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前言

譯 者 作 品

大腦專家親身實證的早期教養法:讀懂0-4歲的嬰語、情緒與行為,讓父母用腦科學幸福育兒
東大特訓班-!七天,專注力火速UP
人到中年,更是理直氣壯
愛上雲的技術
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癌症能治癒!預防與逆轉癌細胞的86種正確觀念
日子過得美,生活就會好:薇姐張郎的50+豐盛日記

投資理財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存債致富:每月3000元,輕鬆投資債券抗通膨,穩穩賺,資產不縮水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CFH0319)──關於人生、工作與生命的36種終極思考
仕事なんか生きがいにするな 生きる意味を再び考える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投資理財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泉谷閑示
       泉谷閑示
譯者:吳怡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14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0頁
ISBN:9789571375304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



  前言

前言

    人類是唯一具有若無法感受到生存的目標,就無法活下去這種奇怪特質的動物。

  擁有「語言」這種獨特工具的人類,不只可以進行明確的溝通,還可以利用它來「思考」,甚至醞釀出「尋找生活的目標」這種特有的行為。

  現今,我們在物質層面、健康層面,以及最重要的資訊層面都已不再匱乏,或有任何不便,可以過著極為便利且安全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在這乍看之下已變得非常豐饒的現代生活中,因感受不到生活目標而苦惱的人,也急速增加。

從低層次的煩惱轉變為高層次的煩惱

    過去,我這個精神科醫師處理的問題,大多是與「渴望愛情」、「自卑感」、「無法信任他人」這類與熱烈情感有關的煩惱,換言之就是所謂的「低層次」 煩惱。然而最近,來找我諮詢的多半以「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類與「存在的意義」或「生活的目標」有關、且只能暗自苦惱的「高層次」煩惱為主。

  但或許是因為過去的精神醫學和心理學,都把重心放在低層次煩惱和精神疾病的處理,面對這種高層次的煩惱,感覺上總無法掌握問題的本質。

  部分精神科醫師針對近年快速增加的「新型憂鬱」所提出的批判性言論,便完全說明了這個現象。

  治療者的無力感被巧妙地轉化,他們若無其事地將以過去的方法無力處理,進而產生的焦躁,轉化成「這樣的病徵不值得精神醫學認真處理,一切只是因為患者自己意志薄弱」。此乃源於心理學中知名的「酸葡萄心理」這種防衛機制,也就是為了維護自尊而貶低對方的價值。

  問題是,這種狹隘的精神論如果出自擁有專家頭銜的人口中,就會被大眾視為正確學理。因此,有不少本來就已失去自信的患者,因為社會對「新型憂鬱」的偏見而感到自責,在精神上被逼得走投無路。

  因此,已經有專家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如果無法處理「高層次煩惱」這種人類最常見的苦惱,不管是精神醫學家還是心理學家,都免不了會被批評是不夠格。

  因《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而聲名大噪的猶太精神科醫師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Emil Frankl),在他一九七七年出版的《無意義生活之痛苦》(Das Leiden am sinnlosen Leben)一書中,便用以下內容作為開場:

每個時代都有當代特有的精神疾病,每個時代也都必須具備其特有的精神療法。

事實上,今天我們已經不像佛洛伊德時代一般,必須對抗性慾的欲求不滿,而是要對抗「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義」這樣的「實際存在」的欲求不滿。而且,今天的典型患者,並非如阿德勒時代一般,是因為自卑感而煩惱,而是為了一種深不可測的茫然而煩惱,因為這種感覺和空虛感結合,我稱它為「實際存在的真空」。
(節錄自《無意義生活之痛苦》,維克多.法蘭克著)

  我稍微補充一下,並非佛洛伊德視為問題的「壓抑」,以及阿德勒認為是問題的「人際關係的煩惱」與「自卑感」這些議題,現在都不存在了。法蘭克敏銳地發現並指出,隨著時代變遷,世人面對的問題變得更實際,而這裡說的「實際存在的欲求不滿」、「 深不可測的茫然」、 「空虛感」,正是我剛剛所說的「高層次煩惱」。
  法蘭克一九○五年出生於維也納,因為身為猶太人,所以被納粹關入集中營,經歷過非常悲慘的人生。幸運生還的他深入思考過去的經歷,之後便寫出《活出意義來》一書。

  在這本書中,法蘭克提到了一個對人類而言非常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人類一旦找不到「生活的目標」,不僅會精神衰弱,就連生命也會隨之耗竭,甚至走向死亡。

  他所看到的這個人類的真相,絕不是在集中營這種拘禁狀況下才會出現的特殊產物,其實這也符合看似過著平靜生活的我們。

  法蘭克在很久以前也曾指出這個重要的事實,然而愚蠢的人類並沒有把這個警告放在心上,也忘了把這個「實際存在」的提問置於何處,就這樣渾渾噩噩存活至今日。

活著不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肚子餓時,人類一定會想要先解決飢餓問題,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吃飽吃好,就能得到幸福。但實際上,就算問題解決了,喜悅也只是一瞬間,很快的,人們就會發現其他不足,回過神後可能又陷入飢餓狀態。

  就像這樣,一開始應該可以變得幸福的方法,不知不覺就陷入自我目的化,形成沒有出口的欲望惡性循環。想要追求經濟穩定、提高便利性,也可說是這種自我目的化不斷循環所造成的膨脹結果,進而導致現今這種經濟至上主義與資訊爆炸的時代。

  但是,如果將人類為飢餓模式所瘋狂驅動的時代稱為「飢餓動機時代」,那麼,對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義發出疑問的「實際存在的提問」在近年不斷增加,應該是這種「飢餓動機時代」默默步向終點的徵兆。

  說得極端一點,因為飢餓動機而行動的人類,可說是以和「蟲」一樣的原理在行動,也就是說,因為肚子餓,就展開尋找食物的行動,因為危險,就逃到安全的地方。當然,這是所有生物最根本的行動原則,並沒有什麼錯。但是,理當不虞匱乏的現代人,會再度陷入飢餓模式的惡性循環中,若仔細觀察那些因為貪欲而追求財富和成功、努力蒐集資訊的身影,肯定令人覺得非常可笑。

  然而,懷抱著「實際存在的提問」的這群以年輕人為主的患者不斷增加的現象,也就代表著,物質或經濟上的滿足在不知不覺間已經達到某種飽和,再也無法為我們帶來「生活的目標」。

  在過去真正的飢餓時代,是否每個人都一樣會被「飢餓動機」驅動?其中,沒有因為「實際存在的提問」而苦惱的人嗎?

  當然,在必須為了五斗米折腰的狀況下,對許多人來說,「實際存在的提問」肯定非常遙遠。但是,跟現在一樣,其中確實也有人願意勇敢面對「實際存在的苦惱」。這些人不只是那些免於陷入貧窮的人,也有即使生活貧困,依舊勇敢面對「實際存在的提問」的人。

不為工作,只為自己而活的「高等遊民」

    夏目漱石便是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在他的小說中,經常出現彷彿呈現夏目漱石的真實煩惱般的人物。

  這些人在當時被統稱為「高等遊民」,這是日俄戰爭之前便開始使用的說法,指的是雖然接受了舊制中學以上的高等教育,卻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他們雖被視為是擔負國家未來的菁英,接受了高等教育,但畢業之後,卻因為職場飽和,找不到工作,這個現象當初還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他們是一群因為受過高等教育,而跳脫舊有社會封建制度的價值觀,開始意識到「近代的自我」的人。他們抱著「實際存在的煩惱」,也可說是這種「近代的自我」造成的必然現象。不過,因為他們開始意識到「近代的自我」,成為高級知識份子,從站在舊有體制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感覺就像麻煩人物。換言之,這些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成為現代「遊民」,產生憤恨與不滿,而他們不知何時會對體制發出反抗,這種不定時炸彈讓國家對其感到恐懼,視為危險人物。

  雖說如此,以當時全體國民的角度來看,這種「高等遊民」的問題,僅發生在少數人身上,充其量只是偶發事件。但是,以現代來說,縱使許多人都受過高等教育,職場上還是不斷出現遊手好閒的無業遊民、打工族、窮忙族等名詞,狀況非常嚴重。換句話說,現代的「高等遊民」問題,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少數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常態。

  每一年,在探討自殺人數不斷增加、數量甚至遠超過東日本大地震死亡人數,以及每一個職場都不斷出現的「新型憂鬱症」等問題時,大家總是會針對「經濟和就業問題乃是造成社會不安的原因」這個議題加以討論。但是,這完全只是以「飢餓動機」這個價值觀為前提所形成的想法,只看到問題的某個層面。其中,「飢餓動機」以外的問題,亦即意識到「近代的自我」的人所懷抱的「實際存在的煩惱」這個重要面向完全被忽略。

  在光是靠著「飢餓動機」已經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的現代,亦即,在這個「尋求人類特有動機的時代」,我們應該抱著什麼樣的價值觀、什麼樣的標準才能生存下去?這個全新的根源性問題,不正是現代的「高等遊民」所面對的嗎?

  但是,因為「尋找生活目標根本就是徒勞無功」這種諷刺性言論到處流傳,使得抱持著「實際存在的苦惱」的人越發感到困惑。這樣的言論肯定是過去曾經尋找「生活目標」、最後仍然無功而返的受挫者所發出的。無法好好探索「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的他們心懷不滿,從此不再提問。

  但是,只要沒有完全放棄,「實際存在的提問」就一定會有出口,不會被這種虛無的言論所迷惑。很開心我可以透過臨床,親眼見證很多真正脫離「實際存在的煩惱」、掌握「生活目標」的患者開朗的身影。那是人類重新找回身為一個人的真正生活方式而受到感動的瞬間,我稱之為「第二次誕生」。

    可以不在社會定義的成功或一般常識的侷限下,俯視這個世界的趨勢和人類真實樣貌的時候,「實際存在的提問」一定會出現在人類的眼前。因為這個疑問而陷入苦惱是人類特有的行為,不會出現在其他生物身上,而這也才堪稱是人類特有精神活動的展現。

  本書針對這種勇敢面對「實際存在的提問」時會出現的各種議題,一邊參照前人的思想,一邊試著深入思考。如此,現代人所懷抱的虛無感的真實樣貌與脫離苦惱的線索,必定也會從中浮現。同時,我也將討論我們從今以後到底要把什麼當成生存的意義。

  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大家在荒蕪中孤獨思索時的一種路標。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