畢竟預言者就是創意的探索者,除創意之外別無其他。

這種渴求形成一種動力。一般小孩享受玩積木之樂的同時,饒富創意的天才可能為痛苦經驗所迫或因為玩樂被剝奪,而只好轉向追求心靈的滿足。一般小孩和創意小孩還有別的差異,前者從玩積木,到接受一成不變的工作、服從上級的指示:後者的創意個性則引導他往別條路行進,不肯聽從別人的命今,轉而投入創意的內心世界。

有些企業的創設以營利為唯一宗旨,對市場很少有重大貢獻,因為它們毫無創新可言。那些為回應市場挑戰而創造新產品或服務的人,才是增加社會財富的貢獻者。這就是我們的預言者和一般企業創始者的差別所在。預言者不管身處企業或他處,絕少是為了追求物質享受而努力的,他的動力來自創意。

奈雅克(P.R. Nayak)和凱特瑞漢(J.M. Ketteringham)在他們所著《突破》(Breakthroughs)一書中提到產品創新的過程,他們揭露了有關產品創新的數種錯誤觀念:

錯誤觀念:成就需要大投資。

實際情況:設計、推動創新觀念的人很少是被金錢所引誘的。相反的,他們只在乎問題的解決。

錯誤觀念:突破是為了應付市場未能滿足的需要。

實際情況:在每一種情況下,突破的動力顯然都來自個人的好奇心,最後這個原創者也會想出售一些商品。但是在我們研究的各種突破中,獲利潛力和市場掌握都不曾扮演重要的角色。

創新的個性很可能和成熟的企業或文化相衝突,原因不難明白。

成熟的企業考量的是具體的現實情況──產品生產的規律、可靠、穩定。創新個性越奇特、越不可預測,引發的衝突就會越大。由此不難想像企業經理人為什麼會把公司的預言者放逐冷凍。預言者違反企業價值觀,他們不遵守老套的規定。他們重規的是創意──創意常常免不了會導致舊秩序的崩潰。

預言者受迫害的故事可追溯至遠古,他們被放逐到山林大漠之間,在那兒,他們韜光養晦,直到理念成熟問世。

有同情心的人會說,放逐隔離是邪惡不公的懲罰。然而,也許就是因為這種艱難和挑戰,才得以激勵人性、呈現全新的創作。

你可能是預言者,如果……

……你的構想是長期而有遠見的。

……你願意犧牲許多時間和精力,只為見到構想成真。

……你會與人隔絕好一陣子,以便貫徹自已的理想。

……別人免得你有點「不一樣」。

……你可能不怎麼有條理,而且你懶得管細節。

.歷史的先知

歷史證明,文明的發展是回應挑戰的結果。達到滿意狀態的文化即呈現停滯,不再進步。一個不滿足的社會則進入變動時期,有所動作的同時才會有進步。

而動作往往打破現有的安寧。從中美洲的叢林到埃及的沙漠,文化都是在最艱難的地理、社會、經濟和精神等條件下形成的。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總結道:「我們已經確定,文化皆於異常艱困而非異常順利的環境中誕生」,他並且確認「挑戰越大,成長的刺激越大」的社會定律。

諷刺的是,企業和個人都追求舒適穩定,但安定卻往往導致衰退。人體的肌肉必須常活動,才能達到或維持在最佳狀況。人的心靈也必須同樣的運動才能進步,避免遲滯老化。挑戰與回應的法則幾乎適用於所有的組織,沒有一個社會或企業能在缺乏挑戰的情況下蓬勃發展。

回應挑戰並對現行制度提出挑戰的人正是預言者。預言家能在歷史上留名,是因為他們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摩西、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訖哩什那神(Krishna)儘管代表不同宗教,卻都為古老腐敗的社會指出新的遠景與方向。他們透過風範、話語和人格,為新文化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動力。

他們沉浸於自己的思想世界,甘願放棄物質世界,他們反抗勢力鞏固的權威,他們很容易被冠上製造麻煩或道聽途說的罪名,所言無人信服,甚至遭受放逐或釘十字架的下場。

這個族群的人特別不擅統御,事實上,他們從來沒有將其信仰轉變成有組織的教義。譬如說,釋迦牟尼在追求八正道(Eight-Fold Path)的時候,幾乎完全靜坐冥想、自我絕食。若單靠這些預言者的個人智慧,恐怕佛教、回教、印度教或基督教文化根本就不會存在。但話說回來,如果沒有這些預言者,世界恐怕還停留在暗無天日的頹廢中。

偉大的宗教與各教的預言者,是歷史上一再促成個人人格和群體良知重生的動力。他們的出現,永遠是在人心不安、強烈渴求、艱鉅挑戰、需要變革的時期。第七世紀的阿拉伯沙漠就和曾孕育其他預言者的地方一樣,充滿了挑戰和考驗。

穆罕默德是在西元五七○年生於阿拉伯的貧困之家。他的出生地麥加是一個只有兩萬到兩萬五千人口的城市,也是個朝聖之地。朝聖的重點是卡巴神廟(Kaaba),一個小的四方形神廟,內藏一塊神聖的黑石,據聞該石頭乃一神祇、總管各部落小神。鄰近城鎮有猶太教與基督教徒的聚居地,沒有一個主要的信仰可以把各部落結合起來,事實上他們崇拜的部落神祇有數百種之多。各部落長期征戰、交相擄掠,根本不知清潔、衛生、隱私為何物;人們不必通報就可逕自進入別人的家,甚至在別人夫婦獨處時也不例外。

不過,穆罕默德成功整合了各族。乍看之下,他不大像一個救世主。四十歲以前,他在經商,會不會寫字還是個疑問。他是從一個關鏈性的宗教問題中得到啟蒙的。相信基督教或世俗論的史學家會爭辯道,他的觀念很多是從猶太人和基督徒那兒學來的。回教的史學家則服膺穆罕默德自己的解釋:天使加百列(Gabriel)在希拉山(Mount Hirra)上現身,把救贖的訊息交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