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文/王群
讀了本書我有三個感覺。
看到書名,頓時產生第一個感覺:夠宏觀!
因為我總覺得,「以史為鑑」是後人把歷史當作鏡子,從中了解國家興亡的原因的意思,怎麼能和說話扯上關係呢?其實「以史為鑑」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舊唐書˙魏徵傳》中的一句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啊,這些見證過歷史興替的歷史人物的相關史料,既可以讓我們知曉朝代興替的原因,又可以教會我們說話,豈非兩全其美?說實在的,目前關於口才的書不少,但從歷史角度談口才的不多。單從命題來看,我就覺得本書有高度、有深度,很有點哲學意味,堪當「宏觀」兩字。
看到本書的目錄和頁碼,我又產生了第二個感覺:很系統!
本書共十章,有五十個案例,其中每一個案例都分五個環節闡述,可讀性很強,尤其是「五星」評價更為讀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這些案例的史料分別源自《史記》、《春秋》、《左傳》、《戰國策》、《晉書》、《新唐書》、《宋史》和《資治通鑑》等史書經典,關係到四十七位歷史人物,主線從頭至尾清晰可見——口語傳播學:傳播語境、傳播態勢、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傳播目標、傳播手段、傳播角色、傳播對象、傳播心理等。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軼事。曾有人問邱吉爾:「敢問閣下,兩分鐘演講,要多少時間準備?」邱吉爾答:「半個月。」又問:「五分鐘演講呢?」答:「一星期。」再問:「一個小時呢?」答:「無須準備。」邱吉爾的幽默旨在說明一個道理:演講要做到言簡意賅而且精彩絕非易事,真正長達一個小時的演講卻無須準備其實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沒有明確的學術思想為制高點,沒有完整、合理、縝密的結構框架為支撐,沒有一年半載的焚膏繼晷、篝燈呵凍,要完成這樣一項大工程的著作豈不是天方夜譚?
仔細閱讀了整部書稿後,我又產生了第三個感覺:挺實用!
我體會到書中這些歷史人物從四個層面教會了我們如何說話:一、要有智慧,二、要明原則,三、要懂策略,四、要重語言。其中第一個層面「要有智慧」顯然是重中之重。
我覺得書中歷史人物的智慧體現在以下五點:
一、能做到「先知獨見,不惑於事」。
漢代班固在《白虎通義》裡說:「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智者雖然身處社會動盪之中,卻憑藉著眼力,看得早,看得明,不被假象、表象所迷惑。從這個角度來說,書中歷史人物的「智慧」得到了最準確的體現。
二、能做到「遠見未萌,避危無形」。
司馬遷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寫了一句話:「蓋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有智慧的人對未來具有準確的預測,看問題具有超越常人的眼光,對世事具有透徹的領悟和理解,對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具有深刻的體察。從這個角度來說,書中歷史人物的「智慧」得到了最生動的體現。
三、能做到「明辨細別,見微知著」。
《中庸》裡說:「慎思之,明辨之。」智者說話,當頭腦清醒,可圓通自如,盡得事之體要。智者對現象的觀察,對線索的梳理,對邏輯的推斷,對規律的把握,善於從相似中尋找差異,從區別中發現關聯,從凌亂中找到頭緒。從這個角度而言,書中歷史人物的「智慧」得到了最鮮明的體現。
四、能做到「巧妙應變,見機行事」。
杜牧為《孫子》這本書作注時寫道:「兵家者流,用智為先。」《鬼谷子》一書有「釣語」一說,清人俞樾解釋為:「『釣語』謂人所隱藏不出之言,以術釣而出之。」在得失和進退之時能敏捷把握並創造機會,巧妙地化解危機。從這個角度而言,書中歷史人物的「智慧」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五、能做到「善於傾聽,耳聰目明」。
俗諺說:「愚者自以為是,智者善聽人言。」西諺也說:「雄辯是銀,傾聽是金。」傾聽是一門溝通的藝術,也是一種溝通的態度,更是一種溝通的智慧。傾聽能幫助表達者看清問題的本質,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從這個角度來說,書中歷史人物的「智慧」得到了最恰當的體現。
說到智慧,我想說說林毅與我的關係。他在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讀博士班時,我是他的老師;我在擔任上海市演講與口語傳播研究會會長和名譽會長時,他擔任副祕書長和祕書長。我長他三旬有餘,我們曾一路攜手同行,為口語傳播研究全心全力付出,做了不少事情,包括一起做研究、做課題。數十年來,他的穩健、踏實、勤奮,特別是他在處世和做學問中表現出來的智慧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能將學理和實踐有機嫁接,能將歷史和現實巧妙結合,本書的成功付梓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最後請容我倚老賣老說點話。受限於篇幅,本書的史料主要集中在先秦兩漢,尚未反映歷史的全貌,只能說這是一部「斷代史」了。《口才的力量》這研究還在路上,期盼林毅能進一步擴大歷史範圍,獲得更新、更大的成果!
承蒙重托,認真談點感受,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