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自序
前言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貪婪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
華爾街世紀
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中國熱
麥肯錫中國投資報告
引爆趨勢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
結構性毛利的人生思維:前雄獅旅遊總經理陳豊續自傳,教你拆解結構、細算成本,獲致事業與人生的獲利


自戀式領導(DH0122)──打造領導者的成功性格
The Productive Narcissis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麥可﹒麥考比
       Michael Maccoby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03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3859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自序前言



  前言

改變全世界的性格

  在同事、親友、甚至偶像等你所認識的人當中,有多少人胸懷「改變全世界」的鴻鵠大志?許多人的夢想可能是發明新產品、創辦新公司、或者改變客戶的生活,改變全世界應該是一個極為罕見的人生目標。相信自己能夠透過本身性格的力量達成夢想,並且掀起足以影響世人生活及工作方式的巨變,這種人會具備什麼樣的人格特質?總之,他應該是一位非比尋常的人物。

偉大的願景

我認識哈曼(Sidney Harman)之後,才見識到什麼叫做非比尋常。我曾經研究過一些想要改變全世界的思想家,也曾經與他們共事,但是我從來不太相信他們的願景,直到我遇見哈曼為止。哈曼是一位製造音響器材和汽車零件的科技尖兵,後來結合兩者的經驗,開發出高檔汽車音響。當時是一九七三年,我為了自己的新書《投機人》(The Gamesman),剛剛採訪過一些高科技產業的經理人,例如惠普、杜邦、英特爾、德州儀器公司及IBM。

我以為自己已經聽過各式各樣的企業目標--滿足客戶的需求、生產更優良的產品、讓股東滿意、提高獲利、帶動公司成長、甚至善盡社會責任。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竟會遇到一位懷有如此宏觀理念的企業執行長。我第一次見到哈曼,他就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光是開發有利可圖的新技術及降低生產成本還不夠;他希望能夠讓工廠裡的日子人性化。他覺得,幾百年來,勞資關係是建構在不公平的基礎和人為的階級上,如今應該徹底揚棄。他想出一套全新的制度,要徹底顛覆工廠的社會結構。然後他道出:他想要改變全世界,問我是否願意助他一臂之力?

我當時一定面無表情,而且毫不掩飾,因為哈曼說完這個偉大的計畫後,接著問我:「你不喜歡我,對不對?」我回答說,這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我只是質疑這個計畫的可行性。說得好聽一點,他是一位充滿惻隱之心的自由派,說得難聽一些,他不過是個愛吹牛的自大狂,我把這個想法據實以告。奇妙的是,我卻被他的計畫牢牢吸引住。我是學心理分析和人類學的,一直希望找到一套方法,能夠改善工廠生活中非人性的部分,和哈曼合作其實是我千載難逢的機會。之後,我們在他位於田納西州波利瓦(Bolivar)的工廠內展開工廠人性化的研究;哈曼後來成立一家國際音響公司。接下來幾年,我再也沒有聽過任何人說出「我想要改變全世界」這句話。

直到一九八四年,我才從一位企業執行長的聲明中再度看到這句話。富豪汽車公司執行長吉倫海默(Pehr Gyllenhammar)一心一意打算廢除行之多年的生產線制度,改以熟練工人所組成的小組取代。如此規模龐大的組織再造,他並不想侷限在自家公司裡,反而希望推廣到其他國際企業,一勞永逸地改變全球製造工廠的運作模式。我很快又認識強生(Robert Johnson)這位最富有的非裔美籍執行長,他打算成立一個媒體王國,改變黑人娛樂事業的面貌。一九八六年,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是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他宣稱自己的新公司奈克斯特(NeXT)不只能生產讓兒童易於上手的簡易桌上型電腦,他更要為學生創造出一個能夠影響社會的工具。奈克斯特公司的顧問指出,「我們願意和賈伯斯並肩作戰,就是為了要改革教育……奈克斯特公司草創初期,大家都有一種使命感,也知道這是一場革命。」當時這些案例都是零星出現,我也沒有產生任何聯想。但是接下來十年內,我陸續聽到更多企業執行長發出類似的豪語,他們不僅要生產更好的電腦介面、更新的電信系統、或者更便宜的玉米;他們真正要做的是改變全世界。

一九九○年代中期到末期發生了一場巨變,令人很難視而不見。過去企業執行長的主要職責是削減成本、提高生產力、提升獲利,但他們逐漸被具有願景的新一代執行長所取代。胸懷「改變全世界」大志的執行長以往被視為怪物、甚至是異端,如今卻成為商場上的主流。「改變全世界」原本是一句驚世駭俗的狂話,卻讓賈伯斯成為英雄,如今在財經版上更是老生常談。

以下是一些高高在上的企業領袖描述本身的企業使命:甲骨文公司(Oracle)的艾立森(Larry Ellison)把本身遭到外界誤解的願景,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伽利略(Galileo)相提並論;美國線上公司時代華納公司(AOL Time Warner)執行長凱斯(Steve Case)道出自己的特異功能就是「絕對相信媒體,以及媒體能夠改變全世界的可能性和能力」;微軟公司老闆蓋茲很少和幕僚或外界討論公司獲利情況,他寧願談論:「我們的目標是製造一些工具,讓人類的生活過得更好」;孟山都農化公司(Monsanto)前任執行長夏皮洛(Robert Shapiro)描繪他對基因改造食品的願景時表示:「這是農業史上引用科技最成功的案例,甚至超越耕田所使用的犁。」

大幅轉變的人格特質

類似案例不斷湧出,無論是我擔任企業執行長的顧問期間,或者在財經媒體上都可看到,企業高階領導人的人格特質已大幅轉變。一九七○年代,我和哈曼共事時曾經大受震撼及著迷的人格特質,現在都是一些最具創意、最有影響力企業負責人的性格。能夠提出願景的新型領袖已在企業戰場上獨領風騷,由於企業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吃重,因此企業執行長也愈來愈左右我們的日子。

觀察最近幾年︽財星︾雜誌(Fortune)的封面人物,更能發現前瞻式執行長嶄露頭角的事實。︽財星︾雜誌於一九三○年代問世,接下來五十年的封面大多是呈現勞工的例行工作,包括工廠內部的機械、汽油桶、無名的勞工、福斯汽車的標誌。但是愈接近二十一世紀,愈多企業執行長的個人照出現在雜誌封面上,而企業的標誌或產品也讓位給執行長廣為人知的性格。過去五年的︽財星︾雜誌封面幾乎就是明星級企業執行長的大會串--貝索斯(編註:亞馬遜公司創辦人)、克拉克(編註:網景公司創辦人)、蓋茲、賈伯斯、威爾許、索羅斯、許亨普、賽勒(編註:微策略公司〔Microstrategy〕創辦人)、凡特(Craig Venter)、夏皮洛、強生、葛洛夫、裴洛、艾立森、凱斯、史都華(Martha Stewart)、歐普拉、戴森(Esther Dyson),他們都曾在雜誌內頁以自己的方式說出希望改變全世界這句話。

一九九○年代初期,我開始注意到商界具備「改變全世界」性格的領導人愈來愈多,他們的地位也日趨重要,於是展開調查。這些願景型領袖有別於傳統企業家,我在一九九○年代初期著手研究他們的共同特質。此外,這股趨勢的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變遷,激勵及回饋了這種「改變全世界」的性格,而把他們的主人帶向企業組織的顛峰,我也相當好奇。

我在研究人類發展與職場互動的過程中多管齊下,結合了心理分析、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及歷史學的概念。心理分析的背景教導我,根據家族歷史及家庭動態資料、同儕關係、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尤其是我所謂的發揮本身潛力的特質,來建立行為模式。人類學的訓練讓我能夠觀察特定人格成形的環境,以及和經濟事件及市場力量互動的文化因素。多年下來,我使用過多種臨床方法,包括結構式晤談(structured interview)、羅氏墨跡測驗(Rorschach Test)、詳細的問卷調查,以及心理治療等。起先,我在企業內部實際觀察商場上不同的人類學「族群」,接著又擔任企業執行長及經理人的顧問。

新型領導者崛起後,我不得不重新檢視所有領導者及人格特質的理論。從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學說、精神分析學家及社會學家佛洛姆的理論,再結合我在企業擔任執行長顧問和心理分析師三十年的實務經驗,當我仔細回想本身對歷史人物及文獻的認識時,所獲得的結果讓我大吃一驚。當考慮當前企業領導者的人格特質時,可以發現他們達成創新、接觸部屬、及面對成功的興奮與接納失敗的壓力,其模式大多符合佛洛依德稱為自戀者的心理特徵:「屬於這種類型的人讓外界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他們的『性格』(personalities);他們尤其適合扮演支持及領導他人的角色、帶動文化發展或者打破現狀。」換句話說,這種類型的人最有可能說出希望「改變全世界」這句話。

我使用「自戀」(Narcissism)形容一些重量級的企業領袖;可是「自戀」一詞已有約定俗成的定義,代表各式各樣自我中心的態度,其中包括優越感及權利感、缺乏對他人的同情和了解、傲慢自大等,而這些特質能用來形容這些位高權重的人嗎?今天在精神醫學界及日常口語中,「自戀」更成為利己主義、自我中心、或是脾氣不好的代名詞。但是我相信,從佛洛依德根據希臘神話創造出這個名詞以來,自戀的概念就一直受到誤解。我希望引進一個截然不同的定義,讓外界以全新的觀點看待領導,引導讀者可以由此認識生產性自戀,並且從中獲得助益。

自戀的特質

有些企業執行長固然展現出自戀的特質,卻又未必完全符合自戀的負面刻板定義,我該怎麼介紹這些人呢?這個族群想要「改變全世界」的特質,是引起我注意的原因,這種特質雖然很具代表性,卻不是屬於這種族群的必要條件。其他人可能覺得,這個世界需要改變;但只有自戀族群認定自己能夠改變全世界。我對於這個族群的定義是,他們不肯安於現狀,一心追求理想中的境界。自戀族群不會被動因應外在環境,而是積極創造環境。我曾經擔任一位自戀型執行長的顧問,他有一次告訴我:「我不是靠著聽從別人才有今天。」他話一說完,我就知道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他所謂的「今天」不一定是指主持一家營業額幾十億美元的健保公司;他的意思是他這輩子都在抗拒人云亦云。

在介紹自戀型執行長時,我如果不想提出完整的心理分析描述,最好的方式就是說:他們從來不會人云亦云。自戀族群提出願景的第一步就是拒絕現狀。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會聽到不同權威人士告訴他們該怎麼做--努力唸書、保持成績優異、穿對衣服、收看特定電視節目及電影、採用正確的態度及遣詞用字、學會一技之長、唸大學、找對人約會及結婚、抓住趨勢卡對位置、在社會上擁有特定的人脈--大部分人這麼做是為了融入社會,並在職場上出人頭地。自戀型人物就是不肯人云亦云,或者對權威人士的要求言聽計從。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酷愛讀書,或許可以解讀為他早年「離經叛道」的方式。事後來看,我們把林肯自我教育的苦學精神視為他的雄心壯志,其實這也是他希望超越農家生活的企圖。但是當時他所屬的農村文化,仍然注重農事及勞力,幾乎不在意閱讀或學習。

林肯根本沒有動機藉由讀書提升自己;事實上,根據歷史學家威爾森(Douglas Wilson)的研究發現,林肯手不釋卷,在當時被視為懶惰及叛逆,其目的是要逃避家中的農事。他的表親說:「林肯非常懶惰,他一天到晚都在看書、塗鴉、寫些人家看不懂的東西或詩。」他的鄰居曾經僱用過他,對他的評語是:「林肯懶得可以:他在我這兒打工,但老是在看書或者發呆,我常對他發脾氣。」親友認為,林肯是一個不聽從父親和老闆的叛逆小子;我則認為,林肯就是自戀型領導人,為了自己的願景,寧願不顧社會常規;而且這些願景也得不到同儕的支持或鼓勵。

對於應該怎麼安排自己的人生,林肯很有主見,雖然早年日子並不順遂,但是他仍然能夠走出負面的影響,進而實現自己的願景。時下自戀型領導人中,不少人中途輟學。網景公司創辦人克拉克要老師「去死吧」,結果被學校退學;蓋茲尚未自哈佛大學畢業就自行創業;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在未繳學費及膳宿費用下進入了里德大學(Reed College),卻從來不去上課,上述種種行徑都被誤認為是年少輕狂下的離經叛道。但是像林肯這種自戀型領導人已經超越「離經叛道」的境界,因為他們心中根本沒有可供他們背離反叛的權威。

每次介紹自戀型領導人時,我都會舉出一些實例,包括當代的企業領導人及歷史人物。但是在聽完我對「自戀」的定義後,有人還是會聯想成舊有的自戀定義:林肯怎麼會是自戀狂,他的脾氣既好,又能將心比心,更是人道精神和一國元首風範的典型。蓋茲呢?百分之百的自戀,我們都知道,他的自尊心強,喜歡把別人踩在腳下,是一個怪胎,不在乎自己的形象,而且捐出大把鈔票給慈善事業。脫口秀女王歐普拉呢?她不但能夠侃侃而談自己的懷疑和恐懼,所有人也都知道她如何走出性侵害的陰影以及深受體重過重所苦。

聽到上述各種反應後,我只有一個想法,大家仍然從負面的角度看待自戀。如果你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可能會認為自戀者是自我中心、愛慕虛榮的自大狂。不過,這些說法只能形容一些行為,尤其是不好的行為,卻無法精確描繪出人格特質。例如,你的老闆開了一家小型服務公司。他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豬頭,每當整理自己日益稀薄的頭髮時,總是喜歡打量鏡中的自己;不時要你幫他到乾洗店拿回衣服;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這裡為什麼只有我能把事情做好?」這個傢伙可能不是自戀者;他充其量只是個粗魯、自私的自大狂。

真正的自戀者具備兩種特質:一、如果他已有定見,就不會請教他人的意見,二、他很清楚什麼才是理想的境界;而這二者缺一不可。許多人固執己見,但只是為反對而反對、心胸狹窄或者自高自大,不見得是自戀。許多人也很清楚理想的境界,但最多只是所謂的萬事通或光說不練,而談不上自戀。因此,必須「結合」能拒絕現狀及能提出令人信服願景的兩種特質,才稱得上是自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