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2
導論
推薦序 1
書摘 2
書摘 3
延伸悅讀
書摘 1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貪婪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
華爾街世紀
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麥肯錫中國投資報告
引爆趨勢
我的財富以秒計:無線通訊鉅子麥考傳奇

投資理財

【類別最新出版】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存債致富:每月3000元,輕鬆投資債券抗通膨,穩穩賺,資產不縮水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看漫畫零基礎學會 資產配置:讓你「沒事總有錢花,有事不怕花錢」


中國熱(BE0100)
The China Dream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投資理財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喬‧史塔威爾
       Joe Studwell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9月12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8頁
ISBN:9571337307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2導論推薦序 1書摘 2書摘 3延伸悅讀書摘 1



  書摘 2

第二篇 奇蹟幻滅

第六章 大夢初醒

天啊,中國對我們來說都是墳場,大家都在中國搞砸了。--一九九七年九月在香港文華東方酒店的大廳偷聽到的英國商人談話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中國熱的全盛期,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克魯曼(Paul Krugman)在︽外交事務︾雙月刊發表「亞洲奇蹟的迷思」一文指出,許多亞洲國家的高經濟成長率無法持續。這篇文章成為一九九○年代最有先見之明的經濟文獻。克魯曼指出,「亞洲經濟未來的成長潛力,幾乎比所有人現在預估的情景都更加受限。」

克魯曼把亞洲開發中國家一九八○年代和一九九○年代的高成長,與一九五○年代末及六○年代初的蘇聯相提並論。當時,蘇聯的年經濟成長率在六%到七%之間,是美國的兩倍,許多西方人士認定,共產主義找到通往經濟繁榮的捷徑。美國經濟協會總裁胡佛(Calvin Hoover)曾經預測,蘇聯經濟可望在一九七○年代趕上美國,這樣的想法就和九○年代以購買力預測中國的經濟潛力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也曾向資本主義世界挑釁說:「我們會埋葬你們。」這兩個人都錯了。蘇聯的經濟成長率在一九六○年代直線下滑,接下來的二十五年停滯不前,直到蘇聯最後瓦解為止。

亞洲經濟迷思

美國浸淫「成長會計學」的幾位經濟學家也預見此事。這些經濟學家加總每年的投入,如勞工、投資等,再和經濟整體規模相比,藉此了解哪個部分的經濟成長是來自生產力提高,哪些是投入更多時間和金錢的結果。儘管加時工作或者把儲蓄花掉能夠擴張經濟活動,但是只有在提高生產力之下,經濟成長才能可長可久。而蘇聯的高成長幾乎完全來自投入更多的勞工和資本,而非更高的效率,最後終將耗盡資金,並且無法再延長工時。克魯曼的分析也認定,亞洲將步上蘇聯的後塵。

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前三年,克魯曼指出,蘇聯經濟超越資本主義國家時引爆的冷戰恐懼,與對亞洲八○年代及九○年代「小虎經濟體」的迷思十分相似。他提到,蘇聯發射史潑尼克號太空船(Sputnik)時,在美國引起的恐慌,就像部分專家預測亞洲經濟體將稱霸全球一樣。他說,這些專家只專注在經濟成長率,卻忘了追溯原因,也不知道這種成長率究竟能夠持續多久。

亞洲經濟體的確在一九七○年代及八○年代創下高於全球的經濟成長率,不過,克魯曼指出,亞洲過度依賴於增加投入。這些國家增加勞動人口,大力投資教育,他們快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是不斷增加投資,其中大多是由政府主導。南韓、泰國甚至新加坡等國,投資占產值的比重從一九六○年的十分之一,提高到一九九○年代的五分之二。這種增幅和高投資比例都是無法持久的。國家投資得愈多,其報酬率就愈低。亞洲國家需要的是快速提升生產力。但是根據克魯曼的分析,儘管表面上亞洲經濟大幅成長,其生產力的成長幅度卻落在美國之後,亞洲經濟成長率終將減速。克魯曼做出的結論是,「亞洲稱霸世界經濟的論調,幾乎和一九六○年代蘇聯工業獨步全球的預測一樣可笑。」

把亞洲和當年蘇聯「虛假」的經濟成長相提並論,讓亞洲企業領袖和政府大表不滿。包括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在內,從雅加達到漢城皆一致批評「亞洲奇蹟的迷思」一文是反亞洲情結,而且引述資料不足。不過,原本只是一篇學術論文,卻因為亞洲的反彈,而引起世界各地的興趣。更令人意外的是,最符合克魯曼及其他經濟學家示警標準的中國反而未受到質疑。中國在一九九三年的經濟成長率接近一四%,絲毫未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傷,其由國家主導的經濟成長為何能夠健步如飛,很值得外界深入研究。

克魯曼等人質疑東南亞和南韓的「奇蹟」時,中國的經濟奇蹟更可能全面崩潰。中國不僅面臨過度依賴投資的亞洲通病,還有更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中國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比亞洲其他國家更喜歡干預經濟。官僚體制僵化、貪污及破壞公共財政的程度,無人能及。而且中國政府不擔心受到批評,也沒有責任問題,因此會繼續犯錯。其他亞洲國家的資金依賴外國金主,他們不相信亞洲的償債能力,因此全面撤資,才爆發一九九七年的金融危機。而獨裁中國一手控制了國有化的金融體系,在人民幣又無法自由兌換下,就只能依賴老百姓的儲蓄,直到多年後耗竭為止。

鄧小平一九九二年南巡後,中國經歷了一股投資風潮。一九九二年,固定資產投資成長四四%,九三年再成長六○%,是一九五○年代末期大躍進以來最大的增幅。帶頭投資的就是國營企業及集體企業。集體企業成為中國邁向繁榮的火車頭,一九九二及九三年的投資分別成長九○%及七○%以上。大部分資金來自國營銀行,在鄧小平的一聲令下而大開金庫。除了傳統放款機構外,省級政府也發行高利息的債券,要求金融機構盡快把存戶資金再貸放出去。

中國如果爆發金融危機,嚴重性絕對超過其他亞洲國家。一九九○年代中期,市場預期和現實之間的落差很大,危機還不太明顯。但是外國投資人開始認清官僚體系的本質。以往的合約經常被延誤或取消,顯示問題不僅出在信用而已。但是中國政府往往只以新興市場的通病一語帶過。事實上,許多外國企業怪罪本國政府激怒了敏感的中國官員。外界在一九九四年最關心的不是中國熱的真偽虛實,而是中國的經濟過熱,不得不經歷一段貨幣緊縮期。當時引起企業注意的是,由於公共支出暫時抽出所造成的痛苦,但其他問題要到後來才會逐漸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