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評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知識經濟時代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
華爾街世紀
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中國熱
麥肯錫中國投資報告
引爆趨勢
我的財富以秒計:無線通訊鉅子麥考傳奇

投資理財

【類別最新出版】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存債致富:每月3000元,輕鬆投資債券抗通膨,穩穩賺,資產不縮水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看漫畫零基礎學會 資產配置:讓你「沒事總有錢花,有事不怕花錢」


貪婪時代(BE0063)
Devil Take The Hindmos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投資理財
叢書系列:NEXT
作者:愛德華.錢思樂
       Edward Chancellor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10月25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8頁
ISBN:957133002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評



  前言

最後一隻老鼠

當我年輕的時候,別人叫我賭徒;等我活動範圍擴大以後,就變成了投機客;現在,大家稱我是銀行家。其實我始終如一,做同樣的事。

——銀行家凱索爾Sir Ernest Cassel, banker to Edward VII

投機的問題,從不曾像今天這樣引人注意。很多現在的金融和經濟新聞,如外匯危機、股市泡沫、崩盤及科技創新,幕後都隱藏著投機的推手。在美國,每天有數百萬投資散戶進出股市,199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應該是大量熱錢流入股市的結果。熱錢使新公司能夠取得資金,老公司能夠合併,同時鼓勵企業投資,投資人也敢花掉部分從股票賺來的錢。一個景氣大泡泡已經在我們眼前吹起,它的穩定當然值得憂慮。

談到投機問題,看法分歧。許多政治人物,包括好幾位亞洲人士都警告,全球經濟已經變成投機分子把持的人質。他們認為投機客是寄生蟲,被貪婪和恐懼驅使,製造金融危機,並且借機養肥自己,這些人是本位主義,情緒的奴隸,時而高興、時而沮喪,充分反映群眾心智有限的一面。國家若要富裕,必須管好這頭野獸。但另有一些人,主要是西方經濟學家,看法截然不同。他們主張,投機基本上是一種動力,資本主義適當運作不可缺少的力量。根據這種觀點,投機客扮演新資訊導管的角色,不論是最新的通貨膨脹數字或颶風影響咖啡收成,都透過他們反映在價格上。如果沒有投機者的存在,市場會充滿瓶頸,經濟危機更常出現。此外,像網際網路之類的新科技,開始之時都得仰賴股市投機才能起步。這些經濟學家表示,壓制投機者,資本主義將喪失活力。

.投機要如何定義?

儘管引發無窮的討論,投機仍是一個隱晦不明的概念。 18 世紀末期,投機只具有經濟意涵,但即使如此,這個名詞就已經非常不精確了。當時擔任英國議員的銀行家柯布魯克(Sir George Colebrooke)囤積用作染料的明礬想壟斷市場,結果失敗破產,英國作家華爾波爾(Horace Walpole)在一封1774年 5 月 1 日寫的信中,形容柯布魯克是「投機買賣的受難者」。兩年後,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談到突然致富時說,「有時這是……所謂的投機買賣造成的。」然而亞當.史密斯口中的「投機商人」不是金融操作者,而是「從事不正常、非現成或大家熟知的生意」的企業家,今年買賣穀物,明年交易茶葉,看好那一門生意有獲利力,就投入那門生意,一旦利潤減少,立刻跳到另一行去。

對亞當.史密斯而言,投機客的定義是,隨時準備追求短期利益的人;這種人的資金不時流動,不像規矩的生意人,資本多少是固定不動的。凱因斯承襲此一觀點,他形容「企業」是「預測固定資產一輩子產能的活動」,「投機」則是「預測市場心理的活動。」

投機常被定義成從市場價格變動牟利的企圖,因此,為了預期投資利益而放棄現行收入,當然是投機行為。投機是積極作為,投資則是消極行為。按照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 A. Schumpeter)的說法,「投機客和投資人的不同,從見到股票價格變動的利潤,有無交易意圖,即可分辨。」但兩者間分野只在一線之間,有時失敗的投資會被按上投機的帽子,而成功的投機搖身一變就享有投資之名。華爾街的一位幽默人士許衛德(Fred Schwed)說過,分辨投資和投機,就好像告訴煩惱的青少年愛情和熱情是兩回事,即使他了解兩者確實不同,但還是無濟於事。許衛德最後結論,投資和投機可以分開,前者的第一目標是保存資本,後者的原始目的則是增加財富。如他說的,「投機是種用錢滾錢的努力,可能不會成功;投資則是防止錢變薄的努力,通常應該奏效。」

這種定義上的困擾,也發生在區別投機和賭博上。壞的投資可能被認為是投機,而執行不善的投機,常常被說成賭博。美國金融家巴路克(Bernard Baruch)有次被財政專家摩根(Pierpont Morgan)當面斥退,只因他用「賭博」一詞來形容某項商業計畫。巴路克認為「沒有任何投資不含風險或賭博成份。」投機心理和賭博幾乎是一體兩面,兩者都是危險的沈溺習慣,都夢想發財,經常會有欺騙行為,而要成功,必須能夠控制情緒。

投機對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事情,不過它還是有其原始的哲學意義,簡單之,它在沒有紮實的事實基礎上做反應或推論。根據 17 世紀的定義,投機者必須是極度喜歡觀察和研究的人,炒作金融的人要像煉金術士一樣,不斷建構深奧難解的理論,試圖把紙變成黃金,正常狀況下不會成功。投資人偶爾也會尋求占星術或靈媒協助,即使今天,紐約也有一個占星家基金,基金經理人保證「運勢來到自然賺錢」。

人面對不確定時,難免向不可知的力量求助,金融的不確定,名字就叫「風險」,經濟學家據此區分賭博和投機。賭博刻意製造新的風險,目的在娛樂刺激;投機則設想在資本運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風險。換句話說,賭徒在一匹馬身上下注時,他替自己也替莊家製造了風險;而投機者買進某種股票時,只是把現存的風險轉手而已。投機風險比投資要高。保險分析專家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宣稱,投資要求「保留安全空間」,即使碰上事先無法預見的不利情況,也能夠保住本錢。資訊不全或隨興的投資,都較花時間分析獲利潛力的投資來得投機。葛拉罕還說,借錢買股票通常是投機。資本家面臨的選擇,一端是謹慎投資的風險,另一端是大膽的賭博,而投機介於兩者之間。

現代經濟理論主張市場本身有其效率,投機者只不過是理性的經濟媒介,意圖擴張自己的財富,投機的歷史頗為無趣。在有效市場的世界,沒有所謂的動物本能或群眾直覺,也沒有貪婪或害怕,或者隨波逐流的投機者及「非理性」的投機泡沬。然而投機者在不同年代的活動,在我看來多彩多姿,動機多樣,而且結果非比尋常;經濟學家描述的任何活動都無法相比。我的方法比較接近麥凱(Charles Mackay)。他是狄更斯的朋友,《非常普遍的幻想和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 1841)一書的作者,最先敘述當時鬱金香投機熱潮、密西西比投資瘋狂和南海發財黃梁大夢的經過。麥凱認為,投機瘋是社會偶爾向大眾幻想及群眾瘋狂屈服的證明,「前人說得好,我們不妨把人想成牲口,會成群發瘋,恢復理智的時候,卻是一隻一隻的清醒。」

麥凱對於投機熱潮的敘述,是迄今唯一看得到的記載,雖然我認為現在是更新此一經典作的時候,但我無意總述一部投機史,因為這樣的一本書可能龐雜重複,永遠沒有辦法收尾。我將專心處理現代主要經濟強權的投機事件,從 17 世紀的荷蘭共和國到1980年代的日本,不時看看今天的投機情形。我相信唯有放進社會脈絡裡,才能真正看清投機的面貌。投機史不能只描述經濟事件,還須兼及社會發展狀況。政治人物對投機的態度和作為特別重要,因為管制市場的法律,都由政府架構和執行。很多時候我們發現,政客會刺激投機熱,以從中得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保有麥凱的熱忱,這樣讀者才會贊同他的觀察,即「投機問題能夠激發的興趣,恐怕有的小說家都不敢企望。想想看,整群人擺脫理性的束縛,瘋狂的追逐發財夢,固執的拒絕承認美夢不會成真,直到被鬼火誘入迷途,陷入泥沼無法脫身為止。這樣的景象會乏味或無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