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譯 者 作 品

無疆界市場
春藥
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
歐元世紀
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
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
愛因斯坦的詭辯:解開十二個物理學的迷惑
EQ成功學
洗錢
非軟性趨勢:24種引爆生活革命的科技

投資理財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存債致富:每月3000元,輕鬆投資債券抗通膨,穩穩賺,資產不縮水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吃掉有錢人(DH0086)
Eat the Rich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投資理財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歐魯克
       P. J. O'Rourke
譯者:汪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12月20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3041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



  書摘 2

雖然,我們對經濟不感興趣。而且,公平地說,連主修商業的學生也未必對經濟有興趣。他們會選經濟課程,並不是因為覺得事物間的經濟關係複雜得高雅迷人,也不是因為人類沒有經濟活動就無法生存下去。他們雖然選了經濟課,等上完以後,就全部還給老師,然後找到一個同樣選過經濟,但同樣把所有內容都還給教科書的老闆,高高興興地開始為他們工作。

就像其他活得夠久的人一樣,我從夢幻大學生,變成一個枯燥無味的大人。我找到一份記者的工作—不過我從來沒有把記者當作一種商業活動,(不過,如果辛苦一星期以後,我沒拿到薪水,而只得到一個大大的擁抱的話,鐵定覺得非常不爽)雖然記者證讓我目賭了本世紀所有最偉大、驚人的經濟現象,但我仍然繼續忽視經濟議題。

還記得1970年代,經濟成為生活中的壞伙伴,境況只比 30 年代的大蕭條要稍微平和一點,但是對那份歷史,大家似乎早已淡忘。 70 年代的時候,全球化突然把四分之三個地球都包住了。以前製造上發條玩具的國家,現在成為我們汽車的製造國。所有的東西—除了汽油以外—都是進口貨。而汽油,過去只要你可幸臨任何一家品牌加油站洗個車窗,他們不但替你加滿油桶,還會送你兩個雞尾酒杯;但是突然之間,就算有錢也買不到了。倒不是 70 年代時大家沒錢,而是錢變得不值錢了。一方面通貨膨脹拚命發燒,另一方面企業活力卻降溫至危險地步。利息高到買債券賺到的錢,說不定比搶劫財政部還要多。金本位突然消失。國際貨幣匯率好像加入了什麼不知名的教派主,隨著情緒時高時低。世界上最強有力的國家,紛紛出現了一群經濟白痴領導人—尼克森、卡特、毛澤東、威爾遜、龐必度、布列茲涅夫。而電子媒體的革命已經冒出頭來,因此有關經濟的壞消息可以最快的速度傳達至全世界。

我一路做白日夢過來。當時我跑的是政治新聞。就算我當時瞭解錢對於政治家,就好像尤佳利樹葉對於無尾熊一般︰是糧食,是清水,是庇護,是可以操縱的玩意兒,但是我至多和一般記者一樣,只會在政治家的貪婪、自我中心上作文章,而放過了其它部份。

一直到 90 年代,我做了十年的海外特派員以後,才真正開始注意到經濟。我注意到我去過的很多地方,根本不存在一般人所謂的經濟。我無法理解原因。許多國家似乎什麼都有,但是就沒有糧食、清水、庇護、和一些可以操縱的東西。

我決定回到大學經濟學教科書中去找答案。但是越找挫折感便越大。不過,這次的挫折並不是因為必須與我所不屑的商業主修學生為伍,而是因為商業主修的學生苦讀的教科書實在太爛了。我發現經濟學教授其實不過和我們一般讀書人一樣,是一群經濟白痴而已。

從成人的角度去看大學教科書,令我極感震驚(令我格外高興自己離開了學校)。不但問題幼稚,而且無法理解,有的語氣高高在上,好像是總統記者招待會上的新聞稿,有的則虛偽笨拙,就好像自己是總統一般。教授的智慧原本就比總統要差一點,而寫教科書的教授們為了展現自己在專業上的重要性,展現出來的結果更是笨不可當。無論多麼簡單的想法—「當財貨的數量增加時,它的成本便相對變低」—都必須要裝上一個硬梆梆的外衣,還要配上一張曲線圖,並翻譯成充滿了記號、代號的謎題。否則經濟這門科學,就無法顯露出和有機化學一般有深奧的大道理來了。而且,講到經濟,我們不能不想到價格—一本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和諾浩思(William d. Nordhaus)合著的《經濟學》第 45 版,價格竟然高達 49.95 美元。

《經濟學》正如它的版本數所顯示,已成為經濟課上的萬年教科書—好吧!就算它第一版發行於1948年,但是對於嬰兒潮世代而言,已是不折不扣的萬世永遠了。很多經濟學家都視這本書為化石,但它被翻譯為四十六國語言,已賣出四百萬本。《經濟學》是許多目前國際大企業、大工廠老闆在學時的痛苦來源。而且,更令人震驚的是,親自撰寫早期版本的薩繆爾遜教授,和我以及我的朋友們在 60 年代時一樣得懵懂無知。「馬克思是有史以來對市場經濟最有影響力、而且最有洞悉力的批評者,」他在第七頁上便堂堂寫道。影響力?不錯,馬克思幾乎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洞悉力?實在令人深感懷疑。薩繆爾遜還寫道︰「馬克思對很多東西都看錯了……但這並不影響他作為經濟學家的偉大。」什麼才會影響他的偉大?如果馬克思把很多東西都看錯,而且又和家裡的保姆搞七拈三的話,他的偉大才會受到影響?

薩繆爾遜在第十五版的序中寫道︰「在麥卡錫(Senator Joseph McCarthy)的反動時代……我的書也遭到貶撻的命運。」這一點我可不懷疑。《經濟學》中有許多地方表現出薩繆爾遜(還不說那後到的小伙子諾浩思)對「反動」的自由市場經濟,很不以為然。在「供需應用」的一章中,他寫道︰「……限制玉米的收成量,不但會提高玉米、和其它農作物的價格,而且還可能增加農人總體的收入和利潤。」以不種玉米來增加玉米的收成?這倒是一種什麼事都不做就可以致富的好辦法!

在提名為「競爭性市場中的供應與分配」的一章中,作者似乎對於買與賣的本質,很感混淆。「你認為社會滿足於最大量生產麵包嗎?」該書問道︰「你認為現代民主制度能將麵包從富人手上取出,交到窮人手上嗎?」好像有錢人準備把麵包捏在手上,一直到長霉為止。為什麼富人們要「生產最大量的麵包」,讓它們發霉?難道我們在談社會福利嗎?果真如此的話,我們首先要澄清耶穌並不會在麵包和稅金之類的事上顯靈。我們都知道「現代民主政治將麵包從有錢人手上拿走」。出問題的是有關供應的「交到窮人手上」那一段文字。經濟學在這裡,就值得玩味了。

當我想到掌理當今企業的人,主管我們退休基金的人,腦子裡充滿的是薩繆爾遜的《經濟學》,內心不禁忐忑不安。

除了《經濟學》以外,還有一些比較新的教科書,看起來也雖然沒有那麼多明顯的錯誤,但是所說的東西,仍不夠明顯。事情就這麼簡單。就以科蘭德(David C. Colander)所寫的《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這本書是我現在的鄰居,正在新罕布夏州大學念經濟的艾立克.歐文(Eric Owens)捐獻給我的)為例吧!它的頭三句話這麼寫的︰「當藝術家看世界時,他看到顏色。當音樂家看世界時,他聽到音樂。當經濟學家看世界時,他看到的是成本與利益的合奏。」請轉台,謝謝。

教科書沒法救我。我只好回去找古典的經濟學理論。但是我必須承認,我在三十年前就已發現,我的腦子沒有好到能夠吸收《國富論》之類的大作。它們的確令人印象深刻。放在書桌上,也極為壯觀,但是比 70 年代看經濟新聞,還容易幫我入眠。

市面上當然有不少一般性經濟讀物,但是真正流行的經濟大眾書物,都是關於一些超乎尋常的人如何做一些超乎尋常的事,或者他們如何變得超級有錢、或被關進監牢的故事。而我有興趣的,是一般人如何做一般性的事情,如何過生活之類的事情。但是,稍微值得看的經濟學書似乎都假設我看完《經濟學》以後,保險絲還沒有燒斷。事實並非如此。

於是,我放棄磨練自己的經濟頭腦。我決定︰想知道為什麼有的地方有錢、有的地方窮苦,就應該直接到那些地方去。我要去訪問不同的經濟體系︰自由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和沒有人搞清楚什麼體制的經濟。我要看看在經濟上成功的社會,如美國、瑞典、香港,也要看看經濟上不成功的社會,如阿爾巴尼亞、古巴、坦桑尼亞。我還要看看還看不出經濟是否成功的社會,如俄羅斯和中國大陸。我到處走走、看看,到處問人︰「為什麼你們一窮二白?」或者「為什麼你們可以在純棉上拉屎?」

 
書摘 1書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