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貪婪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
華爾街世紀
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中國熱
引爆趨勢
我的財富以秒計:無線通訊鉅子麥考傳奇

投資理財

【類別最新出版】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存債致富:每月3000元,輕鬆投資債券抗通膨,穩穩賺,資產不縮水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看漫畫零基礎學會 資產配置:讓你「沒事總有錢花,有事不怕花錢」


麥肯錫中國投資報告(BE0114)
Capitalist China:Strategies for a Revolutionized Economy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投資理財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華強森
       Jonathan R. Woetzel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01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8頁
ISBN:957133966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2

第二章 高科技革命

高科技是中國最嶄新的經濟部門。除了外資的強力簇擁,中國取之不盡的工程人才及競爭激烈的環境,促使中國企業一躍成為世界級的業界領袖。

中國的消費性電子產業是率先進軍全球市場的部門之一。挾著低成本組裝的核心優勢,再加上身處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市場,中國的消費性電子產業不僅成為西方品牌精選的代工製造商,也迅速建立世界級的出口業務,甚至進而買下江河日下的西方同業。這種蛙跳式的成長模式,只花十年工夫就做到日本及南韓品牌需要四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同樣也會在世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背後的推手,和當初推動台灣產業快速成長的因素一樣。不過,中國獨一無二的特質,尤其是內需強勁及設計長才,比較能夠發展以設計為主的產業,和台灣形成潛在的互補關係。

這些胸懷大志的全球領袖,同時得面對組織及策略上的挑戰。就像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所說的,中國高科技業最大的挑戰,就是從新創公司轉型成為全球企業。唯有專心一志聚焦在績效,以及培養無論整體經濟的順逆起伏,都能安然渡過的能力,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讓中國大陸消費電子產業走入全球
中國的消費電子業製造商,才經歷過國內產業大整併,就要在已開發市場中繼續追求成長。這些市場的魅力在於龐大的利潤。如果不得其門而入,中國企業將會面臨跨國企業越來越大的壓力,因為後者終於學會了如何在中國競爭。中國企業不得不面對全球化的挑戰。這些公司既沒有國際知名的品牌,又欠缺世界級產業領袖的營運技巧。全球首屈一指的企業,花費幾十年光陰建立品牌及相關技術,中國企業得砸下重金才能複製這套策略。此外,中國企業一定要加快全球化的腳步,才能在境內迎戰全球頂尖的同業。要做到這點,勢必需要靈活創新的策略,運用技術轉移、併購及專業代工的能力,同時還要發揮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天然優勢。

全球化是必然的走向
中國的消費性電子業很清楚全球化的需要,部分業者已經起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生產白色家電的海爾(Haier),已經投資三千多萬美元在美國設廠,未來目標是營收的三分之一來自海外生產,另外三分之一來自海爾國際品牌的出口。另一家白色家電業者科龍(Kelon),也在美國及歐洲設立專業代工業務,並且在亞洲市場推廣自有品牌。還有一些廠商在巴西、俄羅斯及越南(格力,Gree)設立製造廠,或者積極為全球知名品牌及家庭補給站(Home Depot)等零售商代工,例如TCL及美的(Midea)。

為什麼?第一個原因是國內競爭太過激烈。中國國內龐大的產能投資,最後很可能造成產能過剩。和全球水準相比,中國國內市場的成長仍然相對偏高,但需求的年成長率卻從兩位數掉到個位數。洗衣機的產能過剩率為三○%、冰箱為四○%、微波爐為四五%、電視機更高達八七%。

其次,跨國企業對中國企業的威脅之高,前所未見。有些跨國企業不但登陸中國,設有生產據點,對市場的知識也相當紮實,更建立好配銷網及聘請當地的管理人員。自由化也有利於跨國企業;中國政府的援助減少,進口關稅下降,進入WTO後更取消了行銷及配銷的限制,市場便會較以往開放許多。

跨國企業在價值鏈方面,還有打敗中國同業的利器。在低廉的製造成本這部分,他們不讓中國同業專美於前,如今,產品開發及服務網絡也開始在地化。早期,在地公司主導市場,但跨國企業在產品品質、尖端技術及客戶管理能力方面的優勢,逐漸反敗為勝。例如,西門子、怡樂智(Electrolux)及三星在白色家電市場的佔有率,從一九九八年的六%躍升到二○○○年的二二%,侵蝕海爾、科龍及美菱集團等國內領導品牌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