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譯 者 作 品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典藏紀念版〕
貪婪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引爆趨勢:舉手之勞成大事
價值行銷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獲利關鍵
華爾街世紀
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中國熱
引爆趨勢
我的財富以秒計:無線通訊鉅子麥考傳奇

投資理財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存債致富:每月3000元,輕鬆投資債券抗通膨,穩穩賺,資產不縮水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麥肯錫中國投資報告(BE0114)
Capitalist China:Strategies for a Revolutionized Economy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投資理財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華強森
       Jonathan R. Woetzel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01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8頁
ISBN:957133966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3

第三章 核心領域面臨的困境

中國的工業重鎮正面臨轉型。在龐大的需求壓力下,傳統產業逐漸走出保守心態。購併潮即將衝擊國內產業生態,釋放全球最大工業部門的生產能量。拿汽車業來說,過去五年全球汽車立場飽和,全球專業代工廠只能在還有成長潛力的中國市場競逐。中國國內汽車市場已是全球第七大,到了二○一○年時,更可望躋身全球前三大市場。任何有助於汽車巨人搶食中國市場的策略,對全球其他業者恐怕更有用。

主要汽車廠如果採取資產輕量化的策略,就能專注在本身擅長的領域--產品及品牌開發、銷售及行銷;製造業務完全移轉給中國的專業代工廠,因為後者不但有此意願,也具備不可抗拒的長期競爭優勢。中國的製造基地可以成為全球的資源,對全球及中國汽車業者都有好處。但若要這個策略成功,雙方都必須徹底調整心態。

在鋼鐵業方面,中國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未來十年的需求勢必飆高。然而,中國的鋼鐵業者卻自身難保,無法抓住這個天賜良機。當地業者分崩離析、無競爭力、不賺錢、債台高築、生產錯誤的產品,快要輸給進口貨;但一切尚有可為。由於鋼鐵在戰略上的意義,中國政府決心重塑鋼鐵業的國際競爭力。政府積極推動產業再造,希望多數為國營企業的主要鋼鐵公司,能夠轉虧為盈。北京也對這些業者施壓,希望後者轉向民間籌措公司成長所需的資金。外國、本地投資人及地方政府看準鋼鐵的需求,但會等到產業更多調整結構的動作之後,才會進場投資。為了擺脫國家計畫的遺毒,鋼鐵廠必須拋棄生產配額的心態,專注在客戶需求;同時也得改革營運績效、提升生產力及籌組策略聯盟。率先採取行動的業者有機會帶動整體產業的轉型,也會成為明天的業界領袖。

中國也得再造運輸及物流部門。中國政府已經將物流列為重點產業,並且增加全國各地幾所物流中心的投資。服務部門一些舊雨新知看到其中的商機,紛紛升級本身的運輸及物流服務。已經進場的業者包括國營企業、本地或合資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外國運輸及物流集團,以及國內製造及配銷業出身的新業者。除了建立關係和網絡等一般挑戰外,業者還得面對因社會或其他情勢導致的政策轉變,以及地方的保護主義,後者往往造成中央政府政策和地方執行的嚴重落差。動作不僅要加快,還要很能容忍風險,並且根據本身特有的專長順勢發展,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中國汽車產業摩拳擦掌
全球未來五年的汽車銷售,恐將停滯不前;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因此爭先恐後地希望爭食少數幾個欣欣向榮的市場。中國國內汽車銷售每年成長一○%以上,未來五年全球汽車市場一五%的成長將來自中國。目前,全球汽車業者投資中國同業經營的裝配廠,這套合資企業的策略頗為成功。然而,隨著中國市場的競爭加劇,若想攻佔有利可圖的市場,就得改弦易轍。

透過資產輕量化的策略,汽車大廠可以專注在本身最擅長的部分--開發產品及品牌,整條生產線(不是只有零組件)可以外包給中國的汽車業者,因為後者的成本結構具有競爭力。在這麼有活力的市場降低資本支出,似乎有點大膽,但製造業務外包在其他產業並不罕見,在汽車業也有前例。此外,中國汽車產業及市場的本質,讓外包格外有吸引力。外包也能協助中國汽車業者踏出第一步,成為全球製造資源。這套策略若要奏效,全球汽車業者必須培養中國夥伴的技能,後者則要擁抱專業代工,不但比建立自有品牌更有「錢」途,也可打造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

競爭正要加溫
中國在二○○○年共賣出兩百一十萬輛汽車,而四輪車輛的購買數目全球只低於六個國家,客車市場則還在初期的成長階段(見表3.1)。中國每年汽車銷售量為六十萬輛,每千人只擁有不到十輛客車--相較於台灣的兩百五十輛,以及美國和德國的五百多輛。隨著中國的經濟不斷成長,汽車需求也會增長,比如道路改善、新增的業務及配銷通路、汽車市場自由化以及中國加入WTO。

全球和當地汽車業者合資的生產及業務公司,已經佔據最好的制高點。福斯進入中國市場才十五年,然而全中國銷售的客車,一半以上來自福斯長春及上海廠,其他中外合資企業生產的汽車則囊括四三%的市場。在這些中外合資企業的陰影下,二十家本土汽車廠的市場佔有率只有三%,因為中國先是推動地區自給自足政策,接著才是保護政策,所以造成了這種結果。

隨著全球企業越來越重視中國,本地製造商得加把勁才能維持原有的市佔率,因為他們在研發、產品開發、業務及行銷方面退讓太多。此外,戴姆勒克萊斯勒、通用汽車、福斯等車廠正準備擴產;福特成立第一家客車合資公司;寶馬(BMW)也計畫和中國華晨汽車控股公司(China BrillianceAuto)建立合資廠,生產三系列及五系列的車款。這些全球大車廠更破天荒地決定,未來在比較成熟市場發表的新車,幾個月內也要在中國推出新款及升級款式。此舉勢必威脅到福斯在一九七○年代,俊傑(Santana)這款首度出廠的汽車。這款汽車在其他地區早就停產,十五年來不曾改款,卻仍是中國賣得最好的汽車。中國加入WTO後會大幅削減關稅,當地業者的壓力進一步升高。中國也將開放外國車廠從事他們極具優勢的領域:銷售、服務及配銷通路,還有汽車貸款--在中國這個人信用極度缺乏的市場上,勢必大受歡迎。

對全球品牌來說,是否進入中國市場或如何和中國同業競爭,已經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如何取得及鞏固有利可圖的市場佔有率。對中國汽車廠來說,全球汽車大廠的策略越來越能決定他們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