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邱正雄推薦序
湯明哲推薦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評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貪婪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
華爾街世紀
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中國熱
麥肯錫中國投資報告
引爆趨勢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打造花旗帝國(DJ0008)──金融奇才魏爾傳奇
Tearing Down the Walls: How Sandy Weill Fought His Way to the Top of the Financial World. . .and Then Nearly Lost It All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BOSS叢書
作者:莫尼卡‧蘭利
       Monica Langley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23日
定價:380 元
售價:300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08頁
ISBN:957134046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邱正雄推薦序湯明哲推薦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評



  書摘 4

建立人才庫

一九六○年代中期是華爾街的太平盛世。當時被稱為「光輝歲月」(go-go years),投資股票成了全民運動。華爾街的券商不管大小,都積極開設新據點,雇用營業員和研究人員,因應激增的需求。這種情形在下曼哈頓尤其明顯,營造商開始在當地許多紀念資本主義的莊嚴大廈之間,興建一些現代化的辦公大樓。一些歷史不長、但又貪心又大膽的券商很快進駐這些大樓。其中也包括了魏爾公司,他們在曼哈頓南端的布洛街(Broad Street)五十五號租了一整層樓。三位合夥人仍然共用一間辦公室,但面積整整四十平方呎。

魏爾公司資金愈來愈雄厚,也開始增加營業員和分析師,尤其是像當初他們這種大券商不願收的年輕人。他們挑中的第一批新人中包括李維特(Arthur Levitt Jr.),他口才便給、眼神銳利。李維特曾經是報社記者,經常涉足華爾街,從事讓有錢人作為避稅的販售牛隻工作。雖然他的父親是紐約州的主計長,但是他仍被所有的大券商拒絕聘用。他的家世、高雅的舉止、具說服力的談吐,讓魏爾印象深刻。但李維特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到魏爾這種「芝麻綠豆大的公司」上班。首先,他很快注意到,魏爾等人並不是把這份工作看成差事,而是看成他們的生命。第二,他發現這些合夥人和華爾街一些最有錢有勢的人都不熟,彼此甚至還不認識。他的觀察是,魏爾公司認為成功在於績效,而非人脈。最後就是薪水問題:年薪兩萬五千美元,遠低於大券商的起薪。不過,他只有這個工作機會,因此只好接受。

李維特幾乎馬上就後悔。他在辦公室陷入孤立。三位合夥人坐在辦公室用暗語說話,在響個不停的電話及報價機中,他們以別人不懂的手勢交談,李維特必須猜出他們的意思。原本他們在捧腹大笑,而李維特一出現時,笑聲立刻停止,讓李維特覺得自己是他們嘲笑的對象。經過幾個月的精神緊繃,李維特面臨兩難的抉擇。除非他能得到他們的注意及尊敬,否則只好走人。有天早上,他鼓起勇氣衝進合夥人的辦公室,大聲宣布,「我是承銷部經理。」魏爾、柏林德及卡特都楞住了,彼此面面相覷。公司根本沒有這個職位。除了布洛瓦的案子之外,魏爾公司也沒有參與其他承銷案。但如果李維特想當承銷經理,那麼就是他了。三個人立刻又恢復談笑,他們既未奚落李維特,也沒有鼓勵他,李維特至少還挺滿意地回到自己的位置。靠著自己的爭取,他在卡特、柏林德及魏爾公司的地位稍稍提升了。

魏爾公司雖然不按牌理出牌,但也不願破壞華爾街不成文的「規矩」,而其中一個規矩就是黑人在這一行沒有地位。一九六○年代初期,市區內的券商幾乎沒有一個雇用非洲裔美國人。但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黑人員工人數緩慢增加,到了一九六九年,估計有四十位非裔美國人擔任交易大廳信差。他們的工作是把營業員用過的打孔卡片塞到讀卡機,以登記所有的交易,算不上是有發展的工作。第一位真正在交易所買賣股票的黑人是三十一歲的席爾斯三世(Joseph Louis Searles III),他在一九七○年買下一個席位。但大家完全當他不存在,甚至把他安排在一個偏遠的位置。

鍾斯(Clarence Jones)於一九五九年從波士頓大學法學院畢業,很快就成為人權領袖金恩的法律顧問兼撰稿人。金恩發表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演說前夕,也是和鍾斯一起腦力激盪,鍾斯後來還保住了這篇演講的著作權。鍾斯也喜歡做生意,他察覺到美國黑人有個巨大的商機,是大部分大企業所忽略的。他與另外一位律師和保險公司經理共同成立了一家保險公司,鎖定黑人中產階級。當這家公司需要資金時,有朋友建議鍾斯不妨找魏爾公司,應該會比老牌投資銀行更大方。而魏爾和合夥人不只是找到財源,他們找到殖民潘恩(Colonial Penn Group of Life)壽險公司集團,願意直接買下鍾斯的公司。當然,鍾斯因此丟了工作,但魏爾公司立刻聘請他。合夥人對鍾斯的營運計畫、他三教九流的人脈、還有領袖魅力都印象深刻,於是給他一張桌子和一個電話,請他發揮所長。鍾斯很快帶進大工會的生意;甚至拳王阿里(Muhammad Ali)也曾到魏爾公司和鍾斯談生意。

女性在華爾街也是次等公民。一九六○年代,職業婦女開始增多,除了補貼家用外,也因為結婚年齡延後所致。華爾街雖然歡迎女性員工,但多半是祕書、接待員、總機等事務性工作。華爾街許多券商有個打雜的工作就是「女助理」(gal Friday),老闆叫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從幫營業員購買午餐到幫老闆夫婦訂飯店不一而足。二十一歲的麥克都瑪特(Mary McDermott)到公司來應徵時,剛從天主教女子學校畢業。她的父親是會計師,向金融圈的朋友多方打聽後,提醒女兒「沒有人聽過這家小店,你小心到了一家野雞交易所打工。」但麥克都瑪特覺得這總比到高中教英文有趣,於是接受這份工作,看看能學到什麼。在這個充滿雪茄煙、粗話,還有男性動作的環境,對一個做第一份工作的年輕女子來說,她的觀察力相當敏銳。每有新人報到,她會大致介紹合夥人的特色:「卡特負責公司大小事,每天至少會讓一位祕書掉眼淚。柏林德想為百老匯寫歌曲;算是入錯了行,但在公司有穩定的作用。李維特為人圓融,而且關係良好。魏爾不太說話,喜歡躲在自己的角落,整天看著報價單。你站在這張桌子上脫光衣服,他都不會注意。」

麥克都瑪特很快就發現自己在公司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她聽到這些男士們在討論投資概念時,發現到,雖然都是不錯的構想,但表達方式卻不理想。以她的語言和寫作技巧,麥克都瑪特可以把這些艱澀的構想轉化成簡易的英文,讓投資人容易了解。合夥人發現這種易懂的報告很有價值,因此麥克都瑪特成為公司第一位「研究編輯」,工作內容包括跟在分析師後面,隨時做筆記,然後到自己的辦公室以簡單的方式介紹這個構想。但對於身處華爾街的女性員工,這種工作已經是前進一大步了。

魏爾公司最早聘請的員工中,最重要的一位是臉皮和身材都很厚的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生柯根(Marshall Cogan)。他是天生的業務員,靠著在波士頓一家汽車經銷商賣汽車,如此半工半讀地唸完神學院。由於高盛及雷曼兄弟證券公司都不用他,柯根才透過職業介紹所進入魏爾公司。面試時,他對合夥人說了一大串大吹大擂的自我介紹,主考官如果換成華爾街老派的主管,可能會覺得唐突,但魏爾公司的合夥人不以為意。「只要他的績效有他講的一半好,就是一流的人才了,」卡特告訴其他同事。

柯根有過賣車的經驗,順理成章成為公司第一位汽車業分析師,他的實務經驗的確派上用場。他的研究顯示,在三大汽車公司中,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股價偏低。不久之後,客戶果然發現克萊斯勒股價逐漸走高。柯根投入太多精力在研究股票,而最能激發他熱情的點子就是合併與收購。

合併並不是新鮮事。事實上,美國一些最大的企業主要就是透過收購其他同業,才能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壯大,例如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及通用汽車。但一九五○年代末期及六○年代初期的合併和現在不太一樣:大企業不會吃下規模較小的同業;反而會買下不同行業的大企業。不同產業的企業結合成「集團」(conglomerates),背後的概念很簡單:專家會建議散戶持有不同產業的幾檔股票,以分散投資組合,防範某一檔股票股價重挫;企業集團也希望擁有分屬不同產業的企業,以避免單一產業不景氣造成的衝擊太大。其他動機還包括,這些企業的股價很便宜,尤其是在面臨困境之際。企業集團通常會挑奄奄一息的公司買進,趕走經營階層,以忠於新集團的經理人取代。通常會計或人事部門會由母公司的人員全面接管,以利新收購的公司早日開始賺錢。只要一般人迷上股票,創業家很容易籌措到資金,拼湊成企業集團。這些人拼湊出規模龐大但本質互異的企業帝國,成為一九六○年代金融界的名人。

這波企業集團熱,卡特、柏林德及魏爾公司也有分,一些知名要角成為公司的客戶,包括一手主導海灣西方(Gulf+Western)公司霸業的布魯多恩(Charles Bluhdorn)。布魯多恩積極收購知名企業,例如派拉蒙影片(Paramount Pictures),或者一些現金雄厚但價位便宜的公司,方便他榨取資金。柯根後來和林恩(James Ling)走得很近,林恩把一家電子零件供應商變成一家後來名為 LTV 的航太公司。他們兩人一拍即合,追求的合併案規模愈來愈大,最後把 LTV 公司帶進肉品包裝業及鋼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