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評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知識經濟時代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
華爾街世紀
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中國熱
麥肯錫中國投資報告
引爆趨勢
我的財富以秒計:無線通訊鉅子麥考傳奇

投資理財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存債致富:每月3000元,輕鬆投資債券抗通膨,穩穩賺,資產不縮水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貪婪時代(BE0063)
Devil Take The Hindmos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投資理財
叢書系列:NEXT
作者:愛德華.錢思樂
       Edward Chancellor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10月25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8頁
ISBN:957133002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評



  書摘 3

.吹泡沫:投機的寓言及傳奇

危機爆發後,外界對鬱金香由愛生懼,就好像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後,一般老百姓對股票望之生畏。據說,藍登的生物教授佛斯提爾斯(Evrard Forstius)每看到鬱金香,就不自主地會以手杖攻擊鬱金香。這股投機風潮讓人能夠不勞而獲,毀掉了卡爾文教派的工作倫理。就像「老實說」在《對話》所說的:「如果能夠以這種方式賺錢,商人何需販售任何樣式的產品、或者冒險到海外銷售商品、兒童也不需要學習技藝、農民也不需要播種或在田中辛勤工作、船長不需要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討生活、軍人也不需要為了微薄的待遇冒生命的危險?」

此外,投機讓有些人一夕致富,有些人一貧如洗,顛覆了不同社會階級的關係。「貪財」就觀察出投機客「一個比一個趾高氣揚。」鬱金香以往被當作金融投機的工具,如今搖身一變,變成代表豪華、腐敗及奢侈,就像在荷蘭畫家的描述中,骷髏頭、砂漏及書籍的刻板印象。在維斯契的徽章中,鬱金香也成為傻瓜的象徵,它那種曇花一現的美感,對於輕忽者是一種誘惑的幻象。另一個空虛的代表就是人生中逐漸消逝的泡沫:也就是羅馬歷史學家瓦洛(Varro)所宣稱的泡沫中的人。泡沫快速膨脹,讓參與泡沫的人士歡欣鼓舞,更突顯自已的英明睿智,但泡沫隨即消散破滅。泡沫不是空氣就是風,就像 17 世紀荷蘭以「空氣交易」形容期貨交易,一幅現代版畫也以馬車上的花卉作為隱喻,後來更引申為股票經紀商惡意「拉抬股價」的技倆。不過,直到1720 年代南海公司的「泡沫」出現,才開始以泡沫的比喻形容過度投機炒作的歪風。同時,鬱金香本身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先綻放爭奇鬥艷的顏色,就在花瓣綻放的時候,整株花卉也突然枯萎,再重新回到下一個自然循環。

鬱金香風潮也傳出許多奇聞軼事。最有名的就是大仲馬的《黑色鬱金香》:

哈倫花農會社聽說,海牙的補鞋匠成功培育一株黑色鬱金香,他們請他割愛,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雙方以1500個金幣成交。但前者得到這株黑色鬱金香後不久,就把它丟在地上用力踩踏。補鞋匠聞訊前來抗議時,會社人士罵他「白癡,我們也有一株黑色鬱金香,幸運之神再也不能眷顧你了。當初如果你開口要一萬金幣,我們也會答應給你的。」痛苦的補鞋匠,對得而復失的一場財富懊悔不己,倒在床上抑鬱而死。

事實上,不可能培育出黑色鬱金香,最多只能培育出深棕色的鬱金香,不過,這則故事突顯鬱金香熱潮下揭開的腐敗及貪婪。黑色鬱金香和後期其他的軼事也成為現代投機史的一頁。在「密西西比州泡沫」(Mississippi Bubble)中,也有很多馬車夫成為暴發戶,自已買了新馬車後,卻得意忘形,還是習慣性地爬上馬車供僕役坐的座位。同一時期還有另一個故事,某位醫生為老婦人檢查脈搏時,不斷自言自語,「老天爺,它下滑了,下滑了」,幾乎嚇死這位婦人,直到她發現醫生講的是密西西比公司股票,而不是她的心跳次數。從南海公司泡沫到1929年的股市大崩盤,更有很多投機客自殺的誇張消息。

這些故事成為金融市場上的街談巷議,市場本來就是以謠言為生,非常適合這些耳語流傳。就像中古世紀例子,這些軼事包含七死罪(包括驕傲、憤怒、嫉妒、慾望、貪食、貪婪及懶惰)的比喻,以及源自人類輕信他人的愚行。這些在在反映一般人因投機引起侵蝕道德的效應,而存有質疑的心理。金融炒作風潮似乎會顛覆社會次序(馬車夫購買自已的馬車)、打擊工作倫理(因此才會出現醫生未盡職的故事),甚至讓一般人墮落。

泡沫的軼事仍有警世的作用,提醒世人不要落入投機的陷阱。英國籍記者費爾德斯(Christopher Fildes)最近提醒《旁觀者》(Spectator)的讀者(1996年7月19日),在1980年代末期房地產市場高峰買進房子的人,「已經學到痛苦的教訓,房地產多頭市場是很危險的幻象,但他們似乎更容易健忘。事實上,任何市場的最愛,過了氣後,就很難翻身。甚至當今的荷蘭,對黑色鬱金香的需求仍然不大。」對於後世的投機客,這些陳年軼事的意思很清楚:毋忘黑色鬱金香!也別忘記被摩天大樓壓住的善男信女!千萬小心!

.傻人傻事?

很多知名的歷史及財金書籍都載有鬱金香的軼事,包括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寫的《英格蘭史》(History of England)、巴吉特(Walter Bagehot)的《倫巴街》(Lombard Street)、麥凱(Charles Mackay)所寫有關投資熱潮的暢銷書,《一般人的錯覺及群眾的狂熱》(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1841年),反而讓部分人士懷疑是否真有鬱金香「狂熱」出現過。美國經濟學家嘉伯(Peter Garber)指出,鬱金香軼事虛偽不實,令外界對熱潮已經不再百分之百相信。他也指出,有關鬱金香軼事的各項證據,包括《貪財和老實說的對話》都應該被視為是官方宣傳,外界應該抱持懷疑的態度。他宣稱,鬱金香風潮只能算是合理的投機活動,而非熱潮。根據這種看法,花價昂貴有其理由,因為球莖可以產生花卉,彌補未來價格下跌的損失。他也發現,鬱金香價格的變化口其他名貴花卉球莖一樣,有固定的模式:時髦新品種的第一個球莖,售價一定較貴,等到這種品種日益普遍,或者加入爭奇鬥艷的新品種,售價勢必快速下滑。 18 世紀的荷蘭一度流行風信子,這種花卉的價格也曾經狂升濫漲過。根據這項理論,所謂的鬱金香「熱潮」,只不過是一種價格起伏原本就很大的時髦商品,需求一時增加而己。

這種大膽為歷史翻案的論證能夠經得起檢驗。嘉伯的目的是力挺經濟思潮中的「效率市場」學派,這個學派認定,無論是鬱金香或是股票,市場價格永遠能夠反映泡沫或熱潮真正的價值。《對話》給外界的印象雖然是正反俱陳、且能分析1630 年代的鬱金香市場。兩個虛擬角色之間的對談,也是記錄事件的傳統手法。雖然語意帶有反對投機的道德訊息,文中卻不包含任何麥凱或其他人為文常用的鬱金香軼事。縱使承認《對話》是官方宣傳,但投機風潮後的危機的確也需要類似宣傳。

由於直到 19 世紀世人才了解,鬱金香花瓣不同顏色的原因是病毒攻擊球莖所致,因此,不能以投資人的「理性預期」,解釋鬱金香球莖的高價。奧古斯都品種的球莖既不是花卉,也無法連幾年都生產下一代的球莖,更不能擔保下一代球莖和上一代一樣特殊,甚至下一代可能回歸到普通的品種。當時社會並沒有切花市場,因此鬱金香也不能每年都產生現金收益(或股利)。此外,嘉伯雖然發現其他花卉也有價格暴起暴落的現象,例如風信子,但不能證明沒有鬱金香泡沫。相反地,我們可以說,後來出現「泡沫」,正足以顯示荷蘭的花卉市場就像股票市場,尤其容易受到投機熱潮的感染。甚至嘉伯也承認,普通品種的球莖價格也飆升到「難以解釋」的高檔,在泡沫末期上漲二十倍。(他歸咎於當時爆發的腺鼠疫,導致一般人世界末日降臨的心態,助長「不合市場基本面」的投機風潮。)我們會進一步說明,1636 年冬季購買變種或普通品種鬱金香球莖只是基於希望,而非理性的預期,只希望能夠盡快以更高價賣給「更笨」的人。簡單來說,「投機熱潮」相當貼切地形容荷蘭1630 年代中期的鬱金香市場。

鬱金香交易提供很多人投機企業股票以外的選擇。鬱金香和股票市場在很多方面都頗為類似。鬱金香球莖存有很多變種,和後世股票市場有很多種類的股票類似,高價變種球莖扮演「績優股」(或1970年代初期所謂的五十種核心持股),普通品種的球莖則代表「低價小型股」(penny stocks),能夠吸引財力不夠的投機客。鬱金香的「空氣交易」類似於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期貨交易(麥凱所謂鬱金香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說法不正確),鬱金香會所內的交易模式,也很像紐約股市 19 世紀初期的股票拍賣制度。

鬱金香熱潮和後來股票市場的熱潮很類似。珍貴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大漲,吸引新手進入這個市場,引爆鬱金香熱潮,股市多頭行情也是特定類股的股價狂漲後引起的,無論是 1840 年代的鐵路類股或1920年代的汽車類股,都足以吸引外界進場投機。多頭市場另一個常見的特色就是熱潮持續不斷,吸引投機的股票品質卻每下愈況。水漲船高,甚至最不堪下水的船也一樣會被墊高。鬱金香熱潮也一樣:奧古斯都的投機熱潮移轉到普通品種的狂熱交易。鬱金香熱潮的特質,在後來的股市多頭市場中也常見到:謠言帶動價格走揚,透過期貨及紙上信用,融資大幅擴張,投機客揮金如土、毫無理由的恐慌心態導致價格突然飆漲、政府起先消極被動,後來的干預才跚跚來遲。

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 A. Schumpeter)看出來,新產業或新技術引進時,投機熱潮才會應運而生,一般人高估前者潛在的獲利,太多資金投入新產業。 1630 年代的投機客受到鬱金香新推出的吸引,認定可從此開創荷蘭的花卉產業,如今的規模也的確是全球最大。若是如此,這些投機客和後來許多投機客一樣,他們的遠見都不會獲得實質的好處。小說家布肯(James Buchan)指出,投機客對時間的錯誤觀念,糟蹋了他們的遠見:「股市大多頭想把未來濃縮在短短幾天,忽視歷史長期的軌跡、希望現在就能兌現未來的價值。」結果,未來經常比投機客希望的更難預測。

也許和鬱金香熱潮最相似的就是科威特1980年代初期的曼納克(Souq Al-Manahk)泡沫,起因也是在投機市場過度發行紙上信用。科威特股市掀起一股以個人信用購買「海灣公司」(Gulf companies,公司投資項目包括房地產及家禽場)的熱潮,使用填寫事後日期的支票也像鬱金香投機客使用的信用券。1982年頭 8 個月內,超過 3 億5000萬股換手,市場總值高達 60 億美元(但面額只值 2 億美元)。雖然利率攀升到 300 %以上,延後支付支票的流通金額超過900 億美元。鬱金香投機客的信用券也是到次年春季才結算,科威特的支票也至年底才到期。1982年春初,股價在一個小時內上漲一倍很常見,投資人見高不是高。當年8月,一名女性投機客要求提前兌現支票。才一舉戳破泡沫,市場崩盤。政府被迫干預,恢復市場秩序,代價則是數十億美元,多頭行情擬定的合約被宣布為無效,市場也關門大吉。

.投機嘉年華

鬱金香風潮結束後,荷蘭藝術家諾爾普(Pieter Nolpe)發表一幅版畫,名稱是《花卉的傻瓜帽》(Flora掇 Cap of Fools),形容商販躲在巨大的傻瓜雞冠花下買賣鬱金香。美國1990年代的股市大多頭市場中,最受歡迎的線上投資論壇被稱為「傻丑」(The Motley Fool):幾位創辦人很年輕,會公開穿成雞冠花的模樣,突顯本身以「傻瓜行徑」能夠在華爾街的「智慧」之地成為股市新貴。傻瓜以假想投機的方式重新出現並不是偶然。投機來自群眾,也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熙攘喧鬧的市集及嘉年華會,雖然到了 17 世紀,嘉年華會已經盛況不再,固定的交易所也取代市集,嘉年華的精神仍然長相左右。

嘉年華及市集的賭風很盛。賭博是嘉年華會的典型活動,既世俗又打破階級:在幸運之神的面前,社會階級不再存在,眾生一律平等。嘉年華還帶有一種俄羅斯文學批評家巴克丁(MikhailBakhtin)口中「奇異的現實主義」(grotesque realism),以插科打諢的方式讓價值滑落,所有性靈事物都降格到物質水準。在很多插科打諢的文章中,「賭徒祈禱文」(Liturgy of the Gamblers)就是其中之一。嘉年華式的語言非常粗鄙無文,它屬於倫敦漁市場(Billingsgate)的語言,如今仍然是股市的行話。一律平等的嘉年華精神也瀰漫所有交易所。維嘉在《混沌中的混沌》(這也是插科打諢式的書名)書中寫道,「一位聰明人,觀察交易所內的業務、粗魯無禮的氣氛,交易所內的賭博就像死亡一樣,所有人一律公平。」

嘉年華精神籠罩整個股市,投機熱潮更代表嘉年華的遺緒。嘉年華和熱潮都能讓「世界顛三倒四」。嘉年華能夠讓人從中古世界的一絲不苟及宗教需求暫時解脫出來,傳統的社會層級上下逆轉,愚夫愚婦成為嘉年華的國王。雖然現代市場經濟比中古世紀更自由,也帶來新的緊張氣氛。就像嘉年華故意顛覆了教會的權威,投機熱潮也顛覆了資本主義所謂的靈丹妙藥,例如專業化、童叟無欺、勤儉認真。它和嘉年華一樣,只能暫時讓人解脫,一旦熱潮結束,這些價值會再度強化。

中古世紀的嘉年華是週期性的活動,脫離日常生活的現實,法國歷史學家勞德瑞(Emmanuel LeRoy Ladurie)就把它稱為嘉年華「令人極度興奮的過渡階段」。投機熱潮發生的時機既是週期性,又是異於常態,後來投機客稱為不切實際及如夢似幻。對巴克丁來說,嘉年華「和危機息息相關、是自然週期或社會及人類生命的極限。一段死亡和重生、變動和更新的時光,總是帶來世界只是歡宴的印象。」這符合熊彼得的觀察,後者認為,投機熱潮通常出現在經濟爆發深沈變動的時候。投機客一擲千金、大吃大喝,就是保留嘉年華中有關酒神祭拜的部分。嘉年華和投機熱潮是以類似的方式結束。嘉年華結束時,會燒毀象徵嘉年華之王的芻像,重新恢復秩序。投機熱潮後,無論是1720年密西西比公司的羅氏(John Law)或1990年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Michael Milken),這些為首的投機客會被判罪、沒收財產及下獄服刑。他們和嘉年華的國王一樣,也成為整個社區犯罪的代罪羔羊,犧牲他們後才能恢復正常日子。

投機的精神是無政府、世俗及打破階級。它喜歡自由自在、厭惡虛偽、憎恨教條。從 17 世紀的鬱金香會所,到 20 世紀末期的網際網路投資俱樂部,投機已經成為最通俗的經濟活動。雖然極度世俗,投機卻不只是貪念。投機的本質仍然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以追求自由及平等,對抗現代經濟制度下理性的物質主義,打破財富不公的現象。投機熱潮多次的出擊,以往是、現在也是資本主義的嘉年華,「傻瓜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