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張序
吳序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作 者 作 品

中國國富論: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國富論
中國國富論全集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中國國富論(BA0160)──經濟中國的第三隻手
The Wealth of Nations : A Chinese Version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文化叢書
作者:魏萼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5月15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504頁
ISBN:957133138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國富論全集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張序吳序自序書摘 1書摘 2



  吳序

.吳樹青(前北京大學校長)

魏萼教授是經濟學家,他研究的經濟理論是綜合中西方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經濟學。這個研究的方向有別於一般經濟學者僅憑單純的經濟理論為主軸。他說經濟學不是數學上「單一方程式」,而是「聯立方程式」的經濟學。這個觀點在經濟學術界固然還有爭議,但也有其特色。

基本上魏萼教授這部《中國國富論》的主旨是從戰後50年來的東西方經濟發展經驗來尋找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以迎接日益複雜的21世紀經濟。

貧窮、髒亂與無知的中國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門戶開放,中國文化遭受到史無前例的衝擊。百餘年來中國的內憂外患層出不窮,中國民不聊生。

中國經濟發展比不上西方,因而民族自信心淪落了。50年來中國的分裂,這也是中國近代史所造成的。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使中國現代化,使中國人遠離貧窮、髒亂與無知。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西方思想入侵中國。中國何去何從莫衷1是。於是對中國文化陷於長期的迷惘,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也未被國人普遍認同。戰後的「華人經濟圈」表現突出,這莫非中華文化特別優異的具體成果。面對21世紀的中國必須全面脫離貧窮、迎接小康、邁向富裕。中國人不但要受人尊重,而且更要受人尊敬,這要等到中國「富裕而有禮義」美好社會的到來。所以第一階段經濟面的「扶貧工程」完成後,還要從事第二階段精神面的「新扶貧工程」。這將是艱巨而且亟待完成的工作。

「一體多元化」的社會是中國的特色。當今50幾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固然重要,可是對於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更為重要。非但如此,中國對於各種宗教自由發展的支援與保護,不僅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世界時代潮流的走向。凡此種種不可忽視。其中佛教中國化,基督教、天主教中國化,伊斯蘭教中國化等是有其過程的,也就是從「文明的衝突」到「文明的調和」的意義,這正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1個必然規律。

中國人必須把握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倫理觀念,但也要選擇性吸收西方現代化的科學民主。這是傳統與現代化結合的問題。倫理、民主和科學等三位一體的思維方式是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倘若21世紀中國人要造福世界,也要有全球性認同而且適當性的理論模式。兩百多年之西方國家的富強,其現代化的思想模式逐漸被全球所認同,惟其本質缺乏世界的適當性,因此其思想模式也曾多少禍害了世界,甚為不幸。

中國是文明古國,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重要支柱。可惜目前其不一定是「亞洲價值觀」的代表國家,因為50年來日本的富裕與繁榮也被世人所共識,日本人也逐漸另樹1幟成為世界八大文明之一。中國的文藝復興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再生,此隨著中國的富強,中國文化勢將傳播於世界,進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人類的公理。特別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精粹,猶如儒家孔孟經濟思想等。此乃中國文化的資產,應可貢獻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正義。

《禮記》〈禮運篇大同章〉是中國知識分子共同戮力的目標,司馬遷《史記》中經濟思想「善因論」等的春秋之筆將可照耀千秋。中國經濟要走中國人應走的道路。然而如何「拿來」西方現代發展模式,將是通古今之變的具體作為。

魏萼教授所撰《中國國富論》乃是以中國文化為出發點,分析中國經濟發展應有的道路。其所專注的重點是力求中國特色的價值觀,特別是戰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時代意義。其中強調文化宗教是經濟發展的「第三隻手」,也就是「第三隻看不見的手」,有別於西方經濟思想中僅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市場經濟)或「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調控)的二分法思維方式。在面向 21 世紀的經濟裏,「第三隻手」(文化與宗教)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希望魏萼教授的這部著作能夠發揚學術報國的功能。

作為一部具有獨特見解的學術論著,又是從中國文化這個全新角度來探究中國經濟發展之路,對書中提出的1些看法,自然會有不同見解,見仁見智,在所難免,這本身似乎應當也是中國優秀文化中應有之特色。

謹寫於北京大學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