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譯 者 作 品

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反常理思考24問
解放型管理 (上)
解放型管理(下)
生命中的經濟遊戲(改版):反常理思考24問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台灣經濟四百年


資訊新未來(BE0035)
What Will Be : How the New World of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Our Live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麥可.德托羅斯
       Michael Dertouzos
譯者:魯樂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09月30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57132405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3

任何基礎建設的最顯著特質,在於普及性。每個家庭和辦公室的電話和電力插頭隨手可及,而且門外就有道路。基礎建設也必須具有易用性︰拿起電話、家電器具插電、坐進車子開上道路,都很簡單。

基礎建設需有規模性︰地方電話網、電力線路、道路,連接形成區域性電話網、電力網、道路網,接著再連接形成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基礎建設。

真正的基礎建設最重要的特質是無數獨立的活動可以自行存在。每天有很多人透過電話溝通,話題無所不包,從商業交易到情話綿綿。有了電力網,很多電器才能運轉,從煉鋼廠的電弧爐到廚房的開罐器。有了道路,機車、汽車、貨車和巴士,能把任何人和任何東西運到任何地方去。

今天的電腦和通訊系統與傳統的基礎建設相比又如何?

電腦相當普及,至少富裕國家如此。通訊服務也很容易買到,但今天的電話網路在一些現有和許多將出現的應用上,傳送資料的速度不夠快;透過一般電話線路,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把整部高畫質彩色電影傳送完畢!

資訊網路有規模性。大家都知道的國際網際網路,是把數以千計規模較小的電腦網路連接起來,形成今天的規模。

很遺憾的,電腦和通訊網路使用不易。文字處理程式的手卌厚如字典。連電話也變得複雜許多,更不要說失去人性。企業所用的自動語音系統,強迫我們按很多鍵,才能找到真正的人談話--如果有那樣一個人存在的話。

基礎建設的最重要特質,就是能夠讓無數獨立活動自行存在,今天的資訊基礎建設仍有欠缺。沒錯,個別電腦可以做很多事,從電子試算表到電腦輔助設計,但無法輕而易舉在網路上做數千種不同的工作。我的電腦沒辦法替我找到頭頂空間最大的車子,因為不同的廠商以不同的格式在不同的網址儲存資料。不同的電腦和不同的套裝軟體也使用不同的規則。

所以我們必須坦承,今天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找得到真正的資訊基礎建設。但在對目前的資訊系統下這麼負面的結論時,不要忘了,我們踏進資訊科技這門新領域不過三十年光陰。整個世界從蒸汽引擎到內燃引擎,花了一個多世紀。對這個年輕的領域,我們必須多點耐性。

嗯,這麼說,這個世界的確沒有真正的資訊基礎建設,不過有人正在努力建設,對不對?說對也是,說不對也是。全球資訊網和國際網際網路是正確的起步,但我們會知道,距理想還有一大段距離。大型公司--電話、媒體、軟體和硬體公司--的力量於事無補。他們自然認為未來是他們的產品和服務的天下,而把所有參與者連結起來的基礎建設,排在第二位。他們都想沿著馬路開店,不認為舖設人行道是己身的工作。那麼基礎建設從何而來?第四章會談到,每個演員都責無旁貸。他們,以及我們,面對的挑戰,是爭取競爭對手共同合作,從事基礎建設,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資訊巿集能不能提早十年或更早到來,此事攸關重大。

泯滅人性?我們不要!

回頭再談令人發火的自動語音系統,因為裡面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很叫人驚訝,我們竟然在無人反對,更不要說激烈肢體衝突的情況下,打電話得聽令於機祴式的聲音,說︰「要知道每位職員的分機號碼,請按一。接行銷部門,請按二,接工程部門,請按三,接……。」我們十分聽話,戰戰兢兢照著指示去做,深怕一不小心按錯鍵。大家都認為,科技進步之後,機器正在做我們的工作。胡說八道!文明人竟然要花生命中寶貴的部分,遵照幾百美元的電腦發出的指示做事!「這樣做比較省錢。」沒錯,省錢的是「他們」,不是「我」。長期而言,對他們來說也不見得便宜,因為顧客會轉向新型態的服務,使用影像顯示幕讓人從目錄清單中選擇,更好的是結合人和機器於一體的系統。泯滅人性,濫用電腦的行為,必須消除,資訊巿集才能對人類真正有幫助。

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對資訊巿集潛力的運用不感興趣。美國明顯領先群倫;大部分的全球資訊網網址和國際網際網路通訊都在美國,領導性資訊公司和新創公司也以美國最多。政治高層也十分投入。副總統高爾不只領導一個小組,建構全國資訊基礎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 NII),每個星期還平均花一個小時以上,和幕僚人員推動政府的這個計畫。高爾本人也會使用他所推祟的工具。1996年6月7日,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事前利用全球資訊網,廣泛蒐集約一百位應屆畢業生對未來的機會和陷阱的看法,準備他的講稿。

NII計畫每年花費10億美元以上,在先進研究計畫署和另外10個美國政府機構做研究發展工作,也鼓勵學校和圖書館投入先導性計畫,並消除法令規章構築的障礙。1996年通過的電信法,取消了1934年以來不合時宜的法令,允許有線電視和電話公司取得同等的權利,提供電話、電視和資訊基礎建設服務。這將有助於業者相互較勁,以更多的服務和更低的成本,對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大西洋彼岸,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1994年發表班格曼報告,計畫建立全球資訊社會(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和美國的計畫很相似,但歐洲推展的速度較慢,特別是在解除管制方面。

日本計畫利用所謂的整體服務數位網路(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 ISDN),把電話網變成全國性的資訊基礎建設,在2010年以前,以玻璃纖維把每個家庭和辦公室連結起來。成本十分驚人--超過3000億美元--但日本人還是要做。這將使日本的通訊容量高於美國和歐洲。不過日本沒有同等重視其他的基礎建設︰工具和服務。舖了20線道的公路,卻沒有車輛利用其全部容量,有什麼好處?

對資訊巿集感興趣的不限於大國。新加坡領導人1980年代訪問我們的實驗室後,根據資訊巿集的觀念,宣布一套積極性的資訊計畫。在總理吳作棟全力推動下,新加坡有了很好的起步。

香港、瑞士和瑞典人開始見到他們在新興的全球資訊巿集中扮演的角色,經紀商努力撮合資訊和資訊服務的供應者和使用者。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國家,以及其他中東歐國家,期望參與西歐的基礎建設,以先進的衛星和玻璃纖維電信,取代一部分無法使用的電話網。中國大陸也開始利用國際網際網路。資訊巿集的廣大人囗「上線」後,規模將大幅擴張。

很難想像,20世紀結束時,會有某個國家不希望成為資訊巿集的一員。我們將見到,全球各地爭相投入,資訊觸角無所不及,將使經濟改善、政治民主化,但也會使因文化摩擦而起的緊張和問題更形惡化。

全球各地突然體認到,即將來臨的資訊世界將在人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而接納我稱之為資訊巿集的新「東西」。

這個「東西」會取什麼名字還不曉得。NII這個名詞,很遺憾,過於褊狹,因為資訊基礎建設穿越國界和穿越建築物、巿界一樣容易。「資訊高速公路」一詞也有所遺漏,因為只著重在資訊的傳輸上,與今天的電話系統無異,而這個新「東西」的真正好處來自資訊的移動和處理。我們常聽到另一個名詞,叫做「虛擬空間」(Cyberspace),也有缺陷,因為這讓我們想起閃閃發亮的另一個世界--我們必須踏進的另一個世界--全由資訊和高科技所主宰。但是資訊巿集的運作,是正常社會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歐洲人刻意選用「全球資訊社會」一詞,強調新媒體的社會構面,就像學習和保健一樣,並且淡化公路等名詞隱含的硬體形象。這個名詞很吸引人,因為廣度夠,但不知情的人可能對資訊扮演的角色抱持過高的期望,超過建築師的本意,也許就像工業時代名為「堆土機社會」一樣不妥。

取笑過這些名詞之後,也該批評一下我取的「資訊巿集」一詞。用「巿集」這個熟悉、富有人性、活生生的觀念,我想做的是把資訊描述成一種有用但沒什麼大不了的東西,更接近實體產品和服務,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一種意識型態。但在某些人耳裡,資訊巿集聽起來帶有資本主義色彩,而且受到經濟目標驅使。

很有可能,所有這些剛出現的名詞無一能夠留存下來,這件新「東西」成熟之後也許還沒取好名字!你說過「我現在要使用全球的電話通訊系統」,或「某某電力網」,或「某某汽車運輸基礎建設」這種話嗎?當然沒有,你都是說「我要打電話」,「我要插電」,「我要上I-95號公路」。

問題點

預言資訊巿集未來的用處,就和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夢想他的發明會導致答錄機、900字頭電話、色情電話、電話祈禱、傳真機、汽車行動電話出現一樣徒勞無功。現在,正如以往的例子,我們只能以某種程度的信心說,這種新科技將對個人和事業生活的每個層面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難以察覺的是這會如何發生。這正是我打算做的事。我預測的一些事情,無疑將證明錯誤,但期望能找出明天的資訊巿集中一些持續長久的型態,以及其中的重要承諾和問題。

這趟旅程開始之前,先把本書將探討的問題開列出來。

資訊革命可望和工業革命一樣成功,只是這一次,交給機器的是腦力工作,不是體力工作。這樣的事會發生嗎?或者我們將只拿到高科技鏟子,如今天的全球資訊網,強迫我們的眼睛和腦子仍做鏟東西的事呢?我們能以更快的速度取得更多必需的資訊,以及更為個人化的產品和服務?還是淹沒在資訊垃圾中?21世紀的軟體和硬體供應商應提供什麼,以推動資訊巿集脫離目前的中古時代?

電腦能提高全球各國的工業產能嗎?或者提供的助力和這樣的目標風馬牛不相及?進行電子商業活動和群組工作需要基礎建設,什麼樣的工具能因相關的基礎建設而成長?就業巿場會呈現什麼面貌?是不是有任何經濟活動仍不受影響?

我們的生活方式會因為更便宜、更快速和品質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知識取得更容易而改善嗎?或者在這個目標的追求中,更好的資訊無關緊要?有能力更快取得這些科技的富人,能變得更富有嗎?窮人因此有了新的翻身工具,還是變得更窮?

資訊巿集中什麼樣的新軟體會暢銷?哪些程式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到,又有哪些得在特殊情況中使用?可能出現什麼新玩意和介面,我們會如何使用?

透視眼鏡、觸感體網(tactile bodynets)、虛擬「觸覺」和「嗅覺」,和真實的世界有多接近?功能大為強化的娛樂器材進入起居室後,我們會有更多的享受,或變得更懶,成天窩在沙發上?我們會不會放棄人與人間的實際接觸,把自己包在人工的虛擬實境保護繭內?

事先體驗將來的度假勝地,對我們有幫助嗎?或者會因事先已知情,身歷其境反感索然無味,無法享受發現新事物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樂趣?

每個人都搶著占有一席之地,並從中獲利時,打的是什麼樣的爭奪戰?誰是贏家輸家?爭戰結束後,基礎建設會是什麼樣子?

尋常百姓的心聲為政府所知,會更好嗎?電子巿政廳有可能實現嗎?在全球的資訊巿集中,我們的隱私能獲得保障嗎?或者政府會掌握我們更多的底細?我們應該改變法律,保護自己不受這種新科技侵害?如果應該改變,如何改變?戰爭與和平可能受到什麼影響?

人與人的關係又如何?人際關係會更緊密,植根於資訊巿集豐富的全球土地上,還是會更虛幻無常?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只要按幾下滑鼠就能接觸,全球一體的文化將因此產生,把我們緊繫在一起,或者這種天涯若比鄰的情景讓我們覺得過於擁擠,而與新的鄰居大打出手,同時資訊掠奪者和資訊犯罪增加?最終,我們想知道什麼樣的人性特質能通過和不能通過這個資訊巿集;我們能在電腦網路上表現愛恨嗎?或者只有和朋友、敵人面對面時才表現得出來?

我們來找一些答案吧。