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人世界生存邏輯(VW00052)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溝通管理
叢書系列:優講堂
作者:武敬凱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8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786263746596
|
|
|
|
線 上 試 閱
|
|
|
【作者序|內文摘錄】
|
▼
作者序
作者序/請別把讀書和學習,當成「大腦自慰」
等等! 我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樣,看書的時候有個習慣,就是不習慣去看書中名為「序」、「前言」或是「開場」的篇章,因為多數在這個章節書寫的內容,都是一些讀者壓根兒不需要知道的陳詞濫調,所以我不會在這浪費你太多時間,主要是想避免你花錯冤枉錢,所以容我先把話在前頭講明──這本書不適合不接受多元觀點的人看。 如果你看書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更多同溫層,而不是吸收更多元的資訊、意見或觀點,以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那麼這本書絕對不適合你,如果要我講得更精準直白的話,應該說你其實不是想看書,也不是學習,你只是試圖找尋其他人,為你不見得正確的思想來背書罷了。 我保證你看完這本書一定會有收穫,我會嘗試用非常直白且不廢話的方式,傳遞給你我認為重要的知識,不過這本書的內容很有可能會毀了你的三觀,事實上,我認為讀書或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毀三觀」。 這本書會帶你用理性及邏輯推理,釐清人生中可能會面臨的挑戰,當然,如果光是這麼說,就難免淪為嘴砲,所以這邊想跟你分享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為什麼會有恐龍法官?》的部分內容。假設有一個統計結果是這樣的:「在非自撞的車禍中,超速的人,死亡率往往會比未超速的人高出90%。」看到這個結果,我相信多數人會認為,如果想要減少發生車禍的機率,那肯定就得開慢點對吧?車子開慢點,用常理推斷,那是肯定能減少在車禍中的死亡率沒錯,但問題就出在「是超速的人死亡率比較高,還是闖紅燈的人死亡率更高呢?」這個統計結果,非常有可能存在一個嚴重的錯誤,原因在於它忽略了事件的「情境」。 仔細想想就會知道,先姑且不論事發原因,車禍中的死者與活者,在權利上本就是不對等的,因為死者並沒有話語權,所以當警察問起車禍兩造之中活著的那位:「請問為什麼會發生車禍?」道德感低落,或是一時緊張的人,為了規避責任,肯定會找理由說:「會發生車禍是因為對方車速太快。」難道死者有辦法辯駁說:「其實是因為對方闖紅燈」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道路監視器覆蓋率不高的國家,就很有可能透過口供、訪談,而得到這樣的錯誤統計結果,這就是一種不理性的直覺推論。 好,現在你大致理解了這本書的作用,簡白的說,就是希望用理性的方式跟你傳達我認為正確的資訊,盡我所能幫助你成為一個具備媒體識讀、邏輯思維能力的人,成為汙流之中的「人間清醒」,而之所以稱之為「人間清醒」也就這意味著,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是跟大眾的普遍共識相左的,但如果你清楚心理學上的「羊群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那麼你便會清楚「相左」並不等於「不正確」,甚至,大多人認為不正確的事,只有你認為正確,那麼你反倒很有可能鶴立雞群,就像Elon Musk當初想上火星,但一堆人覺得他是瘋子一樣。 如果要我試圖證明我的思考是否具備一定程度的正確性,那便是我年紀不過三十,但曾經擔任數家台灣市占率前三的公司的行銷顧問,時至今日也受邀完成了五百場以上的講座跟課程,如果我的想法真的是垃圾的話,那麼正確的姿態,應該是被市場給淘汰才對,但很慶幸的是我活下來了。 之前在網路上曾經發佈過一支影片《為什麼小資族比有錢人更愛亂花錢》,現在還掛在我的Facebook粉絲專頁上,有兩百萬以上的觀看次數,裡面依然存在一些對於某些人而言「毀三觀」的結論,但是很多我原先認為是自己「原創」的觀點,總能有幸在某時某刻,偶遇某個學者提出過的理論,能替我的奇思妙想進行背書,例如影片中提到的核心觀念:「不管你是月薪三萬還是月薪十萬,都很難能在台北買到房」,我們可以藉用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曾經提過的「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來進行合理解釋。 好,現在你也大致理解我文字的風格了,我習慣提出一些理論及方法論來面對問題,如果你認為理性的人很討厭,那麼你很有可能買錯書,但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情緒只能製造問題,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認為學習理性思考,還是挺必要的。 言下之意是,如果看完這本書之後,很榮幸能讓你認同我的觀點,那麼你可以理直氣壯地收藏這些有用的資訊,必要的時候拿出來向人展示,因為我會向你提出合理的論證及科學理論,而我相信多數人在看完書之後,應該會在一時之間,難以接受我提出的反人性觀點,即便我提出的論證合理,並且有理論背書,那麼也很棒,如果你選擇接受了全新的觀點,也就意味著你的思考得到了翻轉,如果你反對了也沒關係,這意味著你可能比我聰明,甚至比多數學者都還聰明。 法國哲學家盧梭曾經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而這個枷鎖,正是受到人類普遍存在的「證實偏差」(Confirmation bias)所影響,也就是多數人傾向去接受那些自己已經認同的觀點,而不願意接受那些即便正確,卻跟自己不同的想法。作為一個文明人的正確姿態,我認為可以帶著像是逛動物園的心態來閱讀每一本書,而看書的目的,僅僅是到別人的「腦袋百貨公司」逛一圈,有用的、喜歡的,那就帶走,沒用的、不喜歡的,那也大可不必跑到人家家裡去拉屎撒尿,起碼你了解到原來世界上還存在這麼一派人,竟然是「這麼思考的」,就商業的角度來看,起碼稱得上是「搜集數據」;而就成長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正是學習的目的。 我一直認為,對於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共鳴的本質就是講幹話」,因為要能產生共鳴,前提是那是你「已知的內容」,而所謂的「幹話」,就是聽完之後,對人生不見得有幫助的內容,依照這個定義來看,假設我們只願意學習「已知的內容」,讓自己產生「共鳴」,就等於是在學習講「幹話」,那麼學了再多也不會有半點成長的。有些人之所以讀書,並不是為了求得多元的觀點跟新知而讀,他們僅僅是為了找到足以成為他認知世界裡正確性的一種保障,這些人稱為「功能性文盲」,對我來說,這些人並不是在讀書,這恰恰只是在進行「大腦自慰」而已,依照這個邏輯來看,我們學習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毀三觀」,進而優化重建我們的三觀嗎?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真正」熱愛學習的人。 想寫書已經想了三年,但三年之後才寫出第一本書,無非為了一個目的:「累積足夠的失敗經驗。」如果說人世間可能面臨的失敗有一百種,那麼每當我們失敗的次數越多,避免失敗的能力就越強,所以這本書撰寫的內容絕對不是什麼「成功學」,更不會餵你雞湯,而是滿滿的雞腿,就算肚子再撐,也希望你能面對現實努力吃下去,面對感情、工作、人際,我已經替你失敗過一遍,所以期望你看完書,能在未來減少失敗的機會,讓這本書陪你走過人生的重要關口。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