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
序 1
序 2
序 3
前言

譯 者 作 品

春藥
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
歐元世紀
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
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
愛因斯坦的詭辯:解開十二個物理學的迷惑
EQ成功學
洗錢
非軟性趨勢:24種引爆生活革命的科技
紙老虎:全球報業大亨

投資理財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存債致富:每月3000元,輕鬆投資債券抗通膨,穩穩賺,資產不縮水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無疆界市場(BE0037)
Market Unbound : Unleashing Global Captalism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投資理財
叢書系列:NEXT
作者:洛威爾.布賴恩、黛安娜.法雷爾
       Lowell Bryan ; Diana Farrell
譯者:汪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11月18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12頁
ISBN:9571324299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序 1序 2序 3前言



  前言

泰德.賀爾(Ted W. Hall,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諮詢委員會主席)

1980年代末,布賴恩和我以及麥肯錫的幾位同事,開始注意到一種令人困惑的現象,正在全球經濟體系中蔓延開來。經過多方研判,我們發現企業的世界正在快速改變,而且這個改變趨勢潛伏於新產品、新市場、新組織模式、新科技、新競爭威脅中,擴及每一個工作層面。

然而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儘管商業世界日新月異,但是我們對於全球經濟運作的認知,卻和二十多年前布賴恩和我在麥肯錫剛相識時一樣相差無幾。更有甚者,這些深植人心的傳統價值觀(conventional wisdom)已經阻礙觀察,讓我們對全球經濟產生錯誤的結論:大部分人仍然相信資金短缺將阻礙世界經濟成長;日本和德國透過高儲蓄率發展出一套新經濟模式,可繼續維持高經濟成長;美國的經濟模式已經過時,其資本市場阻礙了長期投資的效率等等。其實,上述觀察不但毫無事實根據,而且我們在為客戶發展工作策略時發現,那些所謂「事實」的觀察其實完全走錯誤的。換句話說,傳統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式比起世界經濟的現實,已經相差甚遠,必須加以修正才行。

本書的目的正以此為出發點,嘗試為全球經濟創造一個比較有事實根據的新「價值觀」。布賴恩過去多年來對美國銀行體系的「傳統價值觀」大事撻伐,並曾寫成《分解銀行:對經營困難的金融業的省思》(Breaking Up the Bank : Rethinking an Industry Under Siege)和《破產:重建金融體系的健全與獲利》(Bankrupt : Restoring the Health and Profitability of Our Banking System)等著作。不過,這本新著不同,是以布賴恩和法雷爾在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個研究計畫為出發點,對象已超過銀行,而達到全球經濟的所有層面。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是1990年成立在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旗下的獨立研究集團,其主要目的是獨立研究,並且對全球重要經濟、社會、地域經濟議題提出看法。我們嘗試幫助企業客戶的領導者了解全球經濟進化的過程,使他們得以強化企業表現,增加競爭力。同時,我們也嘗試在國家及國際層面,建立一個有助於公共決策的事實基礎。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從研究中發現,政府的政策與規範與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之間,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在研究所同仁全體努力下完成的這本書,結合了兩個基本上並無交集的學門:經濟與管理。經濟學家對日常困擾資深管理人員的問題,幾乎一無所知,而管理人員則缺乏時間,也沒有動機去深究全球經濟中的大議題。因此兩者均無法獲知全球經濟的全貌。我們一方面汲取學術研究上的嚴謹和寬廣,另外一方面運用了多年個案研究累積而得的豐厚企業和管理知識,結合兩者,完成了這本經濟學家或資深經理人均無法單獨完成、但卻十分需要的書。

本書在研究階段也採取學術與實務並重路線。布賴恩和法雷爾領導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旗下一批顧問,在前美國財政部長、現任哈佛甘乃迪管理學院教授羅伯特.格洛伯(Robert Glaober)為首的學術小組指導下,針對全球資本市場進化過程,做了長達一年的研究。我們的學術小組指導人還包括哈佛大學的法蘭西斯.貝特(Francis Bator)、曼罕大學(University of Mannheim)亞克瑟.波蘇潘(AxeI Borsch-Supan)、前布魯克金研究所研究員、現任總統經濟顧問團一員的馬丁.貝立(Martin Baily)、獨立投資顧問裘.格理勒斯(Joe Grills)等人。我個人也非常榮幸參與指導小組的工作。負責領導研究小組事務性工作的法雷爾,表現出卓越的組織能力及學術智慧。工作小組則在麥肯錫金融研究中心(McKinsey Financial Institutions)的贊助下,吸收全球各地研究員的寶貴研究成果,並在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主任比爾.路易斯(Bill Lewis)原來的研究基礎之上,完成這個大議題的探討。整體研究成果最早於1994年11月,以研究報告形式出版,題目是《全球資本市場:供應、需求、價格及配置》(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 Supply, Demand, Pricing and Allocation),在商業界中引起相當大的迴響,獲得《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的重視。

法雷爾和布賴恩覺得光僅出版論文報告不足以反映我們對這個議題的關心。而且客戶、媒體和同事在重視這個議題的同時,也覺得我們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世界改變的速度如此之快,在不遠的未來,我們的世界便將與過去完全不同了,不論金融市場或實質經濟都受到改變的衝擊。新的經濟結構蓄勢待發,對未來企業的競爭與發展將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然而,大部分的經理人至今尚無法從日常生活中抓住改變的趨勢。於是,布賴恩和法雷爾勇敢地承擔下這份工作,透過本書,闡釋了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搜集到、對各種行業的資深經理人都有用的資訊,並將他們對全球市場進化的過程和未來遠景的觀察一併加入。

在上述同仁和學者的努力下,完成了這本嚴肅的書。一方面本書的目標為分析「全球資本市場」這個難解的主題,透過嚴謹的資料搜集與學術分析,為企業領導者做深入淺出的闡釋,並對過去企業界的一些公認與默許的假設,提出大膽挑戰。

這裡所謂的企業界的假設,亦即工業革命後在經濟上的共識:這個世界是由許多封閉型國家經濟體所形成,每個經濟體均有其獨特的生產因素,競相生產貨品,並互相送至對方的領土。每個經濟體內國民的生活水準,取決於該國家生產效率與外銷能力。各個國家政府透過貨幣與金融政策,決定性地影響該國的經濟發展與情況。

從這個基本架構中,發展出許多的經濟「常識」;例如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是一種零和遊戲,提高儲蓄率乃增加投資實力、改善國內經濟的唯一方法等等。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企業及政府領袖會根據這個基本架構思考、闡釋他們的所見所聞。然而這種思考方式本身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因為它所依據的基本架構在1860年、甚至1890都還管用,但到了1910年便已開始崩潰,到今天更幾乎與現實脫節。然而,大家卻仍然無法擺脫這種思考箝制。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研究結果,就在嚴肅挑戰以封閉國家經濟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在本書中,法雷爾和布賴恩提出一個完全相反的理論:各國資本市場無可避免地融合為強有力的單一全球市場。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通訊與精準計算的成本已趨近於零,而資本市場正以令人難以喘息的驚人速度,朝向亞當.史密斯所預測的單一市場條件邁進。這個新興的資本市場不但擁有巨大的分析力,更有豐富的資訊為後盾,使得所有參與者終於能將經濟理論家多年來描繪的「孤立風險」(isolating risks),化為現實操作的一部分。同時,新科技將資本市場的知識無遠弗屆地推廣至世界每個角落,使得市場不再有任何單一的主導力量,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融為一體,將富裕國家裡中生代的儲蓄帶至遙遠的風度,幾乎脫離世界任何國家政府的管制。

創造這個全球整合過程的背後動力,來自於已開發世界中不同國家的生產力差異,以及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差異。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針對這些差異,做過非常詳盡的調查研究。不過,我們一直沒有深入研究全球資本市場如何能使各種不同型態與大小的企業同時努力追求縮小差異。布賴恩和法雷爾在本書中以強有力的觀點提醒讀者,拉近國家生產力差距是今日世界最大的商機所在。為各個企業發展策略的資深經理人,以及為人民謀求最佳經濟機會的政府決策者,均應嚴肅考慮本書提出的看法。

全球資本市場帶來的改變將是全面性的,也是未來經濟型態由國家經濟轉型至全球單一經濟系統的主要力量。本書對這個經濟轉換的學術基礎、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有明白的交代,值得鄭重推薦。

 
作者序序 1序 2序 3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